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学医”与“求仙”:中国传统社会早期的医学认知
- 1
-
-
作者
张亭立
-
机构
上海中医药大学科技人文研究院
-
出处
《医疗社会史研究》
2024年第1期22-36,322,共16页
-
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山海经》涉医名物考辨”(E2—B23004)
教育部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2021030005)的阶段性成果
-
文摘
中国传统医学产生于人对自然的观察与应用实践之中。在自然伟力下,传统社会早期自然产生对不老不死之“神仙”的信仰与向往,并试图通过修习达到成仙的目的。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秦越人学医”与《后汉书·方术列传》中“费长房求仙”两则文本的记载来看,恰呈现早期“医生”与“仙人”的两类角色代表在各自社会阶层的身份特征、为人处世的性格特征以及学习医术/仙术的过程中的异名同质。医学以“祛病”为术,仙法以“长生”为道。通过却谷食气或是服食药物达到祛病养生的目的,这一行为本身就是“求仙”所必须借助的手段。在后世发展中,仙术传承中“得人为要”的严选模式与“行善立功德”的甄选标准又与儒家所推崇的“仁者”“仁心”相结合,逐渐演化为中国传统医学对从医者的道德要求,形成了后世“医为仁术”的核心观念。
-
关键词
早期医学
仙术
异名同质
却谷食气
不死药
-
分类号
R2-09
[医药卫生—中医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