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脊髓损伤后弛缓性膀胱的治疗 被引量:6
1
作者 钟贵彬 侯春林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673-675,共3页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后弛缓性膀胱的治疗方法。方法广泛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介绍几种弛缓性膀胱的治疗方法。结果脊髓损伤后弛缓性膀胱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与清洁间断导尿、加压排尿、药物治疗及重建逼尿肌功能等治疗方法相比,建立人工...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后弛缓性膀胱的治疗方法。方法广泛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介绍几种弛缓性膀胱的治疗方法。结果脊髓损伤后弛缓性膀胱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与清洁间断导尿、加压排尿、药物治疗及重建逼尿肌功能等治疗方法相比,建立人工反射弧能实现膀胱的可控性排尿。结论人工反射弧的建立为脊髓损伤所致的弛缓性膀胱提供了一种新的膀胱功能重建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弛缓性膀胱人工反射弧
下载PDF
脊髓损伤后弛缓性膀胱功能重建的临床治疗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张健 王文军 《中国医药指南》 2010年第13期37-39,共3页
临床上,脊柱脊髓损伤(spinalcordinjury,SCI)以胸腰段最常见,此处为低级排尿中枢所在部位即脊髓圆锥部,伤后不仅严重影响患者损伤平面以下的躯体运动及感觉功能,而且会造成大小便功能障碍。脊髓圆锥损伤破坏了脊髓膀胱反射弧,... 临床上,脊柱脊髓损伤(spinalcordinjury,SCI)以胸腰段最常见,此处为低级排尿中枢所在部位即脊髓圆锥部,伤后不仅严重影响患者损伤平面以下的躯体运动及感觉功能,而且会造成大小便功能障碍。脊髓圆锥损伤破坏了脊髓膀胱反射弧,后期多发展成低张力、无反射的弛缓性膀胱。而膀胱的储尿和排尿功能障碍可直接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甚至生存寿命。本文对弛缓性膀胱的治疗研究进展作如下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弛缓性膀胱 功能重建 综述文献
下载PDF
济生肾气丸治疗脊髓损伤肾阳亏虚型弛缓性膀胱的疗效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李淑敏 《中国实用医药》 2021年第35期178-180,共3页
目的探讨济生肾气丸治疗脊髓损伤肾阳亏虚型弛缓性膀胱的疗效。方法40例脊髓损伤肾阳亏虚型弛缓性膀胱患者,按入组先后次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单纯应用无菌间歇导尿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济生肾气丸治疗。比... 目的探讨济生肾气丸治疗脊髓损伤肾阳亏虚型弛缓性膀胱的疗效。方法40例脊髓损伤肾阳亏虚型弛缓性膀胱患者,按入组先后次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单纯应用无菌间歇导尿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济生肾气丸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膀胱残余尿量及最大尿流率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5.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膀胱残余尿量改善总有效率100.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最大尿流率改善总有效率95.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脊髓损伤肾阳亏虚型弛缓性膀胱患者在无菌间歇导尿法治疗基础上增加济生肾气丸治疗可进一步提高疗效,促使患者症状消失,恢复自行排尿,改善膀胱残余尿量及最大尿流率,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济生肾气丸 脊髓损伤 弛缓性膀胱 肾阳亏虚型 临床疗效 膀胱残余尿量
下载PDF
脊髓损伤后弛缓性膀胱生理排尿反射弧重建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马军 朱裕成 +2 位作者 朱爱祥 卫中庆 曹晓建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361-1366,共6页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后同时重建膀胱的感觉和运动神经恢复膀胱生理排尿功能的可行性。方法 8只1岁龄雄性Beegle犬,体重7~12kg,以左侧为实验侧、右侧为对照侧。于椎管内硬膜外将实验侧L7前根中枢端与S2前根远端、L...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后同时重建膀胱的感觉和运动神经恢复膀胱生理排尿功能的可行性。方法 8只1岁龄雄性Beegle犬,体重7~12kg,以左侧为实验侧、右侧为对照侧。于椎管内硬膜外将实验侧L7前根中枢端与S2前根远端、L7后根中枢端与S2后根远端分别吻合,同时重建膀胱感觉与运动功能;对照侧不作任何处理。术后经12个月神经再生后,锐性毁损S1~4节段脊髓制备完全性截瘫模型,于截瘫前、后分别进行膀胱内压(串刺激参数为强度300mV、脉冲宽度0.3ms、刺激频率20Hz,持续5s)和神经电生理(单刺激参数为强度300mV、间期0.3ms)测定。截瘫后饲养3个月,观察动物排尿情况。处死后取吻合节段神经根观察神经生长情况。结果 8只Beegle犬存活7只。截瘫后连续观察3个月,犬最初呈尿失禁,尿频淋漓,1个月后渐能控制排尿,排尿间期无尿频淋漓。3个月内3只存活犬有不同程度尿路感染,服用诺氟沙星1~3次控制感染。截瘫前、后实验侧S2后根膀胱内压升高为(1.00±0.13)kPa和(0.90±0.12)kP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截瘫前对照侧S2后根膀胱内压升高为(1.90±0.10)kPa,明显高于实验侧截瘫前、后膀胱内压(P<0.01)。截瘫前、后实验侧均能在S2前根记录到动作电位,其波形和波幅相似,波幅分别为(0.68±0.11)mV和(0.60±0.08)m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截瘫前在对照侧S2前根记录到的动作电位波形与截瘫前实验侧相似,但波幅(1.21±0.13)mV明显高于截瘫前、后实验侧波幅(P<0.01)。组织学观察示L7前、后根的神经纤维均已通过吻合口部长入S2神经前、后根。结论犬SCI平面以下的骶神经前、后根与损伤平面以上健存的神经前、后根分别吻合,可以重建膀胱的生理排尿反射弧,恢复SCI后弛缓性膀胱的自主排尿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弛缓性膀胱 生理反射弧 神经根吻合
原文传递
大鼠脊髓损伤后膀胱生理反射弧重建动物模型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郑宪友 侯春林 +3 位作者 陈爱民 徐镇 王剑火 林浩东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26-430,共5页
目的建立大鼠人工生理膀胱反射弧动物模型,同时修复重建膀胱的感觉与运动功能,为观测该反射通路重建排尿功能的修复效果奠定基础。方法选用20只体重280~300g的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2组,每组10只。A组为L6前、后根分别与S2前、后根... 目的建立大鼠人工生理膀胱反射弧动物模型,同时修复重建膀胱的感觉与运动功能,为观测该反射通路重建排尿功能的修复效果奠定基础。方法选用20只体重280~300g的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2组,每组10只。A组为L6前、后根分别与S2前、后根端端吻合造模;B组为L6神经根总干与S2神经根总干端端吻合造模。术中显微解剖测量各神经根的外径,L6与S2脊神经根间的距离及L6的可分离长度。术后观察大鼠排尿情况及下肢活动情况,并行BBB评分。术后2周取材对各神经根行Fast Blue染色,行神经纤维计数。结果于L6椎体平面,L6神经根总干及其前、后根外径分别为(1.54±0.33)、(0.68±0.13)、(0.88±0.10)mm;S2神经根总干及其前、后根外径分别为(1.39±0.42)、(0.62±0.08)、(0.79±0.14)mm。L6神经根可分离长度为(10.76±2.11)mm;L5、L6神经合干处与S2椎间孔间的距离为(14.21±1.95)mm。两组模型均可无张力吻合。各组大鼠均存活,术后排尿、排便与术前无异。A组术前、术后BBB评分为(20.20±0.35)(、19.80±0.23)分;B组为(20.20±0.35)(、19.20±0.31)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6、S2神经根总干的神经纤维为(892±32)、(788±29)根;L6、S2脊神经前、后根神经纤维分别为(354±26)、(532±17)、(325±19)、(478±22)根,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大鼠L6前、后根分别与S2前、后根端端吻合造模,操作简便易行、可重复性好,且能重建完整的人工膀胱反射弧,是一种较理想的膀胱生理反射弧重建的动物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弛缓性膀胱 运动神经 感觉神经 人工反射弧 大鼠
下载PDF
大鼠脊髓圆锥损伤后膀胱逼尿肌及其神经肌肉接头形态学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侯春林 郑宪友 +4 位作者 陈爱民 张伟 钟贵彬 徐镇 王剑火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473-477,共5页
目的初步探讨大鼠脊髓圆锥损伤后膀胱逼尿肌及其神经肌肉接头(neuromuscular junction,NMJ)组织形态学的变化规律。方法成年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六组,每组8只。分别为正常对照组,脊髓圆锥损伤术后4、6、8、10及12周组,依次记作A^F组。采... 目的初步探讨大鼠脊髓圆锥损伤后膀胱逼尿肌及其神经肌肉接头(neuromuscular junction,NMJ)组织形态学的变化规律。方法成年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六组,每组8只。分别为正常对照组,脊髓圆锥损伤术后4、6、8、10及12周组,依次记作A^F组。采用L4、5平面锐性横断性脊髓圆锥损伤的动物模型。分别于术后相应时间点取材,先作膀胱逼尿肌HE染色,以观测肌纤维截面积的变化规律;同时制作电镜标本,观察膀胱逼尿肌及其NMJ超微结构的变化规律;最后将逼尿肌行Masson三色染色,计算平滑肌及结缔组织所占的百分比。结果HE染色观察,大鼠逼尿肌肌纤维截面积在E、F组与A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透射电镜观察,B^F组逼尿肌细胞外形、大小不一致,分布不均匀,排列走行紊乱;间质中大量排列紊乱的胶原纤维,粗面内质网明显扩张,线粒体水肿,且程度逐渐加重。逼尿肌NMJ透射电镜观察,B、C及D组可见其形态结构类似于A组,但线粒体及突触小泡的数量略少;E组可见明显退变的NMJ,突触小泡含量明显减少,伴有线粒体等细胞器减少;F组NMJ进一步退变,突触小泡含量进一步减少甚至缺如,细胞器减少或消失,并可见退变小体。Masson三色染色可见逼尿肌中结缔组织所占的比例在E、F组与A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E、F组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鼠圆锥脊髓损伤术后10周可作为逼尿肌及其NMJ发生变化的时间节点,神经修复手术宜在此前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圆锥损伤 弛缓性膀胱 逼尿肌 神经肌肉接头 大鼠
下载PDF
带血管肋间神经移位重建截瘫膀胱功能的初步临床应用 被引量:1
7
作者 张健 王文军 +1 位作者 姚女兆 李学林 《中国伤残医学》 2013年第5期8-10,共3页
目的:探讨带血管肋间神经移位、腓肠神经移植桥接吻合骶神经根重建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障碍的可行性及初步临床疗效。方法:胸腰段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障碍7例患者,选择截瘫平面以上最近位2条正常的肋间神经,完整游离后移位到腰后,显露骶2... 目的:探讨带血管肋间神经移位、腓肠神经移植桥接吻合骶神经根重建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障碍的可行性及初步临床疗效。方法:胸腰段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障碍7例患者,选择截瘫平面以上最近位2条正常的肋间神经,完整游离后移位到腰后,显露骶2、3神经根起始部,选择性切断每条神经根的大部分神经束;取同侧等长度的带血管腓肠神经;行2股电缆式移植桥接吻合移位的肋间神经近端与骶2、3神经根远端,每股缝合2~3针,吻合肋间血管与腓肠神经血管、腓肠神经血管与臀下动脉。分析本组病例的临床资料及随访资料。结果:手术时间为120~180分钟,平均150分钟;术中出血量为350~550ml,平均400ml;住院时间10~14天,平均12天;随访8~12个月,平均9个月,1例术后12个月有排尿、排便反射及主动排尿功能的恢复,但仍存在轻度的尿失禁,会阴部S1~2级的感觉恢复,右提睾反射恢复,2例术后10个月有排尿便意改善,1例术后9个月出现会阴部S1~2级的感觉恢复,1例术后6个月无明显改善。结论:应用截瘫平面以上正常的带血管肋间神经移位、带血管腓肠神经移植吻合骶神经根重建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障碍的可控性排尿功能是可行的和有效的,重建的排尿功能最接近生理性,可能是目前重建弛缓性膀胱功能的理想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段 脊髓损伤 肋间神经移位 弛缓性膀胱 腓肠神经桥接 骶神经根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