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功能视角下的忠烈祠筹建——以江苏地方建祠为例
1
作者 朱继光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5期161-163,共3页
忠烈祠是祭祀战争中为国牺牲官民的神圣场所。由于其筹建处于国家主持之下,因而使其除具有传统的祭祀功能外,还被赋予了特定的政治功能。国民政府根据社会环境对忠烈祠的政治功能进行了有利于自身利益的诠释。这种诠释使地方建祠深受... 忠烈祠是祭祀战争中为国牺牲官民的神圣场所。由于其筹建处于国家主持之下,因而使其除具有传统的祭祀功能外,还被赋予了特定的政治功能。国民政府根据社会环境对忠烈祠的政治功能进行了有利于自身利益的诠释。这种诠释使地方建祠深受影响。以江苏地方为例,其两次建祠,在国民政府建祠理念变化等因素影响下,结果迥然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忠烈 江苏地方 建祠
下载PDF
《滕学义建祠碑》考释
2
作者 梁勇 姜新 《东南文化》 2000年第9期110-114,共5页
光绪年间所立的《滕学义建祠碑》,所记史实是研究淮军及捻军起义的宝贵资料。
关键词 《滕学义建祠碑》 淮军 捻军
下载PDF
上海致公堂与致公建党
3
作者 陈昌福 《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4年第6期132-150,共19页
根据近些年来陆续搜集到的资料,建构百年前上海致公堂在致公堂改堂为党进程中的基本史实,从而弥补了以往致公建党史研究中偏于北美(黄三德)、香港(陈炯明)之不足,并据此提出上海致公堂在致公建党史上是与北美、香港并列的“三大策源地... 根据近些年来陆续搜集到的资料,建构百年前上海致公堂在致公堂改堂为党进程中的基本史实,从而弥补了以往致公建党史研究中偏于北美(黄三德)、香港(陈炯明)之不足,并据此提出上海致公堂在致公建党史上是与北美、香港并列的“三大策源地之一”之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堂为党 设堂 建祠 立纲 制旗 举魁
下载PDF
从大清“敕建昭忠祠碑”谈甲午战争中的毅军 被引量:1
4
作者 刘鲡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12-117,共6页
虽然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最终战败,但在战争中涌现了许多敢于为国牺牲的爱国将士。辽宁省锦州市博物馆所藏全国唯一的"敕建昭忠祠碑"记载了甲午战争参战毅军的战斗历程。通过考察碑文,结合其他文献记载,本文确定:甲午战争中的毅... 虽然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最终战败,但在战争中涌现了许多敢于为国牺牲的爱国将士。辽宁省锦州市博物馆所藏全国唯一的"敕建昭忠祠碑"记载了甲午战争参战毅军的战斗历程。通过考察碑文,结合其他文献记载,本文确定:甲午战争中的毅军统领宋庆、总兵马玉昆是英勇抗敌的爱国将领,广大毅军官兵是敢于作战、不怕牺牲的爱国官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昭忠 毅军 马玉昆 宋庆
原文传递
论宋代对阵亡将士的抚恤
5
作者 钱俊岭 《军事历史研究》 2013年第4期74-79,共6页
宋代对阵亡将士的抚恤大体可分为两部分:一、哀死,即对阵亡者的吊唁;二、抚恤家属,即在政治上、经济上给予一定的补偿。可以说,宋代对阵亡将士的抚恤在制度建设方面有所突破,其制度更加规范化、系统化。但宋代军队抚恤制度并未转化为战... 宋代对阵亡将士的抚恤大体可分为两部分:一、哀死,即对阵亡者的吊唁;二、抚恤家属,即在政治上、经济上给予一定的补偿。可以说,宋代对阵亡将士的抚恤在制度建设方面有所突破,其制度更加规范化、系统化。但宋代军队抚恤制度并未转化为战斗力,却因在施行中纰漏百出,成了军官逃避问责、滋生腐败的温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阵亡将士 抚恤制度 建祠立庙 赐谥号 赙赠
原文传递
欧阳修扬州事迹七考
6
作者 丁家桐 《扬州文化研究论丛》 2008年第1期133-139,共7页
欧阳修出生于北宋真宗景德四年,即公元1007年,迄今千年。一千年来,历史定位欧阳为宋代文宗,唐宋八大家之一,道德文章为儒林所重。在扬州,欧阳长期被奉为'三贤'之首,建祠祭祀,现代又被公认为著名历史文化名人。考察欧公一生行迹... 欧阳修出生于北宋真宗景德四年,即公元1007年,迄今千年。一千年来,历史定位欧阳为宋代文宗,唐宋八大家之一,道德文章为儒林所重。在扬州,欧阳长期被奉为'三贤'之首,建祠祭祀,现代又被公认为著名历史文化名人。考察欧公一生行迹,主要活动区域在汴京,其次在夷陵、乾德、滑州、秦州、滁州、扬州、颍州、应天、亳州、青州、蔡州诸地,他在这些地方任官员或任朝廷派驻地域大臣,在扬州任知州的时间不过一年有余。一年时间短促,但佳言懿行传播四方,在后代影响深远。现就欧公扬州行迹略加考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迹 懿行 佳言 历史 扬州 滁州 建祠 欧阳 朝廷
原文传递
《林祭酒拂衣帝里》——关于“林釬罢官”的史实、人物与文学作品(上)
7
作者 罗元信 《闽台缘》 2019年第3期56-69,共14页
出身金门的明代"探花宰相"林釬,在天启年间担任国子监祭酒时,不畏强权,严词拒绝意图攀附权贵的监生陆万龄等人为权奸魏忠贤建立生祠的提议,并为此不惜拂衣帝里,罢官归去。在阉党横行之际,体现出士人风骨和君子气节。迨至魏忠... 出身金门的明代"探花宰相"林釬,在天启年间担任国子监祭酒时,不畏强权,严词拒绝意图攀附权贵的监生陆万龄等人为权奸魏忠贤建立生祠的提议,并为此不惜拂衣帝里,罢官归去。在阉党横行之际,体现出士人风骨和君子气节。迨至魏忠贤事败,"林祭酒峻拒阉党,拂衣帝里"的故事被写进了时事小说和戏曲中,广为流传。本文拟就史籍记载,略论文学作品与史实中"林釬罢官"事件所涉及的人物以及各自所扮演的角色,以及这一事件的时代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釬 魏忠贤 小说戏曲 方志史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