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化平淡为神奇——论《青年艺术家的肖像》的开放式结局的艺术构思
1
作者 冯建明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CSSCI 2009年第2期167-176,共10页
乔伊斯长篇小说《青年艺术家的肖像》结局部分的叙事视角转换使得故事从作者的客观叙述转向故事人物的主观表述,而其"开放式结局"则决定了其整体叙事结构是一条无限延伸的直线,其人物塑造则体现了乔伊斯将现实主义创作手法与... 乔伊斯长篇小说《青年艺术家的肖像》结局部分的叙事视角转换使得故事从作者的客观叙述转向故事人物的主观表述,而其"开放式结局"则决定了其整体叙事结构是一条无限延伸的直线,其人物塑造则体现了乔伊斯将现实主义创作手法与现代主义文学表现技巧融为一体的特征。该书的"寻父"母题既反映了对现实感到失望的人对精神支柱的追寻,又暗示着处在精神"荒原"的人对精神"绿洲"的渴望。在《青年艺术家的肖像》结局部分,乔伊斯通过描写该小说主人公的心灵顿悟,艺术地表现了20世纪初期的一位都柏林青年从旧身份到新自我的转变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角转换 开放式结局 “寻父”母题 自我
下载PDF
经典叙事模式与开放式结局 被引量:5
2
作者 王偲 《贺州学院学报》 2009年第2期63-65,共3页
从电影文体创立至今,"经典叙事"就一直占据着电影创作的主流地位。随着电影实践家对影视语言的不断探索,我们意识到这种封闭式的"经典叙事"在具有优势的同时也存在不足之处。文章从电影接受美学、符号学、结构主义... 从电影文体创立至今,"经典叙事"就一直占据着电影创作的主流地位。随着电影实践家对影视语言的不断探索,我们意识到这种封闭式的"经典叙事"在具有优势的同时也存在不足之处。文章从电影接受美学、符号学、结构主义、解构主义的观点出发,对经典叙事模式进行了分析,指出了经典叙事模式的优点及不足,并结合现代以及后现代叙事方法阐释说明开放式结局对经典叙事模式是相容的并且有利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典叙事 开放式结局 电影叙事
下载PDF
谈近年叙事小说影视改编的开放式结局 被引量:1
3
作者 程璐 《市场周刊》 2009年第10期82-83,共2页
近年来叙事小说一度成为影视剧改编的母本参照,由叙事小说改编的国产婚恋剧以贴近生活,自然真实,追求细节,典型性等特征受到广大观众的青睐。本文选取《幸福像花样灿烂》和《双面胶》两部作品重点对叙事小说影视改编的结局开放式处理展... 近年来叙事小说一度成为影视剧改编的母本参照,由叙事小说改编的国产婚恋剧以贴近生活,自然真实,追求细节,典型性等特征受到广大观众的青睐。本文选取《幸福像花样灿烂》和《双面胶》两部作品重点对叙事小说影视改编的结局开放式处理展开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事小说 影视改变 开放式结局
下载PDF
论电影《晚秋》开放式结局与人物塑造的关系——基于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视角
4
作者 乔淼 《电影评介》 2012年第12期67-67,74,共2页
作为叙事作品中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发展的最后阶段,故事结局承担完成主题思想和人物塑造的特别任务。优秀文艺作品的结局既非仅为故事情节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也非简单呼应作品的开头,而是要创造出新形象和新境界,从而进一步深化作品主... 作为叙事作品中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发展的最后阶段,故事结局承担完成主题思想和人物塑造的特别任务。优秀文艺作品的结局既非仅为故事情节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也非简单呼应作品的开头,而是要创造出新形象和新境界,从而进一步深化作品主题,并引导读者观察到更新、更远和更多的东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秋》 开放式结局 马克思主义 文艺批评
下载PDF
中东地区动荡的开放式结局 被引量:2
5
作者 李伟 《现代国际关系》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7-28,共2页
2010年底起于突尼斯、2011年以来迅速扩散的北非、中东动荡引起了世界广泛关注,其发生的根源、发展趋势及其影响、对中国的启示及中国的应对也是目前我国政界、学界集中探讨的热点问题。当前中东变局的深层根源是什么?骨牌效应会扩散到... 2010年底起于突尼斯、2011年以来迅速扩散的北非、中东动荡引起了世界广泛关注,其发生的根源、发展趋势及其影响、对中国的启示及中国的应对也是目前我国政界、学界集中探讨的热点问题。当前中东变局的深层根源是什么?骨牌效应会扩散到哪里?会不会改变中东政治力量对比甚至重塑中东战略格局?会不会影响全球战略态势?中东变局对中国的经济影响与战略影响如何?中国从中东变局的发生根源及其影响中可得到些什么启示?围绕这些问题,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现代国际关系》杂志社于2011年3月10日举办了题为"当前北非、中东变局及其影响"的学术研讨会,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共中央党校、国防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南开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及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的20多位专家学者与会。他们从不同角度就上述问题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探讨。现将部分与会专家学者的主要观点辑录如下,以飨读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东地区 开放式结局 伊朗核问题 阿尔及利亚 沙特阿拉伯 巴以冲突 暴力活动 武装冲突
原文传递
浅析《他们携带的物品》中的开放式结局
6
作者 范琪 《作家》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12-,共1页
蒂姆.奥布赖恩的作品《他们携带的物品》是一部越南战争题材的后现代主义小说。本文分析了小说中开放式结局这一后现代主义不确定性写作原则在构筑作品意义,揭示越南战争荒诞本质方面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开放式结局 不确定性 越南战争
原文传递
试论契诃夫晚期小说的开放式结局 被引量:1
7
作者 何冰琦 《俄罗斯文艺》 CSSCI 2017年第2期109-114,共6页
契诃夫在创作晚期采用"留白"的艺术手法设置了不少戛然而止却意味深长的开放式结局,后者通过"完形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理论作用于读者,故而其开放式结局实现了作家的文学使命。本文归纳了契诃夫晚期小说的开放式... 契诃夫在创作晚期采用"留白"的艺术手法设置了不少戛然而止却意味深长的开放式结局,后者通过"完形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理论作用于读者,故而其开放式结局实现了作家的文学使命。本文归纳了契诃夫晚期小说的开放式结局,总结了开放式结局的表现,从社会及个人两个方面分析了开放式结局的成因,最后从文学以及社会评价的角度解读开放式结局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契诃夫 晚期小说 开放式结局
原文传递
《我的姐姐》:“通俗剧”与“开放式”结局的不可能 被引量:6
8
作者 陈捷 《电影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70-73,共4页
《我的姐姐》引人关注的首先是一种由"重男轻女"倾向而导致的具有冲突性的家庭伦理叙事。影片意图揭示一些严肃的社会问题,但又以一种"通俗剧"的方式在爱恨交织中构建了"我是姐姐"和"我的姐姐"... 《我的姐姐》引人关注的首先是一种由"重男轻女"倾向而导致的具有冲突性的家庭伦理叙事。影片意图揭示一些严肃的社会问题,但又以一种"通俗剧"的方式在爱恨交织中构建了"我是姐姐"和"我的姐姐"这两个充满主体性裂痕的世界。当情感叙事压倒伦理叙事,你无法指望影片以通俗剧的方式去讨论复杂的命运和伦理问题,给出一个如编导所言的"开放式"结局。作为这种叙事的必然结果,影片结局正意味着对这个世界尚存的一种"平庸之恶"的再度臣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伦理叙事 通俗剧 平庸之恶 开放式结局 新现实主义
原文传递
现代语境中藏族文化发展探微——以万玛才旦创作为例 被引量:2
9
作者 李美萍 《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7年第5期118-124,共7页
万玛才旦是驰骋于藏汉双语创作、藏汉翻译中的一位杰出藏族文化人。从1991年开始小说创作以来,他以文字和影像两种媒介方式表达着对现代语境中藏族文化发展的种种思考。可以说,抓住现代语境中藏族文化发展就抓住了万玛才旦创作与思考的... 万玛才旦是驰骋于藏汉双语创作、藏汉翻译中的一位杰出藏族文化人。从1991年开始小说创作以来,他以文字和影像两种媒介方式表达着对现代语境中藏族文化发展的种种思考。可以说,抓住现代语境中藏族文化发展就抓住了万玛才旦创作与思考的核心。本文认为,架构起万玛才旦现代语境中藏族文化发展思考的作品要素有三,即二元辩证思维的贯穿运用、儿童视角的大胆使用、开放式故事结局的引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追寻 辩证思维 儿童视角 开放式结局
下载PDF
从《法国中尉的女人》看约翰·福尔斯的创新意识 被引量:3
10
作者 王玲玲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6期70-72,共3页
约翰·福尔斯的经典之作《法国中尉的女人》之所以好评如潮,是因为其在后现代戏仿、时空误置、开放式结局等方面的致力创新。小说不仅在形式实验、叙述技巧和文体风格等方面独具创新意识,而且在哲理内涵、思想深度和艺术观念上与时... 约翰·福尔斯的经典之作《法国中尉的女人》之所以好评如潮,是因为其在后现代戏仿、时空误置、开放式结局等方面的致力创新。小说不仅在形式实验、叙述技巧和文体风格等方面独具创新意识,而且在哲理内涵、思想深度和艺术观念上与时并进,具有很强的趣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约翰·福尔斯 《法国中尉的女人》 后现代戏仿 创新意识 开放式结局
下载PDF
元小说写作技巧在《法国中尉的女人》中的运用 被引量:1
11
作者 洪丽 《辽宁科技大学学报》 CAS 2009年第1期73-76,共4页
分析了约翰.福尔斯的作品《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元小说性。作者通过戏拟、互文性、作者闯入、时空穿插和开放式结局等写作技巧,揭示并嘲讽了维多利亚式小说的虚构性。
关键词 元小说 戏拟 互文性 作者闯入 时空错乱 开放式结局
下载PDF
解析《去年在马里昂巴德》的后现代主义特征 被引量:2
12
作者 刘燕 《海外英语》 2011年第1X期210-211,共2页
法国作家罗伯-格力叶的电影小说《去年在马里昂巴德》,是典型的后现代主义作品之一,表现出随意性,不确定性以及轻时间重空间的叙事特征,将现实与虚构结合起来,形成一种开放式的结局。
关键词 《去年在马里昂巴德》 后现代主义 不确定性 开放式结局
下载PDF
例谈“苏教版”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
13
作者 潘淼 《新课程研究(下旬)》 2018年第2期11-13,共3页
在小学低年级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就要激发学生兴趣,并遵循儿童逻辑,进行教材的开发式使用,从而达成教学目标。文章论述了在“苏教版”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如何从目标性选择、多样化呈现、知识点体验、开放式结局这四个角度出发,上演“故... 在小学低年级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就要激发学生兴趣,并遵循儿童逻辑,进行教材的开发式使用,从而达成教学目标。文章论述了在“苏教版”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如何从目标性选择、多样化呈现、知识点体验、开放式结局这四个角度出发,上演“故事变形记”,收到了变晦为明、变繁为简、变难为易、变远为近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故事变形 目标性选择 多样化呈现 知识点体验 开放式结局
下载PDF
碎片化构筑的智力博弈——电影《太阳照常升起》叙事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静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1期66-69,共4页
《太阳照常升起》以崭新的视角和独特的叙述方式吸引着观众的视线。这种独特的叙事主要呈现为碎片化的特征,即从组合段叙事、非情节叙事、开放式结局三个方面对影片进行阐释,并展示导演和观众间的一种智力博弈。
关键词 碎片化 组合段叙事 非情节叙事 开放式结局 《太阳照常升起》
下载PDF
电影《罗生门》和《太阳照常升起》的叙事结构比较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屈小顺 《电影评介》 2011年第6期49-50,53,共3页
叙事结构是一部影片的骨架,属于电影形式的范畴。在电影创作的历史上,许多影片都在尝试和进行着结构的突破和创新,力求实现异样的观影效果,《罗生门》和《太阳照常升起》就是电影叙事结构创新的代表案例。
关键词 叙事结构 分段叙事 开放式结局 多重视角 解构叙事
下载PDF
童话园中的一朵奇葩——试论《Z小姐,那位黑肤淑女》的叙述手法 被引量:1
16
作者 唐炯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5期20-22,共3页
安吉拉.卡特的《Z小姐,那位黑肤淑女》备受评论界的冷遇,至今尚未引起国内外学者的注意。然而,这并非是一篇普通的艺术童话,其背离传统童话的叙述手法不仅彰显了作者与时俱进的形式革新精神,也折射出上世纪60年代的反文化激情。
关键词 不落俗套的女主人公 奇特的相助者 开放式结局
下载PDF
玻璃球游戏大师之死
17
作者 张安斌 《文教资料》 2013年第30期31-33,共3页
《玻璃球游戏》是黑塞晚年最后一部长篇小说。这部作品虽以长篇小说的形式出现,却不是普通字面意义上的长篇小说,它用一系列象征和譬喻编织起一种哲学上的乌托邦设想,虚构了一个发生在二十世纪后未来世界的寓言。通过主人公的死亡结... 《玻璃球游戏》是黑塞晚年最后一部长篇小说。这部作品虽以长篇小说的形式出现,却不是普通字面意义上的长篇小说,它用一系列象征和譬喻编织起一种哲学上的乌托邦设想,虚构了一个发生在二十世纪后未来世界的寓言。通过主人公的死亡结局为读者营造了一个文学及思想上的永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玻璃球游戏》 克内希特 死亡 开放式结局
下载PDF
“影”“文”转化与价值生成——评网剧《我是余欢水》的剧作改编 被引量:2
18
作者 高森 《教育传媒研究》 2020年第6期88-89,共2页
本文以网剧《我是余欢水》的文学改编为文本,试图从人物形象的确立、影像节奏的呼应和开放式结局的建构三个方面,对文学作品改编成影像作品的剧作创作进行分析,以期为同类型作品的改编提供借鉴。
关键词 主流性格 明快节奏 开放式结局 “影”“文”转化
下载PDF
《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后现代主义元小说叙事策略
19
作者 周明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S2期114-116,共3页
作为后现代主义的实验性作品,英国著名作家约翰·福尔斯在其名作《法国中尉的女人》中通过戏仿、作者介入和开放式结局等"元小说"叙事策略,揭示了小说的虚构本质,挑战了传统小说的叙事成规,为当代小说创作提供了一个崭新... 作为后现代主义的实验性作品,英国著名作家约翰·福尔斯在其名作《法国中尉的女人》中通过戏仿、作者介入和开放式结局等"元小说"叙事策略,揭示了小说的虚构本质,挑战了传统小说的叙事成规,为当代小说创作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叙述视角和审美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小说 戏仿 作者介入 开放式结局
下载PDF
十七岁的独白——《带星星的火车票》与《寂寞的十七岁》中的“出走少年”形象解读
20
作者 公冶健哲 《绥化学院学报》 2020年第5期70-73,共4页
阿克肖诺夫与白先勇在其早期代表作《带星星的火车票》和《寂寞的十七岁》中,分别塑造了吉姆卡和杨云峰两个典型的"出走少年"形象。作为发表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的"成长小说",两部作品在创作背景、人物形象和结局设... 阿克肖诺夫与白先勇在其早期代表作《带星星的火车票》和《寂寞的十七岁》中,分别塑造了吉姆卡和杨云峰两个典型的"出走少年"形象。作为发表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的"成长小说",两部作品在创作背景、人物形象和结局设置方面存在着诸多相似之处。两位少年主人公在"出走"的过程中历经伤痛和迷惘,却始终怀有追寻自由和美善的赤子之心。在完成了成长道路的初探之后,两位少年重返家中,从而将小说引向了发人深省的开放式结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长小说 认同危机 “引路人” 精神成长 开放式结局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