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在规训中“成长”——建国后十七年长篇小说中知识分子形象的叙事策略 被引量:1
1
作者 任晓楠 《当代文坛》 CSSCI 2008年第2期73-75,共3页
关键词 知识分子形象 建国后十七年 叙事策略 长篇小说 “成长” 小资产阶级 规训 无产阶级革命
下载PDF
建国后十七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基本路径 被引量:2
2
作者 胡艺华 《毛泽东研究》 2014年第1期75-80,共6页
建国后十七年,中国共产党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需要出发,根据人民大众的特点以及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际需求,积极探索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路径问题,开辟出了文本传播、媒体宣传、教育引导、思想改造、制度安排、组织推进等一... 建国后十七年,中国共产党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需要出发,根据人民大众的特点以及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际需求,积极探索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路径问题,开辟出了文本传播、媒体宣传、教育引导、思想改造、制度安排、组织推进等一系列行之有效而又相互配套的具体路径。总结归纳这些基本路径,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国后十七年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 基本路径
下载PDF
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经验和启示 以建国后十七年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1
3
作者 罗嗣亮 《实事求是》 2013年第6期23-27,共5页
建国后十七年民族地区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要是从社会主义思想的宣传教育、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宗教观的宣传普及三个方面进行的,并取得了较大的成功。总结这一时期的历史实践,可以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建国后十七年民族地区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要是从社会主义思想的宣传教育、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宗教观的宣传普及三个方面进行的,并取得了较大的成功。总结这一时期的历史实践,可以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宝贵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地区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建国后十七年 当代启示
下载PDF
建国后十七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运动评析 被引量:1
4
作者 胡艺华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16年第4期87-92,共6页
建国后十七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一个典范,其具有以下主要历史效果:为确立马克思主义在新中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唯一公认的科学世界观在人民大众头脑里落地生... 建国后十七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一个典范,其具有以下主要历史效果:为确立马克思主义在新中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唯一公认的科学世界观在人民大众头脑里落地生根,使人民大众初步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锐利的思想武器,有力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其教训主要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时政治实践的关系始终没有完全理顺,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中存在简单化、庸俗化和极端化的倾向,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出实用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等问题,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内在规律研究不够、把握不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国后十七年 中国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
下载PDF
关于建国后十七年史学思潮的认识 被引量:3
5
作者 周文玖 《淮北煤炭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1期20-24,共5页
本文简要梳理了建国后十七年的史学思潮,并对有关的教训进行总结。认为,建国后十七年有两种史学思潮,一种是历史主义史学思潮,一种是教条主义史学思潮,两者相互斗争。前者在十七年的大多数年份居于主导地位,但在“文革”前夕受到了批判... 本文简要梳理了建国后十七年的史学思潮,并对有关的教训进行总结。认为,建国后十七年有两种史学思潮,一种是历史主义史学思潮,一种是教条主义史学思潮,两者相互斗争。前者在十七年的大多数年份居于主导地位,但在“文革”前夕受到了批判,后者则占据了支配地位。历史主义思潮之受到压制,与自身理论的不彻底性有关,但更主要的原因是极“左”的政治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国后十七年 史学思潮 教训
下载PDF
建国后十七年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效果与教训
6
作者 胡艺华 《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 2016年第3期11-16,共6页
建国后十七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一个典范,其历史效果主要有:为确立马克思主义在新中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唯一公认的科学世界观在人民大众头脑里落地生根,使... 建国后十七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一个典范,其历史效果主要有:为确立马克思主义在新中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唯一公认的科学世界观在人民大众头脑里落地生根,使人民大众初步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锐利的思想武器,有力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其教训主要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时政治实践的关系始终没有完全理顺,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中存在简单化、庸俗化和极端化的倾向,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出实用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等问题,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内在规律研究不够、把握不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国后十七年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 效果 教训
下载PDF
建国后十七年职业学校的发展与启示 被引量:1
7
作者 王富丽 《职教通讯》 2013年第4期60-62,共3页
新中国成立初期,虽然我国的职业教育十分落后,但在之后的17年里,经过了一系列整顿调整后,我国的职业教育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这些经验值得现在借鉴。主要论述建国后17年我国职业学校的发展状况及其对我们的启示。
关键词 职业学校 发展 启示 建国后十七年
下载PDF
建国后十七年中国电影音乐的融合性分析
8
作者 吴琼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6期138-139,共2页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电影事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春天,电影音乐在经过了之前三十年的探索之后,也逐渐成熟和完善起来,成为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表现出较为独立的美学特征。纵观这十七年的电影音乐,其最大的特点就是融合性。包含与西方音...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电影事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春天,电影音乐在经过了之前三十年的探索之后,也逐渐成熟和完善起来,成为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表现出较为独立的美学特征。纵观这十七年的电影音乐,其最大的特点就是融合性。包含与西方音乐的融合,与音响的融合,与地方音乐的融合以及与舞蹈的融合。本文结合多部优秀的作品,对该时期内电影音乐的融合性特征进行了具体的分析,从而为更好地欣赏该时期的电影音乐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国后十七年 电影音乐 融合性风格 特征分析
下载PDF
建国后十七年西北师大办学理念的思考
9
作者 汪沛雯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年第3期70-71,共2页
大学理念是大学的灵魂和本真,是大学核心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正确的发展理念是一所大学获得发展和取得成功的主要保证。建国伊始,我国以苏联为蓝本建立起自己的教育制度,透视建国后十七年(1949-1966),西北师大的三任校长与教授团队以顺... 大学理念是大学的灵魂和本真,是大学核心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正确的发展理念是一所大学获得发展和取得成功的主要保证。建国伊始,我国以苏联为蓝本建立起自己的教育制度,透视建国后十七年(1949-1966),西北师大的三任校长与教授团队以顺应历史、适应校情的办学理念,践行社会主义又红又专的办学思想和以学为尊的育人理念,对又红又专追本溯源,以期对完善当代大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有所启迪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师范大学 建国后十七年 办学理念 又红又专
下载PDF
文学经典的批评与文学批评的经典化——以建国后十七年文学经典的批评为中心
10
作者 李松 《长江学术》 CSSCI 2008年第4期24-24,共1页
由于文学经典是一种思想和艺术方面的典范形态,因此围绕它而进行价值评判通常是文学批评界争执的焦点。文学经典的内涵既具有实在本体的意义,又具有外在因素参与建构的关系性特征。研究文学经典的批评,值得关注的主要不是文学经典的... 由于文学经典是一种思想和艺术方面的典范形态,因此围绕它而进行价值评判通常是文学批评界争执的焦点。文学经典的内涵既具有实在本体的意义,又具有外在因素参与建构的关系性特征。研究文学经典的批评,值得关注的主要不是文学经典的性质和特征,而是应该追问:为什么要以“这些”经典作为批评对象,对于这些“经典”的批评反映了什么样的“批评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经典 文学批评 建国后十七年 经典化 价值评判 外在因素 批评对象 批评观念
下载PDF
民族化与大众化的艺术实践——建国后十七年文艺创作一瞥
11
作者 岳凯华 《中国文学研究》 1998年第1期77-82,共6页
本文从民族化、大众化的角度,审视建国后十七年文学创作歌得的艺术成就,认为它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毛泽文艺思想的生命活力。
关键词 民族化.大众化 建国后十七年文学创作
下载PDF
论建国后十七年的出版体制与文学生产 被引量:7
12
作者 陈伟军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94-100,共7页
建国后十七年间,随着整个社会结构的变动,一种新的出版体制开始形成,它催生新的文学、文化生产模式。在计划化、行政化的架构中,文学作品的生产、流通也被纳入了体制化的轨道,它有一套严格的发稿制度、出版制度。出版系统以制度化的方... 建国后十七年间,随着整个社会结构的变动,一种新的出版体制开始形成,它催生新的文学、文化生产模式。在计划化、行政化的架构中,文学作品的生产、流通也被纳入了体制化的轨道,它有一套严格的发稿制度、出版制度。出版系统以制度化的方式运作,它对文学生产具有正面和负面的双重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国后十七年 文学生产 出版体制 社会结构 生产模式 文学作品 发稿制度 出版制度
原文传递
中国共产党是怎样领导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的(续)——以建国后十七年为例
13
作者 龚云 《马克思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70-72,共3页
中国共产党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领导时注意尊重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独立。1957年毛泽东在中南海与逻辑学界、哲学界学者座谈中以自己革命实践经验为例,谈到领导革命必须实事求是、独立思考,搞科学研究,也必须实事求是、独立思考,... 中国共产党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领导时注意尊重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独立。1957年毛泽东在中南海与逻辑学界、哲学界学者座谈中以自己革命实践经验为例,谈到领导革命必须实事求是、独立思考,搞科学研究,也必须实事求是、独立思考,不让自己的脖子上长别人的脑袋,即使对老师,也不要迷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社会科学研究工作 建国后十七年 领导哲学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 实事求是 独立思考 1957 学术独立 工作领导 实践经验 逻辑学 中南海 毛泽东 哲学界 座谈
原文传递
建国后十七年间英美文学翻译
14
作者 仪志 《芒种(下半月)》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34-35,共2页
建国后十七年问的文学成就,对于很多的当代文学评论家来讲,觉得没有什么评论的价值。外国的评论家曾经说过:“以貌似客观、积极的方式来谈论1949年后的几十年中的中国文学是无益的”,国内的评论家认为,建国后的十七年文学,没有现... 建国后十七年问的文学成就,对于很多的当代文学评论家来讲,觉得没有什么评论的价值。外国的评论家曾经说过:“以貌似客观、积极的方式来谈论1949年后的几十年中的中国文学是无益的”,国内的评论家认为,建国后的十七年文学,没有现代性的元素,翻译是文学刨造的重要途径,促进本国文学发展的重要手段就是译介,1949年到1966年的这十七年之间文学译介都没有被大家说起,主要的原因是很多人认为这十七年之间没有什么文学译介,还有就是认为这十七年的文学译介没有什么研究价值,本文通过对十七年我国的文学翻译状况进行研究,来讨论这一时期观点的基本倾向,认为全球本土化是国家文化交流的必然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国后十七年 文学翻译 文学评论家 1949 文学译介 十七文学 全球本土化 文学成就
原文传递
建国后十七年红色小说畅销模式的传播学解读
15
作者 陈伟军 《新华文摘》 2009年第8期135-137,共3页
在红色小说被不断阐释、重读的同时,人们相对忽视了社会因素是如何介入红色小说传播过程的,是哪些特定机制使得这些社会因素在文本的传播过程中起到推动作用。从传播学的视阈来看,作为一种文学文化现象,红色小说尤其是长篇小说在“... 在红色小说被不断阐释、重读的同时,人们相对忽视了社会因素是如何介入红色小说传播过程的,是哪些特定机制使得这些社会因素在文本的传播过程中起到推动作用。从传播学的视阈来看,作为一种文学文化现象,红色小说尤其是长篇小说在“十七年”中能引发巨大的轰动效应,固然与特定时代的文学成规、审美风尚、阅读期待视野有关,同时也是报刊图书发行体制变革、媒介联动等多种力量复合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篇小说 建国后十七年 传播学 解读 畅销 图书发行体制 传播过程 社会因素
原文传递
“小顽童、小大人与小标兵”:中国经典动画中的儿童形象研究——以建国后十七年繁荣发展期作品为例
16
《美术观察》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34-134,共1页
耿羽在《“小顽童、小大人与小标兵”:中国经典动画中的儿童形象研究——以建国后十七年繁荣发展期作品为例》一文中指出,1949年到1966年是中国动画的快速发展时期,包括水墨片在内的多种动画形式陆续诞生,作品也多有在国际重大赛事... 耿羽在《“小顽童、小大人与小标兵”:中国经典动画中的儿童形象研究——以建国后十七年繁荣发展期作品为例》一文中指出,1949年到1966年是中国动画的快速发展时期,包括水墨片在内的多种动画形式陆续诞生,作品也多有在国际重大赛事上获得褒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国后十七年 形象研究 发展期 动画 作品 顽童 繁荣 儿童
原文传递
用激情谱写出多彩篇章——回眸湖北省汉剧团建国后的“十七年”
17
作者 叶良才 《戏剧之家》 2005年第5期17-20,共4页
经历和经验是人生和社会的一笔宝贵财富:前者反映从无知到成熟的过程;后者是从实践中悟得的智慧和谋略,它们包含着对时代、对人生、对事业的总结,成败得失尽在其中;它们常常是一面镜子,认清自我,启迪后人。回眸湖北省汉剧团建国... 经历和经验是人生和社会的一笔宝贵财富:前者反映从无知到成熟的过程;后者是从实践中悟得的智慧和谋略,它们包含着对时代、对人生、对事业的总结,成败得失尽在其中;它们常常是一面镜子,认清自我,启迪后人。回眸湖北省汉剧团建国后十七年的发奋图强之路,其意义也在于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国后十七年 湖北省 十七 剧团 回眸 篇章 激情 人生 事业
下载PDF
穿过历史烟云说周扬--评《文学与革命:周扬文艺思想研究》
18
作者 刘志先 《山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59-159,共1页
关键词 “革命” 文艺思想 周扬 历史 文学 建国后十七年 中国文论 教条主义
下载PDF
《列宁》之颂和《雷锋之歌》
19
作者 蔡苓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 2006年第10期73-74,共2页
关键词 雷锋 列宁 建国后十七年 政治抒情诗 延安文艺 贺敬之 郭小川 诗歌 《列宁》 《雷锋之歌》
下载PDF
温故而知新 鉴往以开来——略评《中国当代文学参阅作品选》
20
作者 海侠 《中州学刊》 1987年第1期129-129,共1页
多卷本《中国当代文学参阅作品选》(二十一所高等院校从事当代文学教学与研究的同志协作编写,福建海峡文艺出版社正式出版)于一九八三年底以来陆续发行问世。这套书暂行编到建国三十五周年,计有十一卷近六百万字,建国后十七年分为四卷,... 多卷本《中国当代文学参阅作品选》(二十一所高等院校从事当代文学教学与研究的同志协作编写,福建海峡文艺出版社正式出版)于一九八三年底以来陆续发行问世。这套书暂行编到建国三十五周年,计有十一卷近六百万字,建国后十七年分为四卷,“文革”期间二卷,新时期部分五卷。该书现已出版六卷,明年可以出齐。 这是一套卓具特色的书,它填补了我国当代文学研究领域的一项空白。新时期以来,已经出版过《中国当代文学史》、《中国当代文学史参考资料》、《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以及规模宏大的《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丛书》。它们从不同角度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文学的发展过程及其所取得的成就。但深感缺憾的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当代文学史 《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 知新 温故 选家 建国后十七年 文艺 文学现象 文革 选本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