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3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文学伦理学批评视域分析美狄亚的弑子行为
1
作者 杜骞 吴钰雯 胡朝霞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 2024年第6期74-77,共4页
本文以文学伦理学批评为研究视角,分析欧里庇得斯的戏剧《美狄亚》中主人公美狄亚的弑子行为,沿着“弑子惩夫”这条伦理主线,还原古希腊时期的伦理现场,逐一解构美狄亚的多重伦理身份及其面临的艰难伦理困境,强烈的伦理取向指引了美狄... 本文以文学伦理学批评为研究视角,分析欧里庇得斯的戏剧《美狄亚》中主人公美狄亚的弑子行为,沿着“弑子惩夫”这条伦理主线,还原古希腊时期的伦理现场,逐一解构美狄亚的多重伦理身份及其面临的艰难伦理困境,强烈的伦理取向指引了美狄亚做出最终的伦理选择,也使她在痛苦中实现了自我的回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狄亚》 子” 文学伦理学批评 自我的回归
下载PDF
从颂神到弑神——论荷尔德林与尼采对海子诗歌的影响
2
作者 万孝献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50-55,60,共7页
海子诗学资源主要来自西方,荷尔德林和尼采对他影响至深。荷尔德林在世界的暗夜化身神的祭司,寻找隐匿的神祇。荷尔德林标签是神性,尼采则是反神性,“上帝死了”,直接宣告神的死亡。海子从荷尔德林身上汲取神性思维,寻找被遮蔽的存在真... 海子诗学资源主要来自西方,荷尔德林和尼采对他影响至深。荷尔德林在世界的暗夜化身神的祭司,寻找隐匿的神祇。荷尔德林标签是神性,尼采则是反神性,“上帝死了”,直接宣告神的死亡。海子从荷尔德林身上汲取神性思维,寻找被遮蔽的存在真相;从尼采身上汲取超人意识、轮回观念与酒神精神,打造太阳圣殿,不同方向的寻觅最后都指向存在的深渊,形成合力把海子拉入其中。海子是这两个截然相反之人的结合体,荷尔德林、尼采疯了,海子也疯了,从这一点来看,人类的终极诉求充满凶险,虚无像黑洞一样无情吞噬那些勇于探索的心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子 荷尔德林 尼采 颂神
下载PDF
洋房中的“俗”:张爱玲的“弑母”书写与自我疗救
3
作者 颜云溪 《汉江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32-38,共7页
1943年至1944年,张爱玲创作了大量以洋房为叙事空间、以“俗”为叙事核心的小说,“俗”包括俗物钱及俗事婚恋。这类小说的情节推进与主旨显现同“洋房中的旧母亲”这一形象紧密相关。洋房虽为西式建筑,但由于旧时代母亲主宰洋房空间,故... 1943年至1944年,张爱玲创作了大量以洋房为叙事空间、以“俗”为叙事核心的小说,“俗”包括俗物钱及俗事婚恋。这类小说的情节推进与主旨显现同“洋房中的旧母亲”这一形象紧密相关。洋房虽为西式建筑,但由于旧时代母亲主宰洋房空间,故而装载着中式伦理,又因作为母亲的日常生活空间出现,所以还充斥着“俗”。洋房与“中”“俗”的参差叙事中,呈现出了母亲围绕俗事婚恋与俗物钱的互动。互动中“俗”弑杀了母亲,令其出现双重“死亡”。至此,洋房空间内,母亲从权力主体变为了“俗”的权力载体,空间权威完成置换。此种弑母的书写模式体现了张爱玲对母女关系对立走向的梳理,隐含着张爱玲的自我疗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洋房 “俗” 母”书写 自我疗救
下载PDF
隋文帝弑君与被弑说考证 被引量:6
4
作者 韩昇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97-103,共7页
本文对于隋文帝被其子炀帝所弑以及隋文帝弑君两件公案 ,通过对具体史料的详细分析、考证认为 。
关键词 随文帝 隋炀帝 君说 考证
下载PDF
北燕王高云被弑真相探微 被引量:2
5
作者 刘玉山 《求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193-195,共3页
作为记载“北燕王高云被弑”最早的崔鸿《十六国春秋》,在情节的描述上存在极多疑点,而目前史学界对此无一专门论及。许多治魏晋史的大家都搬照了正史的论述,笔者不敢苟同,但限于有关此一事件原始资料的极度匮乏,经过缜密分析,或者可以... 作为记载“北燕王高云被弑”最早的崔鸿《十六国春秋》,在情节的描述上存在极多疑点,而目前史学界对此无一专门论及。许多治魏晋史的大家都搬照了正史的论述,笔者不敢苟同,但限于有关此一事件原始资料的极度匮乏,经过缜密分析,或者可以做出这样的推论冯跋是高云被弑的幕后真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跋 北燕王 高云被事件 历史分析
下载PDF
从弑童案看刑法的社会机能 被引量:1
6
作者 解永照 郝艳兵 《江苏警官学院学报》 2011年第1期18-24,共7页
刑法机能包括本体意义上的规制机能和价值意义上的社会机能。刑法的社会机能即刑法的法益保护机能和人权保障机能,与规制机能有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关系。近来频繁发生的校园惨案凸显了当前我国刑法社会机能不彰的现实。弑童案发生的... 刑法机能包括本体意义上的规制机能和价值意义上的社会机能。刑法的社会机能即刑法的法益保护机能和人权保障机能,与规制机能有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关系。近来频繁发生的校园惨案凸显了当前我国刑法社会机能不彰的现实。弑童案发生的根源在于我国社会非均衡转型所引发的社会失范风险。对这种风险的防范,不能过分依赖刑法的规制机能。当前,鉴于风险社会的时代背景和我国法律实践中人权保障不够充分的现实,刑法社会机能的定位应当是保护机能和保障机能并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童案 刑法 规制机能 保护机能 保障机能
下载PDF
《宠儿》弑婴中的母爱剖析 被引量:8
7
作者 李雪琴 林晓勇 《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8年第2期105-106,128,共3页
托妮.莫里森小说《宠儿》是一部问鼎诺贝尔文学奖的力作,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小说中讲述了一个令人触目惊心的弑婴惨剧,向读者展示了一种另类的母爱:那就是在万恶的反人类的奴隶制度下处于性别和种族双重劣势下的黑奴母亲的爱,一种非... 托妮.莫里森小说《宠儿》是一部问鼎诺贝尔文学奖的力作,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小说中讲述了一个令人触目惊心的弑婴惨剧,向读者展示了一种另类的母爱:那就是在万恶的反人类的奴隶制度下处于性别和种族双重劣势下的黑奴母亲的爱,一种非凡的充满创痛的母爱。与早期的小说不同,《宠儿》挑战了传统的母爱价值观,通过毁灭的方式对母爱进行诠释和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托妮·莫里森 黑奴母亲 塞丝 《宠儿》 母爱
下载PDF
弑师犯罪中加害人与被害人的角色互动 被引量:1
8
作者 李莉莎 《青少年犯罪问题》 CSSCI 2010年第5期35-39,共5页
运用犯罪互动论和社会角色理论分析弑师犯罪现象发现,弑师犯罪是师生角色互动中犯罪加害与被害互动的结果,是师生角色冲突所致矛盾极端化的体现。因此,本文结合师生的角色特征,具体分析弑师犯罪中学生与教师间的加害与被害的角色互动关... 运用犯罪互动论和社会角色理论分析弑师犯罪现象发现,弑师犯罪是师生角色互动中犯罪加害与被害互动的结果,是师生角色冲突所致矛盾极端化的体现。因此,本文结合师生的角色特征,具体分析弑师犯罪中学生与教师间的加害与被害的角色互动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弑师犯罪中教师被害预防的基本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害 被害 互动 角色
下载PDF
青少年弑亲行为探析——基于47例弑亲案例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汪明松 《青年探索》 2013年第4期68-73,共6页
青少年弑亲行为是青少年犯罪行为之一,也是社会伦理典范的表现之一。通过对16年间我国媒体集中报道的47例青少年弑亲案例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出生于家庭经济状况较差的独生子女家庭或者单亲家庭,同时又处于初、高中阶段的男性青少年是发... 青少年弑亲行为是青少年犯罪行为之一,也是社会伦理典范的表现之一。通过对16年间我国媒体集中报道的47例青少年弑亲案例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出生于家庭经济状况较差的独生子女家庭或者单亲家庭,同时又处于初、高中阶段的男性青少年是发生弑亲行为的高危人群;青少年弑亲行为出现低龄化趋势;家庭教育方式失当和网络成瘾是导致青少年弑亲的主要原因;青少年犯罪心理成熟,犯罪动机和犯罪目的的意志非常坚定和明确。因此,要预防青少年弑亲行为,关键是要从家庭、学校、社会和个人四个方面消除青少年弑亲的动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亲行为 案例分析
下载PDF
心理学视阈下的高校德育省思——以“弑师案”为切入口 被引量:1
10
作者 叶通贤 《黑龙江高教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3-15,共3页
弑师行为作为社会问题的暴力犯罪有着深刻、复杂的社会原因,探讨施害人的犯罪心理非常重要。从心理学的角度反思我国目前的高校德育:在德育中加强心理引导、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和进行生命关怀教育无疑是从源头上遏制弑师悲剧、建设和谐校... 弑师行为作为社会问题的暴力犯罪有着深刻、复杂的社会原因,探讨施害人的犯罪心理非常重要。从心理学的角度反思我国目前的高校德育:在德育中加强心理引导、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和进行生命关怀教育无疑是从源头上遏制弑师悲剧、建设和谐校园的有益举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师行为 犯罪心理 德育反思
下载PDF
谁杀害了她们的孩子——《美狄亚》与《宠儿》的互文性及“弑婴行为”的文化内涵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应伟伟 《世界文学评论(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8年第2期258-262,共5页
"互文性"(intertextuality)概念首先由法国女学者克里斯蒂娃提出,指文学文本间的相互关联和影响。之后,巴特、热内特和里法泰尔等对"互文性"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探讨,将其界定为在不同文本互动间的意义建构。本文从不... "互文性"(intertextuality)概念首先由法国女学者克里斯蒂娃提出,指文学文本间的相互关联和影响。之后,巴特、热内特和里法泰尔等对"互文性"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探讨,将其界定为在不同文本互动间的意义建构。本文从不同地域、不同时间的两个文本《美狄亚》和莫里森《宠儿》的互文性出发,通过将"弑婴行为"作为文学作品中的文化能指作了深刻解读,指出真正的弑婴者不是古希腊社会的父权社会和美国南部的奴隶制,而是两位悲惨女性背后不断成长的女性的主体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狄亚》《宠儿》 互文性 文化内涵 婴行为 能指 主体性
下载PDF
未成年人弑亲案件犯罪学分析——以2015年至2019年全国11例弑亲案件为样本 被引量:1
12
作者 胡佳 《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 2019年第3期17-24,共8页
未成年人弑亲案件频频曝光,引发舆论哗然。通过对2015年至2019年全国11例弑亲案件进行基础分析可知,经济发展带来的变革、传统教育方式的影响、网络文化的熏陶和个体行为的失范是案件发生的主要原因。在应对措施上,应首先厘清办案思路:... 未成年人弑亲案件频频曝光,引发舆论哗然。通过对2015年至2019年全国11例弑亲案件进行基础分析可知,经济发展带来的变革、传统教育方式的影响、网络文化的熏陶和个体行为的失范是案件发生的主要原因。在应对措施上,应首先厘清办案思路:明确惩罚与教育、预防与惩治相结合的政策理念,综合运用刑罚、教育、监管等多元方式。预防对策包括加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完善未成年人家庭暴力特殊防治机制和推动家庭教育立法三方面。惩治对策包括实现刑罚个别化、加强对不负刑事责任的未成年人的改造教育两方面。以此,有效预防未成年人弑亲案件,挽救和惩处涉案未成年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未成年人 亲案 犯罪学 预防与防控
下载PDF
“长春盗车弑婴”事件网络媒体报道的内容分析——以网易新闻为例
13
作者 刘敏 袁亚军 万克勇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3年第2期56-60,共5页
"长春盗车弑婴"事件经由大众媒体与微博的发酵迅速升级为受关注的新闻事件。通过分析网易新闻对此事件的报道,发现以网易新闻为代表的网络媒体能够兼顾多方立场,重视权威媒体报道,及时反映政府的实际举措,表达民情民意,体现... "长春盗车弑婴"事件经由大众媒体与微博的发酵迅速升级为受关注的新闻事件。通过分析网易新闻对此事件的报道,发现以网易新闻为代表的网络媒体能够兼顾多方立场,重视权威媒体报道,及时反映政府的实际举措,表达民情民意,体现了良好的社会责任感,积极推进了事件的良性发展。更为重要的是,网络媒体报道传递了正义的能量,呼唤人们对人性的思考和对真善美的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媒体 新闻报道 内容分析 长春盗车
下载PDF
“逐”与“弑”:20世纪90年代前期女性小说的超越意义
14
作者 李有亮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66-70,共5页
90年代前期的女性小说对于80年代的超越主要体现在:其改变了以往女性写作中仰望男人的精神传统,确立了与男性平等对视的新的精神姿态。这种对视主要通过女性记忆的构建、女性体验的凸显及女性话语的确立而体现出来,从而实现了将男人从... 90年代前期的女性小说对于80年代的超越主要体现在:其改变了以往女性写作中仰望男人的精神传统,确立了与男性平等对视的新的精神姿态。这种对视主要通过女性记忆的构建、女性体验的凸显及女性话语的确立而体现出来,从而实现了将男人从文本中心到边缘从属位置的放逐。到了90年代中期,这种"放逐"行动进一步趋于极端化,女性写作进入了一个从精神到肉体全面"弑男"的阶段,由此将曼延几十年的男女对立性的描述推向了极致,也使女性解放自身的努力再次陷入了新的困境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小说 对视 放逐 男”
下载PDF
校园安全、刑法作用与应对机制——以校园弑童案为分析样本
15
作者 赵运锋 《青少年犯罪问题》 CSSCI 2013年第3期9-14,共6页
近年来,校园违法犯罪案件呈高发趋势,已严重危及学生的人身安全和心理健康,由此,校园安全问题也再次成为热点话题。为了保护校园安全,抑制校园犯罪行为的发生,司法主体对行为人施以严厉的刑罚措施。不过,总的看来,刑罚作用收效甚微,并... 近年来,校园违法犯罪案件呈高发趋势,已严重危及学生的人身安全和心理健康,由此,校园安全问题也再次成为热点话题。为了保护校园安全,抑制校园犯罪行为的发生,司法主体对行为人施以严厉的刑罚措施。不过,总的看来,刑罚作用收效甚微,并未能遏制校园犯罪行为的频繁发生。这从侧面反映出,刑法在应对此类犯罪时显得力不从心,同时也表明,治理校园违法犯罪行为,除了依靠刑法的规制机能外,还应在刑法之外的其他领域探索和构建应对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校园安全 童案 刑法作用 刑事政策 法治
下载PDF
游离于必然与偶然之间的青少年弑亲事件:失范的视角
16
作者 李峰 《青少年犯罪问题》 CSSCI 2011年第4期9-12,共4页
弑亲作为一种社会事实,是现代社会的一种正常社会学现象,不正常的社会现象。从社会学失范的视角,采取宏观结构转型——中观社会网络异化——个体行为偏差的逻辑进行分析,弑亲是社会转型过程中伦理道德失范的一种反映,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弑亲作为一种社会事实,是现代社会的一种正常社会学现象,不正常的社会现象。从社会学失范的视角,采取宏观结构转型——中观社会网络异化——个体行为偏差的逻辑进行分析,弑亲是社会转型过程中伦理道德失范的一种反映,具有一定的必然性;但体现于哪个具体的个案则有着相当的偶然性,而这与这类青少年所处的社会网络,尤其是家庭关系网络异化直接相关。基于原因不同,弑亲大致可分为迁怒型、逆反型和冲动型三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范 社会结构转型 社会网络
下载PDF
残缺式教育下的惨剧——中学生弑母案的反思
17
作者 姚岳绒 《青少年犯罪问题》 CSSCI 2012年第3期57-62,共6页
服务于现存社会,并以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观念和价值标准来塑造人的教育是残缺式教育。为了应付考试而忙碌并由此承受巨大压力的地狱式过程是我国未成年人受教育的主要过程,从而酿成一系列中学生弑母案的惨剧,这也是我国未成年人成长的... 服务于现存社会,并以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观念和价值标准来塑造人的教育是残缺式教育。为了应付考试而忙碌并由此承受巨大压力的地狱式过程是我国未成年人受教育的主要过程,从而酿成一系列中学生弑母案的惨剧,这也是我国未成年人成长的悲剧。我国当前已到了一个需要全面审视与反思我国基础教育的时期。以商谈式交往理论构建我国基础教育模式是我国未成年人教育的理论性反思,而充分完善与保障我国未成年人参与权是我国未成年人教育的法律性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缺式教育 母案 反思
下载PDF
一曲女性的悲歌——《美狄亚》、《大地》、《宠儿》中母亲弑婴现象分析
18
作者 李金云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10期87-90,共4页
文学作品中屡屡出现的母亲弑婴现象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其中,美狄亚弑子是为了报复丈夫的始乱终弃,为了反抗不合理的父权制;阿兰弑子则是为了减轻丈夫的负担,与自然灾害抗争;塞丝弑子却是为了避免孩子重返奴隶制的魔窟,是对奴隶制压迫... 文学作品中屡屡出现的母亲弑婴现象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其中,美狄亚弑子是为了报复丈夫的始乱终弃,为了反抗不合理的父权制;阿兰弑子则是为了减轻丈夫的负担,与自然灾害抗争;塞丝弑子却是为了避免孩子重返奴隶制的魔窟,是对奴隶制压迫的惨烈反抗。她们在揭示父权制和奴隶制对女性压迫的同时,也揭示了女性在与父权、自然、社会制度斗争的勇气和理性,为女性奏了一曲悲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母亲 女性主义 《美狄亚》 《大地》 《宠儿》
下载PDF
未成年人弑亲的行为逻辑与防治策略——基于抗逆力对36例案件的分析
19
作者 王飞 《行政与法》 2023年第3期110-118,共9页
近年来,未成年人弑亲犯罪引起了社会以及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在分析未成年人弑亲特征的基础上,依托抗逆力理论对36例公开报道的弑亲案件进行解析,发现未成年人弑亲的行为逻辑是:未成年人长期遭受亲缘风险要素冲击,外部保护要素持续缺... 近年来,未成年人弑亲犯罪引起了社会以及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在分析未成年人弑亲特征的基础上,依托抗逆力理论对36例公开报道的弑亲案件进行解析,发现未成年人弑亲的行为逻辑是:未成年人长期遭受亲缘风险要素冲击,外部保护要素持续缺位,保护要素联结弱化、异化,导致个人抗逆力特质瓦解,致使未成年人的自我效能感恶化为绝望无助状态,抑或因情绪越位而直接选择情绪型风险应对策略,最终将报复恶念付诸施加亲缘风险要素的亲人。基于此,可从杜绝衍生亲缘风险要素、巩固家校素质教育联盟、优化强化家庭成员联结、精心培育未成年人韧性等方面提升抗逆力进行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未成年人 行为逻辑 抗逆力
下载PDF
希腊神话中的“弑亲”母题刍议
20
作者 赵谦 《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第1期50-52,共3页
在古希腊神话中,弑亲的故事情节反复出现,已成为一个重要的母题。梳理这些弑亲事件不难发现,惨剧的酿成多数源自当事人在复仇、名利等外因诱导下所实施的主动性行为,也有少数是偶然的无心之失。血浓于水,弑亲有违天道人伦,为世人所不齿... 在古希腊神话中,弑亲的故事情节反复出现,已成为一个重要的母题。梳理这些弑亲事件不难发现,惨剧的酿成多数源自当事人在复仇、名利等外因诱导下所实施的主动性行为,也有少数是偶然的无心之失。血浓于水,弑亲有违天道人伦,为世人所不齿。无论是有心之行,还是无意之举,实施弑亲行为的当事人最终都受到严厉的惩罚。透过这些弑亲故事的结局,可以管窥古希腊人惩恶的伦理取向。这对处理现实社会中的类似案件具有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希腊神话 母题 惩恶 伦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