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含油气盆地碎屑岩储层异常高孔、渗带成因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
作者 陈国松 孟元林 +2 位作者 郇金来 肖丽华 冯丹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922-936,共15页
为了研究高品质储层形成机理和优势渗流通道的预测,在系统调研国内外高品质储层形成机理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讨论了异常高孔、渗带形成机理研究的现存问题和未来趋势。结果表明:(1)机械和化学压实作用是孔隙度和渗透率降低的主要成因机制;... 为了研究高品质储层形成机理和优势渗流通道的预测,在系统调研国内外高品质储层形成机理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讨论了异常高孔、渗带形成机理研究的现存问题和未来趋势。结果表明:(1)机械和化学压实作用是孔隙度和渗透率降低的主要成因机制;(2)形成于成岩作用早期阶段,且具有最佳厚度的绿泥石和微晶石英包膜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胶结作用的进行,伊利石包膜次之;(3)成岩作用早期阶段的流体超压可通过抑制机械压实作用保护储层孔隙度;(4)早期油气侵位可通过干扰胶结物的来源(物质供应)、运输及沉淀等过程,对石英和碳酸盐等胶结作用产生抑制性;(5)次生溶蚀作用及其所产生的次生孔隙最大值与流体性质、流量、传输机制及岩石矿物类型、含量等因素密切相关。从石油地质学的角度出发,结合交叉学科特色优势和研究手段是定量研究不同地质因素控储作用差异性和互补性的重要发展趋势,为建立有效识别、模拟及预测不同地质因素在不同地质时期差异控储作用的量化模型提供重要支撑,促进了不同学科优势技术方法的交叉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包膜 流体超压 油气侵位 次生溶蚀 异常高孔、渗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