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淮海战役精神的当代价值和弘扬机制浅析 被引量:1
1
作者 蒋玉玲 李国琴 齐贵云 《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 2018年第5期97-100,共4页
淮海战役不仅以经典战例载入世界史册,而且以博大深厚的精神内涵彪炳千秋。新时代弘扬淮海战役精神能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价值引领,激发使命意识和大局观念,推动"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的实践。弘扬和传承淮海战役精神,可以在与时... 淮海战役不仅以经典战例载入世界史册,而且以博大深厚的精神内涵彪炳千秋。新时代弘扬淮海战役精神能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价值引领,激发使命意识和大局观念,推动"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的实践。弘扬和传承淮海战役精神,可以在与时俱进传播渠道多样化、以德为基渗入教育终身化、以法为绳推进教育大众化和内涵发展引导红色旅游精品化等方面着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海战役 精神内涵 时代价值 弘扬机制
下载PDF
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实践机制
2
作者 齐付清 张健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3-41,共9页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大精神纽带,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强大精神力量,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基础,是推动中华民族赓续发...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大精神纽带,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强大精神力量,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基础,是推动中华民族赓续发展的力量源泉。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统筹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要不断强化思想引领机制建设,始终坚持党的领导、遵循“两个结合”、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确保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正确方向;不断强化培育践行机制建设,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人心、汇聚民力;不断推动传播弘扬机制建设,切实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扩大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三重机制相互作用、彼此联结,共同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思想文化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思想引领机制 培育践行机制 传播弘扬机制
下载PDF
大学生基层党建工作中弘扬红色经典的机制构建 被引量:1
3
作者 刘道衔 李丽 《黑河学刊》 2017年第6期136-137,149,共3页
大学生基层党建工作中弘扬红色经典教育,对于丰富党建工作内涵、改进党建工作方法和提升党建效力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红色经典的传承与创新是一个基于空间与时间的动态结构,其在高校的传承主要存在接受对象和接受主体两个方面的障碍。... 大学生基层党建工作中弘扬红色经典教育,对于丰富党建工作内涵、改进党建工作方法和提升党建效力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红色经典的传承与创新是一个基于空间与时间的动态结构,其在高校的传承主要存在接受对象和接受主体两个方面的障碍。加强红色经典教育指导、将红色经典教育融入党课培训、融入支部组织活动、建立多维度教育交流平台和加强红色经典课题研究是将红色经典转化为高校基层党建教育资源的基本途径,也是创建红色经典传承弘扬机制的重要举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经典 基层党建 教育资源 弘扬机制
下载PDF
深刻认识红旗渠精神内涵构建弘扬红旗渠精神长效机制 被引量:3
4
作者 孙艺斐 《安阳工学院学报》 2022年第1期4-7,共4页
红旗渠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和曲折发展时期孕育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与弘扬红旗渠精神,一方面有利于提高红旗渠精神的社会影响力与认知度,另一方面对坚定"四个自信&quo... 红旗渠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和曲折发展时期孕育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与弘扬红旗渠精神,一方面有利于提高红旗渠精神的社会影响力与认知度,另一方面对坚定"四个自信",凝聚强大精神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旗渠精神 传承 长效弘扬机制
下载PDF
新时代如何继续弘扬和持续培育抗震救灾精神——基于“5·12”汶川特大地震十年来的回顾与反思 被引量:1
5
作者 刘义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第6期20-26,38,共8页
抗震救灾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历次地震救灾与重建中发挥了凝心聚力、共克难关的重要作用。新时代继续弘扬和持续培育抗震救灾精神仍然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然而,近十年来,抗震救灾精神的关注度正在逐年降低,甚至正走向... 抗震救灾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历次地震救灾与重建中发挥了凝心聚力、共克难关的重要作用。新时代继续弘扬和持续培育抗震救灾精神仍然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然而,近十年来,抗震救灾精神的关注度正在逐年降低,甚至正走向被淡化的边缘。在非抗震救灾时期,抗震救灾精神的持续弘扬应紧紧抓住可持续性建设这一关键,以制度化保障强化持续培育的动力机制,汇聚抗震救灾精神弘扬的合力,通过持续发挥其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信念支撑和强大动力的实践指导作用,使其继续弘扬和持续培育不仅必要而且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震救灾精神 红色文化 汶川地震 弘扬机制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