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鄂尔多斯盆地林镇地区延安组延8油层组储层特征及孔隙演化 被引量:3
1
作者 邢蓝田 徐丽 +1 位作者 段毅 刘晔 《新疆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09-513,共5页
近年来林镇地区延安组延8油层组中不断发现新油气。利用岩心观察、薄片鉴定等分析手段,对储层特征及成岩作用进行研究,定量分析成岩过程中储层孔隙演化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东北部一带砂体连续,厚度普遍在14 m以上,为该区优势储集体;... 近年来林镇地区延安组延8油层组中不断发现新油气。利用岩心观察、薄片鉴定等分析手段,对储层特征及成岩作用进行研究,定量分析成岩过程中储层孔隙演化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东北部一带砂体连续,厚度普遍在14 m以上,为该区优势储集体;储层砂岩矿物成熟度较低,结构成熟度中等,沉积时环境相对稳定;孔隙类型以溶蚀孔为主,残余粒间孔次之;该储层目前达晚成岩阶段A期。储层原始孔隙度为33.6%,其演化过程主要受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和溶蚀作用控制,压实及胶结作用导致原始孔隙度丧失16.7%与10.7%,后期溶蚀作用形成6.8%次生孔隙,有效地提升了延8油层组储层的孔隙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林镇 延8油层组 孔隙演化 成岩作用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麻黄山西区块宁东2、3井区侏罗系延8油层组三维储集层建模 被引量:6
2
作者 陈召佑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46-354,共9页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麻黄山西区块宁东2、3井区延8油层滚动勘探开发现状和需要,以层序地层学、沉积学、油气地质学和地质统计学等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为指导,从沉积微相特征分析和储集层特征等基础地质研究出发,充分利用现有的三维地震、测...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麻黄山西区块宁东2、3井区延8油层滚动勘探开发现状和需要,以层序地层学、沉积学、油气地质学和地质统计学等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为指导,从沉积微相特征分析和储集层特征等基础地质研究出发,充分利用现有的三维地震、测井、岩心和露头等资料,采用相控建模方法,建立了该地区侏罗系延安组延8油层组三维储集层地质模型。建模结果分析表明,麻黄山西区块延8油层组三维储集层模型与实际砂体展布和物性特征吻合较好,实现了储集层地质特征的定量化和可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麻黄山西区块 侏罗系延8油层组 三维储集层建模
下载PDF
环池油田侏罗系延8油层组储层特征 被引量:2
3
作者 姚惠琴 梁月华 +3 位作者 董延宁 姚银良 杜旭浩 林宏伟 《河南石油》 2006年第4期10-12,共3页
环池油田构造上处于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冲断带中段,储层为侏罗系延安组河道砂岩,岩石类型以岩屑石英砂岩为主,孔隙类型主要为原生孔隙和次生孔隙,孔隙度12%~16%,平均为12.6%,渗透率(0.5~50.0)×10-3μm2,平均11.19×10-3... 环池油田构造上处于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冲断带中段,储层为侏罗系延安组河道砂岩,岩石类型以岩屑石英砂岩为主,孔隙类型主要为原生孔隙和次生孔隙,孔隙度12%~16%,平均为12.6%,渗透率(0.5~50.0)×10-3μm2,平均11.19×10-3μm2。孔隙半径5.00-34.91μm,平均32.30μm;平均喉道半径为1.19μm。按性质将储层划分为四种类型,Ⅰ、Ⅱ类为较好储层,是油田主要产层,Ⅲ类为差储层,Ⅳ类为非渗透层;综合评价为低孔低渗中孔隙细喉型储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环池油田 储层特征 侏罗系 延8油层组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演武油田S1区块延8油层组微观水驱渗流特征 被引量:18
4
作者 康永梅 李明 +3 位作者 王联国 苟幸福 韩斌虎 朱玉双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48-57,共10页
侏罗系延安组作为鄂尔多斯盆地主力含油层系,关于其储层特征及微观水驱渗流规律研究一直未受到重视。以鄂尔多斯盆地演武油田延8油层组为例,在储层特征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真实砂岩微观驱油实验,明确不同水驱类型的水驱前缘分布特征、油... 侏罗系延安组作为鄂尔多斯盆地主力含油层系,关于其储层特征及微观水驱渗流规律研究一直未受到重视。以鄂尔多斯盆地演武油田延8油层组为例,在储层特征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真实砂岩微观驱油实验,明确不同水驱类型的水驱前缘分布特征、油水渗流规律、残余油赋存状态,建立微观驱油效率与驱替压力之间的关系,总结残余油形成机理和分布规律。研究区微观水驱类型可划分为均匀驱替型、网状驱替型、网状-指状驱替型和指状驱替型4类。随着单位驱替压力的增加,均匀驱替型的驱油效率变化最为明显,水驱效果最好;网状驱替型次之,网状-指状驱替型和指状驱替型水驱效果较差。受岩石颗粒表面物理性质和孔喉结构的影响,不同驱替类型水驱后残余油类型占比不同,均匀驱替型和网状驱替型水驱后残余油类型以油膜和角隅状为主,指状驱替型以连片状和簇状为主,而网状-指状驱替型各残余油类型占比相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驱替类型 微观渗流特征 残余油 延8油层组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延7+8油层组滨浅湖滩坝体系沉积特征 被引量:13
5
作者 王建民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672-678,共7页
鄂南中生界侏罗系延安组发育退积型沉积层序及滨浅湖滩坝沉积体系;滨浅湖滩坝沉积体系与环绕延安期湖盆发育的曲流三角洲存在密切的共生组合关系;曲流三角洲的退积和废弃为滨浅湖滩坝体系的发育提供了物质补给。延7+8沉积时,陕北安塞-... 鄂南中生界侏罗系延安组发育退积型沉积层序及滨浅湖滩坝沉积体系;滨浅湖滩坝沉积体系与环绕延安期湖盆发育的曲流三角洲存在密切的共生组合关系;曲流三角洲的退积和废弃为滨浅湖滩坝体系的发育提供了物质补给。延7+8沉积时,陕北安塞-志丹地区处于延安期滨浅湖亚相区,滩坝沉积广泛发育并构成其沉积主体,可进一步细分为滨浅湖滩砂、浅湖砂坝、浅湖席状砂及浅湖泥岩4个微相类型。滩坝砂体一般位于河口的侧翼及远离河口的平坦开阔的滨浅湖环境,平行于湖岸线生长,中、细砂岩为主,发育块状层理、波状层理、斜波状层理及透镜状层理等。其中,滩砂往往呈席状分布,厚度较薄;砂坝呈条带状平行于岸线分布,厚度较大,剖面呈透镜状,底部具反粒序,中、上部发育水进层序,是滩坝体系中最具代表性的沉积。一系列滩坝砂体以不同相位复合叠加,形成顺岸分布、集中发育、绵延不断的大型富砂区带;而夹于其间的浅湖泥岩则构成了滩坝砂体的侧翼遮挡或者上覆的盖层。滨浅湖滩坝体系的沉积特征对延安组上部的储层发育与油气成藏具有重要的影响和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滩坝体系 沉积特征 7+8油层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