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阿尔兹海默症的智慧建筑记忆系统研究
1
作者 段耀铮 杨秀英 +2 位作者 李悦 王伊诺 李兆昌 《城市建筑空间》 2023年第S02期220-222,共3页
基于智慧建筑与智能家居领域已有的技术、功能与设备,打造新型居住场所与养老场所,根据阿尔兹海默症患者自身需求,尤其是早期患病者,为其构建智慧建筑记忆系统,使智能家居彼此配合,创设记忆空间,储备患者丢失的记忆,辅助患者日常生活,... 基于智慧建筑与智能家居领域已有的技术、功能与设备,打造新型居住场所与养老场所,根据阿尔兹海默症患者自身需求,尤其是早期患病者,为其构建智慧建筑记忆系统,使智能家居彼此配合,创设记忆空间,储备患者丢失的记忆,辅助患者日常生活,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为治愈阿尔兹海默症工作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兹海默症 智能家居 智慧建筑记忆系统
下载PDF
凝固的记忆:建筑记忆与政治认同——来自文献的述评考察
2
作者 唐冬冬 王倪青 《胜利油田党校学报》 2016年第5期54-59,共6页
特定的建筑作为空间场所或纪念承载物,所反映的特定的集体记忆,作为抽象和具象相结合的分析模式,正是合法性的展布或者说是权力生产、再生产过程中的"凝固的缩影",也即建筑记忆。建构和唤醒集体记忆是塑造和强化共同体成员政... 特定的建筑作为空间场所或纪念承载物,所反映的特定的集体记忆,作为抽象和具象相结合的分析模式,正是合法性的展布或者说是权力生产、再生产过程中的"凝固的缩影",也即建筑记忆。建构和唤醒集体记忆是塑造和强化共同体成员政治认同的重要方式。通过建筑记忆这一概念提出,初步搭建并考察了其与集体记忆、政治认同的关系和内在联系机制。基于文献梳理的方式勾勒了现有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基本现状,并对发展面向做出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体记忆 政治认同 建筑记忆
下载PDF
公共艺术景观中城市建筑记忆元素的应用
3
作者 何捷 《四川建材》 2019年第2期58-59,共2页
城市公共艺术景观不但体现了城市文化内涵,而且代表了城市形象,通过简要分析城市建筑记忆元素、公共艺术景观,能够有效提高城市公共艺术景观中记忆元素的应用价值,丰富城市文化内涵。因此,本文主要分析城市建筑记忆元素的应用要点,希望... 城市公共艺术景观不但体现了城市文化内涵,而且代表了城市形象,通过简要分析城市建筑记忆元素、公共艺术景观,能够有效提高城市公共艺术景观中记忆元素的应用价值,丰富城市文化内涵。因此,本文主要分析城市建筑记忆元素的应用要点,希望能够给相关工作人员提供良好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艺术景观 建筑记忆 建筑共生 城市历史文化
下载PDF
建筑的主体性品格及其意义建构
4
作者 王德劭 许杰青 《北京城市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36-40,48,共6页
基于主体性视角,阐明建筑是主体品格投射的产物,是建筑的人格化积累与沉淀的形式,具有理性力量和爱之情感的价值特质,其核心在于自身塑造、自身培养和自我实现。通过分析建筑主体性品格的基本构成要素,指出新时代需要不断实现建筑活动... 基于主体性视角,阐明建筑是主体品格投射的产物,是建筑的人格化积累与沉淀的形式,具有理性力量和爱之情感的价值特质,其核心在于自身塑造、自身培养和自我实现。通过分析建筑主体性品格的基本构成要素,指出新时代需要不断实现建筑活动中对主体及其责任的规定性,追求在建筑及其相关活动中的主体追求与价值行为的一致性,建构起符合建筑内在韵律和主体品格要义的价值框架,以更好地实现人类美好生活的道德理想与价值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主体性品格 建筑风格 建筑气质 建筑记忆传承 意义建构
下载PDF
建筑的道德记忆承载功能 被引量:4
5
作者 易学尧 向玉乔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03-110,共8页
作为一种实用艺术,建筑能够通过建筑空间与相关主体自身背景的共鸣,给予相关主体丰富而深刻的艺术审美感受。在建筑审美中,个人的道德记忆起到了重要作用。建筑承载的道德记忆最初来自于特定个体,但通过时间的积累沉淀,它最终会提升为... 作为一种实用艺术,建筑能够通过建筑空间与相关主体自身背景的共鸣,给予相关主体丰富而深刻的艺术审美感受。在建筑审美中,个人的道德记忆起到了重要作用。建筑承载的道德记忆最初来自于特定个体,但通过时间的积累沉淀,它最终会提升为一种集体道德记忆。建筑具有传承性特征,并且具有传承道德记忆的能力。人类的建筑审美活动高度依赖其自身的建筑道德记忆,承载道德记忆的建筑大都具有历史和道德教育作用。从道德记忆理论的视角来看,现代建筑使建筑本身承载人类道德记忆的功能被严重弱化,甚至对建筑的道德记忆承载功能起着严重的破坏作用。当代建筑师既应该向人类的建筑道德记忆学习,也应该给子孙后代留下有价值的建筑道德记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记忆 建筑道德记忆 现代建筑
下载PDF
被“隐于市”的丛林——城市佛教建筑的文化记忆和当代境遇 被引量:1
6
作者 邓启耀 《城市建筑》 2015年第34期43-46,共4页
城市的标志性建筑,是城市的视觉象征。而宗教建筑,由于凝结了较多的文化记忆,也成为从古代舆图到现代文化地图中必然标注的地方。迅速膨胀的城市化建设,使原来位于边僻之地的寺庙等宗教建筑渐渐"隐没"于闹市之中。它们如何维... 城市的标志性建筑,是城市的视觉象征。而宗教建筑,由于凝结了较多的文化记忆,也成为从古代舆图到现代文化地图中必然标注的地方。迅速膨胀的城市化建设,使原来位于边僻之地的寺庙等宗教建筑渐渐"隐没"于闹市之中。它们如何维持文化记忆,并具有怎样的当代境遇,是本文试图讨论的问题。为了避免被水泥丛林吞没,消隐于"千城一面"的城市空间,也为了不同理由或原因的生存和"发展",当代城市里的寺庙不得不通过分隔、融入、衍生或共生等各种方式,在建筑空间格局和文化功能上,一方面努力适应变化的环境,另一方面尽量维护本土"丛林"的历史记忆和文化气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建筑文化记忆 当代 境遇
下载PDF
数字记忆视阈下建筑遗产的保护与开发研究
7
作者 何思源 《遗产与保护研究》 2017年第4期93-97,共5页
在数字时代,文化遗产数字化是信息化时代的必然趋势,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工作提供了新的契机。文章结合数字记忆理论,审视建筑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并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灵岩寺为例,探析数字记忆对建筑遗产保护开发理念与模式... 在数字时代,文化遗产数字化是信息化时代的必然趋势,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工作提供了新的契机。文章结合数字记忆理论,审视建筑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并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灵岩寺为例,探析数字记忆对建筑遗产保护开发理念与模式产生的影响,认为当前建筑遗产保护与开发存在着理念错位、质量不足、体制机制不尽合理等一系列问题,并针对其不足之处构建起"双基点、三主体与四维度"的建筑遗产保护与开发体系,旨在为相关遗产保护与开发研究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遗产数字记忆 遗产保护 资源开发 灵岩寺
下载PDF
厦门骑楼建筑群街道美学初探 被引量:2
8
作者 赵树望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A02期58-60,共3页
厦门骑楼建筑以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一直得到当地居民与广大游客的青睐,其建筑与街道的尺度关系是令人着迷的。人们对它的喜爱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上的,是空穴来风吗?其街道的美感又是如何产生的,是与生俱来的吗?
关键词 建筑设计 内部与外部 街道比例 轮廓线 建筑记忆 美学特征
下载PDF
论“建筑人格”的伦理意蕴 被引量:3
9
作者 易学尧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14-122,共9页
如果从精神属性的角度看,建筑蕴含人格,是人格投射的产物。"建筑人格"是建筑的人格化积累与沉淀,具有明显的伦理道德属性,主要包含建筑形象气质、建筑生命活力、建筑道德记忆三种基本伦理构成要素。"建筑人格"的伦... 如果从精神属性的角度看,建筑蕴含人格,是人格投射的产物。"建筑人格"是建筑的人格化积累与沉淀,具有明显的伦理道德属性,主要包含建筑形象气质、建筑生命活力、建筑道德记忆三种基本伦理构成要素。"建筑人格"的伦理价值在于通过对建筑的共享性分析,去彰显诠释建筑的伦理精神特质及其本质价值;通过对建筑的人文性辨析,去解读解蔽建筑的生命气质特征及其生命价值;通过对建筑的地域性发掘,去探寻解析建筑的道德记忆特质及其本土价值。"建筑人格"将指引建筑及其相关活动中的伦理追求与道德行为的一致性,也可以实现建筑活动中对伦理主体及其责任的规定性,从而体现出建筑人格化表达方式和人格化建筑存在特质的伦理意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格化 建筑人格 建筑形象气质 建筑生命活力 建筑道德记忆
下载PDF
基于建筑类型学理论下的张永和建筑构成手法特征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慧 张明皓 +1 位作者 林星雨 李绮红 《中外建筑》 2020年第5期38-41,共4页
当今中国的传统建筑与现代主义建筑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矛盾性与复杂性,这带给了中国本土建筑师空前的挑战。本文通过对现代主义建筑师张永和的实践作品进行研究,试图从建筑类型学的角度来推敲其现代建筑的生成过程。由此基于建筑类型学... 当今中国的传统建筑与现代主义建筑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矛盾性与复杂性,这带给了中国本土建筑师空前的挑战。本文通过对现代主义建筑师张永和的实践作品进行研究,试图从建筑类型学的角度来推敲其现代建筑的生成过程。由此基于建筑类型学角度深入探究和总结了张永和设计现代主义建筑过程中两个阶段的设计方法——"设计原型的抽象提取"阶段和"设计原型回应实际场所"阶段。这对于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延续传统技艺、新旧和谐共生以及避免不顾历史一味地追求新奇模仿外来建筑风格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类型学 张永和 建筑原型 现代主义建筑隐喻 建筑记忆
下载PDF
ART-2 neural network based on eternal term memory vector:Architecture and algorithm
11
作者 赵学智 叶邦彦 《Journal of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New Series)》 EI CAS 2009年第6期843-848,共6页
Aimed at the problem that the traditional ART-2 neural network can not recognize a gradually changing course, an eternal term memory (ETM) vector is introduced into ART-2 to simulate the function of human brain, i.e. ... Aimed at the problem that the traditional ART-2 neural network can not recognize a gradually changing course, an eternal term memory (ETM) vector is introduced into ART-2 to simulate the function of human brain, i.e. the deep remembrance for the initial impression.. The eternal term memory vector is determined only by the initial vector that establishes category neuron node and is used to keep the remembrance for this vector for ever. Two times of vigilance algorithm are put forward, and the posterior input vector must first pass the first vigilance of this eternal term memory vector, only succeeded has it the qualification to begin the second vigilance of long term memory vector. The long term memory vector can be revised only when both of the vigilances are passed. Results of recognition examples show that the improved ART-2 overcomes the defect of traditional ART-2 and can recognize a gradually changing course effective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T-2 neural network eternal term memory vector two times of vigilance gradually changing course pattern recognition
下载PDF
Memory and Aesthetics: Study of Musical Quotations in Ives’s and Crumb’s Music
12
作者 LEUNG Tai-wai David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18年第6期852-879,共28页
Throughout Western music history, pre-existing material has long been the aesthetic core of a new composition. Yet there has never been such an epoch as our time in which using pre-existing material, melodic quotation... Throughout Western music history, pre-existing material has long been the aesthetic core of a new composition. Yet there has never been such an epoch as our time in which using pre-existing material, melodic quotation in particular, features so extensively in works of many of the composers. 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investigate how the use of quoted tunes in a musical piece operates in an interwoven complex where time and space are of the essence. A quote is able to oscillate perpetually between one’s mental worlds of the memorable past and the imaginative present when it is highlighted enough to be recognizable from its surrounding context. Upon interpreting the use of quotation in various contexts, the aesthetic object, I argue, is the shift from original to quoted music, and vice versa. And listeners can respond aesthetically to the quotation itself even without knowledge of its provenance and textual or referential cont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ESTHETICS collage emotional response flashback imaginary world MEMORY metaphor musical borrowing melodic quotation quoted tune real world stream-of-consciousness temporal level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