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BMSCs来源的成骨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复合异体冻干颗粒骨的黏附性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陈超 李琪佳 +2 位作者 孙瑞军 白俊清 王志强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129-1133,共5页
目的探讨大鼠BMSCs来源的成骨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复合异体冻干颗粒骨的黏附性,为构建血管化组织工程骨奠定实验基础。方法取4周龄SD大鼠,雌雄不限,体重100~110g,分离培养BMSCs,取生长状态良好的第3代BMSCs行成骨诱导培养及成血管内皮... 目的探讨大鼠BMSCs来源的成骨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复合异体冻干颗粒骨的黏附性,为构建血管化组织工程骨奠定实验基础。方法取4周龄SD大鼠,雌雄不限,体重100~110g,分离培养BMSCs,取生长状态良好的第3代BMSCs行成骨诱导培养及成血管内皮细胞诱导培养并鉴定。将诱导7d的两种细胞按1∶1比例混合培养,作为实验组;以生长状态良好未诱导的第2代BMSCs作为对照组。培养后1~8d采用MTT法测定细胞增殖并绘制生长曲线。取诱导14d的两种细胞分别按0.25×106、0.50×106、1.00×106、2.00×106、4.00×106个/mL接种于20%ColⅠ修饰前后的异体冻干颗粒骨(修饰组与未修饰组),接种后24h计算细胞黏附率。将诱导14d的两种细胞按1∶1比例混合,以总细胞密度2×106个/mL接种于修饰后异体冻干颗粒骨,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在支架上的生长情况。结果BMSCs成骨诱导7d,ALP染色示胞浆内可见蓝染颗粒,胞核呈红色;成血管内皮细胞诱导14d,CD31、CD34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呈阳性。MTT检测结果显示,实验组细胞增殖较对照组缓慢,培养3~8d两组细胞吸光度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接种密度为(0.25~1.00)×106个/mL时,两组黏附率随接种密度增加而上升;接种密度为1.00×106个/mL时,黏附率达最高;当接种密度>2.00×106个/mL,黏附率明显降低。两组各细胞接种密度间的黏附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扫描电镜观察显示,体外诱导的成骨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黏附于支架上仍可分化增殖,细胞胞体见丝状伪足。结论大鼠BMSCs诱导培养的成骨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在20%ColⅠ修饰的异体冻干颗粒骨上生长状态良好,可用于构建血管化组织工程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MSCS 细胞 血管内皮细胞 异体冻干颗粒骨 复合培养 大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