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鳗鲡出血性开口病的病理学研究 被引量:10
1
作者 郭琼林 陈燕燊 韩先朴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327-333,共7页
本文报告了我国发生的一种鳗鲡病毒病──鳗鲡出血性开口病的组织病理变化:肝、肾、脾脏组织出血、细胞变性,骨质内有大县白细胞浸润,肝、肾、脾脏细胞超微结构病理变化明显,肾、脾脏造血组织和外周血细胞出现核染色质边集、奇异形... 本文报告了我国发生的一种鳗鲡病毒病──鳗鲡出血性开口病的组织病理变化:肝、肾、脾脏组织出血、细胞变性,骨质内有大县白细胞浸润,肝、肾、脾脏细胞超微结构病理变化明显,肾、脾脏造血组织和外周血细胞出现核染色质边集、奇异形核,大量髓鞘样结构、自噬体和自噬溶酶体等,并可见类似凋亡细胞及调亡小体结构和邻近细胞内吞噬体增多现象。根据骨组织中白细胞浸润及器官和血液中部分细胞结构已出现异型性特征,作者认为,鳗鲡出血性开口病可能有癌变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血性开口病 理学 鳗鲡
下载PDF
鳗鲡开口病的病毒分离及特性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陈燕燊 谢军 李伟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55-160,共6页
从患开口病鳗中分离到一种病毒于30℃条件下,病毒能在EG细胞上产生细胞病变及形成1.2mm大小的空斑。电镜下观察,病毒呈圆形,具囊膜。膜上有纤状突起。成熟颗粒直径为70—85mm,其核酸为单链单分子RNA,病毒对氯仿,热和pH3不稳定,... 从患开口病鳗中分离到一种病毒于30℃条件下,病毒能在EG细胞上产生细胞病变及形成1.2mm大小的空斑。电镜下观察,病毒呈圆形,具囊膜。膜上有纤状突起。成熟颗粒直径为70—85mm,其核酸为单链单分子RNA,病毒对氯仿,热和pH3不稳定,经多次冻融,其滴度稍有下降,病毒是在细胞浆内复制,温度范围在25—32℃之间,最适复制温度为3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鳗鲡 分离 披膜 开口病
下载PDF
鳗鲡出血性开口病的研究初报 被引量:2
3
作者 韩先朴 李伟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285-287,297,共3页
鱼类恶性肿瘤的研究报道较多。但象白血病这类造血系统恶性肿瘤国内外尚未见报道。群体发生带有传染性的恶性肿瘤更是罕见。这不仅是在鱼病的研究中,就是对恶性肿瘤的研究也有重要意义,现将结果报告如下以供同仁研究参考。
关键词 鳗鲡 出血性开口病
下载PDF
鳗鱼的出血性开口病 被引量:1
4
作者 钱文华 《科学养鱼》 1996年第2期34-34,共1页
鳗鱼的出血性开口病鳗鱼的开口病一般是由一种属于甲壳类的锚头蚤寄生在鳗的口腔内而引起的病害,因此也叫铁锚虫病。锚头蚤一般都寄生在大鳗的口腔内,体重不足100克的鳗很少感染此病.因锚头蚤引起的开口病业者都是比较熟知的。本... 鳗鱼的出血性开口病鳗鱼的开口病一般是由一种属于甲壳类的锚头蚤寄生在鳗的口腔内而引起的病害,因此也叫铁锚虫病。锚头蚤一般都寄生在大鳗的口腔内,体重不足100克的鳗很少感染此病.因锚头蚤引起的开口病业者都是比较熟知的。本文介绍的是近几年来浙闽粤等地露天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鳗鲡 出血性开口病 防治
下载PDF
鳗鲡(Anguilla japoneca)开口病的病毒分离研究
5
作者 谢军 《鱼类病害研究》 1995年第3期29-30,共2页
关键词 鳗鲡 开口病 分离
下载PDF
中国水生动物病毒病研究进展 被引量:1
6
作者 李义 黄辉 陈建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8年第2期40-46,共7页
关键词 草鱼出血 对虾 水生动物 鱼类 中华鳖 三角帆蚌瘟 出血性开口病 中国对虾 快速检测 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杆状
全文增补中
淡水养殖鱼类疾病及其防治技术(24)——鳗鲡疾病(一)
7
作者 汪建国 《渔业致富指南》 2015年第24期60-63,共4页
(一)病毒性疾病 1,日本鳗鲡开口病 【病原体】本病又称日本鳗鲡出血性开口病,病原尚不十分明确,有文献报道由披膜病毒科病毒引起。
关键词 日本鳗鲡 鱼类疾 防治技术 淡水养殖 毒性疾 出血性开口病 原体
下载PDF
浅谈上下肢创伤骨科病人的服装开口设计
8
作者 肖满英 《明日风尚》 2016年第24期37-37,共1页
创伤骨科病人在术后大多要借助夹板,石膏,外固定器等辅助工具,并且在治疗期间患者均会通过不同时长的卧床静养、避免骨质的再次移位,基于此,创伤骨科病患服的功能性设计就位于首位,本文通过对上肢以及下肢两个创伤部位的病患服开口设计... 创伤骨科病人在术后大多要借助夹板,石膏,外固定器等辅助工具,并且在治疗期间患者均会通过不同时长的卧床静养、避免骨质的再次移位,基于此,创伤骨科病患服的功能性设计就位于首位,本文通过对上肢以及下肢两个创伤部位的病患服开口设计,在方便治疗以及穿脱的同时维护患者尊严,彰显人文关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骨科患者:患服:开口设计
原文传递
EUS diagnosis of ectopic opening of the common bile duct in the duodenal bulb: A case report 被引量:5
9
作者 Miodrag Krstic Bojan Stimec +3 位作者 Radmilo Krstic Milenko Ugljesic Srbislav Knezevic Ivan Jovanovic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CSCD 2005年第32期5068-5071,共4页
Among the various congenital anomalies of the biliary system,an ectopic opening of the common bile duct (CBD) in the duodenal bulb is extremely rare. ERCP is essential for diagnosing the anomaly. A 55-year-old male wa... Among the various congenital anomalies of the biliary system,an ectopic opening of the common bile duct (CBD) in the duodenal bulb is extremely rare. ERCP is essential for diagnosing the anomaly. A 55-year-old male was admitted to hospital for severe right upper quadrant abdominal pain,followed by fever, chills, elevated body temperature and mild icterus. The diagnosis of ectopic opening of CBD in the duodenal bulb was established on 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 (EUS),which clearly demonstrated dilated CBD, with multiple stones and air in the lumen, draining into the bulb. A normal pancreatic duct, which did not drain into the bulb, was also observed. This finding was confirmed on ERCP and surgery.As far as we know, this is the first case of this anomaly diagnosed by EUS. Ectopic opening of the CBD in the duodenal bulb is not an incidental finding, but a pathologic condition which can be associated with clinical entities such as recurrent or intractable duodenal ulcer, recurrent biliary pain,choledocholithiasis or acute cholangitis. 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 features allow preoperative diagnosis of this anomaly and can replace ERCP as a first diagnostic tool in such clinical circumstances. Embryology of the anomalies of the extrahepatic biliary tree has been also review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ctopic opening Common bile duct Congenital anomaly Endoscopic ultrasound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