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力学教学中的引申触类 被引量:8
1
作者 李丽君 沈玉凤 许英姿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80-182,共3页
针对力学课程的特点,提出引申触类在力学教学中的重要性与具体应用。引申内容包括力学教学中的工程意识培养,力学史、力学家、力学事件等相关历史发展知识培养,工科课程学习方法培养及人文素质培养。教师在课堂中有意识地引申触类,能够... 针对力学课程的特点,提出引申触类在力学教学中的重要性与具体应用。引申内容包括力学教学中的工程意识培养,力学史、力学家、力学事件等相关历史发展知识培养,工科课程学习方法培养及人文素质培养。教师在课堂中有意识地引申触类,能够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启发性,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掌握知识点的内涵与外延,提高教学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力学教学 引申触类 工程人文
下载PDF
数学课堂教学的杀手锏之“引申触类”
2
作者 卢志华 《数学教学通讯(初等教育)》 2013年第9期52-53,共2页
“引申触类”出自龚自珍的《上大学士书》,即“天下事有牵一发而全身为之动者,不得不引申触类及之也”.意思是说:从某一事物上可推广到同类的其他事物之上,知其一便知其二.这可运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连点成线,将繁杂的知... “引申触类”出自龚自珍的《上大学士书》,即“天下事有牵一发而全身为之动者,不得不引申触类及之也”.意思是说:从某一事物上可推广到同类的其他事物之上,知其一便知其二.这可运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连点成线,将繁杂的知识点归纳成无数个集合、群体,好懂、好学、好记,触类旁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教 初中数学 课堂教学 引申触类
下载PDF
同形异义词和多义词的界限问题 被引量:1
3
作者 孔德明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4年第4期109-111,共3页
人们历来重视对同形异义词的研究。但是词汇演变的情况十分复杂,同形异义词在演变过程中与多义词往往有交叉现象。某些词兼有同形异义词和多义词的内容,稍不注意,就可能混淆,因此很有必要划清二者的界限。 关于词义的研究,前人主张“因... 人们历来重视对同形异义词的研究。但是词汇演变的情况十分复杂,同形异义词在演变过程中与多义词往往有交叉现象。某些词兼有同形异义词和多义词的内容,稍不注意,就可能混淆,因此很有必要划清二者的界限。 关于词义的研究,前人主张“因声求义”,因为任何一个词都是形、音、义三者结合的统一体,音是基本的因素。只有紧紧抓住音这个枢纽,用以统摄形、义的研究,才能提纲挈领,纲举目张。所谓“治经莫重于得义,得义莫重于得音”①,“就古音以求古义,引申触类,不限形体”②,都是汉语训诂研究方面可资借鉴的。划清同形异义词和多义词的界限,同样也必须从声音入手,进行词的音、义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形异义词 因声求义 引申触类 古义 词义引申 短兵接 交叉现象 依声 袁仁林 吴戈
下载PDF
以明矾为例说化学知识点的全息性
4
作者 陈界东 《科教文汇》 2012年第34期101-102,共2页
本文所述物质全息教学法是以具体物质(明矾)为织梭,以"化学"定义为经,以化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实验操作为纬,以引申触类为组织方法,力图将零散的化学教学内容编织形成一个较完整的知识体系,使化学教学能达到事半功倍... 本文所述物质全息教学法是以具体物质(明矾)为织梭,以"化学"定义为经,以化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实验操作为纬,以引申触类为组织方法,力图将零散的化学教学内容编织形成一个较完整的知识体系,使化学教学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 化学 全息 引申触类 复习
下载PDF
从环保里挖GDP才是聪明人
5
《协商论坛》 2016年第3期64-64,共1页
每年两会,环境保护都是热点议题。如何把发展与环保结合起来,是一道绕不过的命题。对此,环保部部长陈吉宁3月11日指出:"今天仍然有一部分干部认为环保和发展是对立的,还有部分人认为环保是‘包袱’,抓环保就会影响GDP,就会影响发展,... 每年两会,环境保护都是热点议题。如何把发展与环保结合起来,是一道绕不过的命题。对此,环保部部长陈吉宁3月11日指出:"今天仍然有一部分干部认为环保和发展是对立的,还有部分人认为环保是‘包袱’,抓环保就会影响GDP,就会影响发展,存在着不能为、不想为、不敢为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DP 吉宁 执法成本 引申触类 竞争空间 历史过程 创新产业 财政收入 现实矛盾 劣币驱逐良币
下载PDF
王念孙在训诂学上的成就——读《广雅疏证·释诂》的四点体会
6
作者 邓志瑗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 1984年第1期43-49,共7页
有清一代,汉学臻于极盛,不止是文字,音韵之学的研究,硕果累累,迈越了昔贤,就是训诂学方面的研究,也成就卓荦,名家辈出,而为前修所不及。至于考明古字古义,发千百年来的奥秘,应首推高邮王念孙的《广雅疏证》。因为王氏精于音韵、文字,而... 有清一代,汉学臻于极盛,不止是文字,音韵之学的研究,硕果累累,迈越了昔贤,就是训诂学方面的研究,也成就卓荦,名家辈出,而为前修所不及。至于考明古字古义,发千百年来的奥秘,应首推高邮王念孙的《广雅疏证》。因为王氏精于音韵、文字,而又博极群书,所以在疏证《广雅》一书时,能推衍声近义同的理论,就古音以求古义,引申触类,不限形体,并且证据充分,不为凿空之谈,因此,《广雅疏证》一书,给后人的影响是很大的。现就阅读《广雅疏证·释诂》谈四点体会。一、提倡声近义同的理论,阐明字与字之间语义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雅疏证 释诂 王念 声近义同 《广雅》 《尔雅》 古义 引申触类 众经音义 证据充分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