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电影史的海外书写:范式建构与理论流变 被引量:1
1
作者 石嵩 《民族艺术研究》 CSSCI 2016年第6期109-117,共9页
海外中国电影研究自20世纪始,距今已走过50多年的历程。半个多世纪以来,西方学者采取多元的理论视角和方法,选取不尽相同的影片进行细读分析,得出了差异于我们自身研究的观点、结论,呈现出与本土电影史书写并置却有差异的电影史学脉络... 海外中国电影研究自20世纪始,距今已走过50多年的历程。半个多世纪以来,西方学者采取多元的理论视角和方法,选取不尽相同的影片进行细读分析,得出了差异于我们自身研究的观点、结论,呈现出与本土电影史书写并置却有差异的电影史学脉络体系。20世纪八九十年代,基于译介中国本土方法而进行的理论探寻与研究团队初步成型;延转到21世纪,跨国电影研究、华语电影研究、电影与民族国家建构等理论、方法不断创新突破;再到近几年,全球媒体景观中的华语电影、环保主题电影与纪录片类型电影研究方法进一步丰富拓展。中国电影史的海外书写在有差异的学术体系中形成了自己的独到范式,在发展流变中丰富补充了本土中国电影史的书写,值得学界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电影史 海外书写 差异建构 范式流变
下载PDF
中美中学历史教科书内容建构的比较及反思——美国ML版与人教版的“启蒙运动”为例 被引量:1
2
作者 周仕德 《比较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74-79,共6页
从叙事学和教学论的角度对中关两国历史教科书共同编撰的《启蒙运动》一节内容进行了对比研究,并指出教科书内容建构要关注新课程理论的渗透;教科书内容建构取向要从讲授式转变为发现式;教科书内容建构要围绕历史核心知识概念进行。
关键词 教科书内容 建构差异 中学历史
原文传递
旅游与竹地摩梭人“家”空间的多维生产及身份认同建构 被引量:25
3
作者 郭文 黄震方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907-921,共15页
采用田野调查、参与观察、深度访谈等方法,对旅游背景下竹地摩梭人"家"空间的多维生产与身份认同建构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①竹地摩梭人的宗教信仰及其在不同时代的流转,规约着摩梭村民日常空间实践中的自然观、世界观... 采用田野调查、参与观察、深度访谈等方法,对旅游背景下竹地摩梭人"家"空间的多维生产与身份认同建构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①竹地摩梭人的宗教信仰及其在不同时代的流转,规约着摩梭村民日常空间实践中的自然观、世界观和道德观,具有心物自洽和身心统一性;竹地摩梭人"家"空间具有系统性,体现在村外层、村寨层、家址层、祖母房和身体层不同尺度空间圈层中,其空间秩序和意义蕴含着丰富的自然生态意识和人地关系;②以旅游为媒介的资本、权力和消费等结构性力量相互交织和渗透,对竹地摩梭人"家"空间带来了微观地理空间的社会关系、文化意义和人地关系的重塑,且具有多维空间的交互辩证生产性;③随着竹地"家"空间的多维生产和微观地理重塑,出现了以人本主义为特征的前因式认同建构、以结构主义为特征的后果式认同建构,以及以"价值认同,情感不认同"和"价值不认同,情感认同"为特征的"中间型"认同建构。竹地摩梭人对"家"空间旅游化实践的身份认同建构,暗含和折射了村民对"家园"和"家国"的认同状况。④竹地"家"空间的旅游化,本质上是传统民族空间资本化的实践过程,归根结底是新时代"地方"对发展路径和方式的选择,但未来需要调适"家"空间资本化和发展异化之间的矛盾。此外,竹地"家"微观地理空间的案例剖析,在理论上补充和延伸了学术界既有"家"的理论研究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空间 空间的多维生产 差异化身份认同建构 人地关系 竹地摩梭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