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城市建设强度分区规划支持系统的研发与应用——以宁波市中心城为例 被引量:5
1
作者 薄力之 宋小冬 徐梦洁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52-57,共6页
建设强度分区规划支持系统旨在解决目前建设强度分区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提升规划编制的效率与准确性。该系统以Arc GIS 10.2为软件平台,选取了模型构建器、Add-Ins插件和人机交互式操作并存的方式来进行二次开发,由强度分布、分级赋值和... 建设强度分区规划支持系统旨在解决目前建设强度分区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提升规划编制的效率与准确性。该系统以Arc GIS 10.2为软件平台,选取了模型构建器、Add-Ins插件和人机交互式操作并存的方式来进行二次开发,由强度分布、分级赋值和目标检验三大模块组成。强度分布模块可以生成指定目标导向下的强度空间分布;分级赋值模块可以对强度分布结果进行分级,并对各级赋予相应的容积率指标;目标检验模块可以检验建设强度分区备选方案对目标的达成情况。文章以宁波市中心城建设强度分区规划为例,检验了系统针对不同导向产生建设强度分区规划方案的应对能力,以及提高规划编制效率和透明性、促进多方参与等方面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设强度分区规划 规划支持系统 容积率
下载PDF
城市热岛效应与建设强度空间关系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朱梓铭 宋苑震 覃盟琳 《地理空间信息》 2022年第4期37-43,共7页
建设强度的变化会对城市热岛效应产生不同方向或强度的影响。选用Landsat-8遥感影像,以地表温度热岛强度(简称为热岛强度)作为城市热岛效应的量化标准,以片区和连续序列空间尺度作为基本分析单元,使用空间自相关方法和空间自回归模型代... 建设强度的变化会对城市热岛效应产生不同方向或强度的影响。选用Landsat-8遥感影像,以地表温度热岛强度(简称为热岛强度)作为城市热岛效应的量化标准,以片区和连续序列空间尺度作为基本分析单元,使用空间自相关方法和空间自回归模型代替经典统计学方法,对热岛强度空间分布特性进行研究,探究热岛强度与建设强度的空间响应机制;并基于分析结果对研究区域进行分区,探究合理的城市热岛效应缓解措施。结果表明:(1)研究区域热岛强度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且随着分析尺度的精确自相关性愈发明显;“热点”区域主要分布在西南部的工厂密集区和中部的城市中心区,“冷点”区域则以五象岭和青秀山风景保护区为主。(2)建设强度直接或间接影响了城市热岛效应的形成和演化;100 m规则格网尺度的空间特性表现最显著,可作为常用分析尺度;作为回归模型的解释变量,各建设强度指标的显著性在不同尺度呈现较大差异。(3)空间误差模型的拟合效果优于普通最小二乘法模型,空间尺度越精确、模型的拟合效果越好。(4)基于热岛强度“热点”和“冷点”区域进行进一步研究,得出基于不同分区的缓解思路和连接破碎化“冷点”区域,打造城市“冷廊”等热岛缓解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岛强度 建设强度 空间关系 空间自回归 南宁市
下载PDF
城市更新形势下日照主城区建设强度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韩晓明 王军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53-157,共5页
近年来,日照市着力开展城市更新工作,同时完善相应层面的规划编制,以实现主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基本全覆盖。在这一过程中,落实国家对于规划新常态的发展思路,适当挖掘、有效利用城市土地资源是规划编制的重点,开展主城区建设用地强度研... 近年来,日照市着力开展城市更新工作,同时完善相应层面的规划编制,以实现主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基本全覆盖。在这一过程中,落实国家对于规划新常态的发展思路,适当挖掘、有效利用城市土地资源是规划编制的重点,开展主城区建设用地强度研究成为当务之急。在充分调研现状建设情况的前提下,日照市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寻找建设强度控制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研究相应规划对策,并运用GIS技术辅助建立用地建设强度模型,合理确定城市建设用地的建设强度控制指标,为城市建设更新及规划编制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更新 建设强度 容积率
下载PDF
基于SWMM模拟的山地村落雨水径流净化设施建设强度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梁华秋 李松 《华中建筑》 2022年第5期108-115,共8页
我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少且浪费严重,农业用水利用率仅为40%~50%。在山地等高差较大区域的村落,由于基础设施的不完善以及地形地貌等因素影响,雨水径流引发的问题尤为突出。为实现坡地雨水集蓄质与量之间的平衡,通过SWMM软件构建简易模型... 我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少且浪费严重,农业用水利用率仅为40%~50%。在山地等高差较大区域的村落,由于基础设施的不完善以及地形地貌等因素影响,雨水径流引发的问题尤为突出。为实现坡地雨水集蓄质与量之间的平衡,通过SWMM软件构建简易模型,定义雨水径流净化设施面积与场地总面积的比值为建设强度,得到不同坡度下典型雨水径流净化设施——下凹绿地的使用效益结果,经回归分析证明各效益与建设强度存在线性关系。同时,通过行业内专家的问卷调查为雨水径流净化设施的综合效益评分,经定性与定量分析得出:山地村落雨水径流净化设施的最适建设强度区间分别为7%~9%,为山地村落雨水集蓄系统的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地村落 雨水径流净化设施 调蓄利用 建设强度
下载PDF
成都市住宅用地建设强度分区方法初探 被引量:4
5
作者 姚亚辉 《规划师》 2007年第10期29-31,共3页
成都市住宅用地建设强度分区规划通过人口总量分析住宅建筑总量,确定全市住宅用地平均容积率;根据住宅用地所处区位进行分区、分级,使地块容积率与地块基础设施条件相关;在提高容积率的同时,降低住宅建筑密度,保护居住区的自然环境,形... 成都市住宅用地建设强度分区规划通过人口总量分析住宅建筑总量,确定全市住宅用地平均容积率;根据住宅用地所处区位进行分区、分级,使地块容积率与地块基础设施条件相关;在提高容积率的同时,降低住宅建筑密度,保护居住区的自然环境,形成层次分明、疏密有致的城市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设强度 人口容量 容积率
下载PDF
绿地与居住用地建设强度分布相关性研究——以南京中心城区为例
6
作者 朱悦华 《建材与装饰》 2020年第5期125-126,共2页
以南京市中心城区居住用地和绿地为研究对象,通过偏相关分析的方法研究公园绿地、防护绿地、广场绿地和郊野绿地与居住用地建设强度的相关性,并且根据分析结果,探讨不同类型绿地对居住用地建设强度影响的内在机制。
关键词 绿地 居住用地 建设强度 南京中心城区
下载PDF
珠三角城市群建设用地开发强度时空格局演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董泽楷 王海军 +4 位作者 彭小桃 孙端 谭紫玲 王权 曾丹旦 《时空信息学报》 2024年第2期248-258,共11页
建设用地开发强度作为区域城市现代化水平的综合反映及衡量指标,进行其时空变化的测度及影响因素的分析对国土空间合理优化管控具有重要作用;虽然相关研究日益丰富完善,但研究尺度多以城市为单位,方法层面多利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进行要... 建设用地开发强度作为区域城市现代化水平的综合反映及衡量指标,进行其时空变化的测度及影响因素的分析对国土空间合理优化管控具有重要作用;虽然相关研究日益丰富完善,但研究尺度多以城市为单位,方法层面多利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进行要素空间异质性的探究。本文以珠三角城市群为研究区域,构建建设用地开发强度模型体系,计算2010~2020年珠三角各县(区)建设用地开发强度指数,通过空间自相关分析、普通最小二乘法与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对开发强度空间特征以及各影响因素的时空格局演化进行探究。结果表明:①2010~2020年珠三角城市群建设用地开发强度总体呈增长态势,空间差异显著;高强度区主要集中于广州市、深圳市等中心地区,低强度区主要集中于肇庆市、江门市等周围地区;②珠三角建设用地开发强度正向空间集聚效益显著,冷热点空间分布格局与对应开发强度数值空间分布格局基本一致;③固定资产投资、地方财政支出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影响珠三角建设用地开发强度时空异质性的主导因素,三者均为社会经济影响要素,在各县区中影响程度存在差异性与不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设用地开发强度 时空格局 影响因素 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 珠三角城市群
下载PDF
城市建设强度与轨道交通站点可达性耦合性分析——以西安市主城区为例
8
作者 陈良权 魏亚建 《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 2024年第11期6-8,共3页
文章基于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建筑及夜景数据,探究城市建设强度与轨道交通站点可达性之间的耦合关系,并对耦合度进行量化评价。首先,将研究范围划分为500m×500m空间粒度网格,采用ArcGIS分析研究范围内每一个网格轨道交通站点可达性... 文章基于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建筑及夜景数据,探究城市建设强度与轨道交通站点可达性之间的耦合关系,并对耦合度进行量化评价。首先,将研究范围划分为500m×500m空间粒度网格,采用ArcGIS分析研究范围内每一个网格轨道交通站点可达性;根据主城区建筑和夜光遥感矢量数据加权叠加,以反映城市建设强度;最后,通过双变量空间自相关Moran’s I等方法,分析城市建设强度与轨道交通站点可达性的相互关系,同时通过对未来规划站网数据与建设强度的相关性分析,对研究方法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西安市主城区建设强度与轨道交通站点可达性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正相关性,轨道交通站点能够覆盖主城区建设强度较高的区域,较好的支持中心城区向外部重点发展区域延伸。但是,在局部地段仍存在轨道交通站点可达性与城市建设强度不匹配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轨道交通站点 可达性 城市建设强度 空间分析
下载PDF
面向主体功能分区的建设用地强度研究:模式识别与时空演变 被引量:1
9
作者 岳文泽 周秋实 +1 位作者 李蒙蒙 张衔春 《城市规划》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5-24,共10页
作为国土空间治理的基础性制度,主体功能区战略对于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秩序具有重要的规范与引导作用。建设用地强度是建设用地管理的重要维度,分析不同主体功能区的建设用地强度变化,有助于深化主体功能区战略效应的理论认知,同时为后续... 作为国土空间治理的基础性制度,主体功能区战略对于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秩序具有重要的规范与引导作用。建设用地强度是建设用地管理的重要维度,分析不同主体功能区的建设用地强度变化,有助于深化主体功能区战略效应的理论认知,同时为后续规划实施提供方向引导。基于中国2000-2020年人口普查、建设用地分布数据,分析全国各县区建设用地强度变化,识别面向主体功能分区的建设用地利用模式与时空演变特征,并探究人口规模与利用强度变化对于建设用地扩张的解释程度。研究发现:首先,2000-2020年间,城市化地区建设用地强度有所上升,而限制开发区建设用地强度显著下降;其次,“人口收缩-用地强度下降”是全国占比最高的建设用地利用模式,城市化地区与限制开发区建设用地利用模式呈现差异化特征;最后,建设用地强度变化是建设用地扩张的主导性因素,用地强度变化在2000-2010、2010-2020年解释了全国88.18%与94.81%的建设用地扩张,限制开发区中用地强度变化对建设用地扩张解释度随时间加强,城市化地区则有所减弱。本文对不同主体功能区下建设用地强度进行了及时、系统评估,也为推动主体功能区战略优化提供政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功能区 建设用地强度 人口规模 人均用地 中国
下载PDF
风景旅游地聚居比与建设强度规划研究——以鼓浪屿发展概念规划国际咨询为例
10
作者 刘滨谊 宋雁 《城市规划汇刊》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62-65,96,共5页
鼓浪屿作为鼓浪屿-万石山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著名的岛屿旅游地和环境优美的居住地,在旅游发展大潮中面临着发展风景旅游与保护人居环境的矛盾冲突。该文基于鼓浪屿居住环境、聚集环境、聚居环境特征与现状问题分析... 鼓浪屿作为鼓浪屿-万石山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著名的岛屿旅游地和环境优美的居住地,在旅游发展大潮中面临着发展风景旅游与保护人居环境的矛盾冲突。该文基于鼓浪屿居住环境、聚集环境、聚居环境特征与现状问题分析,从聚居比概念含义的深入分析入手,探讨在鼓浪屿开发建设量、环境承载力十分有限的条件下,如何通过调整聚居活动的比例与强度关系,达到风景旅游拓展与人居环境保护的协调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居比 聚居建设强度 风景旅游拓展 人居环境保护
原文传递
城市建设强度分区管控的国际经验及启示 被引量:17
11
作者 薄力之 《国际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89-98,共10页
早在19世纪末,国际上就有城市开展了强度分区的相关实践,并积累了经验。其中,纽约、东京、新加坡、香港四个城市的建设强度分区管控方法既具有共性又各具特点,适应了当时当地的气候条件、土地所有制、管控习惯以及法律体系;同时随着社... 早在19世纪末,国际上就有城市开展了强度分区的相关实践,并积累了经验。其中,纽约、东京、新加坡、香港四个城市的建设强度分区管控方法既具有共性又各具特点,适应了当时当地的气候条件、土地所有制、管控习惯以及法律体系;同时随着社会、经济背景的变化,历经若干修正调整而逐步趋于稳定。虽然它们的方法各异,很难直接引入,但是从外部环境、价值导向、具体手段三个方面的结合而言,对国内城市开展强度分区工作会有一定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设强度管控 强度分区 容积率 特别意图区 修正规则 地块指标
原文传递
兰州-西宁城市群城乡建设用地开发强度空间格局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8
12
作者 李再艳 石培基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50-458,共9页
明确土地开发强度空间格局特征和演变规律,对城市发展边界、生态安全红线和耕地保护红线划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以1995、2005、2015和2018年兰州-西宁(兰西)城市群39个县级单元为研究区,运用趋势面分析、空间自相关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 明确土地开发强度空间格局特征和演变规律,对城市发展边界、生态安全红线和耕地保护红线划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以1995、2005、2015和2018年兰州-西宁(兰西)城市群39个县级单元为研究区,运用趋势面分析、空间自相关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兰西城市群城乡建设用地开发强度空间格局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兰西城市群城乡建设用地开发强度均值总体呈增长态势,由1995年的2.74%增长到2018年的4.45%,在空间上呈现兰州-西宁2个中心高、外围地区依次降低的“核心-外围”空间分布格局。(2)东西方向和南北方向空间差异较大,且呈现出扁平的倒“U”型曲线分布态势。(3)城乡建设用地开发强度空间上存在显著正相关性且集聚特征明显,冷热点区的空间分布具有相对稳定性。(4)1995-2018年城乡建设用地开发强度受人口集聚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水平和海拔等要素综合影响。研究结果可为兰西城市群以及同类型地区城乡建设用地管控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建设用地开发强度 空间特征 地理探测器 影响因素 兰西城市群
下载PDF
象山港海岸带人工建设地貌强度指数及其空间格局演变特征 被引量:2
13
作者 黄日鹏 李加林 +2 位作者 杨磊 何改丽 冯佰香 《海洋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46-57,共12页
随着东部沿海港湾地区的经济迅速发展和人工建设地貌的不断形成,港湾地区地貌格局也产生相应的变化。定量研究海岸带人工建设地貌时空格局变化,对全面科学合理地评价人类建设行为,具有一定的科学和实践价值。本文以象山港1990年、2000年... 随着东部沿海港湾地区的经济迅速发展和人工建设地貌的不断形成,港湾地区地貌格局也产生相应的变化。定量研究海岸带人工建设地貌时空格局变化,对全面科学合理地评价人类建设行为,具有一定的科学和实践价值。本文以象山港1990年、2000年、2010年及2015年4个时期TM/OLI遥感影像作为主要数据源,分析了25 a内象山港海岸带人工建设地貌强度变化,并进一步探讨其空间格局演变特征。研究表明:(1)象山港海岸带人工建设地貌发育呈现出早期高速增长、中期缓慢增加、后续强劲推进的态势,其面积增幅具有显著的历史阶段性特征;(2)各个县(市)区点状和面状地貌斑块数量整体波动上升,但其内部发育水平差异较大,宁海县与象山县地貌发育的速率与程度都处于领先水平;(3)其格局演化过程分为4个重要阶段:点状分散期,面状集聚期,条带状延展期与复合、更新扩散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建设地貌 人工建设地貌强度指数 空间格局演变 象山港海岸带
下载PDF
中国陆地边境带建设用地开发强度的时空分异及驱动机制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顾观海 吴彬 +5 位作者 张文主 陆汝成 申文金 梁高都 庞彩萍 黄继鲜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94-105,共12页
研究目的:基于中国陆地边境带作为内陆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十四五”期间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区域的背景,探索边境地区建设用地开发强度的时空分异和驱动机制,为促进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与健康发展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半变异函数,Krig... 研究目的:基于中国陆地边境带作为内陆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十四五”期间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区域的背景,探索边境地区建设用地开发强度的时空分异和驱动机制,为促进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与健康发展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半变异函数,Kriging插值法,普通最小二乘法,空间滞后模型和空间误差模型。研究结果:(1)中国陆地边境地区建设用地开发强度呈“东高西低,南高北低”格局,开发强度重心由东向西,自南向北迁移。(2)边境地区建设用地开发强度发展类型分布呈非均衡性,西北和北部边境地区整体上强度水平偏低,但增速较快;东北边境地区的强度水平偏低,增速缓和;西南边境的发展类型较为多样。(3)沿边地区的建设用地开发强度的空间异质性由经济、行政、交通、对外和自然条件等驱动力共同影响,但不同区域、不同时期的驱动力影响程度与作用方向存在差异,其中地缘经济、交通建设和优惠政策指数等对边疆城市土地开发的影响较为显著。研究结论:边境地区建设用地开发强度整体水平不高且分布不均,区域差异性显著,沿边地区应统筹多要素协调发展,提升互联互通能力,推动外贸内需共存的经济结构转型,同时加强建设用地利用管控,以提高边境地区建设用地开发强度的水平和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陆地边境带 建设用地开发强度 时空分异 驱动机理 空间回归模型
下载PDF
城市建设用地开发强度与效益的动态响应关系--以兰州市为例 被引量:4
15
作者 白海江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20年第3期41-45,共5页
研究城市建设开发强度与利用效益之间的关系,明确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益对城市建设用地开发强度响应程度。以兰州市为研究对象,对2001~2016年城市建设用地开发强度和利用效益进行评价,并借助响应度模型研究了两者的动态响应关系。研究结... 研究城市建设开发强度与利用效益之间的关系,明确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益对城市建设用地开发强度响应程度。以兰州市为研究对象,对2001~2016年城市建设用地开发强度和利用效益进行评价,并借助响应度模型研究了两者的动态响应关系。研究结果:(1)2001~2016年城市建设用地开发强度持续增长,效益提升显著;(2)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益变化对城市建设用地开发强度的增长始终表现出"正响应"特征,2001~2007年响应程度逐渐减弱,而2007~2016年响应程度逐渐增强;(3)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益与各影响因素呈现正相关关系,地均二三产业产值正向促进作用显著,城市建设用地比重对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益提升的作用次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设用地 城市建设用地开发强度 利用效益 响应度模型 兰州市
下载PDF
基于土地整治监测监管系统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状况分析 被引量:26
16
作者 费建波 凌静 +4 位作者 吴玺 李何超 胡佳 胡玉福 杨任道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67-274,共8页
为科学分析当前四川省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空间特征和实施状况,该研究基于农村土地整治监测监管系统,以省域为尺度,县(区)为研究单元,建立建设强度、建设潜力和建设难度为指标的综合评价体系,采用Ward聚类分析的方法,对2012-2015年四川省... 为科学分析当前四川省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空间特征和实施状况,该研究基于农村土地整治监测监管系统,以省域为尺度,县(区)为研究单元,建立建设强度、建设潜力和建设难度为指标的综合评价体系,采用Ward聚类分析的方法,对2012-2015年四川省高标准农田建设状态进行综合分区,并结合既定规划目标与建设成效,对建设状态作定量对比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从分项指标来看,盆地中部丘陵区和盆周山地区建设强度较高,全省建设潜力总体处于中等水平,建设潜力高值区主要位于川中丘陵区、盆周山地区和川西南山地区,成都平原区和川西南山地区建设难度较高;从综合分区来看,全省总体表现为中等偏低建设强度,中等建设潜力和中等偏高的建设难度。成都平原区、盆地丘陵区、盆周山地区和川西南山地区3项指标表现形式分别为中-中低-高、中-中-中、中-中-中和中-中-高;研究表明,目前高标准农田建设状态与规划目标存在一定偏差,且区域差异明显;从区域发展、建设潜力和建设成效多个视角考虑,"十三五"期间高标准农田建设活动在分区上应重点布局在盆地丘陵区和盆周山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聚类分析 分区 高标准农田 建设强度 建设潜力 建设难度
下载PDF
海绵城市规划建设条件分析与探讨 被引量:2
17
作者 赵军伟 贺慧 陈钰 《市政技术》 2021年第10期120-125,共6页
以西南地区贵州省清镇市海绵城市项目为例,以海绵城市建设为导向,分析清镇市中心城区范围内生态本底、规划区开发建设强度、海绵城市规划建设条件,为清镇市海绵城市规划建设提供了切实的基础分析资料。可供类似项目参考借鉴。
关键词 海绵城市 规划建设条件 生态本底 开发建设强度
下载PDF
基于经济可行性要求的居住用地容积率控制 被引量:7
18
作者 刘骏 蒲蔚然 《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70-73,共4页
经济可行性要求是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的一大重点,集中体现在对居住用地的建设强度控制上,过高或过低都不符合科学发展要求。控制性详规方案要在社会、经济、环境效益兼顾的前提下,通过运用容积率的杠杆作用,合理调控楼面地价,从而保证... 经济可行性要求是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的一大重点,集中体现在对居住用地的建设强度控制上,过高或过低都不符合科学发展要求。控制性详规方案要在社会、经济、环境效益兼顾的前提下,通过运用容积率的杠杆作用,合理调控楼面地价,从而保证经济可行性。因此,经济可行性控制方法应该在合理的房价和适当的居住用地建设强度之间找准关系。为此一要发挥政府职能,控制好楼面地价在房价中的比重,二要通过合理调控容积率以降低楼面地价。按照这一前提,本文提出了一项基于地价和房价因素条件下的容积率计算公式,用以确定居住用地的容积率低限值,保证控制性详规方案的经济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居住用地 控制性详规 经济可行性 建设强度 容积率
下载PDF
轨道交通站点地区空间网络形态研究——基于广州3个地铁站域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6
19
作者 凌晓红 王颖 《都市快轨交通》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87-94,共8页
针对我国城市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TOD)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交通站点与空间形态发展耦合不足、步行环境欠佳、功能适配性存疑等问题,以广州珠江新城、公园前和长寿路3个地铁站点为例,借助空间句法比较分... 针对我国城市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TOD)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交通站点与空间形态发展耦合不足、步行环境欠佳、功能适配性存疑等问题,以广州珠江新城、公园前和长寿路3个地铁站点为例,借助空间句法比较分析站域空间网络的组构特性及其与站点布置、步行人流分布、建设强度及功能布局等的关联,考察TOD模式下站域空间形态发展的特征及规律,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厘定。结果显示:珠江新城站域街区网格化程度不足,站点与空间组构耦合互动不足;公园前站域街道网络可达性强,集聚人群活动效应明显,但当前功能布局与空间组构存在不匹配现象;长寿路站域背景网络结构连续均匀,对步行交通出行有利,但商业功能布局对小尺度组构所牵引的人流利用不足。因此,我国未来轨道交通站域建设应关注空间组构对人车流的基础决定力量,提高交通站点、功能布局与空间网络形态之间的协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轨道交通 TOD模式 空间网络组构 建设强度 功能布局 广州地铁站域
下载PDF
中国城市建设用地开发强度的碳排放效率分析与低碳优化 被引量:42
20
作者 张苗 甘臣林 +1 位作者 陈银蓉 陈璐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65-275,共11页
提高城市建设用地开发强度容易陷入增加投入与控制碳排放两难选择的困境,理想碳排放效率下的适度建设用地开发强度成为控制碳排放与兼顾城市经济发展的关键。本文计算了中国30个省份2003年、2006年、2009年与2012年的建设用地开发强度,... 提高城市建设用地开发强度容易陷入增加投入与控制碳排放两难选择的困境,理想碳排放效率下的适度建设用地开发强度成为控制碳排放与兼顾城市经济发展的关键。本文计算了中国30个省份2003年、2006年、2009年与2012年的建设用地开发强度,然后基于松弛测度(Slack Based Measure,SBM)模型估算了建设用地开发强度的碳排放总效率、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研究结果表明:1在时空分布上,城市建设用地开发强度与其碳排放效率是动态变化的,但两者变化趋势并不一致;2城市建设用地开发强度2003-2006年增长缓慢,东部略高;2006-2009年增长明显,东中西差异不大;2009-2012年大幅提升,西部建设用地开发强度超过东部和中部;32003-2012年,碳排放有效省份由中西部向东部转移,东西部地区具有较高的碳排放效率值;4技术效率不足是引起碳排放总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5东部地区由于减缓建设用地开发强度增速得以提高碳排放效率,中西部地区因建设用地开发强度的快速提升而无法兼顾碳排放效率。最后,针对总效率无效省份,构建结合了东中西土地利用与经济发展特点的低碳优化策略,以期改善城市建设用地开发强度的碳排放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建设用地开发强度 碳排放 效率分析 SBM 中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