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宋初“异论相搅”祖宗法考论——以宰相赵普权力变迁为中心 被引量:5
1
作者 田志光 《宋史研究论丛》 CSSCI 2017年第2期3-23,共21页
在宋朝开国皇帝宋太祖、太宗时期形成了一系列有关选官用人、统军御民等治国理政的原则和方略,其被宋朝后世君主奉为'祖宗法',受到遵循。其中,'异论相搅'的祖宗法在此期间形成,它有效地制约了朝臣专权,防止了权相乱政,... 在宋朝开国皇帝宋太祖、太宗时期形成了一系列有关选官用人、统军御民等治国理政的原则和方略,其被宋朝后世君主奉为'祖宗法',受到遵循。其中,'异论相搅'的祖宗法在此期间形成,它有效地制约了朝臣专权,防止了权相乱政,巩固了皇权,保障了宋朝初年中枢权力的正常运行。赵普作为历经宋初二帝的名相,其权力随着朝廷人事安排、政治斗争、皇位更迭等屡经调整变动,以赵普权力变迁为视角,能够更好地解读宋初'异论相搅'祖宗法的实施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初 异论相搅 祖宗法 赵普
下载PDF
宋初“异论相搅”政策对宋夏关系的影响——以真宗朝弃守灵州事件为例
2
作者 刘双怡 李鑫 《西夏学》 2021年第2期76-86,共11页
从太宗晚年至真宗初期,弃守灵州一直是宋臣争论不休的话题。太宗时期这种争论并没有影响对西夏的政策,但是到了真宗时期,宰辅大臣们的意见开始左右真宗的想法,使得真宗在两种意见中左右徘徊,故在面对李继迁的攻势时无法采取更积极的应... 从太宗晚年至真宗初期,弃守灵州一直是宋臣争论不休的话题。太宗时期这种争论并没有影响对西夏的政策,但是到了真宗时期,宰辅大臣们的意见开始左右真宗的想法,使得真宗在两种意见中左右徘徊,故在面对李继迁的攻势时无法采取更积极的应对措施,灵州也随着朝臣们的争论而失陷。宰辅大臣们始终不能“同心同德,协于克一”,根本原因在于宋统治者采取了“异论相搅”的用人策略,使政见不一的大臣共处一朝。采取“异论相搅”策略的根本目的是限制相权,可是当真宗采用了此种人事安排之后反而受到大臣言论的影响,使得皇权受到了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州 异论相搅 皇权与
下载PDF
异论相搅与共识建构:宋代政治协商理念及制度实践
3
作者 高涵 《国际新闻界》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0-160,共21页
作为宋代最具“近世精神”的政治观念之一,异论相搅较少获得史学界留意,且多被解读为分权御臣的帝王术和党争祸乱之源。从观念构设和制度运施看,异论相搅可视为一种具有协商性质的政治安排,鼓励多元意见表达、协商,藉由多元熟议建构共... 作为宋代最具“近世精神”的政治观念之一,异论相搅较少获得史学界留意,且多被解读为分权御臣的帝王术和党争祸乱之源。从观念构设和制度运施看,异论相搅可视为一种具有协商性质的政治安排,鼓励多元意见表达、协商,藉由多元熟议建构共识、“共定国是”。宋代形成了一套由理性规范、言制体系担保,“公论”与舆论桥接,“异论”与“致一”平衡的政治协商框架,推动异论相搅通往共识和秩序,进而增进权力正当性、合理性与有效性。此一安排历经两宋三百余年操运、检验,虽有价值预设和制度实践上的历史囿限,仍可为构建现代协商政治体系提供厚实的思想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论相搅 集议国是 政治协商 熟议 多元共识
原文传递
士大夫政治下的君權因應——宋神宗『異論相攪』考議
4
作者 陳安迪 《宋代文化研究》 2023年第1期55-72,共18页
宋神宗堅持“異論相攪”的祖宗之法,不肯對變法反對者厲行打擊,有意讓他們在朝廷中留任,是早已爲學者所注意到的問題。但基於繼承祖宗之法、帝王制衡之術的考察,尚不足以窺見問題的全貌。對宋神宗本人而言,任用變法的反對者並非推行變... 宋神宗堅持“異論相攪”的祖宗之法,不肯對變法反對者厲行打擊,有意讓他們在朝廷中留任,是早已爲學者所注意到的問題。但基於繼承祖宗之法、帝王制衡之術的考察,尚不足以窺見問題的全貌。對宋神宗本人而言,任用變法的反對者並非推行變法的對立面。他雖然試圖統合異論,但又高度信任反對者的能力,將他們視爲實現自身政治目標不可或缺的助力。從這一角度而言,宋神宗對“異論相攪”的堅持,更多地反映了宋代士大夫在國家治理中的主體地位。面對著士大夫多有異論,但又需他們的助力來實現自身政治目標的困境,宋神宗試圖以刑名律法的手段驅使反對者轉而效力於新法,但未能獲得想要的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神宗 異論 士大夫政治 烏臺詩案
原文传递
略论宋代的“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以范仲淹等人的政治活动为中心 被引量:3
5
作者 何忠礼 《杭州研究》 2010年第2期146-153,共8页
自汉高祖刘邦倡言“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后,其说多为汉、唐以来许多帝王所继承。他们所谓的“共治”,只是将士大夫作自己的统治工具而已,因此带有很大的局限性。只有到了宋代,士大夫参政、议政的积极性才空前高涨,使“共治”走出了... 自汉高祖刘邦倡言“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后,其说多为汉、唐以来许多帝王所继承。他们所谓的“共治”,只是将士大夫作自己的统治工具而已,因此带有很大的局限性。只有到了宋代,士大夫参政、议政的积极性才空前高涨,使“共治”走出了以往“牧民”的范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气象。以范仲俺为首,包括姚坦、吕端、包拯、韩琦、文天祥等人在内的一大批士大夫,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范仲淹为官清正,志向远大,自他踏上仕途的一天起,无论身处朝廷或地方,为了国家和百姓的利益,可谓敢说敢做,奋不顾身。他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言辞,就是“共治”思想的最好体现。宋代封建帝王“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所以做得较好,从统治者方面来说,由于推行“重文抑武”的国策和实施十分严密的统治手段,他们不仅重视士大夫的作用,而且也敢于放手让士大夫参与政治,实现“共治”。从士大夫方面来说,一是不讲门第的宋代科举制度,使大批才能卓越的贫困士人脱颖而出,极大地笼络了士心;二是宋代士人深受儒家忠君爱国思想的熏陶,增强了他们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三是当时比较宽松的政治环境,为士大夫参与“共治”提供了一个有利的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范仲淹 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政治活动 异论相搅 重文抑武
下载PDF
从濮议看北宋英宗时期的文人之争 被引量:3
6
作者 王旭 刘莹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第10期50-51,67,共3页
北宋太祖建国之初,为防止五代十国时期武将专权的局面再次发生,便采取了以文治武的方针政策,致使文官权力扩大。因此,为避免文人权势过度膨胀,统治阶层通过逐步完善台谏制度,使文人之间"异论相搅",以此消除最高统治集团内部... 北宋太祖建国之初,为防止五代十国时期武将专权的局面再次发生,便采取了以文治武的方针政策,致使文官权力扩大。因此,为避免文人权势过度膨胀,统治阶层通过逐步完善台谏制度,使文人之间"异论相搅",以此消除最高统治集团内部的潜在威胁。宋英宗时期的濮议之争,表面上是宋代文化转向的一次思想的碰撞,但更多的是皇帝为削弱文官势力而采用的一种治国手段。英宗为巩固统治,扩大皇权,使官员们争论不休,以此达到权力的制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宋 英宗 濮议 异论相搅
下载PDF
熙宁变法的现实借鉴 被引量:2
7
作者 王志敏 张蕾 《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3期42-44,共3页
从熙宁变法的背景入手分析了熙宁变法的起因,并对熙宁时期变法和元丰时期改制进行了比较,指出虽然新法在元佑时期才被废止,但是熙宁变法应仅指熙宁时期的变法。接着对熙宁变法最终失败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宋神宗的帝王权术是变法失败... 从熙宁变法的背景入手分析了熙宁变法的起因,并对熙宁时期变法和元丰时期改制进行了比较,指出虽然新法在元佑时期才被废止,但是熙宁变法应仅指熙宁时期的变法。接着对熙宁变法最终失败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宋神宗的帝王权术是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并据此提出了现实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熙宁变法 元丰改制 异论相搅 党争
下载PDF
王安石变法与制置三司条例司置罢问题再分析
8
作者 钱申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1年第2期101-108,共8页
制置三司条例司是王安石变法初期主持变法的重要机构。该司自北宋熙宁二年(1069年)二月设立,到熙宁三年(1070年)五月罢废。变法派与反变法派在青苗法政争的基础上,围绕该司的置罢问题展开了较激烈的政治较量。神宗在该司设立、活动、罢... 制置三司条例司是王安石变法初期主持变法的重要机构。该司自北宋熙宁二年(1069年)二月设立,到熙宁三年(1070年)五月罢废。变法派与反变法派在青苗法政争的基础上,围绕该司的置罢问题展开了较激烈的政治较量。神宗在该司设立、活动、罢废等问题上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该司的罢废是神宗抱守“祖宗家法”,平息舆论,运用君主政治权术,抑制王安石相权、平衡各方势力的表现;是君主在政治运作中通过罢废机构,对权势暂时较大的一方进行正面抑制,以实践其“异论相搅”之策的表现。宋朝君主的“异论相搅”之策不仅是一种通过人事任免,依靠他方势力的牵制策略,还是一种通过机构调整,抑制略占上风势力的平衡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置三司条例司 王安石变法 政争 异论相搅 北宋 神宗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