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珠江河口及其附近水域银鲳生长与死亡参数估计
被引量:8
- 1
-
-
作者
舒黎明
邱永松
-
机构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
-
出处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93-197,共5页
-
基金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04001263)
-
文摘
对珠江河口及其附近水域银鲳的生长与死亡参数进行估算,得von Benalanffy生长方程的相关参数为: L∞=36.0 cm,K=0.230,t0=-1.137;根据生长方程进一步计算得到自然死亡系数为0.586;20世纪90年代捕捞死亡系数为0.944,是20世纪80年代的近2倍;根据等渔获量曲线图分析,若在当前的捕捞规格(开捕叉长为12.0 cm)下仍维持现行的捕捞强度(捕捞死亡系数),资源将受到破坏,而且不符合经济效益的要求。依据性成熟特征,开捕叉长最小应为15.0 cm;综合考虑性成熟特征、当前可能的捕捞强度及经济效益,在提高产量而不破坏资源的前提下,建议珠江河口及附近水域银鲳的开捕叉长应由12.0 cm增加至15.0 cm。
-
关键词
银鲳
生长参数
死亡系数
等渔获量曲线
开捕叉长
-
Keywords
Pampus argenteus
growth parameter
fishing mortality coefficient
curve of equal catch
fork length at first capture
-
分类号
S931.1
[农业科学—渔业资源]
-
-
题名东海鲐鱼资源合理利用的研究
被引量:28
- 2
-
-
作者
王凯
严利平
程家骅
李建生
-
机构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农业部海洋与河口渔业重点开放实验室
-
出处
《海洋渔业》
CSCD
2007年第4期337-343,共7页
-
基金
科技部公益性项目-东海区渔业资源动态监测网
-
文摘
利用1970-2006年每年取样鲐鱼所得叉长体重组构成资料,重点分析了70、80、90年代的鲐鱼生物学表征;并结合我国围网捕捞的发展变化情况,应用体长结构实际种群分析法(LVPA)对各个年代的鲐鱼捕捞死亡系数(F)做了分析对比,研究显示,东海区日本鲭F由70年代的0.68上升为90年代的1.60,开发利用程度在不断地加大中。根据1990年以来的日本鲭渔获量资料,估算了1990-2001年东海区日本鲭资源量,结果表明,东海区日本鲭年平均资源量在(73.34-116.88)×10^4t之间波动。以LVPA法估算所得的90年代鲐鱼F值和最小开捕叉长的数据,利用B-H动态综合模型估算了不同渔业条件下的单位补充量渔获量(Y/R)的变化,结果显示,以目前的捕捞强度,日本鲭的开捕年龄从0.25龄提高为1.22龄,即最小开捕叉长由185 mm调整为247.61 mm,Y/R可提高15.1%,具有一定增产潜力。建议在实际渔业中,渔期适当推迟,禁止利用日本鲭幼鱼。
-
关键词
鲐鱼
LVPA
B-H动态综合模型
捕捞死亡系数
开捕年龄
开捕叉长
-
Keywords
Chub mackerel
LVPA
B-H dynamic integrate model
fishing mortality value
catchable age
-
分类号
S931
[农业科学—渔业资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