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震后建筑废墟地整理模式研究
1
作者 侯湖平 张绍良 +3 位作者 王静 刘爱霞 王雪松 王莉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9年第6期505-508,共4页
震后灾区重建中出现可供配置的土地资源严重短缺,因此土地整理成为震后重建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从建筑用地的房屋结构、地震烈度、用途、地质构造等方面,分析建筑废墟地损毁状况,根据建筑废墟地整理的原则,提出几种有差别的建筑废墟地... 震后灾区重建中出现可供配置的土地资源严重短缺,因此土地整理成为震后重建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从建筑用地的房屋结构、地震烈度、用途、地质构造等方面,分析建筑废墟地损毁状况,根据建筑废墟地整理的原则,提出几种有差别的建筑废墟地整理模式。一是城镇建筑废墟地整理模式。通过建筑废墟的处理和地基处理技术整理为建设用地;通过土壤重构整理为生态用地;通过消除隐患工程整理为旅游、教学科研等用地。二是农村居民点废墟地整理模式。通过土地平整技术、土壤重构技术、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整理为耕地;通过选址、基础设施建设整理为新村模式。最后提出保证灾区土地整理工作良好运作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废墟地 整理模式 震后
下载PDF
乡土建筑废墟活化策略——以昆明万溪冲村“山里人”茶室为例 被引量:1
2
作者 何汶 寿杭祥 +1 位作者 吴凡 朱隆斌 《中外建筑》 2017年第8期168-171,共4页
作为传统建筑的分支,乡土建筑以平凡的亲切感成为地方居民寄托"乡愁"的载体。乡土建筑废墟亦是如此,其在岁月中沉淀的沧桑感更饱含生活的价值年轮。因此对于乡土建筑废墟,既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盲目保留。文章以昆明万溪冲村... 作为传统建筑的分支,乡土建筑以平凡的亲切感成为地方居民寄托"乡愁"的载体。乡土建筑废墟亦是如此,其在岁月中沉淀的沧桑感更饱含生活的价值年轮。因此对于乡土建筑废墟,既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盲目保留。文章以昆明万溪冲村的"山里人"茶室为例,从环境真切、材质肌理的可识别、技术的最小干预三方面入手,既原汁原味的展现乡土建筑废墟蕴含的原真性,同时又结合新材料与新工艺,将其活化为满足当代使用需求的人居场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真性 乡土建筑废墟 活化 万溪 中村
下载PDF
中西方建筑遗产废墟观的差异研究
3
作者 何汶 《住宅科技》 2019年第2期54-57,共4页
中国与西方都存在大量的建筑遗产废墟,但在处理方式上却不尽相同。西方具有完善的制度体系,采取谨慎而科学的保护措施;而中国采取断层的保护方式,重视文保单位级别的废墟,忽视一般性故旧建筑废墟。这是中西方传统废墟观念差异的体现,文... 中国与西方都存在大量的建筑遗产废墟,但在处理方式上却不尽相同。西方具有完善的制度体系,采取谨慎而科学的保护措施;而中国采取断层的保护方式,重视文保单位级别的废墟,忽视一般性故旧建筑废墟。这是中西方传统废墟观念差异的体现,文章试图解读这种差异产生的内在原因,为中国当代建筑遗产废墟的延续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遗产废墟 观念 中国 西方
下载PDF
一个王朝的背影——阿里纪行
4
作者 杨桦 《西藏旅游》 2001年第3期54-61,共8页
阿里,自然的极至,历史的极至。它是苯教的创始之地,也是佛教的兴盛之地,那里曾发生过惊天动地的历史事件,记载过雪域民族重要的生命历程。沧海桑田,当一切被时间之流卷走之后,不变的只有黄沙,雪山,落日和永恒的信仰。
关键词 托林寺 背影 纪行 阿里 佛教 冈底斯 西藏 尼泊尔商人 国境线 建筑废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