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延付高管薪酬对银行风险承担的政策效应——基于银行盈余管理动机视角的PSM-DID分析 被引量:91
1
作者 何靖 《中国工业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26-143,共18页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延付银行高管薪酬已成为中国监管部门降低金融风险的重要举措。理论上,这一政策实施很可能降低银行的收益波动性,进而降低其通过LLP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本文利用2010年银监会发布《商业银行稳健薪酬监管指引》这...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延付银行高管薪酬已成为中国监管部门降低金融风险的重要举措。理论上,这一政策实施很可能降低银行的收益波动性,进而降低其通过LLP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本文利用2010年银监会发布《商业银行稳健薪酬监管指引》这一政策冲击和中国银行业2009—2013年的数据,通过"准自然实验"的PSM-DID分析却发现,延付高管薪酬在降低银行收益波动性的同时反而增强了其通过LLP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进一步对其动态边际效应进行检验后发现,银行通过LLP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在薪酬延付后的第3年尤为显著。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当前中国银行业高管延付薪酬的考核期限仅为3年,出于稳健性薪酬的目的,高管在延付薪酬后的第3年(考核期满时)有更强的动力和能力进行盈余管理,从而可能令延付高管薪酬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约束作用大打折扣。因此,进一步优化高管薪酬的延付时间、改革高管薪酬考核的绩效指标、引入激励性的养老金制度,是改革和完善当前银行高管薪酬延付制度、实现银行稳健经营和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付高管薪酬 银行风险承担 盈余管理 双重差分倾向得分匹配法
原文传递
延付高管薪酬降低了银行风险偏好吗——信贷资产配置行为视角的研究 被引量:18
2
作者 何靖 《财贸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77-96,共20页
美国金融危机后,延付银行高管薪酬成为我国监管部门降低金融风险的重要举措。本文旨在从银行信贷资产配置行为视角深入研究这一政策是否能有效降低银行风险偏好。为此,我们进行了如下检验:(1)利用非观测效应面板数据模型(固定效应估计... 美国金融危机后,延付银行高管薪酬成为我国监管部门降低金融风险的重要举措。本文旨在从银行信贷资产配置行为视角深入研究这一政策是否能有效降低银行风险偏好。为此,我们进行了如下检验:(1)利用非观测效应面板数据模型(固定效应估计和广义矩估计法)直接比较延付高管薪酬实施前后我国银行高风险贷款投放的变化;(2)为控制延付高管薪酬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利用2010年银监会发布的《商业银行稳健薪酬监管指引》这一政策冲击,通过"准自然实验"的PSM-DID法识别延付高管薪酬对银行高风险贷款投放影响的净效应。二者结果均显示:实施延付高管薪酬的确降低了银行风险偏好,体现为银行配置更低的贷款规模、企业贷款占比和信用贷款占比。进一步的,我们还构建了高管薪酬延付水平指标并检验其对银行风险偏好的影响。最后,本文基于银行稳健经营目标提出了高管薪酬改革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付高管薪酬 银行风险偏好 PSM-DID准自然实验
原文传递
跷跷板效应与金融风险防控——兼论“一委一行两会”新监管格局创新的意义 被引量:7
3
作者 何靖 邓可斌 《经济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81-93,共13页
在交叉性金融工具蓬勃兴起的背景下,分业监管体制可能引发银行表内信贷与交叉性金融工具之间的跷跷板效应,最终导致金融风险防控失效。利用2010年中国银行业实施的延付高管薪酬政策,本文通过PSM-DID技术和改进的一阶差分模型进行了"... 在交叉性金融工具蓬勃兴起的背景下,分业监管体制可能引发银行表内信贷与交叉性金融工具之间的跷跷板效应,最终导致金融风险防控失效。利用2010年中国银行业实施的延付高管薪酬政策,本文通过PSM-DID技术和改进的一阶差分模型进行了"准自然实验",结果发现:(1)银行表内信贷与交叉性金融工具之间存在显著的跷跷板效应,即延付高管薪酬在降低银行表内信贷的同时,显著提升了银行的理财业务和同业业务,进而提升了银行的总体风险承担;(2)资本压力越大的银行,这种表内信贷与交叉性金融工具之间的跷跷板效应越明显;(3)在分业监管制度下,2013年后监管当局对银行理财业务和同业业务监管力度的持续提升,在抑制了一些旧的同业投融资模式的同时,却催生了各种利用混业资管多层嵌套的过度金融创新。因此,本文的研究结果提供了"一行三会"分业监管模式下金融风险管理可能失效的直接经验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付高管薪酬 跷跷板效应 风险防控 PSM-DID 系统性风险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