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走向媒体本体论——向弗里德里希·A.基特勒致敬 被引量:5
1
作者 陈静 《文化研究》 CSSCI 2012年第2期289-301,共13页
弗里德里希·A.基特勒是当代最重要的媒体理论家之一,其思想呈现异常的复杂性。这一方面体现在其思想混杂了很多不同的思想来源;另一方面则源于其思想在不同阶段有着新的发展。本文力图从三个发展阶段对基特勒的思想进行概括性的梳... 弗里德里希·A.基特勒是当代最重要的媒体理论家之一,其思想呈现异常的复杂性。这一方面体现在其思想混杂了很多不同的思想来源;另一方面则源于其思想在不同阶段有着新的发展。本文力图从三个发展阶段对基特勒的思想进行概括性的梳理,以期使读者能够对其有大致的认识和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弗里德里希·a.基特勒 媒介 话语网络 媒介唯物主义 媒介本体论
下载PDF
文化创伤:一种社会理论--与弗里德里希·基特勒的访谈 被引量:4
2
作者 杰弗里·C.亚历山大 生安锋(译) 林峰(译) 《文化研究》 2021年第2期5-28,共24页
一个群体在经历过一件极其可怕的事件之后,它会给他们的集体意识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形成挥之不去的记忆,并彻底地改变他们的未来身份认同,此时,文化创伤便产生了。
关键词 文化创伤 弗里德里 集体意识 身份认同 基特勒
下载PDF
信息炸弹:一次对谈——与弗里德里希·基特勒的访谈 被引量:4
3
作者 弗里德里希·基特勒(著) 尉光吉(译) 《文化研究》 2020年第2期3-14,共12页
本文是1995年11月德法文化电视频道ARTE上播出的一场对谈,讨论的主题是物理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信息炸弹”概念。对谈者保罗·维利里奥(Paul Virilio,1932-2018)是法国哲学家、文化理论家和建筑学家,其著作是围绕一系列... 本文是1995年11月德法文化电视频道ARTE上播出的一场对谈,讨论的主题是物理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信息炸弹”概念。对谈者保罗·维利里奥(Paul Virilio,1932-2018)是法国哲学家、文化理论家和建筑学家,其著作是围绕一系列以“科技”“速度”“城市”“虚拟”“事件”“意外”“失序”为核心的概念群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学家 弗里德里 电视频道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基特勒 PAUL 概念群
下载PDF
ChatGPT如何冲击了人的主体性——以基特勒的媒介理论为线索
4
作者 张欣然 《社会科学动态》 2024年第8期45-50,共6页
ChatGPT的发布掀起了一股人工智能热潮,其优秀的自然语言处理与生成能力引发人类社会知识生产、文本创作方式的巨大变革。基特勒的媒介理论关注媒介技术的历史语境与物质结构,讨论媒介技术如何塑造文化和社会,为我们重新认识机器与人的... ChatGPT的发布掀起了一股人工智能热潮,其优秀的自然语言处理与生成能力引发人类社会知识生产、文本创作方式的巨大变革。基特勒的媒介理论关注媒介技术的历史语境与物质结构,讨论媒介技术如何塑造文化和社会,为我们重新认识机器与人的关系,重新思考人的主体性提供了理论参照。ChatGPT实现了机器的自我书写,冲击了人类语言的独特性,算法和界面的不可见进一步遮蔽了人的主体性。面对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需要警惕人类中心主义,重新检视人与技术的关系,在强人工智能时代寻找人类的价值,实现人与媒介技术的“共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atGPT 基特勒 主体性 人机关系
下载PDF
定义、边界、时代的超越——基特勒思想的再考证
5
作者 陈思甜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74-80,共7页
从宏观思路和整体视角出发,明晰贯穿德国媒介研究奠基人基特勒思想理论的线索,进而探索这位学者超越定义、超越边界及超越时代的独特价值。对基氏“媒介决定论者”的定义实质为学术话语博弈的产物,其媒介本体论继承了海德格尔对于人和... 从宏观思路和整体视角出发,明晰贯穿德国媒介研究奠基人基特勒思想理论的线索,进而探索这位学者超越定义、超越边界及超越时代的独特价值。对基氏“媒介决定论者”的定义实质为学术话语博弈的产物,其媒介本体论继承了海德格尔对于人和技术的思考,秉持后人类主义立场。基氏以后诠释学批评促成了日耳曼学的现代化学科转型及媒介研究的出现,并以“媒介—技术”转向打破了人们的媒介认知边界。而基氏晚期的古希腊情结意在唤醒德国学界的自我意识,其超前的“文化技艺”概念更让媒介技术哲学确立了新的方向。基特勒的学术实践为当下我国学界带来的启示在于:重思媒介本质与“人—技术”辩证关系,以开拓视野开展跨学科研究,并聚焦基于本国语境、本土问题的自主知识体系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特勒 媒介哲学 跨学科 思想考古
下载PDF
基特勒与奥德修斯谎言:《爱,死亡和机器人》的塞壬神话转译与重构
6
作者 张福星 王璐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24年第11期144-148,共5页
近年,对基特勒的研究已成显学,但学界关心的多是其媒介思想。实际上基特勒除了媒介考古贡献外,其语言学和文学考古亦有洞见,他对塞壬故事解构研究即是一隅。基特勒以实验证明:塞壬的歌声并无穿透一切的可能,并提出一个颠覆性结论:奥德... 近年,对基特勒的研究已成显学,但学界关心的多是其媒介思想。实际上基特勒除了媒介考古贡献外,其语言学和文学考古亦有洞见,他对塞壬故事解构研究即是一隅。基特勒以实验证明:塞壬的歌声并无穿透一切的可能,并提出一个颠覆性结论:奥德修斯并非逃离塞壬岛,而是在岛上登陆了。而智慧的塞壬也并非喀耳刻口中的害人女妖,其形象有可能是奥德修斯的谎言和喀耳刻贬低后的结果。基特勒的实验让一个延续了2000年的神话失去了成立根基,也给我们留下一个疑问:如果奥德修斯的塞壬故事有谎言成分,那它应该是什么样的?《爱,死亡和机器人》中的故事《吉巴罗》通过一个全新主题,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能的回答,同时也留下了一个跨媒介神话重构的成功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考古 基特勒 奥德修斯 塞壬 电影理论
下载PDF
人类、技术与媒介主体性——麦克卢汉、基特勒与克莱默尔媒介理论评析 被引量:55
7
作者 吴璟薇 曾国华 吴余劲 《全球传媒学刊》 CSSCI 2019年第1期3-17,共15页
近五十年来,讨论人与媒介和技术关系的媒介学研究发生了重要的理论范式转折。先前以技术为核心、着重技术的决定力量的视角,逐渐转向以媒介本体为核心的视角。本文沿着媒介理论的发展脉络,从理论叙事的本体论角度出发,以麦克卢汉、基特... 近五十年来,讨论人与媒介和技术关系的媒介学研究发生了重要的理论范式转折。先前以技术为核心、着重技术的决定力量的视角,逐渐转向以媒介本体为核心的视角。本文沿着媒介理论的发展脉络,从理论叙事的本体论角度出发,以麦克卢汉、基特勒和克莱默尔三位具有代表性的研究者的媒介思想为主线,对媒介理论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比较和评析。麦克卢汉强调技术在传播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这一机械化的传播过程中,狭义层面上的人的主体性消失,媒介成为人的延伸;基特勒认为传播渠道仅仅只是物质技术的体现,他更关注"传播的物质性"和技术的自主性,从而开辟了一条从媒介发展的历史条件、权力与话语,以及传播的结构来理解媒介的研究路径;克莱默尔则借助"信使模型"的比喻来强调媒介的中介作用,认为机器是符号"中介功能"的体现或者"形式化过程"的结果,更加突出一种"去人类主体性"的媒介观,她构建出一套更为宏大的理论体系,这些理论并不区分技术与人,也不强调技术的决定力量。上述三位代表学者的理论对于人工智能时代探讨人与技术和机器的关系,以及其中的伦理和价值观问题,技术变迁如何改变媒介与人的关系等"技术—社会"话题具有重要的时代紧迫性与启发意义,也将为中国的媒介研究与新闻传播研究的理论创新提供富有启发性的理论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理论 基特勒 麦克卢汉 克莱默尔 物质性
下载PDF
基特勒媒介理论视野中的文学本体问题初探 被引量:4
8
作者 杨光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23-32,共10页
弗里德里希·基特勒既是重要的媒介理论家,也是独具特色的媒介文论家。通过深刻分析1800/1900年代西方社会由技术媒介所建构的话语网络,基特勒提出了'媒介决定我们的现状'的结论。该结论实际表达了一种强调技术媒介物质性... 弗里德里希·基特勒既是重要的媒介理论家,也是独具特色的媒介文论家。通过深刻分析1800/1900年代西方社会由技术媒介所建构的话语网络,基特勒提出了'媒介决定我们的现状'的结论。该结论实际表达了一种强调技术媒介物质性与先在性的媒介本体论。通过分析基特勒媒介理论与福柯话语理论的关系,可以较为清楚地看到其媒介本体三层意涵的生成逻辑,亦可由此发现基特勒从媒介本体论问题向文学问题的衍生逻辑。正是基于其媒介本体论,基特勒做出了'文学是一种书写技术系统'的本体论断,进而以'书写''媒介性''物质性'为核心建构了一种具有强烈的后阐释学与后历史主义色彩的审视文学和文学史现象的文论新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特勒 媒介理论 物质性 文学本体论 书写技术
下载PDF
浮士德的三次试验与基特勒论话语系统1800的诞生 被引量:2
9
作者 于成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82-90,共9页
《浮士德》是进入基特勒所谓话语系统1800的关键渠道。浮士德的三次试验无意识地呈现了新话语系统的诞生过程:谋求从故纸堆的无限循环中摆脱,通过解读、翻译试验将心灵/精神奠定为自由翻译的基础,从而奠定一种新的话语之源及话语规则。... 《浮士德》是进入基特勒所谓话语系统1800的关键渠道。浮士德的三次试验无意识地呈现了新话语系统的诞生过程:谋求从故纸堆的无限循环中摆脱,通过解读、翻译试验将心灵/精神奠定为自由翻译的基础,从而奠定一种新的话语之源及话语规则。从心灵/精神流出的最小意义元素,构成了新话语系统发生的先决条件。基特勒把文学视作维系既定读写实践的话语渠道,把福柯式的话语分析改写为文化技艺分析,意在凸显读写技艺的细节变化在话语系统转型中起到的基础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士德 基特勒 福柯 话语系统 文化技艺
下载PDF
德国媒介理论的建构、接受及基特勒在其中的角色 被引量:3
10
作者 于成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0-39,共10页
德国媒介理论是一种后诠释学或后人本主义学术取径,无论是欧美学界还是汉语学界都逐渐意识到,将德国媒介理论局限在某个具体的专业,实际上是把路走窄了。该取径彻底否定把“理解”作为解读文本、获得意义之先决条件的诠释学预设,认为诠... 德国媒介理论是一种后诠释学或后人本主义学术取径,无论是欧美学界还是汉语学界都逐渐意识到,将德国媒介理论局限在某个具体的专业,实际上是把路走窄了。该取径彻底否定把“理解”作为解读文本、获得意义之先决条件的诠释学预设,认为诠释学所执着的理解或前理解,只能在媒介或文化技艺所提供的可能性框架下运作。左派基特勒学者将德国媒介理论建构为两条道路:一是基特勒式的硬件研究,持激进的反诠释学、反人本主义立场;二是去基特勒化的文化技艺研究,持温和的后诠释学、后人本主义立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国媒介理论 基特勒 后人本主义 诠释学 文化技艺
下载PDF
话语网络:重思基特勒视角下媒介与人的交互价值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佳敏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3期117-122,共6页
随着新兴技术的发展,媒介与人的关系正在成为传播交往的重要节点,而基特勒的"话语网络"作为其媒介理论的核心概念则深刻阐释了媒介与人类文明之间的互动机制。基特勒以两个世纪以来所出现的重要媒介为研究对象,探究了以媒介... 随着新兴技术的发展,媒介与人的关系正在成为传播交往的重要节点,而基特勒的"话语网络"作为其媒介理论的核心概念则深刻阐释了媒介与人类文明之间的互动机制。基特勒以两个世纪以来所出现的重要媒介为研究对象,探究了以媒介技术为基础的话语网络是如何作用于人类与文化进步的,揭示了媒介在承担功能性客体的同时,是如何积极参与人的主体身份建构、塑造与改变人类生存方式的。基特勒"话语网络"概念的提出加深了当下对媒介与人关系的认知,修正了主流传播理论研究中的二元对立思维方式,为重新理解媒介与人的交互价值提供了新的研究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特勒 话语网络 媒介技术 研究范式 人机交互
下载PDF
消失的随身听:基特勒视角下的技术媒介及逻辑断裂 被引量:3
12
作者 陈静 《东南传播》 2018年第8期1-6,共6页
随身听被智能手机中音乐App取代为基特勒的"数字降级"论断提供了又一佐证。文章视随身听为消失的技术媒介,藉由基特勒媒介考古的研究视角,探寻其媒介形态变迁中的方向,分析随身听发展的初始逻辑和逻辑断裂的最终原因,指出随... 随身听被智能手机中音乐App取代为基特勒的"数字降级"论断提供了又一佐证。文章视随身听为消失的技术媒介,藉由基特勒媒介考古的研究视角,探寻其媒介形态变迁中的方向,分析随身听发展的初始逻辑和逻辑断裂的最终原因,指出随身听缺乏地址和总线失去数字技术汇流的可能,最终为网络逻辑所裹挟。采用基特勒的物质中心主义思维方式有助于跳脱传统技术人文主义的局限,思考技术媒介的硬件特质及发展空间。受众的媒介使用行为和社会结构也不应忽略。技术媒介使用期间受众与公共空间隔离形成个体空间,音乐数字化后散状受众被网络平台吸引而聚集,此间新技术、社会结构变化与受众行为驱动的复杂联动值得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随身听 媒介考古学 基特勒 技术媒介 媒介逻辑
下载PDF
基特勒“话语网络”思想视阈下边地文化传播探析
13
作者 朱秀清 李佳敏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8年第3期192-197,共6页
"话语网络"是基特勒媒介理论的核心概念,揭示了媒介技术与人类文明之间的交互影响。他继承福柯话语即知识与权力结合的思想,将其定义为媒介技术与制度的结合,同时超越福柯注重"话语"生产的思路,强调"话语"... "话语网络"是基特勒媒介理论的核心概念,揭示了媒介技术与人类文明之间的交互影响。他继承福柯话语即知识与权力结合的思想,将其定义为媒介技术与制度的结合,同时超越福柯注重"话语"生产的思路,强调"话语"的接收途径。基特勒超越麦克卢汉媒介是人的延伸的观点,认为媒介塑造人类主体,改变人类生存的自主性;继承了海德格尔技术之本质是"集置"(Gestell)的思想,悬置传统媒介研究的伦理维度,强调媒介对人类的文化、政治与经济的渗透与控制。尤其是针对当下部分边远地区处于话语传播与文化交流方面相对弱势、媒介形态结构失衡、话语权力关系不平等等现状,基特勒的话语网络理论对进一步拓宽媒介技术的学术研究视野、深化媒介对边远地区民族文化传播的社会作用与政治经济价值,以及我国的媒介话语网络的建构与完善具有理论与现实上的多维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特勒 话语网络 边远地区 文化传播
下载PDF
基特勒媒介思想中身体与传播关系探析——再读《留声机 电影 打字机》
14
作者 金建楠 《西部广播电视》 2023年第17期174-176,共3页
伴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被传统传播学割裂出去的身体议题又回归到传播学研究中来,重新引起学术界对于身体与传播关系的讨论。二者之间的关系问题并不是今天才出现的,在传播学学术发展脉络中,我们总能找到一些对于这个问题进行探讨的只... 伴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被传统传播学割裂出去的身体议题又回归到传播学研究中来,重新引起学术界对于身体与传播关系的讨论。二者之间的关系问题并不是今天才出现的,在传播学学术发展脉络中,我们总能找到一些对于这个问题进行探讨的只言片语。媒介考古学作为一个开放的后现代学术场域,是研究身体与传播关系的重要脉络。本文以媒介考古学代表人物基特勒的媒介思想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对其代表作《留声机 电影 打字机》进行文本分析,其次结合现有基特勒媒介思想研究的学术资源,对其思想中的身体与传播关系问题进行系统性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特勒 身体与传播 媒介思想 媒介考古学
下载PDF
基特勒、德国媒介理论与中国媒介研究——杰弗里·温斯洛普-扬教授访谈 被引量:1
15
作者 周才庶 《新闻记者》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3-96,共14页
本文通过专访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杰弗里·温斯洛普-扬(Geoffrey Winthrop-Young)教授,探讨了德国媒介理论、媒介考古学、文化技术、中国媒介研究等问题。访谈中介绍了基特勒媒介理论的学术脉络与思想内涵,主要观点有:基特勒早年文... 本文通过专访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杰弗里·温斯洛普-扬(Geoffrey Winthrop-Young)教授,探讨了德国媒介理论、媒介考古学、文化技术、中国媒介研究等问题。访谈中介绍了基特勒媒介理论的学术脉络与思想内涵,主要观点有:基特勒早年文学研究为其媒介研究奠定了分析基础;任何媒介都具有物质性,但不等同于物质材料,媒介决定我们的现状,可以从媒介角度考察中国现代性进程;媒介考古学发掘历史盲点,当下媒介考古学呈现为政治性、技术先验与反人类时间这三种趋向;“文化技术”理论强调阅读和写作等实践层面,创造文化秩序和结构;媒介理论就如工具箱,工具与问题相互作用,要在中国语境中恰当地使用德国工具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特勒 话语网络 媒介考古学 文化技术
原文传递
媒介技术、文本和时空场景——对读书笔记“书写实践”的媒介学阐释 被引量:9
16
作者 段鹏 徐煜 《现代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1-15,60,共6页
将读书笔记的“书写实践”视作一种媒介实践,在借鉴“三重勾连”理论的基础上,从媒介技术、文本和时空场景三个维度展开考察,可以发现:“书写实践”中碳基媒介物和硅基媒介物在储存技艺方面存在差别,硅基媒介物克服了碳基媒介物过于依... 将读书笔记的“书写实践”视作一种媒介实践,在借鉴“三重勾连”理论的基础上,从媒介技术、文本和时空场景三个维度展开考察,可以发现:“书写实践”中碳基媒介物和硅基媒介物在储存技艺方面存在差别,硅基媒介物克服了碳基媒介物过于依赖“外存”空间和容易“衰老病死”的“生命”缺陷;对应不同媒介技术及身体参与方式,读书笔记的文本在美学特征上体现出格式化和非格式化的差异,在实践特征上呈现出融合文化趋势下的“参与式”转向;不同媒介物形塑着不同“书写实践”的特定时空场景,包括时间上的“加速—减速”场景与空间上的“私密—公开”场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读书笔记 书写实践 基特勒 媒介实践 参与式文化 时空场景
下载PDF
世界的“铭文”:对基特勒“Aufschrei-besystem”的概念解析及其媒介理论再阐释
17
作者 唐海江 徐皞亮 《国际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71-91,共21页
值此基特勒所著Aufschreibesysteme 1800/1900即将出版40周年之际,本文返回该著,对其核心术语,也是贯穿基特勒媒介理论的基础性概念——“Aufschreibesystem”进行解析。论文分析了英美学界将“Aufschreibesystem”译介为“话语网络”... 值此基特勒所著Aufschreibesysteme 1800/1900即将出版40周年之际,本文返回该著,对其核心术语,也是贯穿基特勒媒介理论的基础性概念——“Aufschreibesystem”进行解析。论文分析了英美学界将“Aufschreibesystem”译介为“话语网络”的原因,从词源学上考证其真正含义为——“铭文系统”。本文梳理了该概念与香农—韦弗的信息论、福柯的“外部性”、拉康的精神分析学以及德里达的文字学等渊源和关系,着重揭示出“铭文系统”包含的“铭刻”“转换”“表面”等具体意涵,并通过比较福柯、拉康和德里达的相关思想,勾勒出其“铭文”的世界图景。这不仅打开了基特勒媒介理论中长期被忽视和遮蔽的诸多面向,揭示其构建媒介理论的方法论基础,也为解析历史和当下留下了独特而重要的思想遗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铭文系统 基特勒 媒介理论 媒介物质性
原文传递
非实存的媒介唯物主义:重新审思基特勒意义上的媒介物质性
18
作者 郭小安 宋继文 《国际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71-92,共22页
弗里德里希·基特勒的媒介唯物主义本质上是一种非实存的唯物主义。从话语网络1800到1900的断裂,也即从语音的物质性到铭写的物质性的转向中,基特勒所关注的媒介,始终存在于非实存的意指机制,并建构于(后)结构主义对语言的物质性的... 弗里德里希·基特勒的媒介唯物主义本质上是一种非实存的唯物主义。从话语网络1800到1900的断裂,也即从语音的物质性到铭写的物质性的转向中,基特勒所关注的媒介,始终存在于非实存的意指机制,并建构于(后)结构主义对语言的物质性的理解。在话语网络1800,语音的“最小所指”与意义、主体直接关联,意指无需媒介居中“调解”,媒介此时尚未存在;而话语网络1900的断裂,先验所指被技术媒介、反形而上学以及心理物理学实验否定,意指必须经过作为能指的媒介,并在能指的滑动中成为无意义的能指游戏。而媒介在物质性的断裂中出现,又重复显现于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不同经验性领域,其中便包括有形的、固实的媒介物。基特勒所谓媒介物质性,并非媒介的物质性,而是语言的物质性断裂产生了媒介及媒介物。当我们追溯基特勒意义上媒介物质性的本真意涵,厘清物与物质性、媒介物与媒介等概念之间的复杂关系,便会发现,在基特勒那里,媒介物质性是某种非实存的语言结构、符号形式或意指机制的物质性。正是基于非实存的媒介唯物主义观,能真正丰富我们对物质性的想象,从物质性角度理解当下的媒介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特勒 非实存 媒介物质性 话语网络 (后)结构主义
原文传递
铭写表面与作为“文化—技艺”的时间轴操纵 被引量:1
19
作者 林子禹 章戈浩 《全球传媒学刊》 CSSCI 2022年第5期87-100,共14页
从基特勒的留声机与真实时间轴操纵开始,信息不再需要穿过意义的瓶颈,这也意味着信息机器与人剥离的开始,我们似乎越来越被挤压到输入/输出的交互表面,从激进的层面而言,人被机器操纵/摆布(manipulate),成为了机具的功能。于何等层面上... 从基特勒的留声机与真实时间轴操纵开始,信息不再需要穿过意义的瓶颈,这也意味着信息机器与人剥离的开始,我们似乎越来越被挤压到输入/输出的交互表面,从激进的层面而言,人被机器操纵/摆布(manipulate),成为了机具的功能。于何等层面上,“用户的时间轴操纵”不只是可能的,也是有意义的?本文主要采用了媒介考古学的方法,从铭写表面的技术示能(affordance)出发,将两组简单的声音“媒介”考古并置:从点读机到复读机,用户是作为机具的功能播放(play)声音,从唱片机到打碟机,用户却超越了机具的规则,同声音玩耍(play with)。本文发现,铭写表面不仅综合了地址、命令和数据,架构了用户操纵时间轴的多种可能,还作为界面使“文化”与“技艺”既相互区分又相互渗透,递归地纠缠在一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间轴操纵 铭写表面 文化技艺 技术示能 基特勒
下载PDF
“一个新阐释的开端”?——论媒介理论的递归革新(recursive innovation)与富饶分解(fertile disinegration) 被引量:6
20
作者 杰弗瑞.文森若普-杨 农郁 《文学与文化》 2016年第1期12-23,共12页
本文由媒介不存在论入手,引出并详尽解读了德国媒介理论家基特勒的媒介理论,指出基特勒理论工作的革新之处并不在于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批判叙事,而在于将原有的叙事重新组织整合成为一个新的语言形式,从而形成一个理论回路。在数字媒介时... 本文由媒介不存在论入手,引出并详尽解读了德国媒介理论家基特勒的媒介理论,指出基特勒理论工作的革新之处并不在于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批判叙事,而在于将原有的叙事重新组织整合成为一个新的语言形式,从而形成一个理论回路。在数字媒介时代,媒介就意味着这样一种回路,人人都生存在这种回路中完成一个又一个递归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 媒介理论 基特勒 递归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