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在规训中“成长”——建国后十七年长篇小说中知识分子形象的叙事策略 |
任晓楠
|
《当代文坛》
CSSCI
|
2008 |
1
|
|
2
|
建国后十七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基本路径 |
胡艺华
|
《毛泽东研究》
|
2014 |
2
|
|
3
|
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经验和启示 以建国后十七年为中心的考察 |
罗嗣亮
|
《实事求是》
|
2013 |
1
|
|
4
|
建国后十七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运动评析 |
胡艺华
|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
2016 |
1
|
|
5
|
关于建国后十七年史学思潮的认识 |
周文玖
|
《淮北煤炭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3 |
3
|
|
6
|
建国后十七年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效果与教训 |
胡艺华
|
《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
|
2016 |
0 |
|
7
|
建国后十七年职业学校的发展与启示 |
王富丽
|
《职教通讯》
|
2013 |
1
|
|
8
|
建国后十七年中国电影音乐的融合性分析 |
吴琼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14 |
0 |
|
9
|
建国后十七年西北师大办学理念的思考 |
汪沛雯
|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09 |
0 |
|
10
|
文学经典的批评与文学批评的经典化——以建国后十七年文学经典的批评为中心 |
李松
|
《长江学术》
CSSCI
|
2008 |
0 |
|
11
|
民族化与大众化的艺术实践——建国后十七年文艺创作一瞥 |
岳凯华
|
《中国文学研究》
|
1998 |
0 |
|
12
|
论建国后十七年的出版体制与文学生产 |
陈伟军
|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7
|
|
13
|
中国共产党是怎样领导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的(续)——以建国后十七年为例 |
龚云
|
《马克思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0 |
|
14
|
建国后十七年间英美文学翻译 |
仪志
|
《芒种(下半月)》
北大核心
|
2013 |
0 |
|
15
|
建国后十七年红色小说畅销模式的传播学解读 |
陈伟军
|
《新华文摘》
|
2009 |
0 |
|
16
|
“小顽童、小大人与小标兵”:中国经典动画中的儿童形象研究——以建国后十七年繁荣发展期作品为例 |
|
《美术观察》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0 |
|
17
|
用激情谱写出多彩篇章——回眸湖北省汉剧团建国后的“十七年” |
叶良才
|
《戏剧之家》
|
2005 |
0 |
|
18
|
穿过历史烟云说周扬--评《文学与革命:周扬文艺思想研究》 |
刘志先
|
《山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0 |
|
19
|
《列宁》之颂和《雷锋之歌》 |
蔡苓
|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
|
2006 |
0 |
|
20
|
温故而知新 鉴往以开来——略评《中国当代文学参阅作品选》 |
海侠
|
《中州学刊》
|
1987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