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引譬连类与诗性思维——从先秦用诗看中国文化诗性特征之形成 被引量:2
1
作者 杨子怡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55-62,共8页
维柯的“以己度物”的诗性思维特征与先秦用诗中的“引譬连类”思维特征有惊人的相似之处。本文借诗性思维的原理,重新解读先秦用诗的特征及其对中国文化诗性思维形成的影响。笔者认为,中国文化的引譬连类、崇尚经验、天人合一、泛诗化... 维柯的“以己度物”的诗性思维特征与先秦用诗中的“引譬连类”思维特征有惊人的相似之处。本文借诗性思维的原理,重新解读先秦用诗的特征及其对中国文化诗性思维形成的影响。笔者认为,中国文化的引譬连类、崇尚经验、天人合一、泛诗化等诗性思维特征就孕育于先秦的全方位用诗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性思维 用诗 引譬连类 崇古 天人合一 泛诗化
下载PDF
论“引譬连类” 被引量:1
2
作者 高琼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第12期26-28,33,共4页
"引譬连类"源于古人对"兴"的反思。随着研究的拓展,引譬连类被认为包含赋比兴三者的复杂作用,是一种关联类比的神话思维,更体现了中国传统认识论的起源。引譬连类之所以能够实现这样一种独立性,原因在于它是由"... "引譬连类"源于古人对"兴"的反思。随着研究的拓展,引譬连类被认为包含赋比兴三者的复杂作用,是一种关联类比的神话思维,更体现了中国传统认识论的起源。引譬连类之所以能够实现这样一种独立性,原因在于它是由"连类"与"譬喻"共同构成的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表现在先秦文学的语言中,则体现为"比兴替代"和"赋诵类聚"两种过程。前者展现了引譬连类过程中情物关系的固化,直至"情"之隐藏;后者则表现了物之铺排利用人们内在引譬连类的思维模式唤起情感体验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譬连类 隐喻 连类 比兴 赋诵
下载PDF
引譬连类——中国传统吉祥文化生成思维论 被引量:5
3
作者 倪建林 沈心荷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33-40,共8页
吉祥,自古就是祈盼福善喜庆、事事顺意的祝吉之词。在我国,以"吉祥"祈盼为核心,形成了源远流长的传统吉祥文化,凝结着民众伦理情感、生命意识、审美趣味与宗教情怀,反映了吾国吾民的价值取向和幸福追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 吉祥,自古就是祈盼福善喜庆、事事顺意的祝吉之词。在我国,以"吉祥"祈盼为核心,形成了源远流长的传统吉祥文化,凝结着民众伦理情感、生命意识、审美趣味与宗教情怀,反映了吾国吾民的价值取向和幸福追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吉祥文化的生成建立在原始神话思维的基础上,寄托着人类非理性的依赖心理,遵循的是象征类比的推理模式,亦即古人所谓"引譬连类"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往往是取其所需、武断任意、自我为中心的。今天,传统吉祥文化及其生成思维越来越显示出其诱人的魅力,体现了多种当代价值及无限的生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祥文化 生成思维 引譬连类 天人连类
原文传递
巧用连类引譬引领写作教学
4
作者 魏学娟 《现代语文(中旬.教学研究)》 2016年第3期142-143,共2页
连类引譬出自《列女·辩通传题序》:"惟若辩通,文辞可从,连类引譬,以投祸凶。"而将其应用在写作教学中,就是要引用与教学内容相类似的内容来指导学生写作。其实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学生已经直接或者间接的学习到了许多文章,而这... 连类引譬出自《列女·辩通传题序》:"惟若辩通,文辞可从,连类引譬,以投祸凶。"而将其应用在写作教学中,就是要引用与教学内容相类似的内容来指导学生写作。其实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学生已经直接或者间接的学习到了许多文章,而这些内容不但是提升学生理解能力与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更是指导学生进行写作的好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类 写作训练 写作方法 题序 可从 最后一课 翻译稿 选择材料 国家语言 中所
下载PDF
论“春秋赋诗”之“赋”的诗学话语方式
5
作者 李鹏 《阿坝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105-111,共7页
“赋”字出现伊始即含有制度性色彩,衍生于宗庙献诗的“春秋赋诗”活动则继承了这种制度性和礼仪性。“赋诗”作为外交或论政的重要途径,产生出一整套言说方式,并对后世诗学产生了深刻影响。“主文谲谏”的功能表达、“断章取义”的内... “赋”字出现伊始即含有制度性色彩,衍生于宗庙献诗的“春秋赋诗”活动则继承了这种制度性和礼仪性。“赋诗”作为外交或论政的重要途径,产生出一整套言说方式,并对后世诗学产生了深刻影响。“主文谲谏”的功能表达、“断章取义”的内容表达、“引譬连类”的艺术表达,是“赋诗”之“赋”最基本的诗学话语方式。这种话语方式,直接渊源于西周乐教、诗教,又为孔门《诗》教所用,并在源头上确立了中国诗学的基本思想方法。对“赋诗”之“赋”的诗学话语方式的研究,对了解早期中国诗学的发展历程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赋诗 宗庙献诗 主文谲谏 断章取义 引譬连类
下载PDF
探讨如何引导初中生积累作文素材
6
作者 刘红华 《现代语文(中旬.教学研究)》 2016年第3期143-144,共2页
新课程改革对初中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重视初中生写作水平的培养和提高。纵观影响初中生作文水平的因素,其中最显著的就是学生作文素材贫乏,导致初中生作文内容空洞。初中作文教学应重点引导学生积累作文素材,所谓厚积而薄发... 新课程改革对初中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重视初中生写作水平的培养和提高。纵观影响初中生作文水平的因素,其中最显著的就是学生作文素材贫乏,导致初中生作文内容空洞。初中作文教学应重点引导学生积累作文素材,所谓厚积而薄发,只有积累了实用而丰富的素材,学生才能在写作中游刃有余,增强作文的丰富内涵。本文着眼于初中生作文素材积累过程中出现的典型问题,探究引导学生正确而有效地积累作文素材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中作文教学 初中语文教学 新课程改革 连类 多媒体设备 最后一课 网络内容 自主学习过程 信息技术 启发作用
下载PDF
中国“文学”世界的阐发与拓展
7
作者 陈德新 沈章明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10期96-99,117,共5页
认识中国文学,理解中国文学,需要关注作者的审美感受、文本的内在结构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要结合具体情境,调动个体的知觉与想象,充分理解它们并加以有效利用;要从“引譬连类”入手,引领读者重新发现中国“‘文学’世界的轮廓,以及它... 认识中国文学,理解中国文学,需要关注作者的审美感受、文本的内在结构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要结合具体情境,调动个体的知觉与想象,充分理解它们并加以有效利用;要从“引譬连类”入手,引领读者重新发现中国“‘文学’世界的轮廓,以及它如何深植在社会文化环境中的状态”,从而认识中国思维与创造的独特性,体认“具体性思维”和“具体性的科学”;要像王之涣《登鹳鹊楼》那样,采用独特的视角观看,利用独特的“譬喻框架”引譬连类,重新发现并不断拓展中国“文学”的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世界 引譬连类 喻框架
下载PDF
制度下的战国散文考察——论比兴于诸子散文修辞演变的一条线索
8
作者 曾祥旭 《广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79-83,共5页
文学与制度的关系,学界已有关注,战国散文勃兴与制度的关系尤为密切。文学制度是文学在生产、消费过程中所形成的"场域"和"套路"。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它的突出表现就是比兴,散文的兴起与春秋时期行人赋诗制度相关,而... 文学与制度的关系,学界已有关注,战国散文勃兴与制度的关系尤为密切。文学制度是文学在生产、消费过程中所形成的"场域"和"套路"。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它的突出表现就是比兴,散文的兴起与春秋时期行人赋诗制度相关,而由庙堂赋诗之风到子家专门著述实际是诗家比兴制度的推阔和展开。战国散文由譬喻到寓言的发展维系着比兴方法由低级向高级的迈进,这一过程中《墨子》散文具有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制度 比兴 引譬连类《墨子》
下载PDF
孔子文论的道德言说方式
9
作者 贺根民 《榆林学院学报》 2011年第1期79-83,共5页
孔子文论的道德指寓是一种意蕴深广的文化指令,依经立义的言说方式标举孔子的道德立场,隐含着其引《诗》复古的审美取向;引譬连类的言说方式则架构作品表层与内蕴的意义桥梁,营造经典阐释的道德方法论体系,显露中国文论的人性关怀视野... 孔子文论的道德指寓是一种意蕴深广的文化指令,依经立义的言说方式标举孔子的道德立场,隐含着其引《诗》复古的审美取向;引譬连类的言说方式则架构作品表层与内蕴的意义桥梁,营造经典阐释的道德方法论体系,显露中国文论的人性关怀视野。其道德言说方式也制造了一种物象比附的话语场,立德话语的历史惯性规范着后人的话语叙述,在一定程度上钝化了后世文人创作和批评的灵性和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道德言说 方式 依经立义 引譬连类
下载PDF
“兴”与“隐喻字”——孔子与亚里士多德引譬方式谫论
10
作者 罗美欣 陈雪军 《汉字文化》 2020年第20期86-87,共2页
"兴观群怨"说的"兴"是孔子论诗的重要命题,学者对其有不同的理解。实际上,"兴"作为一种引譬连类的具象思维方式具有修辞学的意味,这与亚里士多德在《诗学》里提到的"隐喻字"十分相似。因此,论... "兴观群怨"说的"兴"是孔子论诗的重要命题,学者对其有不同的理解。实际上,"兴"作为一种引譬连类的具象思维方式具有修辞学的意味,这与亚里士多德在《诗学》里提到的"隐喻字"十分相似。因此,论文拟通过分析孔子论"兴"和《诗学》中的"隐喻字"来探究二者诗学阐释方式的同中之异与异中之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喻字 引譬连类 诗学 阐释
原文传递
试论前人论比兴
11
作者 经建灿 《丽水学院学报》 1989年第3期24-30,共7页
比兴最早见于《周 礼·春官》,因而每当 人们论述比兴,必溯源 至此。然《周礼》除记 有“大师教六诗,曰 风、曰赋、曰比、曰兴、 曰雅、曰颂”外,对于 比兴,再也没有别的语 言。因而人们对于《周 礼》所说的比兴究为何 物,还是不得... 比兴最早见于《周 礼·春官》,因而每当 人们论述比兴,必溯源 至此。然《周礼》除记 有“大师教六诗,曰 风、曰赋、曰比、曰兴、 曰雅、曰颂”外,对于 比兴,再也没有别的语 言。因而人们对于《周 礼》所说的比兴究为何 物,还是不得其解。而 后人所说的比兴,主要 来源于对孔子兴义的一 语半解和对《诗经》诗歌实际运用的分析。本文正是通过这二方面的论述,来重新讨论“比兴”的真实含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类 不得其解 赋比兴 孔子思想 人论 论诗 在河之洲 关关雎鸠 《毛诗序》 关雎
下载PDF
先秦用诗与中国文化的诗性思维 被引量:2
12
作者 杨子怡 《诗经研究丛刊》 2004年第2期205-229,共25页
维柯的'以己度物'的诗性思维特征与先秦用诗中的'引譬连类'思维特征有惊人的相似之处。本文借诗性思维的原理,重新解读先秦用诗的特征及其对中国文化诗性思维形成的影响。笔者认为,中国文化的引譬连类、崇尚经验、天人... 维柯的'以己度物'的诗性思维特征与先秦用诗中的'引譬连类'思维特征有惊人的相似之处。本文借诗性思维的原理,重新解读先秦用诗的特征及其对中国文化诗性思维形成的影响。笔者认为,中国文化的引譬连类、崇尚经验、天人合一、泛诗化等诗性思维特征就孕育于先秦的全方位用诗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性思维 用诗 引譬连类 崇古 天人合一 泛诗化
原文传递
“关键词研究”的理论回瞻及其范式探绎 被引量:1
13
作者 黄继刚 《中外文论》 2018年第2期29-39,共11页
关键性概念的清理和明晰是我们展开对话交流的前提条件,也是建构出学科对话平台的有效途径。"关键词研究"作为一种移植自西方的批评方法,迎合着国内各学科寻找知识增长点的兴趣和解释冲动,但就方法创新性而言,中国学术传统中... 关键性概念的清理和明晰是我们展开对话交流的前提条件,也是建构出学科对话平台的有效途径。"关键词研究"作为一种移植自西方的批评方法,迎合着国内各学科寻找知识增长点的兴趣和解释冲动,但就方法创新性而言,中国学术传统中的"概念史""观念史"研究以及"引譬连类"的思考倾向,亦表征出这类研究方向。关键词的意义嬗变不仅源于文化价值观念的变迁,而且也和不同时期的翻译侧重相关,这实际上体现出概念自身的发展过程,被视为文化历史进程的一种继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语义学 引譬连类 概念史 译介模式
原文传递
“关键词研究”的理论回瞻及其范式探绎 被引量:5
14
作者 黄继刚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75-181,共7页
关键性概念的清理和明晰是我们展开对话交流的前提条件,也是建构出学科对话平台的有效途径。"关键词研究"则作为一种移植西方的批评方法,迎合着国内各学科寻找知识增长点的兴趣和解释冲动,但就方法创新性而言,中国学术传统中... 关键性概念的清理和明晰是我们展开对话交流的前提条件,也是建构出学科对话平台的有效途径。"关键词研究"则作为一种移植西方的批评方法,迎合着国内各学科寻找知识增长点的兴趣和解释冲动,但就方法创新性而言,中国学术传统中的"概念史"、"观念史"研究以及"引譬连类"的思考倾向,亦表征出这类研究方向。关键词的意义嬗变不仅源于文化价值观念的变迁,而且也和不同时期的翻译侧重相关,这实际上体现出概念自身的发展过程,被视为文化历史进程的一种继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语义学 引譬连类 概念史 译介模式
原文传递
从“赋《诗》断章”到“通经致用”——中国古代《诗》学传统的形成探原 被引量:1
15
作者 馮一鳴 《儒家典籍与思想研究》 2009年第1期234-255,共22页
春秋'赋《诗》断章',以诗句牵合己意,不考虑是否符合诗文原意。这种'引譬连类'的引申、比附用《诗》法,奠定了中国古代《诗》学的基本思想方法。自孔、孟至汉儒,'引譬连类'的方法一直因袭沿用。孔子以'思无... 春秋'赋《诗》断章',以诗句牵合己意,不考虑是否符合诗文原意。这种'引譬连类'的引申、比附用《诗》法,奠定了中国古代《诗》学的基本思想方法。自孔、孟至汉儒,'引譬连类'的方法一直因袭沿用。孔子以'思无邪'总摄'《诗》三百'的全部内涵,将《诗》纳入礼与仁的德教轨道。孟子'迹熄《诗》亡'说,规定了《诗》具有社会理想、秩序规范等典范性价值取向。而'引譬连类'的方法,正是沟通'《诗》'与'道'的桥梁。汉代《诗》学的'通经致用',是'引譬连类'的思想方法与'《诗》以载道'的《诗》学观之结合发展,使《诗》发挥着对社会、人伦、朝政的指导教化作用,从而奠定了中国古代《诗》学关注现实、指导社会人生的学术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赋《诗》 引譬连类 孔门《诗》教 孟子《诗》说 汉代《诗》学 通经致用
原文传递
光明洞彻 句句动人——浅谈李白的散文
16
作者 刘忆萱 《文史知识》 1983年第12期60-64,共5页
李白的散文,在其诗名掩盖下,历来不为研究工作者所重视,实际上,他的散文五十八篇所反映的内容相当广泛,艺术上也颇有特色,是一份珍贵的文学遗产,值得研究。李白散文的成就,首先在于能运用挥洒自如的笔触揭示自己的生活和思想,这类文章,... 李白的散文,在其诗名掩盖下,历来不为研究工作者所重视,实际上,他的散文五十八篇所反映的内容相当广泛,艺术上也颇有特色,是一份珍贵的文学遗产,值得研究。李白散文的成就,首先在于能运用挥洒自如的笔触揭示自己的生活和思想,这类文章,往往好象在和读者促膝倾谈,使人清晰地见到诗人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如他青年时代写的《上安州李长史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八篇 人生道路 使人 泽畔吟序 宋若思 连类 文字简炼 江神 桑弧蓬矢 有才无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