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为什么要研究中国建筑思想史 被引量:1
1
作者 高介华 《华中建筑》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35-41,共7页
该文提出了应在建筑史学领域内建立“思想史”这门学科,并从五个方面就建立的必要性进行了论证:建筑是意识活动的产物;思想是本,形制是末;思想史应成为建筑史群中的理论性主体学科;建筑师的潜创作过程乃属于意识——思想范畴;随... 该文提出了应在建筑史学领域内建立“思想史”这门学科,并从五个方面就建立的必要性进行了论证:建筑是意识活动的产物;思想是本,形制是末;思想史应成为建筑史群中的理论性主体学科;建筑师的潜创作过程乃属于意识——思想范畴;随着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回归,建筑思想亦必然有所回归,因而研究中国建筑思想史是时代的需要,具有开拓性的现实意义和未来意义。文章还对人与建筑的关系有所探索,认为就建筑的目的性而言,生活才是最高范畴。对当前的建筑流风提出了看法,举出了“北斗山庄”创作佳例为证,认为戴复东先生所提倡的设计、创作的第二层次——创造性思维所进行的高层次思维活动甚值人们深思。文章对研究中国建筑思想史的对象、方法、目的亦作了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建筑思想史 建筑创作
下载PDF
从近代民族主义思潮解读民族形式建筑 被引量:7
2
作者 刘亦师 《华中建筑》 2006年第1期5-8,共4页
20世纪前半叶,以大屋顶和传统装饰细部为主要特征的民族复兴样式成为中国主流的建筑样式。从清末民初、民国南京建设、日伪的“新京”建设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十大建筑”,虽然各个时期的民族形式建筑背后的政治和社会背景大不相同,但是... 20世纪前半叶,以大屋顶和传统装饰细部为主要特征的民族复兴样式成为中国主流的建筑样式。从清末民初、民国南京建设、日伪的“新京”建设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十大建筑”,虽然各个时期的民族形式建筑背后的政治和社会背景大不相同,但是若仔细剖析,仍能看出背后有一条民族主义思想的主线,不绝如缕贯穿其间。这种以传统文化为旗帜的民族主义,利用建筑为手段表达了近代民族性与国家观念。该文考察民族主义的反抗与建设的两个面相,及受之影响的民族形式建筑在近代中国的发生发展。这一现象也说明,中国近代建筑史应当从思想史的角度加以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近代 民族主义思潮 民族形式建筑思想史 内在涵义
下载PDF
构图与要素——学院派来源与梁思成“文法—词汇”表述及中国现代建筑 被引量:37
3
作者 赖德霖 《建筑师》 2009年第6期55-64,共10页
"文法"和"词汇"是梁思成中国建筑历史研究和中国风格建筑创作思想表述中的一对概念。他不仅用它们来说明中国建筑法式与结构构件和造型要素之间的关系,还由此发展出其中国风格建筑创作的方法,即"建筑可译论&qu... "文法"和"词汇"是梁思成中国建筑历史研究和中国风格建筑创作思想表述中的一对概念。他不仅用它们来说明中国建筑法式与结构构件和造型要素之间的关系,还由此发展出其中国风格建筑创作的方法,即"建筑可译论"。因此这对概念可以说是梁思成的中国建筑史研究与中国风格建筑设计理论的原点,在中国近现代建筑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试图将两个概念置于梁所受的学院派建筑教育背景中进行考察。作者认为这项研究不仅可以帮助理解梁的《营造法式》研究,他在1935年所编纂的《建筑设计参考图集》和在1950年代所提出的"建筑可译论"思想的理论基础,还可以进一步厘清学院派建筑教育对中国的影响,并在更大的范围内揭示中国近现代建筑史上许多"中国风格"建筑的设计方法论本质,从而贡献于中国的建筑学术史以及建筑设计思想史。这是因为,在作者看来,无论是19世纪后期和20世纪初期的中国古典复兴式建筑,还是1950年代"社会主义内容,民族形式"的新创作,甚至1980年代和1990年代的"古都风貌式"以及所谓的"欧陆风格"设计都有着相同的方法论来源,这就是法国巴黎美术学院的"构图"与"要素"设计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近代建筑 中国现代建筑 中国建筑学术 中国建筑设计思想 梁思成 “文法” “词汇” 建筑可译论” 学院派影响 迪朗 加代 “构图” “要素”
下载PDF
伟大的“外行”:詹姆斯·弗格逊
4
作者 刘妍 《建筑学报》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66-170,共5页
力图在审视19世纪建筑史学与建筑思想大环境的基础上,重新认识詹姆斯·弗格逊(James Fergusson)——19世纪下半叶英语世界最具影响力的世界建筑史作者,亦是最早的中国建筑的书写者之一。通过对其艺术思想、历史观与世界观的梳理,可... 力图在审视19世纪建筑史学与建筑思想大环境的基础上,重新认识詹姆斯·弗格逊(James Fergusson)——19世纪下半叶英语世界最具影响力的世界建筑史作者,亦是最早的中国建筑的书写者之一。通过对其艺术思想、历史观与世界观的梳理,可以找到他对于东方建筑的认知与价值评判的思想根源。并力图客观地评价他思想中的时代先进性与矛盾性,以及对于后世的东方建筑研究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 19世纪 建筑思想史 中国建筑 东方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