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2,939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校国防教育建构“一核双轴”育人共同体三维探论
1
作者 刘天宇 董小龙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24年第16期40-43,共4页
高校国防教育与思政教育相结合,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强军兴军目标的必然要求,是推进意识形态与全民国防“两个武装”的应然所需,,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学生全面发展的实然所求。高校国防教育要通过赓续“听党指挥”灵魂血脉... 高校国防教育与思政教育相结合,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强军兴军目标的必然要求,是推进意识形态与全民国防“两个武装”的应然所需,,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学生全面发展的实然所求。高校国防教育要通过赓续“听党指挥”灵魂血脉、淬炼“能打胜仗”核心本领、建强“作风优良”牢靠保证,推动“一核双轴”育人共同体内在机制科学转换,在探索“五育融合”实践创路中,推进国防教育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实现协同育人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防教育 “一核双轴” 共同体建构 “五育融合”
下载PDF
基于四重表征的观念建构“离子反应”教学
2
作者 马民 许宏生 李平均 《中学化学》 2024年第3期5-8,共4页
“离子反应”是中学化学的核心概念,其体现了“微粒观”和“变化观”2个学科基本观念,也是发展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等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知识载体。究其内涵,就是要学会从离子视角看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化学反应及其发生条件,明... “离子反应”是中学化学的核心概念,其体现了“微粒观”和“变化观”2个学科基本观念,也是发展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等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知识载体。究其内涵,就是要学会从离子视角看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化学反应及其发生条件,明确宏观现象的背后必然有其微观本质,归纳出物质及其变化的共性和特征。所以能否从离子视角认识化学反应是构建“微粒观”及“变化观”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科核心素养 微粒观 中学化学 观念建构 离子反应 四重表征 宏观现象 知识载体
下载PDF
新时代“人民史诗”的文学之“革命历史再叙事”——建构“新红色经典”的现实意义与文学想象
3
作者 傅逸尘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7-135,共9页
“新时代文学”已经具有当代文学时期划分的意义与特征,体现在两个层面:现实层面是脱贫攻艰、乡村振兴题材作品呈井喷之势,历史层面则是“革命历史再叙事”思潮勃发。本文阐释了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坚守人民立场,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 “新时代文学”已经具有当代文学时期划分的意义与特征,体现在两个层面:现实层面是脱贫攻艰、乡村振兴题材作品呈井喷之势,历史层面则是“革命历史再叙事”思潮勃发。本文阐释了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坚守人民立场,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的划时代思想,提出“‘人民史诗’的文学”概念,并对其一翼——“革命历史再叙事”思潮进行详细论述,进而展开建构“新红色经典”的文学想象。这种文学想象以“为人民”为思想旨归和美学范式,既回应着“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的时代召唤,也为更好地叙写新时代“人民史诗”的文学之“革命历史再叙事”,提供了一种可资延伸讨论的观念与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人民史诗” “革命历史再叙事” “新红色经典” 建构与想象
下载PDF
建构“先学后教”的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以“准备平面设计素材的活动一:图片的获取”为例
4
作者 吴艺民 《名师在线(中英文)》 2024年第9期80-81,共2页
“先学后教”模式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流程,契合新课程改革理念。为提高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在借鉴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引导学生进行独学、组学、展学、检学,并始终依据学生的学... “先学后教”模式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流程,契合新课程改革理念。为提高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在借鉴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引导学生进行独学、组学、展学、检学,并始终依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指导,建构“先学后教”的信息技术课堂。基于此,文章以“准备平面设计素材”这节课的“活动一:图片的获取”为例,详细阐述建构“先学后教”初中信息技术课堂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中信息技术 先学后教 课堂教学 建构策略
下载PDF
新时代中学教师建构“大先生”人格的实践路径
5
作者 周昊宁 《学周刊》 2024年第10期138-142,共5页
“大先生”是具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知识、仁爱之心的好老师,更是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社会楷模。“大先生”做的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是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在建设教育强国、构建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的... “大先生”是具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知识、仁爱之心的好老师,更是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社会楷模。“大先生”做的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是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在建设教育强国、构建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的背景下,新时代的中学教育呼唤“大先生”的出现。中学教师建构“大先生”人格应立足中学教育教学实践,从坚定理想信念、固守本职工作,培育道德情操、落实立德树人,修炼扎实学识、提高专业能力,提升人生境界、饱含仁爱之心这四个方面入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中学教师 大先生 人格建构
下载PDF
主动·回应·定向:中国共产党建构“两个结合”的三维逻辑
6
作者 李宣志 邹庆国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5-10,127,共7页
坚持理论创新是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之一,作为理论创新主体的中国共产党在建构“两个结合”过程中遵循“主动选择—回应冲击—指向确认”三重逻辑。其中,主动选择的逻辑体现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主动性,回应冲击的逻辑关涉“两个结合... 坚持理论创新是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之一,作为理论创新主体的中国共产党在建构“两个结合”过程中遵循“主动选择—回应冲击—指向确认”三重逻辑。其中,主动选择的逻辑体现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主动性,回应冲击的逻辑关涉“两个结合”提出的客观需要,指向确认的逻辑反映“两个结合”的理论定位和应用指向。中国共产党人在理论探索过程中主动选择了从“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的跃升,面对教条主义倾向和全盘西化的冲击展开有力回应,并从不同角度对“两个结合”的定位和指向加以确认,最终在选择、回应、定向的三重进路中,“两个结合”得到了完整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个结合” 建构逻辑 理论探索
下载PDF
建构“三位一体”德育模式的策略
7
作者 郁万晓 《教育界》 2024年第11期146-148,共3页
德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之间的密切合作。在立德树人背景下,教师应当基于学校、家庭、社会育人关系,建构“三位一体”德育模式,形成育人合力,推动学生塑造良好的品德。论述“三位一体”德育模式的内涵,重点阐述建构“... 德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之间的密切合作。在立德树人背景下,教师应当基于学校、家庭、社会育人关系,建构“三位一体”德育模式,形成育人合力,推动学生塑造良好的品德。论述“三位一体”德育模式的内涵,重点阐述建构“三位一体”德育模式的策略,旨在为其他教师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育 “三位一体”德育模式 建构策略
下载PDF
常州武进洛阳中心小学:系统建构“致远”校本课程
8
作者 顾丽芳 《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 2024年第1期F0002-F0002,共1页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洛阳中心小学秉持“永毅争新,安善敦品”的办学理念,践行致远教育,深耕日新文化,引导学生以“会学习,能担当,善合作,有创见”为追求,向善而行,勤于学习,勇于探究,追求卓越。学校以“五育并举,全面育人”为总目标,遵...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洛阳中心小学秉持“永毅争新,安善敦品”的办学理念,践行致远教育,深耕日新文化,引导学生以“会学习,能担当,善合作,有创见”为追求,向善而行,勤于学习,勇于探究,追求卓越。学校以“五育并举,全面育人”为总目标,遵循“生活即课程”的课程观,系统建构“致远”校本课程。“致远”校本课程分为拓展课程和探究课程两大板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校本课程 中心小学 拓展课程 全面育人 办学理念 系统建构 课程观 五育并举
下载PDF
优化课程内容 建构“能量”概念
9
作者 刘静 《湖北教育》 2024年第1期38-40,共3页
在小学阶段,许多相对抽象的概念对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能量”就是其一。能量与运动密不可分,科学课程标准这样描述:在物质的一切属性中,运动是最基本的属性;对应物质的各种运动形式,能有各种不同的形式;能量是一切运动着的... 在小学阶段,许多相对抽象的概念对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能量”就是其一。能量与运动密不可分,科学课程标准这样描述:在物质的一切属性中,运动是最基本的属性;对应物质的各种运动形式,能有各种不同的形式;能量是一切运动着的物质的共同特性,也是各种运动的统一量度;能的形式是多样的。科学课程标准旨在从跨学科概念“物质与能量”的角度,引导学生建立对“能量”的认识,帮助他们建构“能量”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课程标准 共同特性 优化课程内容 小学阶段 跨学科概念 物质与能量 建构 属性
下载PDF
基于“证据推理”建构“物质的元素组成检测”模型的教学探索——以“乙醇的元素组成检测”教学为例
10
作者 陈女婷 毛海红 《中学理科园地》 2024年第5期46-49,共4页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是化学实验探究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高阶思维品质,物质的元素组成检测是初中化学实验探究教学中发展“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素养的典型主题单元。“乙醇的元素组成检测”安排在蜡烛、水、甲烷等物质的元素组成检测之...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是化学实验探究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高阶思维品质,物质的元素组成检测是初中化学实验探究教学中发展“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素养的典型主题单元。“乙醇的元素组成检测”安排在蜡烛、水、甲烷等物质的元素组成检测之后,以之为逻辑起点,进一步发展“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素养值得进一步研究。在“乙醇的元素组成检测”教学中,尝试通过“烧杯倒扣收集法检测乙醇中的C、H元素”“锥形瓶收集法检测乙醇中的C、H元素”“手持技术数字化实验法检测乙醇中的C、H元素”“进一步检测检测乙醇中的O元素”等四个子任务探索基于“证据推理”建构“物质的元素组成检测”模型的教学实施。该案例的设计及实施基于“证据推理”视角设计实验方案,使结论推理更严谨;基于“证据严谨”视角改进实验方案,使思维提升更深入;基于“可视化”视角改进实验结果输出,使结果呈现更科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证据推理 模型建构 物质的元素组成检测 实验探究
下载PDF
初中数学课堂建构“导引--生成--拓展”模式的策略探索
11
作者 李小霞 《教师》 2024年第30期42-44,共3页
“导引—生成—拓展”是关注学生思维范式建构的教学模式。初中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关键阶段,在初中数学课堂上建构并实施该教学模式,对提高学生数学问题意识、数学应用能力具有积极意义。文章结合学生学情,全面总结“导引—生成—拓... “导引—生成—拓展”是关注学生思维范式建构的教学模式。初中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关键阶段,在初中数学课堂上建构并实施该教学模式,对提高学生数学问题意识、数学应用能力具有积极意义。文章结合学生学情,全面总结“导引—生成—拓展”模式的具体实施情况,并提出了几点策略,旨在为推动初中数学教学改革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 “导引—生成—拓展”教学模式 思维范式建构
下载PDF
聚焦话题,双向建构“三学”路径——以英语五年级下册“Project 2 My important days”为例
12
作者 陈亚敏 《求知导刊》 2023年第16期26-28,103,共4页
当前,英语Project综合语言实践项目单元的教学,还存在重机械操练、轻语言综合实践的问题。教师在教学英语Project综合语言实践项目单元时,应聚焦话题,针对学生的已有经验,挖掘话题功能以及意义,创设能够引发师生双向互动的任务情境,建... 当前,英语Project综合语言实践项目单元的教学,还存在重机械操练、轻语言综合实践的问题。教师在教学英语Project综合语言实践项目单元时,应聚焦话题,针对学生的已有经验,挖掘话题功能以及意义,创设能够引发师生双向互动的任务情境,建构导学、促学、研学路径。文章对此进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向建构 导学 促学 研学 英语
下载PDF
由体验到思辨,建构“千米”模型——《认识千米》教学与思考
13
作者 谢志珺 《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 2023年第3期32-36,共5页
“千米”模型的建构需要通过丰富的操作体验来积累表象,更需要发挥学生的理性思维,让学生在思辨中不断丰富对“千米”的感受,不断修正对1千米的感知,从简单的定性描述过渡到精准的定量刻画。《认识千米》一课教学,通过重构学材,设计高... “千米”模型的建构需要通过丰富的操作体验来积累表象,更需要发挥学生的理性思维,让学生在思辨中不断丰富对“千米”的感受,不断修正对1千米的感知,从简单的定性描述过渡到精准的定量刻画。《认识千米》一课教学,通过重构学材,设计高效的具身体验活动,引导学生不断理性思辨,将经验转化为观念,进而深化“千米”模型的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学数学 具身体验 理性思辨 建构模型 《认识千米》
下载PDF
姜子豪,孙自强:当代学校应建构“伦-理-道-德”一体化的德育形态
14
《中小学德育》 2023年第6期80-80,共1页
姜子豪,孙自强在《教育研究与实验》2023年第3期《“伦-理-道-德”一体化的德育形态及其建构》一文指出,伦理是社会关系及其规范秩序,是个体性与普遍性相统一的实体性存在;道德是根据伦理的实体性要求所进行的主体建构,是人们对社会关... 姜子豪,孙自强在《教育研究与实验》2023年第3期《“伦-理-道-德”一体化的德育形态及其建构》一文指出,伦理是社会关系及其规范秩序,是个体性与普遍性相统一的实体性存在;道德是根据伦理的实体性要求所进行的主体建构,是人们对社会关系所规定之“道理”的认同、接受与内化,它表现为个体的主观意志和内在品质。伦理与道德的不同并不意味着二者存在实质性的冲突和根本性的分歧,二者既相互依存又相互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学校 德育形态 教育研究与实验 主体建构 实体性 主观意志 规范秩序 内在品质
下载PDF
建构“共意”:中国共产党农村社会动员的行为逻辑——基于过程、实质、理路的三维解析 被引量:6
15
作者 黄立丰 《理论导刊》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41-43,70,共4页
中国共产党农村社会动员,是党长期以来所形成的一大政治优势和独特的领导方式,是其从弱小走向强大、从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的重要武器。在中国共产党农村社会动员实践过程中,深刻蕴含着其内在行为逻辑——建构"共意"。深入细... 中国共产党农村社会动员,是党长期以来所形成的一大政治优势和独特的领导方式,是其从弱小走向强大、从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的重要武器。在中国共产党农村社会动员实践过程中,深刻蕴含着其内在行为逻辑——建构"共意"。深入细致地阐释党与农民建构"共意"的过程、实质和理路,有助于揭示中国共产党农村社会动员的作用机制,这对于当前更好地形塑党与农民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共同奋斗的智慧和力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农村社会动员 建构“共意” 行为逻辑
下载PDF
建构“皖派批评”的意义、内容和途径
16
作者 黎在珣 《文学艺术周刊》 2023年第17期4-7,共4页
安庆师范大学教授江飞在2022年12月2日的《安庆晚报》上发表了《构建“皖派批评”的可能性》。这是以江飞为代表的安徽批评家向皖派批评家发出的一次深情邀约,希望这次邀约能够成为省内外皖派批评家的一次强有力的集结,进而成为一个标... 安庆师范大学教授江飞在2022年12月2日的《安庆晚报》上发表了《构建“皖派批评”的可能性》。这是以江飞为代表的安徽批评家向皖派批评家发出的一次深情邀约,希望这次邀约能够成为省内外皖派批评家的一次强有力的集结,进而成为一个标志性文化事件。本文就建构“皖派批评”的意义、内容和途径谈点自己的粗思陋见,以就教于方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标志性文化 皖派 师范大学教授 批评家 内容和途径 邀约 安庆 建构
下载PDF
媒介建构“城市空间”的传播学探讨 被引量:6
17
作者 殷晓蓉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18-124,共7页
当代社会,"媒介建构城市空间"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鉴于相应的传播学研究还不够充分与充足的现状,在历史与理论、溯源与变化的背景下,对媒介建构"城市空间"的问题展开传播学视野的探讨,需要审视传播概念的本质... 当代社会,"媒介建构城市空间"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鉴于相应的传播学研究还不够充分与充足的现状,在历史与理论、溯源与变化的背景下,对媒介建构"城市空间"的问题展开传播学视野的探讨,需要审视传播概念的本质含义、城市空间之媒介建构的起步与转换、传播媒介复制品的自身规律、感觉和隐喻的进入及其对城市空间建构的影响等诸多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空间 建构 媒介 传播学
下载PDF
行动研究中建构“学问”教学模式——外语课堂反思与重构的新途径 被引量:5
18
作者 支永碧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99-102,共4页
外语课堂反思包括对传统的"学答"教学的批判和传统学习方式的质疑。"学答"教学的出路在于走向"学问"教学,而"学问"教学的模式建构需要在外语教学行动研究中探索,在行动研究中建构和完善"... 外语课堂反思包括对传统的"学答"教学的批判和传统学习方式的质疑。"学答"教学的出路在于走向"学问"教学,而"学问"教学的模式建构需要在外语教学行动研究中探索,在行动研究中建构和完善"学问"教学模式是外语课堂反思与重构的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语课堂 反思与创新 新途径 “学问”教学 模式建构
下载PDF
在“文化性”与“感受性”中建构“视觉公共性”--广告视觉意象的建构与传播 被引量:3
19
作者 李克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51-156,共6页
由于中国目前的广告功利性太强而人文性、文化性太弱,使广告在形式上出现同质化、媚俗化、浅薄化等诸多问题,其所建构的符号体系是一种"拟像",而不是一种真正有价值的"意象"。这种形而下的拟像的普遍存在,对于中国... 由于中国目前的广告功利性太强而人文性、文化性太弱,使广告在形式上出现同质化、媚俗化、浅薄化等诸多问题,其所建构的符号体系是一种"拟像",而不是一种真正有价值的"意象"。这种形而下的拟像的普遍存在,对于中国广告文化的长远发展是危险的,它导致中国广告"文化性"与"感受性"缺失。所以,我们应从"拟像"到"意象",来建构广告符号体系的文化性;从"有意味的形式"出发,来表现视觉元素的可接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性 感受性 接受性 视觉公共性 意象建构
下载PDF
走向世界与确立华文文学创新坐标——兼谈全球化背景中整合建构“华文文学”新格局 被引量:3
20
作者 庄伟杰 《晋阳学刊》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97-101,共5页
文化空间进入20世纪90年代至今,已处于一种平等共享的趋势中,这是由全球化的文化辐射性所决定的。随着国门的打开,各种外来文化在交流中相互渗透和影响,文学作品正日益成为由全世界共享的一种文化资源。站在特定的视角阐释海外华文文学... 文化空间进入20世纪90年代至今,已处于一种平等共享的趋势中,这是由全球化的文化辐射性所决定的。随着国门的打开,各种外来文化在交流中相互渗透和影响,文学作品正日益成为由全世界共享的一种文化资源。站在特定的视角阐释海外华文文学与中国本土文学的关系,阐明它们既共同推动中华文化的全新进程,又互动互补相互融合,共同驱使华文文学走向全球化与现代性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如何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在世界文学的交叉轴上找到自己的创新坐标,整合建构全球华文文学新格局迫在眉捷。如是,世界文学中的中国因素将更为活跃,华文文学走向世界文学殿堂的时刻当指日可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文文学 全球化背景 走向世界 创新坐标 整合建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