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乡土元素与新媒体双向赋能新生代乡村教师文化身份建构及其实现
1
作者 高燕 《广东教育(职教)》 2024年第9期7-9,共3页
一、引言随着新媒体技术的日新月异,乡土元素迎来了新的传播与发展契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持续推动,才能够让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关键词 乡村振兴 新媒体技术 乡土元素 文化身份建构 生态宜居 产业兴旺 乡风文明 生活富裕
下载PDF
写回帝国中心,建构文化身份的彼得·凯里 被引量:7
2
作者 彭青龙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09-115,共7页
当代澳大利亚著名作家彼得·凯里的小说融历史和现实为一炉,深刻揭示了澳大利亚人建构文化身份的历史负荷与现实困境。本文拟从“民族叙事”,“帝国远征”和“文化霸权”等方面来解读其后殖民主义历史观,旨在重新审视被殖民者歪曲... 当代澳大利亚著名作家彼得·凯里的小说融历史和现实为一炉,深刻揭示了澳大利亚人建构文化身份的历史负荷与现实困境。本文拟从“民族叙事”,“帝国远征”和“文化霸权”等方面来解读其后殖民主义历史观,旨在重新审视被殖民者歪曲的历史与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帝国中心 建构文化身份 彼得·凯里 澳大利亚 小说 文化霸权 后殖民主义历史观
原文传递
现代旅游语境中的“自我”与“他者”——对九寨沟《藏谜》表演者文化身份建构的思考 被引量:2
3
作者 阳宁东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52-155,共4页
随着现代旅游进入东道主社会,"主—客"间的互动成为可能。作为旅游场景中一个特殊群体,少数民族表演者的个人经历在这种互动中受到深刻影响,包括生存环境、生活习惯、人际交往、宗教信仰等。本文以九寨沟旅游表演《藏谜》中... 随着现代旅游进入东道主社会,"主—客"间的互动成为可能。作为旅游场景中一个特殊群体,少数民族表演者的个人经历在这种互动中受到深刻影响,包括生存环境、生活习惯、人际交往、宗教信仰等。本文以九寨沟旅游表演《藏谜》中的藏族表演者为例,探讨表演者在舞台表演与日常生活中所经历的变化,指出这些改变其实质是对"自我"和"他者"表述的完成,其新的文化身份的建构是少数族群在理解自我传统与现实的基础上的自我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旅游 自我 他者 文化身份建构
下载PDF
从捷克到法国:米兰·昆德拉的文化身份建构 被引量:4
4
作者 解华 《江淮论坛》 CSSCI 2014年第4期167-171,188,共6页
自1968年昆德拉的长篇处女作《玩笑》在法国出版始,西方批评界就对其来自东欧的"捷克身份"尤为关注,其小说亦成为冷战背景下政治意识形态批评的工具。1975年昆德拉离开祖国捷克流亡法国,面对西方世界对其作品和身份的双重误读... 自1968年昆德拉的长篇处女作《玩笑》在法国出版始,西方批评界就对其来自东欧的"捷克身份"尤为关注,其小说亦成为冷战背景下政治意识形态批评的工具。1975年昆德拉离开祖国捷克流亡法国,面对西方世界对其作品和身份的双重误读,昆德拉一方面积极与法国主流报刊杂志开展合作,反抗意识形态误读;另一方面改变写作策略,不断探索新的题材、风格、语言,努力改变流亡作家的边缘文化身份,积极融入新的文化圈,为自我构建新的合法的文化身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德拉 文化身份建构 反抗误读 目标读者 法国周期小说
下载PDF
全球化语境下英语学习者文化身份的建构 被引量:8
5
作者 林碧玲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14年第5期109-112,共4页
我国外语教学中目的语文化的偏向性输入、母语文化的缺失以及西方强势文化的渗透导致了英语学习者出现了文化身份危机的问题。在全球化语境下,必须以民族传统文化为根基建构英语学习者的文化身份,增强民族归属感和自豪感,但同时要引导... 我国外语教学中目的语文化的偏向性输入、母语文化的缺失以及西方强势文化的渗透导致了英语学习者出现了文化身份危机的问题。在全球化语境下,必须以民族传统文化为根基建构英语学习者的文化身份,增强民族归属感和自豪感,但同时要引导学习者在鉴别中西文化中学会扬弃,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使文化身份随着人格的完善而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目的语文化 母语文化 文化身份危机 文化身份建构
下载PDF
美国华裔文学发展史中的文化身份建构 被引量:2
6
作者 胡明涛 王永 《长沙大学学报》 2010年第4期83-85,共3页
美国华裔文学是美国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主要描述、反映美国白人主流社会对华人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华人反抗白人的固定化概念化形象以及华人如何适应美国主流文化、融入新文化所产生的种种文化冲突,但这些冲突都是围绕文化身份建构这... 美国华裔文学是美国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主要描述、反映美国白人主流社会对华人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华人反抗白人的固定化概念化形象以及华人如何适应美国主流文化、融入新文化所产生的种种文化冲突,但这些冲突都是围绕文化身份建构这一点进行的。把美国华裔的文化身份建构分为前阶段的文化失语期、开始阶段的身份认同期、探索阶段的民族身份认同期和族裔散居混合身份认同发展期等四个阶段,可以进一步加深对美国华裔文学的理解和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华裔文学 文化身份建构 文化冲突
下载PDF
现代旅游语境中的“自我”与“他者”——对九寨沟《藏谜》表演者文化身份建构的思考 被引量:1
7
作者 阳宁东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3期152-155,共4页
本文以九寨沟旅游《藏谜》表演中的藏族表演者为例,探讨表演者在舞台表演与日常生活中所经历的变化,指出这些改变其实质是对"自我"和"他者"表述的完成,其新的文化身份的建构是少数族群在理解自我传统与现实的基础... 本文以九寨沟旅游《藏谜》表演中的藏族表演者为例,探讨表演者在舞台表演与日常生活中所经历的变化,指出这些改变其实质是对"自我"和"他者"表述的完成,其新的文化身份的建构是少数族群在理解自我传统与现实的基础上的自我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旅游 自我 他者 文化身份建构
下载PDF
顺应论视角下英语教学与学习者文化身份建构 被引量:3
8
作者 张丽冰 《安阳工学院学报》 2013年第5期90-92,共3页
英语学习者处在多元文化共生的时代,如何从语言入手在英语教学中帮助学生建构文化身份显得很重要。试图用顺应论的观点来指导英语教学,在英语教学中设计多元文化的语境,诸如多元文化角色扮演、辩论、写作和阅读,让学习者在变化的语境中&... 英语学习者处在多元文化共生的时代,如何从语言入手在英语教学中帮助学生建构文化身份显得很重要。试图用顺应论的观点来指导英语教学,在英语教学中设计多元文化的语境,诸如多元文化角色扮演、辩论、写作和阅读,让学习者在变化的语境中"选择"语言,以达到建构文化身份与使用语言的双重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顺应论 英语教学 学习者文化身份建构
下载PDF
语言自觉与文化身份建构——保罗·奥斯特《玻璃城》中隐含的犹太性 被引量:1
9
作者 高莉敏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0-54,共5页
保罗·奥斯特是美国当代最著名的犹太作家之一,不少研究者把他划分到美国后现代主义作家的行列之中。从其成名作《纽约三部曲》在叙事结构上对传统侦探小说的戏仿来看,这种划分是合理的。但如果我们仔细研究作品的主题思想的话,就... 保罗·奥斯特是美国当代最著名的犹太作家之一,不少研究者把他划分到美国后现代主义作家的行列之中。从其成名作《纽约三部曲》在叙事结构上对传统侦探小说的戏仿来看,这种划分是合理的。但如果我们仔细研究作品的主题思想的话,就会发现这种划分可能是偏颇的。因为,不论是《玻璃城》中的奎恩、《幽灵》中的布鲁,还是《锁闭的房间》中的"我",这三位主人公虽然表面上都披着侦探的外衣,但实际上探索的却是自我的身份问题。对自我身份的追寻是美国文学、特别是美国犹太文学经常表现的主题。在《纽约三部曲》中的第一部《玻璃城》中,小说主人公对语言的自觉、对边缘文化的思考和对自我身份的探寻,都揭示出小说中所隐含的犹太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罗·奥斯特 《玻璃城》 隐含的犹太性 语言自觉 文化身份建构
下载PDF
异质文化背景下美国非裔文学和华裔文学中文化身份建构研究
10
作者 梁艳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4年第1期143-145,共3页
以异质文化为研究背景,针对非裔和华裔在美国社会相似的经历和处境,以非裔文学和华裔文学中代表作家的作品为研究对象,分析两类文学集中展现的文化身份建构问题,总结非裔和华裔在异质文化背景下影响其文化身份建构的因素,探讨白人主流... 以异质文化为研究背景,针对非裔和华裔在美国社会相似的经历和处境,以非裔文学和华裔文学中代表作家的作品为研究对象,分析两类文学集中展现的文化身份建构问题,总结非裔和华裔在异质文化背景下影响其文化身份建构的因素,探讨白人主流文化与非裔和华裔本民族文化各自对建构文化身份的影响,提出在异质文化背景下双重性文化身份建立的必然性和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质文化 非裔文学 华裔文学 文化身份建构
下载PDF
论华裔美国文学族裔追寻中的文化身份建构 被引量:1
11
作者 胡明涛 田晨旭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第5期119-122,共4页
华裔文学作家以文本的方式描写了各个时期华裔进行文化身份建构的努力。早期的华裔在美国社会,只能以落叶归根式的心态来进行文化身份建构,这一时期的文化身份建构是种族身份建构期;新一代华裔逐渐从边缘化到以熔炉的同化方式迅速建构... 华裔文学作家以文本的方式描写了各个时期华裔进行文化身份建构的努力。早期的华裔在美国社会,只能以落叶归根式的心态来进行文化身份建构,这一时期的文化身份建构是种族身份建构期;新一代华裔逐渐从边缘化到以熔炉的同化方式迅速建构自我文化身份,他们对移民国文化采取落地生根的态度,这样的文化身份建构是单维的,因此也就成为美国宰制文化的单面人,新华裔在实际生活中面对双重身份的困惑以及相应的身份建构矛盾。身份建构的矛盾性和模糊性引领华裔新一代对美国多元文化景观进行反思,在此基础上杂糅各种文化元素进行块茎式的随风飘散式的多元文化身份新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块茎 单面人 飘散 文化身份建构
下载PDF
从《荒原蚁丘》看钦努阿·阿契贝对本土文化身份的建构 被引量:1
12
作者 付文丽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4年第4期116-117,156,共3页
《荒原蚁丘》揭示出卡根领导阶层在西方文化的侵蚀下放弃本土优良文化并盲目认同欧洲文化,从而致使其主体身份丧失,最终导致其政权机构崩溃。小说通过比阿特丽斯这一人物形象体现了作家的主张:非洲知识分子不应在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下... 《荒原蚁丘》揭示出卡根领导阶层在西方文化的侵蚀下放弃本土优良文化并盲目认同欧洲文化,从而致使其主体身份丧失,最终导致其政权机构崩溃。小说通过比阿特丽斯这一人物形象体现了作家的主张:非洲知识分子不应在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下迷失了自我,而应摆脱霸权文化的束缚,立足于本土优良文化传统,重构自我,这或许是非洲摆脱困境的先决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原蚁丘》 本土文化 霸权文化 文化身份建构
下载PDF
跨文化心理学视域下的华裔美国人文化身份建构——以美国华裔小说人物为例
13
作者 邱丽 李春光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4期124-126,共3页
文化适应心理学主要研究个体从一种文化背景进入一种新的文化背景时产生的心理适应问题。本文运用文化适应心理学理论分析了美国华裔小说中四位主人公的文化适应过程,从而建构起适应多元文化的文化身份,帮助华裔美国人在文化冲突中控制... 文化适应心理学主要研究个体从一种文化背景进入一种新的文化背景时产生的心理适应问题。本文运用文化适应心理学理论分析了美国华裔小说中四位主人公的文化适应过程,从而建构起适应多元文化的文化身份,帮助华裔美国人在文化冲突中控制自己的行为并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促进多种文化交流,使美国华裔文学超越时代、民族的界限,使文学发展进入全球化时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华裔文学 文化身份建构 文化适应
下载PDF
美籍华裔形象与文化身份建构
14
作者 刘艳梅 武丹丹 崔玉娥 《高教研究(西南科技大学)》 2008年第2期80-82,共3页
美籍华裔形象是那些由美籍华裔中国作家自己塑造出来的中国人形象,以异国读者为受众,或以处于异域中的中国人为描写对象,这些形象都具有超越国界、文化的意义,形象学上称之为自塑形象。作家在进行形象的创造时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其... 美籍华裔形象是那些由美籍华裔中国作家自己塑造出来的中国人形象,以异国读者为受众,或以处于异域中的中国人为描写对象,这些形象都具有超越国界、文化的意义,形象学上称之为自塑形象。作家在进行形象的创造时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其中创造者的文化身份在形象塑造中起关键作用,而形象创造是确立创造者主体性作用和重建自我文化的一个过程,在他国文化吸收过滤中构成创造者本人文化身份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籍华裔形象 文化身份建构 重建自我文化
下载PDF
基恩·图默的美国黑人文化身份建构
15
作者 董红云 《世界文学评论(高教版)》 2018年第2期108-114,共7页
美国黑人文学最重要的主题之一,就是美国黑人民族的文化身份以及黑人在白人主流文化的土壤里如何维系自己的文化身份。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的基恩·图默通过创作极富特色的文学作品《甘蔗》,建构了美国黑人民俗音乐文化、南方环境地... 美国黑人文学最重要的主题之一,就是美国黑人民族的文化身份以及黑人在白人主流文化的土壤里如何维系自己的文化身份。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的基恩·图默通过创作极富特色的文学作品《甘蔗》,建构了美国黑人民俗音乐文化、南方环境地理文化和新黑人的形象,为建构美国黑人民族文化身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恩·图默 文化身份建构 《甘蔗》
下载PDF
焦虑、追寻与重塑——论虹影长篇小说中的文化身份建构
16
作者 汤振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64-170,共7页
作为海外“流散”作家的虹影,长期处于中西文化的双重边缘位置,面临着文化身份的焦虑乃至危机。摆脱焦虑的渴望促使她不断通过文学创作进行文化身份的追寻与重塑。在《饥饿的女儿》《上海之死》《上海魔术师》《孔雀的叫喊》等长篇小说... 作为海外“流散”作家的虹影,长期处于中西文化的双重边缘位置,面临着文化身份的焦虑乃至危机。摆脱焦虑的渴望促使她不断通过文学创作进行文化身份的追寻与重塑。在《饥饿的女儿》《上海之死》《上海魔术师》《孔雀的叫喊》等长篇小说中,虹影通过重拾个人成长记忆、展现民族文化“边缘人”的自我追寻、设置东西方文化交融的情境以及回归本土文化等途径对文化身份焦虑进行克服,并对自我文化身份进行追寻和重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身份建构 虹影 自我追寻 身份的焦虑 《饥饿的女儿》 孔雀的叫喊 文化交融 文学创作
下载PDF
双重边缘化黑人女性文化身份的追寻——《所罗门之歌》的后殖民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解读
17
作者 杨君君 韩浩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6期167-169,共3页
托妮·莫里森是美国当代杰出的小说家,以对美国黑人生活的敏锐观察而闻明。从后殖民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角度分析小说《所罗门之歌》,探析了父权制和白人文化霸权对黑人女性的戕害以及遭受到种族和性别双重歧视的黑人女性的边缘化状态... 托妮·莫里森是美国当代杰出的小说家,以对美国黑人生活的敏锐观察而闻明。从后殖民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角度分析小说《所罗门之歌》,探析了父权制和白人文化霸权对黑人女性的戕害以及遭受到种族和性别双重歧视的黑人女性的边缘化状态,揭示了黑人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回归,重新建构了文化身份,走上了探寻自己非殖民化的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殖民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所罗门之歌》 黑人女性 建构文化身份
下载PDF
译介学下探析利玛窦的译介活动与文化身份建构
18
作者 慕容玉贞 胡寅 《快乐阅读》 2022年第8期51-53,共3页
利玛窦被誉为“沟通中西文化的第一人”,翻译和著述了不少作品,他虽非第一个进入中国的欧洲耶稣会传教士,却是最有历史影响力的一个。1582年,利玛窦来到中国澳门,开始学习汉语。1602年,利玛窦和李之藻合作绘制了《坤舆万国全图》,使中... 利玛窦被誉为“沟通中西文化的第一人”,翻译和著述了不少作品,他虽非第一个进入中国的欧洲耶稣会传教士,却是最有历史影响力的一个。1582年,利玛窦来到中国澳门,开始学习汉语。1602年,利玛窦和李之藻合作绘制了《坤舆万国全图》,使中国首次接触到了近代地理学知识。之后,利玛窦到过韶关、南昌、南京等地,最后定居北京,直至1610年去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译介学 《坤舆万国全图》 译介活动 耶稣会传教士 近代地理学 李之藻 文化身份建构 利玛窦
下载PDF
“野蛮人的隐痛”:21世纪亚洲新移民电影创作格局与文化表达
19
作者 王赟姝 谢雨彤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4期9-16,共8页
21世纪以来,在“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下,亚洲移民电影呈现出独特的创作格局与本土文化表达。一方面,在创作产业格局上,众多亚洲新移民电影在“电影节网络”的节点作用下呈现多元发展局面。如从釜山国际电影节的《猫样少女》(韩国,2001)... 21世纪以来,在“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下,亚洲移民电影呈现出独特的创作格局与本土文化表达。一方面,在创作产业格局上,众多亚洲新移民电影在“电影节网络”的节点作用下呈现多元发展局面。如从釜山国际电影节的《猫样少女》(韩国,2001)到上海国际电影节的《瓦莱里娅要结婚了》(以色列/乌克兰,2022),亚洲各大电影节展作为连接文本与产业的网络,为新移民的身份建构提供反思与讨论的平台,也为新移民电影赋予了地缘政治的话语权;另一方面,亚洲新移民电影不同于欧洲新移民电影的文化身份建构方式,,以“亚洲电影作为方法”深入揭示独属于亚洲的性别身份、文化建构和离散叙事的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民电影 亚洲电影 上海国际电影节 创作格局 文化身份建构 瓦莱里 文化建构 多元发展
下载PDF
斯图亚特·霍尔的文化身份观研究——以《文化身份与族裔散居》为中心
20
作者 李红霞 《新疆艺术(汉文)》 2022年第3期87-95,共9页
文化研究之父斯图亚特·霍尔的文化身份观建构,产生于全球化历史语境的发展和他自己的双重流散身份经验之中。霍尔的文化身份观理论来源广泛,主要分析索绪尔共时语言学理论、福柯的权力知识话语理论、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结构理论对... 文化研究之父斯图亚特·霍尔的文化身份观建构,产生于全球化历史语境的发展和他自己的双重流散身份经验之中。霍尔的文化身份观理论来源广泛,主要分析索绪尔共时语言学理论、福柯的权力知识话语理论、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结构理论对其文化身份建构产生的影响。霍尔的《文化身份与族裔散居》是其文化身份观的成熟之作,其中关于文化身份的连续性和差异性的两种思维方式,以及非洲、欧洲、美洲三种在场的思考是文化身份观的重要思想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族裔散居 文化身份建构 共时语言学 斯图亚特·霍尔 知识话语 阿尔都塞 历史语境 连续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