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当代中国法律信仰缺失探究——反思政法大学弑师案
1
作者 曹潇吟 《云南电大学报》 2008年第4期61-64,共4页
今秋的政法大学弑师案昭示了当代中国的法律信仰危机,透过中国独特的法律发展史,可以呈现法律信仰状况及其根源。从而可以看出,古代中国法被信仰是由于人们对礼的追求和道德化的政治,而近代中国法律信仰的没落是由于法制变革引发信仰危... 今秋的政法大学弑师案昭示了当代中国的法律信仰危机,透过中国独特的法律发展史,可以呈现法律信仰状况及其根源。从而可以看出,古代中国法被信仰是由于人们对礼的追求和道德化的政治,而近代中国法律信仰的没落是由于法制变革引发信仰危机、建国后价值观倡导矫枉过正。究其原因,是中、西法律信仰双重继承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弑师案 法律信仰 继承断裂
下载PDF
“湖南弑师案”中网民群体极化现象分析
2
作者 赵冰 《新闻研究导刊》 2018年第7期52-53,共2页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社交媒体时代,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带动微博、微信等一系列社交媒体平台的发展,同时也使互联网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交媒体的使用既改变了人际交往的方式,同时也在网民群体性事件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社交媒体微博...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社交媒体时代,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带动微博、微信等一系列社交媒体平台的发展,同时也使互联网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交媒体的使用既改变了人际交往的方式,同时也在网民群体性事件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社交媒体微博转载加评论的功能在增加网民知情权的同时,也聚焦了吸引网民目光的舆论指向,往往因此形成明显的聚集效应,从而引发网民群体性事件。本文以"湖南弑师案"为例,分析网络社交媒体中网民"群体极化"这一现象,继而找出群体极化的原因和相对应的对策,以减少群体极化带来的负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交媒体 群体极化 “湖南弑师案
下载PDF
从学生弑师案谈以人为本的学校立德培智管理
3
作者 余清峰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18年第2期27-28,共2页
学校是培育社会英才的重要阵地, 是莘莘学子向往的精神家园, 但是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 特别是学生弑师案的发生更是将校园暴力这个话题推到了风口浪尖, 给学校教育和管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学生弑师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同时也显示出... 学校是培育社会英才的重要阵地, 是莘莘学子向往的精神家园, 但是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 特别是学生弑师案的发生更是将校园暴力这个话题推到了风口浪尖, 给学校教育和管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学生弑师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同时也显示出学校在德育、 智育方面的不足, 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管理, 积极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将立德和培智教育结合起来, 积极建设和谐校园, 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将校园暴力事件扼杀在萌芽状态, 从源头上遏制悲剧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弑师案 立德 培智
下载PDF
重视生命教育 提升生命价值 被引量:2
4
作者 闫鹏 秦丹 王嵩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9年第4期102-103,共2页
"弑师案"令人震惊,新出现的各种问题促使教育工作者思考如何进行教育。开展生命教育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通过探寻学生生命意识淡漠的根源,探讨了实施生命教育、提升生命价值的有效措施与意义。
关键词 弑师案 生命教育 生命伦理
下载PDF
让德育之花在语文课堂中尽情绽放
5
作者 赵春霞 赵子嵩 《人生十六七》 2018年第2Z期85-85,共1页
近几年,我国青少年因学业压力过大而离家出走或自杀身亡,甚至弑杀父母、弑杀老师的恶性事件,常见报端。如2015年10月18日,湘中某县3名中小学生入室抢劫,持木棒殴打一名女教师,并拖至卫生间用布条堵住其嘴巴,最终致这名教师死亡。同年12... 近几年,我国青少年因学业压力过大而离家出走或自杀身亡,甚至弑杀父母、弑杀老师的恶性事件,常见报端。如2015年10月18日,湘中某县3名中小学生入室抢劫,持木棒殴打一名女教师,并拖至卫生间用布条堵住其嘴巴,最终致这名教师死亡。同年12月4日,该县某民办学校高中部6楼的教师办公室,49岁的滕老师被他教了3年的不满18岁龙姓学生当着家长的面用水果刀杀死在办公室,原因仅仅是老师阻挡他看小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文课堂 《陈情表》 人生观 心理健康教育 语文教 弑师案 语文教材 审美情趣
原文传递
“学生容器说”新议
6
作者 陆国良 《大众心理学》 2019年第3期29-29,28,共2页
'学生不是知识的容器'已成为教育界的普遍共识,这无疑体现了教育的极大进步,为一线教育者遵循教育规律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指明了路径。学生不是装载知识的容器,而是一个个鲜活的、有血肉的、充满个性特征的个体。苏霍姆林斯基说:&... '学生不是知识的容器'已成为教育界的普遍共识,这无疑体现了教育的极大进步,为一线教育者遵循教育规律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指明了路径。学生不是装载知识的容器,而是一个个鲜活的、有血肉的、充满个性特征的个体。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我们的工作中,最重要的是要把我们的学生看成是活生生的人。'鲜活的个体绝不等同于千人一面,也不等同于统一规格的产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心情感 弑师案 情绪体验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