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异常肌反应电生理监测在面肌痉挛显微血管减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8
1
作者 李继平 张宇清 李勇杰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90-92,共3页
显微血管减压手术(MVD)是治愈面肌痉挛的理想方法,异常肌反应(AMR)电生理监测有助于客观评估减压效果和辨别责任血管,在手术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就异常肌反应的基本特点、术中监测技术及其在MVD术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关键词 痉挛 显微血管减压术 监测 手术中 异常肌反应
下载PDF
异常肌反应在面肌痉挛显微血管减压术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杨彬 孟璇 +2 位作者 周世军 杨德宝 王之敏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21年第1期36-40,共5页
目的探讨异常肌反应(AMR)在面肌痉挛(HFS)微血管减压(MVD)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24例面肌痉挛MVD术治疗患者在术前及术后进行AMR监测;并分析术后AMR是否消失与手术效果的关系。结果MVD术后,本组患者中有92例患者的AMR消失,30例患者AM... 目的探讨异常肌反应(AMR)在面肌痉挛(HFS)微血管减压(MVD)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24例面肌痉挛MVD术治疗患者在术前及术后进行AMR监测;并分析术后AMR是否消失与手术效果的关系。结果MVD术后,本组患者中有92例患者的AMR消失,30例患者AMR持续存在。AMR消失组患者的术后即刻治愈率(87.0%)显著高于AMR未消失组(66.7%)(P=0.026);而两组患者的术后远期治愈率则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亦无显著差异。结论面肌痉挛MVD术后AMR消失患者的即刻治愈率较高。但术后AMR持续存在并不代表治疗效果不良,AMR消失与否与面肌痉挛患者的远期效果没有明显关系;而AMR持续存在的患者可能面临着较高的延迟治愈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痉挛 微血管减压术 异常肌反应 预后
下载PDF
神经电生理监测异常肌反应在面肌痉挛术中的作用 被引量:9
3
作者 贾力 傅先明 +5 位作者 姜晓峰 牛朝诗 邓大丽 何金超 李仲森 汪业汉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5年第5期262-264,共3页
目的评价异常肌反应(AMR)监测在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MVD)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1年4月至2013年7月收治的88例面肌痉挛患者,均行MVD治疗,采用神经电生理监测AMR波指导手术。结果术前所有患者均监测到AMR波,压迫面神经的血管减压后76例... 目的评价异常肌反应(AMR)监测在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MVD)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1年4月至2013年7月收治的88例面肌痉挛患者,均行MVD治疗,采用神经电生理监测AMR波指导手术。结果术前所有患者均监测到AMR波,压迫面神经的血管减压后76例(86.4%)AMR波消失,12例(13.7%)AMR波未消失。术后随访结果6个月,AMR波消失的76例患者中,75例面肌痉挛消失,1例痉挛程度较术前明显缓解;AMR波未消失的12例患者,8例面肌痉挛消失,3例较术前明显缓解,1例无效。结论面肌痉挛患者MVD术中监测AMR波有助于鉴别责任血管、评价手术减压效果、判断手术后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痉挛 微血管减压术 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 异常肌反应
下载PDF
异常肌反应形成机制的电生理学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尚明 郑学胜 +5 位作者 唐寅达 李心远 王旭辉 焦伟 杨晓笙 李世亭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26-329,共4页
目的从电生理学角度研究异常肌反应(AMR)形成的机制。方法收集15例接受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特发性面肌痉挛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记录电刺激面神经下颌缘支引起的同侧眼轮匝肌肌电反应(即AMR);电刺激颅内面神经压迫点,分别在面神经下颌缘... 目的从电生理学角度研究异常肌反应(AMR)形成的机制。方法收集15例接受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特发性面肌痉挛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记录电刺激面神经下颌缘支引起的同侧眼轮匝肌肌电反应(即AMR);电刺激颅内面神经压迫点,分别在面神经下颌缘支以及同侧眼轮匝肌上记录刺激引起的神经传导电位和肌电。分析各波形的潜伏期以及血管减压术后各波形的变化情况。结果刺激面神经下颌缘支时,在眼轮匝肌上记录到的AMR平均潜伏期为(10.49±0.35)ms;刺激颅内面神经压迫点时,下颌缘支诱发电位波形的平均潜伏期为(3.99±0.18)ms,眼轮匝肌肌电波形的平均潜伏期为(4.62±0.32)ms。AMR平均潜伏期大于刺激神经压迫点后在下颌缘支与眼轮匝肌上记录到的波形平均潜伏期之和(P<0.05)。充分减压后,有14例(93.3%)AMR波完全消失。结论压迫血管可能参与了面肌痉挛异常电传导通路,是导致面肌痉挛发作的一个必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痉挛 微血管减压 压迫血管 异常肌反应
下载PDF
面肌痉挛显微血管减压术中异常肌反应监测价值研究 被引量:20
5
作者 朱宏伟 李勇杰 +2 位作者 李继平 马凯 张宇清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 2006年第5期286-289,共4页
目的探讨异常肌反应(AMR)监测在鉴别责任血管、评估减压效果以及判断预后方面的作用。方法24例面肌痉挛患者接受了术中AMR监测的研究,麻醉诱导后不使用肌松剂。采取刺激面神经颧支,记录同侧颏肌电反应的方法,分析AMR监测结果与术后疗效... 目的探讨异常肌反应(AMR)监测在鉴别责任血管、评估减压效果以及判断预后方面的作用。方法24例面肌痉挛患者接受了术中AMR监测的研究,麻醉诱导后不使用肌松剂。采取刺激面神经颧支,记录同侧颏肌电反应的方法,分析AMR监测结果与术后疗效的关系。结果术中所有患者均记录到特征性的AMR波形。面神经根减压后AMR消失20例,AMR未消失4例。AMR消失的20例患者术后1周17例患者面肌痉挛消失,随访结果20例患者面肌痉挛消失。术中AMR未消失的4例患者术后1周1例患者面肌痉挛消失,随访结果2例患者面肌痉挛消失。经统计学分析AMR消失组的疗效明显好于AMR未消失组。结论术中AMR监测有助于鉴别责任血管,评估即刻减压效果,有助于判断手术的预后,能够显著提高面肌痉挛患者手术的长期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痉挛 显微血管减压 异常肌反应
下载PDF
异常肌反应变化在面神经微血管减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8
6
作者 应婷婷 李世亭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CAS 2011年第2期113-117,共5页
目的探讨异常肌反应(AMR)监测在面神经微血管减压术(MVD)中鉴别责任血管、评估减压效果以及判断预后方面的作用。方法 305例典型面肌痉挛患者接受了面神经MVD术中AMR的实时监测,并分别在术后1 d、1个月和3个月进行疗效评估,分析术中AMR... 目的探讨异常肌反应(AMR)监测在面神经微血管减压术(MVD)中鉴别责任血管、评估减压效果以及判断预后方面的作用。方法 305例典型面肌痉挛患者接受了面神经MVD术中AMR的实时监测,并分别在术后1 d、1个月和3个月进行疗效评估,分析术中AMR变化与手术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所有患者均在术中记录到典型AMR波形,术后1 d、1个月和3个月症状缓解率分别为89.8%、93.8%、94.8%。术中监测AMR消失组和AMR显著变化组的疗效明显好于AMR未消失组(P<0.05)。结论术中AMR监测可辅助判断责任血管,评估减压效果,对提高手术疗效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常肌反应 痉挛 术中监测 微血管减压
下载PDF
面肌痉挛异常肌反应波形的分类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康治臣 杨庆晓 +7 位作者 段晓琴 陈岩 张海娜 王欢 曲福玲 郭丽新 刘忠良 关文明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18年第3期101-103,共3页
目的对面肌痉挛异常肌反应(AMR)波形进行分类,分析其波形形态特点及多样性。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行微血管减压术的面肌痉挛院病人的临床资料。术前进行AMR检查,通过刺激面神经分支引起该分支支配的肌肉收缩(即AMR),记录诱发电位波形,分... 目的对面肌痉挛异常肌反应(AMR)波形进行分类,分析其波形形态特点及多样性。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行微血管减压术的面肌痉挛院病人的临床资料。术前进行AMR检查,通过刺激面神经分支引起该分支支配的肌肉收缩(即AMR),记录诱发电位波形,分析不同波形形态,与健侧对照,判断面神经受压情况。结果 AMR存在于微血管压迫的面肌痉挛病人,本组AMR波形归类如下:经典型波形34例,时限延迟型波形6例,散射型波形8例,断续性散射型波形4例,潜伏期随刺激强度递增型波形2例,差异性传导型波形2例。结论术前AMR检查可见多种形态波形,有助于诊断微血管压迫后所致面肌痉挛,可作为手术判定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部单侧痉挛 异常肌反应 波形形态
下载PDF
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中监测异常肌反应的作用 被引量:6
8
作者 刘清军 张云鹤 +2 位作者 朱军 李建民 张建宁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 2010年第2期264-266,共3页
目的:探讨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中监测异常肌反应的意义。方法:32例面肌痉挛患者在异常肌反应监测下行微血管减压术,观察术中异常肌反应消失与手术疗效的关系。结果:术中有27例在隔离责任血管与面神经后异常肌反应消失,其中术后面肌痉... 目的:探讨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中监测异常肌反应的意义。方法:32例面肌痉挛患者在异常肌反应监测下行微血管减压术,观察术中异常肌反应消失与手术疗效的关系。结果:术中有27例在隔离责任血管与面神经后异常肌反应消失,其中术后面肌痉挛立即消失26例,另1例随访期间面肌痉挛消失;5例隔离责任血管与面神经后异常肌反应未消失,其中术后仅1例面肌痉挛立即消失,随访期间又有2例缓解。结论:术中异常肌反应监测可以客观地判断减压效果,提高手术治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痉挛 微血管减压术 异常肌反应
下载PDF
面肌痉挛异常肌反应与F波之间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海舰 李世亭 +1 位作者 潘庆刚 李善泉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CAS 2003年第4期303-306,共4页
目的 建立面肌痉挛 (HFS)动物模型 ,探讨异常肌反应 (AMR)与F波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10只新西兰大白兔采用出茎乳孔段面神经主干脱髓鞘和血管压迫的方法复制HFS动物模型。术后第 6周 ,刺激面神经下颌缘支 ,分别在同侧眼轮匝肌和颏肌... 目的 建立面肌痉挛 (HFS)动物模型 ,探讨异常肌反应 (AMR)与F波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10只新西兰大白兔采用出茎乳孔段面神经主干脱髓鞘和血管压迫的方法复制HFS动物模型。术后第 6周 ,刺激面神经下颌缘支 ,分别在同侧眼轮匝肌和颏肌上检测AMR及F波 ,比较AMR/M、F/M波幅比率和AMR、F波持续时间之间的关系。结果 AMR/M和F/M波幅比率之间具有明显的相关性 (r=0 .86 0 2 ,P <0 .0 1) ;AMR和F波持续时间之间也呈明显的相关性 (r =0 .770 2 ,P <0 .0 1)。结论 F波与AMR有同源性 ;F波为HFS的术前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痉挛 异常肌反应 F波 电生理 旁扩展效应
下载PDF
异常肌反应在面神经微血管减压术中的应用价值
10
作者 陈寒春 蒋栋毅 +2 位作者 杨德宝 周世军 王之敏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9期3280-3281,共2页
异常肌反应(abnormalmuscleresponse,AMR)是通过刺激面肌痉挛(hemifacialspasm,HFS)患者面神经的一个分支,在其他面神经分支可恒定记录到的一种病理性诱发电反应.它是HFS的特征性表现。具有诊断意义。本研究将AMR监测应用于微... 异常肌反应(abnormalmuscleresponse,AMR)是通过刺激面肌痉挛(hemifacialspasm,HFS)患者面神经的一个分支,在其他面神经分支可恒定记录到的一种病理性诱发电反应.它是HFS的特征性表现。具有诊断意义。本研究将AMR监测应用于微血管减压(microvasculardecompression.MVD)术中,评估减压效果,分析其变化与术后疗效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微血管减压术 异常肌反应 应用 面神经分支 价值 痉挛 术后疗效 特征性
下载PDF
面肌痉挛异常肌反应与F波之间的相关性研究
11
作者 海舰 李世亭 +1 位作者 潘庆刚 李善泉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S1期27-29,共3页
目的 建立面肌痉挛 (HFS)动物模型 ,探讨异常肌反应 (AMR)与F波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10只新西兰大白兔采用出茎乳孔段面神经主干脱髓鞘和血管压迫的方法复制HFS动物模型。术后第 6周 ,刺激面神经下颌缘支 ,分别在同侧眼轮匝肌和颏肌... 目的 建立面肌痉挛 (HFS)动物模型 ,探讨异常肌反应 (AMR)与F波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10只新西兰大白兔采用出茎乳孔段面神经主干脱髓鞘和血管压迫的方法复制HFS动物模型。术后第 6周 ,刺激面神经下颌缘支 ,分别在同侧眼轮匝肌和颏肌上检测AMR及F波 ,比较AMR/M、F/M波幅比率和AMR、F波持续时间之间的关系。结果 AMR/M和F/M波幅比率之间呈正相关 (r =0 .860 2 ,P <0 .0 1) ;AMR和F波持续时间之间也呈正相关 (r =0 .770 2 ,P <0 .0 1)。结论 F波与AMR有同源性 ,为HFS的术前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痉挛 异常肌反应 F波 动物模型
下载PDF
异常肌反应在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杰 谢宗义 《现代医药卫生》 2018年第17期2670-2673,共4页
面肌痉挛(HFS)是一侧面部表情肌发作性地不可控抽动,并且常以运动支中颞支、颧支支配的肌肉抽动起病,向下发展至颊支、下颌缘支的支配区域,严重者甚至有颈阔肌受累,抽动频率、持续时间可进行性加重[1?2]。HFS可以导致一系列的社交问题,... 面肌痉挛(HFS)是一侧面部表情肌发作性地不可控抽动,并且常以运动支中颞支、颧支支配的肌肉抽动起病,向下发展至颊支、下颌缘支的支配区域,严重者甚至有颈阔肌受累,抽动频率、持续时间可进行性加重[1?2]。HFS可以导致一系列的社交问题,发作性睑痉挛也会使阅读、驾驶、工作等受到干扰,发展到最后甚至可以引起患者的严重心理障碍。面神经的微血管减压术(MVD)现普遍开展,能明显降低绝大部分患者的肌肉抽动频率、程度、持续时间等,且可使部分患者的症状完全好转,总体来说极少出现并发症,有助于患者回归正常生活状态[3]。异常肌反应(AMR)是一种仅对HFS患者行神经电生理监测时可得到的肌电反应波形,可作为该疾病的诊断依据,且在MVD中有相当确切的指导作用。MVD术后的监测结果变化对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有一定的评估作用。本文就其术前、术中及术后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痉挛 微血管减压术 异常肌反应 监测方式
下载PDF
应用表面肌电检测面肌痉挛异常肌反应的可行性分析 被引量:4
13
作者 马程文 高炀 +5 位作者 宋琴 周乐 徐岁云 王金娟 屈建强 闫先侠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929-934,共6页
目的评估应用表面肌电检测面肌痉挛患者异常肌反应(AMR)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0年12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接受显微血管减压手术治疗的原发性面肌痉挛(HFS)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同时接受应用表面电极(术前)和针... 目的评估应用表面肌电检测面肌痉挛患者异常肌反应(AMR)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0年12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接受显微血管减压手术治疗的原发性面肌痉挛(HFS)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同时接受应用表面电极(术前)和针电极(术中)检测AMR的面肌痉挛患者。选择颧支-颏肌和下颌缘支-眼轮匝肌两组刺激-记录位点的检测结果,分析AMR的特征,对比两种电极测得AMR的阳性率。结果研究最终纳入77例患者。应用表面电极在颧支-颏肌测得AMR阳性率为90.9%(70/77),潜伏期为(10.87±1.86)ms,波幅为(202.8±47.4)μV;在下颌缘支-眼轮匝肌测得AMR的阳性率为92.2%(71/77),潜伏期为(10.41±1.83)ms,波幅为(211.1±54.1)μV。两组刺激-记录位点总共在74例(96.1%)患者中检测到AMR,且测得的AMR的阳性率、潜伏期和波幅均没有统计学差异。应用针电极在颧支-颏肌测得AMR的阳性率为98.7%(76/77),显著高于在下颌缘支-眼轮匝肌测得的89.6%(69/7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6)。颧支-颏肌测得的AMR潜伏期为(10.63±1.39)ms,波幅为(83.5±27.2)μV;下颌缘支-眼轮匝肌测得的AMR潜伏期为(10.31±1.18)ms,波幅为(58.6±21.4)μV。两组刺激-记录位点测得的潜伏期没有统计学差异,但下颌缘支-眼轮匝肌测得的波幅更低(P=0.041)。应用针电极在76例(98.7%)患者中检测到AMR,与表面电极相比没有统计学差异(P=0.500),两者结果具有中等程度的一致性(Kappa=0.490,P<0.001)。结论表面电极对AMR的检测效能与针电极相似,并且具有无创的特点,可常规用于HFS的电生理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痉挛 异常肌反应(AMR) 神经传导 表面电极 针电极
下载PDF
异常肌反应检测对面肌痉挛诊断及鉴别诊断的意义 被引量:4
14
作者 沈萍 庄战强 吴元波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 CAS 2016年第2期109-112,共4页
目的评估异常肌反应(abnormal muscle response,AMR)检测在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HFS)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因眼轮匝肌痉挛就诊于作者医院的50例患者,其中41例最终经临床诊断为HFS,7例为眼睑痉挛(blepharospasm,BSP),... 目的评估异常肌反应(abnormal muscle response,AMR)检测在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HFS)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因眼轮匝肌痉挛就诊于作者医院的50例患者,其中41例最终经临床诊断为HFS,7例为眼睑痉挛(blepharospasm,BSP),2例为特发性眼睑-口下颌肌张力障碍(Meige综合征)。回顾性分析以上三组患者面肌的AMR检测结果,检测方法为刺激面神经下颌缘后,记录同侧眼轮匝肌的AMR检测结果。分析这三种疾病的AMR阳性率,如三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则进一步分析HFS患侧组AMR阳性率分别与其余两组比较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并根据HFS患者及非HFS患者AMR的检测结果,计算出AMR诊断HFS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约登指数。结果在41例HFS患者中患侧面肌AMR阳性率为95.12%(39例),眼睑痉挛组、Meige综合征组中AMR阳性率均为0%(0例),三组间AMR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FS患侧组分别与其余两组比较,AMR阳性率均高于其他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67)。应用AMR检测来诊断HFS,灵敏度为95.12%,特异度为100%,阳性预测值为100%,阴性预测值为95.35%,约登指数为0.95%。结论 AMR检测对HFS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可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痉挛 异常肌反应
下载PDF
异常肌反应在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5
作者 赵树发 杜垣锋 俞文华 《医学研究杂志》 2018年第9期136-139,共4页
目的探讨术中监测异常肌反应(abnormal muscle response,AMR)在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于2012年1月~2016年4月收治的575例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两组... 目的探讨术中监测异常肌反应(abnormal muscle response,AMR)在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于2012年1月~2016年4月收治的575例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两组:未在AMR监测下行MVD手术257例(MVD组),在术中AMR全程监测下行MVD手术318例(MVD+AMR组)。对比两组术后近期(术后1周)和远期(术后1年)疗效与并发症。结果 MVD组:术后1周患者疗效:治愈181例(70. 4%),缓解72例(28. 0%),无效4例(1. 56%);术后1年患者疗效:治愈230例(89. 5%),缓解24例(9. 34%),无效3例(1. 17%);术后并发症:听力下降11例,轻度面瘫4例。MVD+AMR组:术后1周患者疗效:治愈266例(84. 1%),缓解50例(14. 7%),无效2例(0. 63%);术后1年患者疗效:治愈297例(93. 4%),缓解19例(5. 97%),无效2例(0. 63%);术后并发症:听力下降4例,轻度面瘫3例。两组近期手术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远期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两组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术中监测AMR有助于判断责任血管,并且在AMR监测下对面神经进行全程探查减压能够提高近期手术疗效,但不能认为AMR的应用可以提高远期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常肌反应 痉挛 微血管减压术
下载PDF
不同刺激强度下的异常肌反应对面肌痉挛显微血管减压术中操作的指导意义
16
作者 任坚锋 赵永斌 +6 位作者 田杨 李爱仙 高菁 许金诚 王志琴 栾国明 任杰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3年第10期632-634,638,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刺激强度下诱发的异常肌反应(AMR)对面肌痉挛(HFS)显微血管减压术(MVD)的指导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9月至2021年12月在AMR指导下MVD治疗的53例HFS的临床资料。术中处理血管后,刺激强度增加到100 mA时,AMR消失,表明减... 目的探讨不同刺激强度下诱发的异常肌反应(AMR)对面肌痉挛(HFS)显微血管减压术(MVD)的指导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9月至2021年12月在AMR指导下MVD治疗的53例HFS的临床资料。术中处理血管后,刺激强度增加到100 mA时,AMR消失,表明减压充分,结束手术;如AMR未消失,则继续对面神经颅内段及其出脑干区进一步探查,对可疑因素进一步处理,若未发现可疑因素,则结束手术。结果53例在麻醉完成后、手术开始前均稳定出现AMR。术中38例AMR消失后增加刺激强度到100 mA,AMR始终未出现;13例AMR消失后刺激强度增加到50~70 mA时AMR重新出现,进行相关操作后AMR消失,刺激强度增加到100 mA,AMR未出现。52例(98.11%)术后即刻症状消失;1例(1.89%)出院时面部有轻微抽动症状,出院后随访2个月,症状消失。术后并发症包括轻、中度面瘫5例、听力减退2例、脑脊液漏合并颅内感染2例,均治愈。结论MVD中应用较低的刺激强度(<30 mA)诱导的AMR消失时,增加刺激强度,部分病人的AMR可再次出现。这可进一步指导发现面神经根部的动脉细小分支或蛛网膜小梁等可能导致HFS延迟治愈或未治愈的相关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痉挛 显微血管减压术 异常肌反应
下载PDF
术中异常肌反应监测对面神经微血管减压术的指导价值 被引量:3
17
作者 徐瑾 孙崇璟 +2 位作者 朱卫 张晓彪 张煜 《中国临床医学》 2020年第6期971-974,共4页
目的:探讨面神经微血管减压术中减压时异常肌反应(abnormal muscle response,AMR)出现波形混乱和波幅变化现象。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65例行微血管减压术的面肌痉挛患者病例资料,... 目的:探讨面神经微血管减压术中减压时异常肌反应(abnormal muscle response,AMR)出现波形混乱和波幅变化现象。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65例行微血管减压术的面肌痉挛患者病例资料,术中进行电生理监测记录AMR波。结果:减压过程中AMR出现波形混乱或波幅变化共144例(97.3%),其AMR消失率均高于无变化病例(P=0.011,P=0.001)。AMR消失146例,术后缓解135例(92.5%);AMR未消失19例,术后缓解11例(57.9%)。AMR消失组患者术后缓解率显著高于AMR未消失组(P=9×10-6)。结论:术中减压时AMR出现波形混乱和波幅变化,提示已近责任血管区域,减压后AMR消失患者预后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痉挛 微血管减压 异常肌反应
下载PDF
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中异常肌反应变化特点与术后疗效关系探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陈奥博 姜晓峰 +2 位作者 何芳 李明武 傅先明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19年第1期21-25,共5页
目的探究面肌痉挛患者微血管减压术(MVD)中异常肌反应(AMR)的变化特点与术后疗效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73例MVD术中采用AMR全程定量化监测患者的AMR变化特点,减压操作前AMR阈值较基础阈值升高≥1倍为A1组、<1倍为A2组,手术结束时AMR... 目的探究面肌痉挛患者微血管减压术(MVD)中异常肌反应(AMR)的变化特点与术后疗效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73例MVD术中采用AMR全程定量化监测患者的AMR变化特点,减压操作前AMR阈值较基础阈值升高≥1倍为A1组、<1倍为A2组,手术结束时AMR完全消失为B1组、未消失为B2组,B2组中AMR阈值较基础阈值升高≥1倍为B2a组、<1倍为B2b组,对各组的术后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A1组21例中,19例立即治愈,1例延迟治愈,1例未愈;A2组52例中,35例立即治愈,9例延迟治愈,8例未愈。A1组较A2组疗效好(P=0.046)。BI组50例中,42例立即治愈,5例延迟治愈,3例未愈;B2组23例中,12例立即治愈,5例延迟治愈,6例未愈。B1组较B2组疗效好(P=0.003)。B2a组的治愈比例较B2b组高(分别为14/16.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5)。结论AMR在术中的变化特点对术者有重要参考意义,AMR在减压前升高、在手术结束时完全消失、未消失但升高较基础阈值≥1倍者术后疗效相对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痉挛 异常肌反应 术后疗效 阈值
下载PDF
经皮异常肌反应在面肌痉挛病因中的鉴别意义
19
作者 张洁 马秀丽 邢岩 《医学研究杂志》 2016年第6期150-152,共3页
目的 引起面肌痉挛的原因主要有面神经根部REz受血管压迫和面神经炎后.本研究探讨经皮异常肌反应(AMR)在面肌痉挛病因中的鉴别意义.方法 对2014年7月~2015年7月在航空总医院对21例原发面肌痉挛患者、25例面神经炎后面肌痉挛者进行经... 目的 引起面肌痉挛的原因主要有面神经根部REz受血管压迫和面神经炎后.本研究探讨经皮异常肌反应(AMR)在面肌痉挛病因中的鉴别意义.方法 对2014年7月~2015年7月在航空总医院对21例原发面肌痉挛患者、25例面神经炎后面肌痉挛者进行经皮AMR检查.结果 21例原发性面肌痉挛患者中18例阳性,阳性率85.7%,25例面神经炎后面肌痉挛患者中0例阳性.18例患者下颌刺激的经皮眼轮匝肌AMR波平均潜伏期为10.8ms.经额肌记录的AMR波平均潜伏期11.7ms.AMR阳性患者全部进行微血管减压术,术后面肌痉挛消失.术中发现18例患者全部存在小脑前下动脉或小脑后下动脉压迫面神经根部.结论 存在面神经根部REz受血管压迫和面神经炎后面肌痉挛患者AMR波出现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0).此结论也间接证明了二者发生面肌痉挛的机制不同.所有发现AMR波的患者术中均发现存在血管压迫,证明术前经皮AMR波的存在与面神经存在血管压迫间具有高度的吻合性.这一结论为临床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便利,采用无创、价廉的AMR电生理方法能准确判断面肌痉挛的原因,指导下一步治疗方案的制定,在临床中值得大力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常肌反应 痉挛
下载PDF
半侧面肌痉挛的异常肌反应:F波还是三叉神经反射? 被引量:1
20
作者 Misawa S. Kuwabara S. +2 位作者 Ogawara K. Hattori T. 高宗恩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神经病学分册)》 2006年第6期34-35,共2页
Objective: In patients with hemifacial spasm (HFS), abnormal muscle responses (AMR) are frequently present.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whether the afferent input of AMR is mediated by antidromic fa... Objective: In patients with hemifacial spasm (HFS), abnormal muscle responses (AMR) are frequently present.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whether the afferent input of AMR is mediated by antidromic facial nerve stimulatio n or orthodromic trigeminal nerve stimulation. Methods: AMR in the orbicularis oris muscle were recorded in 28 patients with HFS. When AMR were present, they were recorded after subthreshold stimulation of the facial nerve and weak stimulation delivered to the skin. Results: AMR were recordable in 24 (86%) of the patients, and usually consisted of the early constant component (mean onset latency, 10.0 ms) and late variable component (35.3 ms), similar to R1 and R2 of the bli nk reflex. The early or late components of AMR, or both, were frequently elicite d after subthreshold stimulation of the facial nerve (43%)and skin stimulation (88%). Conclusions: AMR are likely to be mediated by trigeminal afferent inputs , rather than antidromic activation of the facial nerve, and are a type of trige minal reflex.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侧面痉挛 异常肌反应 神经反射 面神经刺激 三叉神经刺激 F波 皮肤刺激 阈下刺激 口轮匝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