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和分子对接技术,探究附子对肥胖、冠心病、糖尿病、脂肪性肝病4种代谢性疾病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筛选附子的活性成分,并预测相应靶点;通过人类基因数据库、人类孟德尔遗传数据...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和分子对接技术,探究附子对肥胖、冠心病、糖尿病、脂肪性肝病4种代谢性疾病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筛选附子的活性成分,并预测相应靶点;通过人类基因数据库、人类孟德尔遗传数据库和治疗靶点数据库获取肥胖、冠心病、糖尿病、脂肪性肝病的相关基因靶点,筛选出附子成分靶点的交集作为附子异病同治的潜在活性靶点;采用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互作网络图,并通过Cytoscape软件构建“药物-有效成分-靶点”网络;借助metascape平台对共有基因进行基因本体论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通路富集分析;选取富集通路的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分析。结果:附子与肥胖、冠心病、糖尿病、脂肪性肝病4种代谢性疾病共同靶点基因62个。通路富集分析显示,附子可能通过调节多条通路如:糖尿病并发症中的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AGE)-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receptor for 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RAGE)信号通路、胰岛素抵抗、腺苷酸激活蛋白激酶信号通路、肾素分泌等治疗多种代谢性疾病。分子对接分析验证了附子中主要活性成分新桂皮酸B、9Z,12Z-亚油酸(9Z,12Z-linoleic acid,EIC)与AGE-RAGE信号通路相关靶点的相互作用,与核心靶点激素敏感性脂肪酶、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1、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激活受体α等的对接亲和度较高。结论:附子可能通过新桂皮酸B、EIC等活性成分作用于相关靶点信号通路,发挥治疗肥胖、冠心病、糖尿病、脂肪性肝病等代谢性病“异病同治”的作用。展开更多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二仙汤“异病同治”乳腺增生和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stems pharmacology database and analysis platform,TCMSP)筛选二仙汤中...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二仙汤“异病同治”乳腺增生和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stems pharmacology database and analysis platform,TCMSP)筛选二仙汤中6味中药的活性成分并预测其潜在靶点;通过人类基因数据库(the human gene database,GeneCards)及在线人类孟德尔遗传数据库(online mendelian inheritance in man,OMIM)平台检索乳腺增生和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疾病靶点,借助Venn在线工具构建药物与两种疾病的交集靶点。运用Cytoscape 3.7.2软件构建“药物-成分-靶点-疾病”网络;利用STRING数据库构建PPI网络,按Dgree值大于等于平均值进一步筛选核心靶点;采用DAVID数据库进行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GO)富集分析,同时实现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 :根据口服生物利用度(oral bioavailability,OB)≥30%和药物类药性(druglikeness,DL)≥0.18筛选得到二仙汤有效活性成分104个,预测潜在作用靶点147个;通过筛选得到乳腺增生靶点4153个,围绝经期综合征靶点155个,药物与疾病的交集靶点29个,其中IL-6、VEGFA、TNF、TP53、ESR1、CAT、IL-1β等可能是二仙汤治疗乳腺增生和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关键靶点。活性成分及靶点主要参与DNA模板转录正调控、基因表达的正调控、胞外间隙、胞外区、类固醇结合、酶结合等;靶基因主要富集在TNF、NOD样体、HIF-1、癌症、PI3K-Akt等信号通路。结论:二仙汤可能通过调控PI3K-Akt、HIF-1等信号通路达到防治乳腺增生和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目的。展开更多
目的基于多软件协同数据挖掘技术,从“异病同治”角度探讨近5年针灸治疗神经性皮炎及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选穴规律。方法交叉检索中英文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Medline、Embase、Web of Science),2018年1月1...目的基于多软件协同数据挖掘技术,从“异病同治”角度探讨近5年针灸治疗神经性皮炎及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选穴规律。方法交叉检索中英文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Medline、Embase、Web of Science),2018年1月1日—2022年12月31日发表的关于针灸治疗神经性皮炎及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期刊文献。依据纳排标准筛选文献,用Zotero 6.0.26管理原始文献,用Microsoft Excel 16.54建立针灸处方数据库并对录入的针灸处方进行数据清洗、统计分析及可视化处理。结果本研究纳入神经性皮炎针灸处方31个、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针灸处方34个。腧穴使用频次均以阿是穴为首,除阿是穴外其他腧穴集中分布于足太阳膀胱经,且五输穴在特定穴中占比最高。神经性皮炎及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针灸处方共有的核心腧穴为“阿是穴-血海-三阴交”,共有核心穴对为“血海-阿是穴”。对高频腧穴进行聚类分析,分别聚为3类,其中阿是穴在2种疾病针灸处方中均单独成类。结论针灸治疗神经性皮炎和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所选腧穴具有高度一致性,与“异病同治”理论相符,但在腧穴配伍上又存在一定差异,说明2种疾病在病机上各有侧重,临床应结合实际情况辨证治疗,加减选穴。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和分子对接技术,探究附子对肥胖、冠心病、糖尿病、脂肪性肝病4种代谢性疾病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筛选附子的活性成分,并预测相应靶点;通过人类基因数据库、人类孟德尔遗传数据库和治疗靶点数据库获取肥胖、冠心病、糖尿病、脂肪性肝病的相关基因靶点,筛选出附子成分靶点的交集作为附子异病同治的潜在活性靶点;采用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互作网络图,并通过Cytoscape软件构建“药物-有效成分-靶点”网络;借助metascape平台对共有基因进行基因本体论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通路富集分析;选取富集通路的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分析。结果:附子与肥胖、冠心病、糖尿病、脂肪性肝病4种代谢性疾病共同靶点基因62个。通路富集分析显示,附子可能通过调节多条通路如:糖尿病并发症中的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AGE)-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receptor for 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RAGE)信号通路、胰岛素抵抗、腺苷酸激活蛋白激酶信号通路、肾素分泌等治疗多种代谢性疾病。分子对接分析验证了附子中主要活性成分新桂皮酸B、9Z,12Z-亚油酸(9Z,12Z-linoleic acid,EIC)与AGE-RAGE信号通路相关靶点的相互作用,与核心靶点激素敏感性脂肪酶、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1、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激活受体α等的对接亲和度较高。结论:附子可能通过新桂皮酸B、EIC等活性成分作用于相关靶点信号通路,发挥治疗肥胖、冠心病、糖尿病、脂肪性肝病等代谢性病“异病同治”的作用。
文摘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二仙汤“异病同治”乳腺增生和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stems pharmacology database and analysis platform,TCMSP)筛选二仙汤中6味中药的活性成分并预测其潜在靶点;通过人类基因数据库(the human gene database,GeneCards)及在线人类孟德尔遗传数据库(online mendelian inheritance in man,OMIM)平台检索乳腺增生和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疾病靶点,借助Venn在线工具构建药物与两种疾病的交集靶点。运用Cytoscape 3.7.2软件构建“药物-成分-靶点-疾病”网络;利用STRING数据库构建PPI网络,按Dgree值大于等于平均值进一步筛选核心靶点;采用DAVID数据库进行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GO)富集分析,同时实现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 :根据口服生物利用度(oral bioavailability,OB)≥30%和药物类药性(druglikeness,DL)≥0.18筛选得到二仙汤有效活性成分104个,预测潜在作用靶点147个;通过筛选得到乳腺增生靶点4153个,围绝经期综合征靶点155个,药物与疾病的交集靶点29个,其中IL-6、VEGFA、TNF、TP53、ESR1、CAT、IL-1β等可能是二仙汤治疗乳腺增生和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关键靶点。活性成分及靶点主要参与DNA模板转录正调控、基因表达的正调控、胞外间隙、胞外区、类固醇结合、酶结合等;靶基因主要富集在TNF、NOD样体、HIF-1、癌症、PI3K-Akt等信号通路。结论:二仙汤可能通过调控PI3K-Akt、HIF-1等信号通路达到防治乳腺增生和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