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卒中后早期偏瘫患者弛缓期上肢肩痛综合康复治疗临床观察 被引量:2
1
作者 董继革 《北京中医药》 2009年第12期961-962,共2页
目的探讨卒中后早期偏瘫患者上肢弛缓期瘫痪综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9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主动康复组、被动活动组和综合治疗组,按上肢肌肉出现收缩的时间、1个月后患者出现肩下垂的例数、肩痛的评分、Fugl-Meyer评定上肢功能... 目的探讨卒中后早期偏瘫患者上肢弛缓期瘫痪综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9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主动康复组、被动活动组和综合治疗组,按上肢肌肉出现收缩的时间、1个月后患者出现肩下垂的例数、肩痛的评分、Fugl-Meyer评定上肢功能。结果综合治疗组在上肢肌肉出现收缩的时间、一月后肩下垂的例数、肩痛的评分明显低于被动活动组和主动康复组,Fugl-Meyer评分明显高于被动活动组和主动康复组,除肩痛的评分P<0.01,余评定均P<0.001。结论脑卒中患者早期上肢弛缓性瘫痪综合治疗的效果明显优于被动运动和单纯的主动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瘫 弛缓期 上肢 综合治疗
下载PDF
缺血性脑卒中弛缓期肢体康复训练程序
2
作者 姜爱华 袁爱萍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2年第19期2961-2961,共1页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弛缓期 康复训练程序 肢体功能
下载PDF
偏瘫弛缓期康复治疗训练光盘的制作与应用研究
3
作者 卢桂花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59-161,共3页
目的:探讨偏瘫弛缓期康复治疗训练有效的指导方法。方法:先后随机抽取偏瘫弛缓期病人各50例分别作为对照组和实验组进行前后对照,对照组按常规的方法进行指导,实验组通过观看专门制作的康复治疗训练光盘及阅读配套的康复手册进行学习。... 目的:探讨偏瘫弛缓期康复治疗训练有效的指导方法。方法:先后随机抽取偏瘫弛缓期病人各50例分别作为对照组和实验组进行前后对照,对照组按常规的方法进行指导,实验组通过观看专门制作的康复治疗训练光盘及阅读配套的康复手册进行学习。结果:实验组对偏瘫弛缓期特定康复知识的知晓率、功能锻炼的准确率及功能锻炼的效果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应用康复治疗训练光盘及配套的康复手册指导偏瘫弛缓期病人的功能锻炼的方法,不仅能更好地激发病人学习的兴趣,引起无意注意,使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有机地结合,增强记忆的效果,而且还能满足病人个性化的学习需要,丰富了人性化护理的内涵,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瘫弛缓期 康复治疗 光盘
下载PDF
早期针灸联合现代康复在急性缺血性中风弛缓期瘫痪治疗中的临床效果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黄大鹏 唐颖 陈克华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1年第14期95-98,共4页
目的:分析在急性缺血性中风弛缓期瘫痪患者中开展早期针灸与现代康复联合治疗的效果及意义。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6月在本院治疗的80例急性缺血性中风弛缓期瘫痪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开展现代... 目的:分析在急性缺血性中风弛缓期瘫痪患者中开展早期针灸与现代康复联合治疗的效果及意义。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6月在本院治疗的80例急性缺血性中风弛缓期瘫痪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开展现代康复治疗,观察组开展早期针灸联合现代康复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肢体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生活质量量表(SF-36)及日常生活活动功能状态(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治疗后,观察组FMA评分为(94.66±3.79)分,对照组为(80.27±3.44)分;观察组Barthel指数为(66.42±3.91)分,对照组为(51.37±3.88)分;观察组SF-36总分为(96.71±2.52)分,对照组为(79.44±2.37)分。观察组FMA、Barthel指数、SF-36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中风弛缓期瘫痪开展早期针灸与现代康复联合治疗,有效促进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和生活独立性,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中风 弛缓期 瘫痪 现代康复 针灸
下载PDF
早期针灸联合现代康复在急性缺血性中风弛缓期瘫痪治疗中的临床疗效研究 被引量:9
5
作者 祝尔建 《双足与保健》 2018年第16期181-182,共2页
目的对早期针灸联合现代康复在急性缺血性中风弛缓期瘫痪治疗中的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随机从2017—2018年的急性缺血性中风弛缓期瘫痪患者50例,回顾性分析其治疗方法和效果。结果现代康复治疗患者的运动能力和生活能力均低于早期针灸联... 目的对早期针灸联合现代康复在急性缺血性中风弛缓期瘫痪治疗中的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随机从2017—2018年的急性缺血性中风弛缓期瘫痪患者50例,回顾性分析其治疗方法和效果。结果现代康复治疗患者的运动能力和生活能力均低于早期针灸联合现代康复治疗患者,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针灸联合现代康复在急性缺血性中风弛缓期瘫痪治疗中的临床疗效优越,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灸 现代康复 急性缺血性中风 弛缓期瘫痪 临床疗效
下载PDF
透刺法应用于卒中弛缓期36例 被引量:1
6
作者 靳道清 宋汉秋 《河南中医》 2011年第9期1050-1050,共1页
目的:观察透刺法应用于卒中弛缓期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单盲的方法将62例患者分为治疗组36例,对照组26例。对照组在急性脑梗死治疗常规的基础上,配合体针治疗。治疗组则在前者基础上给于透穴的电针刺激。日1次。疗程2周。结果:治... 目的:观察透刺法应用于卒中弛缓期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单盲的方法将62例患者分为治疗组36例,对照组26例。对照组在急性脑梗死治疗常规的基础上,配合体针治疗。治疗组则在前者基础上给于透穴的电针刺激。日1次。疗程2周。结果:治疗组改善率87.80%,对照组改善率33.33%。经χ2检验,P<0.05。结论:卒中弛缓期应用透刺法治疗可以有效改善患肢的软瘫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透刺法 卒中弛缓期 中西医结合疗法
下载PDF
早期针灸联合现代康复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弛缓期瘫痪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3
7
作者 于晶 刘书平 李昕 《内蒙古中医药》 2019年第11期144-145,160,共3页
目的:分析对急性缺血性中风弛缓期瘫痪行早期针灸联合现代康复治疗的效果。方法:将2018年3月~2019年3月本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中风弛缓期瘫痪患者15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行现代康复治疗措施,实... 目的:分析对急性缺血性中风弛缓期瘫痪行早期针灸联合现代康复治疗的效果。方法:将2018年3月~2019年3月本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中风弛缓期瘫痪患者15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行现代康复治疗措施,实验组行早期针灸联合现代康复治疗,对比两组徒手肌力评定以及表面肌电评定结果。结果:对两组徒手肌力以及表面肌电等级进行评定,可知实验组有效率为93.3%和92.0%,对照组分别为65.3%和70.7%,组间检验P<0.0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针灸联合现代康复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弛缓期瘫痪,可明显改善运功功能,预后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灸 现代康复 急性缺血性中风 弛缓期瘫痪
下载PDF
针灸联合康复理疗治疗脑卒中弛缓期瘫痪的效果观察
8
作者 魏学师 张红华 《中华养生保健》 2021年第7期49-51,共3页
目的分析脑卒中弛缓期瘫痪患者中,应用针灸联合康复理疗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78例在齐河县中医院接受治疗的脑卒中弛缓期瘫瘓患者,收治的时间为2018年1月~2020年1月。按照随机数表法将所有患者等分为两组,每组39例。其中常规组接受康复... 目的分析脑卒中弛缓期瘫痪患者中,应用针灸联合康复理疗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78例在齐河县中医院接受治疗的脑卒中弛缓期瘫瘓患者,收治的时间为2018年1月~2020年1月。按照随机数表法将所有患者等分为两组,每组39例。其中常规组接受康复锻炼方法,治疗组在常规组的基础上接受针灸疗法。将两组治疗后的功能障碍情况以及日常生活能力进行对比。结果治疗后,治疗组运动功能障碍评分明显高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日常生活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脑卒中弛缓期瘫痪患者针灸联合康复锻炼,明显降低了肢其体功能障碍的程.度,改善了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复理疗 脑卒中 针灸 瘫瘓 弛缓期
下载PDF
早期针灸联合现代康复在急性缺血性中风弛缓期瘫痪治疗中的临床疗效研究 被引量:23
9
作者 张宇 孔令博 +3 位作者 王兰 付彩红 韩笑 杨保林 《现代中医临床》 2017年第6期42-44,51,共4页
目的观察针灸联合现代康复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弛缓期瘫痪的疗效。方法将90例缺血性中风急性期7 d内弛缓期瘫痪的患者随机分为单纯现代康复治疗组(A组)30例,针灸治疗组(B组)30例,针灸联合现代康复治疗组(C组)30例,分别于发病后3个月和6... 目的观察针灸联合现代康复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弛缓期瘫痪的疗效。方法将90例缺血性中风急性期7 d内弛缓期瘫痪的患者随机分为单纯现代康复治疗组(A组)30例,针灸治疗组(B组)30例,针灸联合现代康复治疗组(C组)30例,分别于发病后3个月和6个月对患者的运动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进行比较。结果各组运动功能评分治疗3个月、6个月后较治疗前均显著改善(P<0.01);治疗3个月后,相较于A组,B组(P<0.05)与C组(P<0.01)具有显著性改善,C组较B组具有显著改善(P<0.05);治疗6个月,C组较A、B2组具有极显著改善(P<0.01)。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评分各组治疗3个月、6个月后较治疗前均显著改善(P<0.01);治疗3个月后,C组较A组具有显著改善(P<0.05);治疗6个月后,B、C2组较A组均具有显著改善(P<0.01)。结论针灸联合现代康复治疗在提高运动功能评分(FMA)和改善生活能力方面具有可行性、有效性和可重复性,针灸治疗在改善运动功能方面优势明显,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中风患者的临床预后及生活质量,为临床上急性缺血性中风弛缓期瘫痪患者中医康复方法的选择和干预时机提供了有益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风 弛缓期 针灸 康复
原文传递
早期针灸联合现代康复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弛缓期瘫痪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6
10
作者 王春旺 《医学信息》 2019年第15期152-153,156,共3页
目的探讨早期针灸联合现代康复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弛缓期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7年10月~2018年10月我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中风弛缓期瘫痪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0例。参照组给予现代康复治疗,研究组在... 目的探讨早期针灸联合现代康复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弛缓期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7年10月~2018年10月我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中风弛缓期瘫痪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0例。参照组给予现代康复治疗,研究组在参照组基础上给予早期针灸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运动功能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结果治疗后,研究组FMA评分、ADL评分均高于参照组[(85.62±4.72)分vs(78.51±4.13)分]、[(84.17±6.18)分vs(73.05±6.3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针灸联合现代康复对急性缺血性中风弛缓期瘫痪患者治疗效果理想,可改善患者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有助于促进其病情转归,在临床中用于改善患者预后有一定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灸 康复 急性缺血性中风 弛缓期瘫痪
下载PDF
发作性睡病快眼动睡眠期肌张力失弛缓特征与临床表征 被引量:2
11
作者 翟怡 詹淑琴 +5 位作者 王玉平 张益萌 丁岩 赵昕 刘江红 李宁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21年第9期529-533,共5页
目的通过分析发作性睡病(NT)患者多导睡眠监测(polysomnography,PSG)中快眼动睡眠期(REM)肌张力失弛缓(RWA)现象,研究其与NT临床表现的关系。方法纳入自2018年3月至2021年3月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睡眠门诊就诊并确诊为NT的患... 目的通过分析发作性睡病(NT)患者多导睡眠监测(polysomnography,PSG)中快眼动睡眠期(REM)肌张力失弛缓(RWA)现象,研究其与NT临床表现的关系。方法纳入自2018年3月至2021年3月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睡眠门诊就诊并确诊为NT的患者82例。对其进行睡眠问卷调查、多导睡眠监测(PSG)及多次小睡潜伏期实验(MSLT)检查,并计算REM期肌张力失弛缓(RWA)指数。结果发作性睡病1型(NT1):41例50%;发作性睡病2型(NT2):41例50%。病程:≤1年者NT1(25/41)60.98%,NT2(16/41)39.02%。全部患者中RWA指数增高者[RWA(+)](37/82)45.12%,其中NT1 RWA(+)(25/41)60.98%,NT2 RWA(+)(12/41)29.27%。全部患者中伴有快眼动睡眠期行为异常(RBD)者[RBD(+)]为(37/82)45.12%,其中NT1 RBD(+)(24/41)58.53%,NT2 RBD(+)(13/41)31.71%。全部患者中睡眠中生动梦境或噩梦者(+)(51/82)62.20%,其中NT1(36/41)87.80%,NT2(15/41)36.59%。结论NT中NT1患者就诊时病程更短,伴有RWA指数增高的比例、伴有RBD的比例均高于NT2,更易伴有生动梦境或噩梦。RWA指数增高者更易伴猝倒及生动梦境或噩梦,提示产生RWA的病理生理机制与NT猝倒及生动梦境或噩梦的产生具有相关性,RWA可作为NT患者病情监测及评估的一个客观有效指标。RWA可作为NT临床分型的参考,对发NT电生理诊断具有较高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作性睡病 REM肌张力失弛缓 多导睡眠监测 多次小睡潜伏试验
下载PDF
快速动眼睡眠行为障碍的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万好 孙锡娟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9年第16期106-108,共3页
目的探讨快速动眼睡眠行为障碍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多导睡眠图表现。方法随机选取2011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就诊于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的11例RBD患者,均为男性,完成神经系统查体、头部磁共振检查、动态脑电图及多导睡眠图检查。结果11例患... 目的探讨快速动眼睡眠行为障碍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多导睡眠图表现。方法随机选取2011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就诊于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的11例RBD患者,均为男性,完成神经系统查体、头部磁共振检查、动态脑电图及多导睡眠图检查。结果11例患者均在睡眠中出现多种行为障碍。多导睡眠图均表现为REM期肌弛缓现象消失伴有肌电活动。给予氯硝西泮或普拉克索治疗症状减轻。结论快速动眼睡眠行为障碍临床表现为夜间复杂动作行为,与神经退行性疾病,尤其是帕金森病、路易体痴呆、多系统萎缩等突触核蛋白病有很强的相关性。快速动眼睡眠行为障碍的前瞻性研究对于实现准确的预后以及更好的对症治疗和神经保护是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速动眼睡眠行为障碍 睡眠多导图 攻击 REM肌肉失弛缓 神经退行疾病
下载PDF
Image cytometric DNA analysis of mucosal biopsies in patients with primary achalasia
13
作者 I Gockel P K(a|¨)mmerer +5 位作者 J Brieger UR Heinrich WJ Mann F Bittinger VF Eckardt T Junginger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CSCD 2006年第19期3020-3025,共6页
AIM: To determine DNA aneuploidy in mucosal biopsies of achalasia patients for subsequent rapid diagnosis. METHODS: Biopsies from the middle third of the esophagus were obtained in 15 patients with achalasia. Immuno... AIM: To determine DNA aneuploidy in mucosal biopsies of achalasia patients for subsequent rapid diagnosis. METHODS: Biopsies from the middle third of the esophagus were obtained in 15 patients with achalasia. 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ing was carried out with monoclonal antibodies MIB-1 for Ki67 and PAb 1801 for p53, in addition to the conventional histologic examination for dysplasia. Nuclei of fresh biopsy material were enzymatically and mechanically isolated, and the DNA content was determined with image cytometry after Feulgen staining. DNA grading of malignancy was assessed according to Boecking to determine the variability of DNA values noted around the normal diploid peak. Further indices measured included the aneuploid rate, and the 5c-, 7c- and 9c-exceeding rate. RESULTS: The histological examination did not demonstrate dysplasia; while MIB-1 (basal) showed a positive reaction in 8/15 achalasia specimens, p53 was negative in all specimens. Image cytometric DNA analysis detected aneuploidy in 4/15 (26.7%) specimens. Samples from 15 patients with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as well as specimens obtained exclusively 2 cm proximal to the tumor served as reference tests. All carcinomas (15/15) as well as 9 of the peritumoral samples (9/15) were aneuploid. The comparison of biopsies from achalasia patients with peritumoral and carcinoma specimens revealed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regarding the aneuploid rate (diploid: P 〈 0.0001; tetraploid: P = 0.001), grading of malignancy according to Boecking (P 〈 0.0001) and the 5c- (P 〈 0.0001), 7c-(P 〈 0.0001), and 9c- (P = 0.0001) exceeding rate with progredient DNA alterations in the respective order. CONCLUSION: The finding that DNA aneuploidy was identified by image cytometry in esophageal specimens of patients with achalasia, which may be due to specific chromosomal alterations presenting as precancerous lesions in 27% of patients, leads us to conclude that image cytometry represents a valuable screening too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HALASIA Precancerous epithelial alterations Esophageal carcinoma Image cytometric DNA analysis Proliferation marker Ki67 Tumor suppressor gene p53
下载PDF
偏瘫的康复护理(续一) 被引量:1
14
作者 刘忠良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06年第9期765-767,F0004,共4页
关键词 康复护理 治疗性体位 偏瘫 BOBATH 抗痉挛模式 分离运动 良肢位 弛缓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