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湖地区真假含气异常识别和消除技术及应用
1
作者 朱波 王琪 吴永国 《物探化探计算技术》 CAS CSCD 2016年第2期232-236,共5页
中国西部的柴达木盆地三湖地区是中国陆上中大型气田,天然气储量丰富,勘探潜力巨大。勘探实践证实,该区存在表层低速带引起的地震剖面异常和地层含气引起的地震异常,并都以"低频、强振幅、同相轴下拉"的特征展现在地震剖面上... 中国西部的柴达木盆地三湖地区是中国陆上中大型气田,天然气储量丰富,勘探潜力巨大。勘探实践证实,该区存在表层低速带引起的地震剖面异常和地层含气引起的地震异常,并都以"低频、强振幅、同相轴下拉"的特征展现在地震剖面上。该区地表相对比较平坦,以往表层调查工作比较少,难以识别和消除表层低速带引起的地震异常,严重影响该区天然勘探开发进程。这里首先采用共偏移距技术和双域反射时间特征技术较好识别表层结构异常带,其次采用精细表层调查和初至反演表层结构建模来确定表层结构异常带,最后采用高精度模型约束初至折射静校正技术较好消除该区表层低速带引起的地震异常。通过实际资料验证,该方法取得良好应用效果,较好解决该区由于巨厚低降速带引起的地震剖面异常的识别和消除问题,也为类似地区的地震勘探,提供了一个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速异常 含气地震异常 识别 消除 共偏移距 反射时间
下载PDF
华南和南海北部陆缘岩石圈速度结构特征与沉积盆地成因 被引量:16
2
作者 方念乔 姚伯初 +2 位作者 万玲 张振国 李慧勇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47-154,共8页
新近地震层析资料表明,华南和南海北部陆缘岩石圈及下伏的软流层中存在规模宏大的低速异常带,它们在研究区新生代演化历史中曾发挥重要的控制作用.其中,岩石圈底面及内部的巨型NW向异常低速带表明中生代末至新生代早期的神狐运动不仅在... 新近地震层析资料表明,华南和南海北部陆缘岩石圈及下伏的软流层中存在规模宏大的低速异常带,它们在研究区新生代演化历史中曾发挥重要的控制作用.其中,岩石圈底面及内部的巨型NW向异常低速带表明中生代末至新生代早期的神狐运动不仅在华南与南海北部陆缘产生NE向张裂构造体系并催生出内陆-陆架-陆坡沉积盆地,还导致南海海盆的早期扩张.软流层NNW向的异常低速带则反映岩石圈SSE向的蠕动直接导致南海中央海盆的海底扩张及陆缘地区的持续裂解.研究区深部速度结构特征是历史动力过程所残留的痕迹,华南陆缘和南海北部新生代沉积盆地的形成和发展,与岩石圈及软流层的结构和运动方式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陆边缘 岩石圈 速度结构 异常低速带 南海
下载PDF
东亚西太平洋巨型裂谷体系岩石圈与软流圈结构及动力学 被引量:52
3
作者 蔡学林 朱介寿 +3 位作者 曹家敏 严忠琼 阳正熙 洪学海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2年第3期234-245,共12页
笔者根据地震面波层析成像结果,对欧亚大陆及西太平洋岩石圈和软流圈速度结构进行了研究,发现东亚至西太平洋间存在一巨型低速异常带,结合构造地质学、地幔岩石学、地球化学及其他地球物理特性的研究,确认该区存在巨型裂谷体系。该巨型... 笔者根据地震面波层析成像结果,对欧亚大陆及西太平洋岩石圈和软流圈速度结构进行了研究,发现东亚至西太平洋间存在一巨型低速异常带,结合构造地质学、地幔岩石学、地球化学及其他地球物理特性的研究,确认该区存在巨型裂谷体系。该巨型裂谷体系的岩石圈和软流圈三维Vs速度结构与太平洋洋中脊、大西洋洋中脊和印度洋洋中脊及其邻区的岩石圈和软流圈地震Vs速度结构十分相似,而与东太平洋边缘现代板块俯冲带的岩石圈与软流圈Vs速度结构有显著差异。在进一步论述该区动力学特征后认为,该巨型裂谷体系是中生代中晚期以来岩石圈整体主动伸展变形,大型裂陷盆地形成,岩石圈强烈拆沉减薄,以及软流圈物质上涌加热引起的。边缘海是在大陆裂谷系形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导扩张期为中渐新世至中中新世(32~13Ma),这些边缘海在17~15Ma后停止扩张,因而未能将所有边缘海和洋中脊联通。据此划分出4期构造变形动力学演化阶段,现今东亚至西太平洋间大陆裂谷、边缘海与沟弧体系是新生代中晚期以来,邻区各板块构造相互作用叠加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型裂谷体系 巨型地震低速异常 地震层析成像 岩石圈 软流圈 地幔岩 东亚大陆 太平洋 地球动力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