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建建筑评论的话语
1
作者 崔勇 《中外建筑》 2000年第2期13-13,共1页
“语言是存在的家”。如果把“语言”换成“话语”,海德格尔的这句名言或许就是更准确、更容易为人所理解。这是因为话语在本质上孕育着人的文化精神,话语既是人的文化精神得以繁衍的传播者,也是人的文化精神得以保存的寄托者,如果人没... “语言是存在的家”。如果把“语言”换成“话语”,海德格尔的这句名言或许就是更准确、更容易为人所理解。这是因为话语在本质上孕育着人的文化精神,话语既是人的文化精神得以繁衍的传播者,也是人的文化精神得以保存的寄托者,如果人没有了自己的话语,也就等于说丧失了自己的精神家园而过着寄人篱下的卑微生活。在20世纪末的反思中,蓦然回首,人们开始意识到一个严峻的现实:曾几何时,中国人在不知不觉中渐渐地丧失了自己的话语,并因此而养成了无古语无以成学,非洋话难以言理的怪僻。这不是耸人听闻的夸大其辞,事实上几乎所有学科都存在这一严峻的现实。 就建筑而言,倘若有兴致仔细地品读当下一些涉及到中、外建筑以及园林景观的建筑评论文章,透过它们的字里行间所流露出来的话语,不难发现有几种非常有悖事理的倾向凸现在人们的眼前。要么拾取古人之牙慧而不合时宜地大发宏论,诸如“万物负阴抱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评论话语 重建 民族文化精神 当代言语品格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