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Y3A MERSI数据的植被指数产品“异常条带”问题处理方法探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吴传赏 《地理科学研究》 2016年第2期64-74,共11页
目前,FY3A MERSI数据的植被指数(NVI)产品没有进行数据质量的严格控制。相应的,数据产品出现各种问题,严重影响了NVI数据产品的可用性。通过观察可发现在NVI产品之中,最严重的显著的问题是“异常条带”现象。本文首先研究手动去除“异... 目前,FY3A MERSI数据的植被指数(NVI)产品没有进行数据质量的严格控制。相应的,数据产品出现各种问题,严重影响了NVI数据产品的可用性。通过观察可发现在NVI产品之中,最严重的显著的问题是“异常条带”现象。本文首先研究手动去除“异常条带”的方法,然后根据实际需要基于数学形态学方法探究自动化“异常条带”检测和去除。该自动检测方法通过快速检测异常条带边界,极大地提高了检测和去除“异常条带”的时间。从而FY3A MERSI数据的植被指数(NVI)产品的显著问题,提升FY3A MERSI数据的植被指数(NVI)产品的质量,保证该数据的可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MERSI 异常条带 数学形态学 华北
下载PDF
结合波段相关性的FY-3C MERSI异常条带检测方法
2
作者 阎宏波 樊宪磊 瞿瑛 《遥感信息》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0-56,共7页
针对风云三号C星(FY-3C)搭载的中分辨率光谱成像仪(medium resolution spectral imager,MERSI)数据存在异常条带的问题,提出了一种结合波段相关性的异常条带检测方法。算法结合了FY-3C MERSI数据波段相关性和异常条带分布规律,通过构建... 针对风云三号C星(FY-3C)搭载的中分辨率光谱成像仪(medium resolution spectral imager,MERSI)数据存在异常条带的问题,提出了一种结合波段相关性的异常条带检测方法。算法结合了FY-3C MERSI数据波段相关性和异常条带分布规律,通过构建波段差矩阵,快速准确地得到影像数据中存在的异常条带。定量实验分析结果表明,由于阈值选取和确定分割界线起止顺序等原因,基于数学形态法的检测结果会出现异常行条带定位不准确、存在大量误检和漏检的现象(行检测率64.5%,误检率45.2%,漏检率35.5%);而本文算法可以准确定位异常条带的行列号,能够有效地检测出FY-3C MERSI数据的异常行列条带(行检测率98.1%,误检率0.0%,漏检率1.9%),更适用于对大数据量的FY-3C MERSI影像数据异常行列条带进行批量检测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Y-3C MERSI 异常条带检测 波段相关性 数学形态法
下载PDF
南海中央海盆海底初始扩张时间的重新认定
3
作者 邱燕 鞠东 +2 位作者 黄文凯 王英民 聂鑫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4-165,共12页
由于磁异常条带识别的不确定性而使其具有多解性,因此对于应用磁异常条带对比得出的南海中央海盆海底初始扩张时间一直存在较大的争议。随着南海勘探活动的不断深入和资料的大量积累,有必要对这一重要问题给予重新认定。最新研究发现:... 由于磁异常条带识别的不确定性而使其具有多解性,因此对于应用磁异常条带对比得出的南海中央海盆海底初始扩张时间一直存在较大的争议。随着南海勘探活动的不断深入和资料的大量积累,有必要对这一重要问题给予重新认定。最新研究发现:南海中央海盆初始扩张区域的南、北边缘发育晚始新世-早渐新世(T7-Tog)沉积层序,说明洋壳基底之上的最早沉积层年代要老于原来认识的32-33Ma。在南海,持续时间长、活动强烈、形成近东-西向构造体系的变革运动发生时间为40Ma左右。南海陆缘不整合面对比证实,将T8界面(37.2-40Ma)作为南海初始扩张的破裂不整合面更为准确。由此得出结论,南海中央海盆海底初始扩张时间应为39-40Ma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初始扩张时间 异常条带对比 洋壳基底 东-西向构造体系 南海中央海盆
下载PDF
弱震条带对2001年首都圈地区中等地震活动的指示意义 被引量:2
4
作者 兰从欣 王春媛 岳辉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94-98,共5页
比较系统分析总结了2001年首都圈及邻近地区中等地震发生前小震活动特征及所形成的弱震条带,6次中等地震前均出现了弱震活动有序分布现象,由2~3级地震组成的弱震条带后发生中等地震的可能性更大,但条带长度和持续时间与地震震级关系不... 比较系统分析总结了2001年首都圈及邻近地区中等地震发生前小震活动特征及所形成的弱震条带,6次中等地震前均出现了弱震活动有序分布现象,由2~3级地震组成的弱震条带后发生中等地震的可能性更大,但条带长度和持续时间与地震震级关系不甚明显,这些规律特点可为日常短临跟踪及分析预报提供借鉴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预报 地震活动图像预测方法 异常地震条带 震级 地震活动条带 形成机理 2001年 弱震条带 首都圈地区
下载PDF
多发性骨髓瘤干细胞移植术后伴异常蛋白带与疗效和预后的相关性 被引量:4
5
作者 黄前川 张新华 《实用癌症杂志》 2016年第1期169-170,共2页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B淋巴细胞恶性克隆性疾病,虽然传统的化疗可以使病情得到一定控制,但很少有患者能够取得完全缓解,更不能治愈。近年来,MM患者采用自体或异体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呈逐年增多趋势,并取得了显著...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B淋巴细胞恶性克隆性疾病,虽然传统的化疗可以使病情得到一定控制,但很少有患者能够取得完全缓解,更不能治愈。近年来,MM患者采用自体或异体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呈逐年增多趋势,并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然而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患者常常出现不同于初诊类型的新的M蛋白或寡克隆蛋白带,或者初诊M蛋白的迁移率发生了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干细胞移植术 异常蛋白条带
下载PDF
利用磁场异常地史分析研究北冰洋欧亚海盆的形成演化
6
作者 V. Yu. Glebovsky V.D. Kaminsky +2 位作者 A.N. Minakov 韩冰(译) 杨丽娟(校对) 《海洋地质》 2011年第1期1-19,共19页
通过校正俄罗斯和美国以前及最近所有磁测数据,建立了欧亚海盆新的综合磁场数据库和磁异常剖面图。磁测数据地史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沿每条磁测线识别线性磁异常,计算北美板块和欧亚板块相对运动的欧拉旋转极位置,海底扩张速... 通过校正俄罗斯和美国以前及最近所有磁测数据,建立了欧亚海盆新的综合磁场数据库和磁异常剖面图。磁测数据地史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沿每条磁测线识别线性磁异常,计算北美板块和欧亚板块相对运动的欧拉旋转极位置,海底扩张速率的时空分析,以及板块重建等。本文建立了整个欧亚海盆新生代主要磁等时线样式(24、20、18、13、6、5、2a磁异常条带)。海盆西部的磁等时线样式与最近出版的磁等时线图一致(Brozena等,2003)。首次对海盆东部磁等时线进行了详细刻画,并扩展到拉普捷夫海大陆架区。建立了欧亚海盆海底扩张的主要阶段,每一阶段以特定扩张速率和扩张不对称程度为特征,沿着Gakkel海岭追踪得到的这些特征差别。每一特定阶段,建立了欧亚海盆海底扩张的系统模式。依据重力资料,勾画了板块间初始裂开时对应的洋陆过渡带的轮廓,并讨论了Gakkel海岭两侧磁场和海底地形差异特征。以最新及近期发表的数据为基础,详细讨论了欧亚海盆演化的阶段特征。研究成果与北大西洋和邻近的北极盆地的板块动力学机制具有很好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常条带 形成演化 地史分析 海盆 磁场 北冰洋 利用 欧亚板块
下载PDF
大南海地区新生代板块构造活动 被引量:66
7
作者 姚伯初 万玲 吴能友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4年第2期113-122,共10页
在新生代澳大利亚板块和欧亚板块之间的大洋中,存在一些地块(微板块);同时,澳大利亚板块北部边缘的一些地块先后和澳大利亚板块分离,向北运动,与一些和欧亚板块分离出来的地块先后发生碰撞缝合。在此期间,由于地块分离而发生海底扩张,... 在新生代澳大利亚板块和欧亚板块之间的大洋中,存在一些地块(微板块);同时,澳大利亚板块北部边缘的一些地块先后和澳大利亚板块分离,向北运动,与一些和欧亚板块分离出来的地块先后发生碰撞缝合。在此期间,由于地块分离而发生海底扩张,产生许多小洋盆,如南海、苏录海、苏拉威西海、安达曼海等,最后形成了东南亚地区今日的构造景观。笔者从大南海地区新生代的构造演化史之框架来研究南海地区新生代的构造演化历史,认为南海地区新生代的构造活动既与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的碰撞有关,也与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的俯冲活动有联系;同时,还受到澳大利亚板块向北运动之影响。南海地区在新生代发生过两次海底扩张,第一次海底扩张发生在42~35Ma前,是受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而引起欧亚大陆之下向东南方向之地幔流的影响而发生的,其海底扩张方向为NW-SE,产生了南海西南海盆;第二次海底扩张发生于32~17Ma前。由于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俯冲的大洋岩石圈已达700km深处,阻挡了欧亚大陆的上地幔向东南方向之流动,从而转向南流动,引起南海地区南北向海底扩张,即新生代第二次海底扩张,产生了南海中央海盆。南海新生代洋盆诞生之后,由于大南海地区继续有地块碰撞和边缘海海底扩张,对南海南部地区产生挤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块运动 板块俯冲 地块运动 海底扩张 异常条带 新生代 南海
下载PDF
长白山天池火山区三维地壳结构层析成像 被引量:39
8
作者 杨卓欣 张先康 +3 位作者 赵金仁 杨健 段玉玲 王帅军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07-115,共9页
利用长白山天池火山区三维空间深地震测深观测系统所采集的反射P波走时资料 ,采用层析成像技术 ,重建了该区地壳界面构造形态和速度分布图像 .界面成像结果表明 :研究区地壳界面总体上显示了由北西向东南加深的趋势 ;马鞍山—三道白河... 利用长白山天池火山区三维空间深地震测深观测系统所采集的反射P波走时资料 ,采用层析成像技术 ,重建了该区地壳界面构造形态和速度分布图像 .界面成像结果表明 :研究区地壳界面总体上显示了由北西向东南加深的趋势 ;马鞍山—三道白河断裂和富尔河—红旗河断裂是本区两条主要的深部构造 ,尤其是马鞍山—三道白河断裂 ,北北东向穿越天池火山口 ,其两侧的地壳界面存在明显的错断 ,预示了该处地壳厚度陡变带或深大断裂带的存在 .速度成像结果显示在 10km深度 ,明显的P波低速异常分布在天池周围 ;15km深度上它表现为一个近南北向的P波低速异常条带 ,其延展尺度南北向为 80~ 90km ,东西向 30~ 4 0km ;随着深度的增加 ,P波低速异常分布在天池西侧 ,其尺度有明显的缩小 ,分布范围更加集中 ,而且低速扰动幅度更大 .这种P波速度异常的变化图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天池火山口下方壳内岩浆系统的空间分布状况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深地震测深 地壳厚度陡变带 P波低速异常条带 长白山天池火山
下载PDF
单轴载荷下不同含水率砂岩力学和红外辐射特征 被引量:19
9
作者 周子龙 熊成 +3 位作者 蔡鑫 赵源 李夕兵 杜坤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189-1196,共8页
为揭示水对砂岩受力和红外辐射特性影响,开展不同含水率砂岩的单轴压缩试验,并进行红外辐射监测。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含水率增加,砂岩的单轴压缩强度、弹性模量逐渐降低,说明水对岩石的力学性质起到了一定的"软化"作用;含水率... 为揭示水对砂岩受力和红外辐射特性影响,开展不同含水率砂岩的单轴压缩试验,并进行红外辐射监测。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含水率增加,砂岩的单轴压缩强度、弹性模量逐渐降低,说明水对岩石的力学性质起到了一定的"软化"作用;含水率对砂岩红外辐射特性影响较大,砂岩含水率越高,其从初始时刻到最高应力时刻的升温幅度越大;含水率越高的砂岩试样表面平均红外辐射温度(AIRT)随时间变化的波动越小,温度随应力增加而增加的趋势越明显;含水岩石在临破裂前红外热像变化较平稳,没有温度异常,而对于干燥岩石,其临破裂前表面平均红外辐射温度突然增大,出现较明显的高温异常条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力学 红外辐射 含水率 平均红外辐射温度(AIRT) 高温异常条带
下载PDF
南中国海成因:右行拉分作用与左行转换挤压作用交替 被引量:11
10
作者 许浚远 杨巍然 +5 位作者 曾佐勋 ZviBEN-AVRAHAM 李通艺 李兆麟 Christophe BASILE 张凌云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4年第3期193-206,共14页
总结分析了南中国海各次级盆地及其周缘有关盆地的裂谷作用序列 ,认为它们的裂谷作用序列是相似的 ,虽然存在局部差异。古近纪 (—早中新世 )和新近纪分别为一级裂谷阶段和后裂谷阶段 ,并可进一步划分次一级裂谷和后裂谷阶段。南中国海... 总结分析了南中国海各次级盆地及其周缘有关盆地的裂谷作用序列 ,认为它们的裂谷作用序列是相似的 ,虽然存在局部差异。古近纪 (—早中新世 )和新近纪分别为一级裂谷阶段和后裂谷阶段 ,并可进一步划分次一级裂谷和后裂谷阶段。南中国海总体几何学特征及其次级盆地和周缘盆地的几何学特征表明 ,它们的裂谷作用是以近南北向主断裂为主剪切的右行拉分作用。在右行拉分过程中 ,东越南断裂的南延 (翼他陆架部分 )可能没有发生巨大脆性平移而表现为巨大的右行韧性牵引 ;印支—苏门答腊地块是被东越南断裂、东安达曼海断裂、红河断裂和苏门答腊断裂等四条断裂围限的呈菱形的右行走滑双重构造。深海盆的洋壳在许多方面与概念化大洋洋壳不同 ,相互矛盾的各种磁异常条带年龄并不可信。它的洋壳是右行拉分作用形成的洋壳。它们的后裂谷作用是以近南北向主断裂为主剪切的左行转换挤压反转变形为特征。联系到裂谷作用序列 ,南中国海成因具有右行拉分作用、裂谷作用和左行转换挤压作用交替出现的特征 ,表现了具有转换性质的“开”与“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中国海 右行拉分盆地 左行转换挤压 洋壳 异常条带
下载PDF
卫星热红外观测与发震断层不同段落交替活动特征分析 被引量:18
11
作者 单新建 屈春燕 马瑾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58-62,共5页
利用NOAA卫星资料研究了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前后热红外异常图像的演化特征。结果表明:增温异常条带在东昆仑断裂带不同段落上具有迁移特征。地震前两天首先在库塞湖东西200km范围内出现6℃左右的增温异常条带,在空间位置上与Harv... 利用NOAA卫星资料研究了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前后热红外异常图像的演化特征。结果表明:增温异常条带在东昆仑断裂带不同段落上具有迁移特征。地震前两天首先在库塞湖东西200km范围内出现6℃左右的增温异常条带,在空间位置上与Harvard大学所给出的震中位置和野外考察所给出的宏观震中位置一致。地震前数小时,增温异常迁移到发震断层西段———太阳湖与布卡达板峰段附近,增温幅度约为3℃,与CDSN和USGSD所给出的地震起始破裂位置一致。这种增温异常条带迁移可能与发震断层交替活动有关。震后1天的卫星热红外图像清晰地勾画出发震断层长约450km的线性形迹,代表了整个发震断层的破裂长度,与野外考察所得到的地表破裂带空间位置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监测 卫星热红外观测 发震断层 破裂长度 增温异常条带
下载PDF
北京平原区夏垫断裂的多源遥感影像特征 被引量:7
12
作者 王雷 沈军 +4 位作者 林玲玲 于晓辉 戴训也 邵博 万永魁 《防灾科技学院学报》 2014年第4期33-39,共7页
1679年9月2日三河—平谷8.0级地震在地表形成总体走向N40°~45°;E,倾角60°~70°;,长达10 km的破裂带。该文采用Landsat-8、SPOT-5、SAR、GDEM、Google Earth多源遥感影像研究夏垫断裂的遥感影像特征。利用ERDAS软... 1679年9月2日三河—平谷8.0级地震在地表形成总体走向N40°~45°;E,倾角60°~70°;,长达10 km的破裂带。该文采用Landsat-8、SPOT-5、SAR、GDEM、Google Earth多源遥感影像研究夏垫断裂的遥感影像特征。利用ERDAS软件,对Landsat-8影像按7∶4∶2依次为R、G、B分量作彩色合成增强处理,突出影像的线性构造特征;对Landsat-8和SPOT-5影像、Landsat-8和SAR影像分别进行融合处理,丰富影像的光谱信息;对GDEM与SPOT影像进行三维叠加,突出影像的三维特征;对SAR影像进行斑点压缩、方向滤波处理,突出影像平行断裂方向的线性特征。文中分析、对比了 Google Earth 和 SPOT-5影像上地震陡坎的特征,陡坎在SPOT-5影像上表现较明显,但在影像上表现不出较低陡坎,同时,在两种影像上容易将绿色植被、狭窄道路或其它地物误认为陡坎;SAR滤波后的影像表现出暗色的线性条带;Landsat-8和SAR融合后的影像表现出较宽的异常条带,该条带指示断裂带所在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源遥感影像 夏垫断裂 融合处理 地震陡坎 异常条带
下载PDF
海洋地球物理学和海洋地质学的发展 被引量:3
13
作者 姚伯初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1-28,共8页
回顾了20世纪60年代板块学说的诞生,以及海洋地球物理学及海洋地球物理学家对这场地球科学革命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二次世界大战中,海洋技术飞速进步;战后,西方国家的海洋地球物理学家利用这些技术在海上开展了广泛的地球物理调查,积累... 回顾了20世纪60年代板块学说的诞生,以及海洋地球物理学及海洋地球物理学家对这场地球科学革命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二次世界大战中,海洋技术飞速进步;战后,西方国家的海洋地球物理学家利用这些技术在海上开展了广泛的地球物理调查,积累了大量资料,有了许多重要发现。大洋地震带原来是一条裂谷带;大洋地磁场存在以中脊为中心,向两边正负相间的对称异常条带;大洋底沉积很薄,且从中脊向两边逐步加厚;大洋地壳仅厚数千米,而大陆地壳厚达30千米以上;大洋中脊处热流值很高,向两边逐步减小;地球的地震波速度从地表到约深80km逐步增大,从80km深度处速度开始减小,说明地球表层存在岩石圈,其下部存在软流圈;在海沟处,地震震中分布从海沟开始,向下沿约45°倾角到700km深处,这可能是大洋岩石圈俯冲之处。由此地球科学家提出了板块构造假说,认为地幔深处的岩浆沿大洋中脊处向上运移,在海底处不断产生新洋壳;新洋壳(岩石圈)不断向两边运动,在海沟处向大陆岩石圈之下俯冲、消亡;当大洋岩石圈俯冲消亡之后,两边的大陆就发生碰撞,形成造山带,因此,地球上最老的大陆年龄达38亿年,而大洋岩石圈最老年龄只有1.8亿年。板块构造学说坚持活动论,是大陆漂移假说的发展之结果,更是地球科学深刻革命的开始。当它上陆之后,地球科学就掀起了革命的风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地球物理 地磁异常条带 板块构造 地球科学革命
下载PDF
海洋岩石圈磁结构及动力学
14
作者 刘青松 刘建兴 段宗奇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8-47,共10页
古地磁学在20 世纪极大地促进了板块构造理论的诞生和全球大洋钻探计划的发展.对洋壳的磁性研究是这场地学革命的突破点之一.从磁学性质上, 洋壳磁性包括洋壳中所含磁性矿物本身的性质以及这些矿物携带的古地磁信息.从介质性质上, 洋壳... 古地磁学在20 世纪极大地促进了板块构造理论的诞生和全球大洋钻探计划的发展.对洋壳的磁性研究是这场地学革命的突破点之一.从磁学性质上, 洋壳磁性包括洋壳中所含磁性矿物本身的性质以及这些矿物携带的古地磁信息.从介质性质上, 洋壳包含下部岩石层(包括枕状玄武岩、辉长岩和橄榄岩)和上部沉积物.文章首先总结洋壳的磁性结构,并对其代表的动力学意义进行深入探讨, 主要包括应用磁异常条带进行年代学、地球深部动力学、大洋洋壳的板块运动学以及热点演化等研究, 详细总结了国内相关研究中南海洋壳的磁性研究进展.最后对研究中遇到的相关难点和关键科学问题进行了回顾与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洋壳 异常条带 古地磁学 地球动力学 南海
下载PDF
综合防治水法在刘店矿首采工作面的应用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志山 魏京胜 +1 位作者 杜晓丽 赵旭光 《价值工程》 2013年第20期92-93,共2页
根据刘店矿10煤层首采工作面底板岩层为高阻电性层的特点,采用电测深法进行探测,探测结果显示存在4个视电阻率低阻异常条带区,把其中幅值和范围相对较大、富水性和突水危险性较强的异常区作为重点防治水区。根据电测和钻探探查结论对104... 根据刘店矿10煤层首采工作面底板岩层为高阻电性层的特点,采用电测深法进行探测,探测结果显示存在4个视电阻率低阻异常条带区,把其中幅值和范围相对较大、富水性和突水危险性较强的异常区作为重点防治水区。根据电测和钻探探查结论对1044工作面底板进行防治水工作,总结提出了"物探先行、疏水降压与底板加固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水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首采工作面 矿井电法勘探 矿井电测深 低阻异常条带 井下防治水
下载PDF
冲绳海槽中段地球物理场及对其新生洋壳的认识 被引量:24
16
作者 梁瑞才 王述功 吴金龙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57-64,共8页
通过对冲绳海槽中段的磁场进行分析 ,在海槽轴部追踪到了线性磁条带异常。另外 ,在扩张轴附近也拖到了新鲜拉斑玄武岩。重力自由空气异常值较低 ,据信这是由于深部地幔大幅上升所致。地震剖面及磁力资料显示在海槽轴部有强磁性浅层侵入... 通过对冲绳海槽中段的磁场进行分析 ,在海槽轴部追踪到了线性磁条带异常。另外 ,在扩张轴附近也拖到了新鲜拉斑玄武岩。重力自由空气异常值较低 ,据信这是由于深部地幔大幅上升所致。地震剖面及磁力资料显示在海槽轴部有强磁性浅层侵入体及海底山 ,这些侵入体很可能来自于深部地幔。高温地幔物质上涌在海槽轴部形成高热流、强磁异常、多火山以及热液活动。上述现象说明冲绳海槽中段张裂轴部大陆岩石圈已经破裂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条带异常 扩张轴 岩石圈 岩浆活动 冲绳海槽 地球物理场 磁性侵入体
下载PDF
异常蛋白条带在含硼替佐米方案诱导序贯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的意义 被引量:3
17
作者 王荷花 李娟 +5 位作者 刘俊茹 郑冬 谷景立 颜绵生 邹外一 许多荣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27-331,共5页
目的研究接受含硼替佐米方案诱导序贯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出现异常蛋白条带(APB)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2年7月接受含硼替佐米方案诱导序贯ASCT治疗68例MM患者的资料,采用免疫... 目的研究接受含硼替佐米方案诱导序贯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出现异常蛋白条带(APB)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2年7月接受含硼替佐米方案诱导序贯ASCT治疗68例MM患者的资料,采用免疫固定电泳方法检测M蛋白。结果33例(48.5%)MM患者出现APB,2例轻链型在诱导化疗达完全缓解(CR)后移植前首次出现APB,31例患者在移植后中位时间104(33—404)d首次出现APB,APB出现例次中位数为2(1—7)次,持续中位时间为105(35~801)d。33例出现APB组患者移植后疗效显著高于35例未出现APB(Non—APB)组患者,CR+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GPR)率分别为100.O%和85.7%(P=0.017),CR率分别为87.9%和6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HGB、ALB、13:微球蛋白水平、MM类型、D—S分期、ISS分期、硼替佐米一线或二/三线治疗例数、含硼替佐米化疗疗程数及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方式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位随访33.4(7.0~71.7)个月,与Non—APB组比较APB组患者OS更长,目前差异尚未显示统计学意义(P〉0.05)。17例首次出现APB时间在移植后≥6个月与14例移植后〈6个月内患者比较总生存期更长,目前尚未显示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接受含硼替佐米方案诱导序贯ASCT治疗的MM患者出现APB者疗效更高、预后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硼替佐米 多发性骨髓瘤 造血干细胞移植 异常蛋白条带 M蛋白
原文传递
菲律宾海板块与南海协同构造演化探讨
18
作者 刘伟 赵西西 +2 位作者 林间 赵明辉 刘青松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3521-3539,共19页
菲律宾海板块(Philippine Sea Plate,PSP)与南海(South China Sea,SCS)处于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和澳大利亚板块的交汇区域,其构造演化对东南亚、西太平洋乃至全球板块构造重建具有重要意义.虽然PSP和SCS的构造演化模型已经分别建立,但... 菲律宾海板块(Philippine Sea Plate,PSP)与南海(South China Sea,SCS)处于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和澳大利亚板块的交汇区域,其构造演化对东南亚、西太平洋乃至全球板块构造重建具有重要意义.虽然PSP和SCS的构造演化模型已经分别建立,但二者之间的协同演化关系还不明确.本文综述了PSP和SCS的古地磁数据、海底磁异常条带资料,并结合地震层析成像以及其他地质结果的约束,对二者的演化关系进行了探讨.PSP四国盆地与SCS在渐新世开始时,受控于统一的地球动力学系统,两者具有地质意义上的亲缘性.早中新世,澳大利亚板块与东南亚地块碰撞,致使PSP发生旋转,四国盆地开始与SCS发生分离,并逐渐向北运动和顺时针旋转,直至演化至现今位置.本文最后提出了这种协同构造演化模式有待解决的问题以及未来的研究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菲律宾海板块 南海 古地磁 异常条带 协同演化
下载PDF
DNA分型异常提示21-三体综合征一例 被引量:1
19
作者 郭保华 《广东公安科技》 2013年第3期61-62,共2页
21-三体综合征是小儿染色体病中最常见的一种,95%患者体细胞有一个额外的21号染色体。法医DNA检验所采用的D21S11、PentaD基因座正是位于21号染色体上,故对21-三体综合征患者进行法医DNA检验时会出现DNA分型异常的情况。本文报道了一例... 21-三体综合征是小儿染色体病中最常见的一种,95%患者体细胞有一个额外的21号染色体。法医DNA检验所采用的D21S11、PentaD基因座正是位于21号染色体上,故对21-三体综合征患者进行法医DNA检验时会出现DNA分型异常的情况。本文报道了一例高腐无名尸检测出D21S11、PentaD位点分型异常,经进一步基因分析确定为21-三体综合征患者,为查找尸源提供了重要线索的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分型异常条带 21-三体综合征
原文传递
寡克隆条带和(或)Ig同型转换对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和预后评价的意义
20
作者 曹莉 王莹 +9 位作者 曹江 齐昆明 程海 朱锋 孙海英 闫志凌 桑威 李德鹏 李振宇 徐开林 《临床血液学杂志》 CAS 2022年第9期639-644,共6页
目的:研究多发性骨髓瘤(MM)治疗后出现寡克隆条带和(或)Ig同型转换对疗效和预后评价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2021年7月接受化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治疗的连续入组的72例MM患者的临床资料... 目的:研究多发性骨髓瘤(MM)治疗后出现寡克隆条带和(或)Ig同型转换对疗效和预后评价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2021年7月接受化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治疗的连续入组的72例MM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免疫固定电泳检测M蛋白。结果:8例(11.1%)患者发生异常蛋白条带(APB),APB持续中位时间为2.5(1.1,6.3)个月,诊断MM至出现APB的中位时间为12.5(9.5,34.8)个月,发生APB前的末次治疗至出现APB的中位时间为2.2(0.7,5.7)个月。APB的发生与性别、年龄、ECOG评分、肌酐、血钙、乳酸脱氢酶、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骨髓浆细胞比例、染色体核型等基线特点无关,与β2-微球蛋白和总蛋白水平相关(P<0.05)。APB组≥非常好的部分缓解率明显高于非APB组(100.0%vs 4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APB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25(95%CI 18~27)个月,非APB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23(95%CI 18~27)个月,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接受化疗和ASCT治疗的患者中,APB组较非APB组的生存时间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接受CAR-T细胞治疗的患者中,非APB组的中位生存时间为23(95%CI 20~28)个月,明显低于APB组的54(95%CI 39~54)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8)。结论:在不同方案治疗后出现APB的患者具有更好的疗效;CAR-T细胞治疗后发生APB的患者预后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异常蛋白条带 蛋白酶体抑制剂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治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