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在人性故事中报道典型人物——从张严平的作品看如何报道典型人物
1
作者 严林 彭雅惠 《写作》 2006年第12期5-8,共4页
典型人物报道是一种传统而重要的报道方式,它在弘扬优良传统、振奋民族精神、鼓舞斗志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它曾经的辉煌大家有目共睹,它塑造的一个个典型形象深入人心。然而。近年来我们不得不承认典型人物报道正处于瓶颈阶段... 典型人物报道是一种传统而重要的报道方式,它在弘扬优良传统、振奋民族精神、鼓舞斗志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它曾经的辉煌大家有目共睹,它塑造的一个个典型形象深入人心。然而。近年来我们不得不承认典型人物报道正处于瓶颈阶段:数量逐渐萎缩,作用逐步弱化。究其原因,与典型人物报道囿于概念化、程式化的写作方式不无关系。其报道的人物形象单一、呆板,无法吸引读者;大多报道只停留于介绍典型人物的工作业绩和先进事迹,而对人物的个性、情感、经历等方面则语焉不详,让读者感觉不真实、不深刻,既没有政治说服力,也没有艺术感染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型人物报道 人性 吸引读者 艺术感染力 报道方式 张严平
下载PDF
“首先不是文字,是感动!”——访新华社首位“领衔记者”张严平 被引量:1
2
作者 赵允芳 《传媒观察》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8-10,共3页
她的通讯《索玛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获第16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她参加了杨业功先进事迹报告团,受到中共中央总书记、军委主席胡锦涛同志的亲切接见,其报告受到胡锦涛同志的表扬;她还受新华社党组委托撰写了《穆青传》一书……
关键词 新华社 "领衔记者" 张严平 新闻采访 新闻报道
原文传递
张严平人物通讯特色探析 被引量:1
3
作者 邓慧娟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第5期27-27,33,共2页
人物报道是所有新闻报道中最吸引人同时也最具有欣赏价值的一种报道。人物通讯作为人物报道的一种,更能够反映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传播文化与价值。从张严平的作品里,我们感受到人物的"真"和"爱",看到她用心去感知... 人物报道是所有新闻报道中最吸引人同时也最具有欣赏价值的一种报道。人物通讯作为人物报道的一种,更能够反映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传播文化与价值。从张严平的作品里,我们感受到人物的"真"和"爱",看到她用心去感知采访者的内心,并运用朴素的文字,灵活的叙事结构和独特的叙述视角使人物的形象得到全面的呈现。本文通过对张严平作品的研读,以期能对其作品的通讯特色做出探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严平 人物通讯 特色
原文传递
一生的思念
4
作者 张严平 《新闻与写作》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27-28,共2页
2005年11月8日,记者节,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表彰大会在京召开,来自全国各地新闻战线上的172名成绩突出的新闻工作者被授予“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荣誉称号。新华社记者张严平获此称号并作为代表之一在大会上发言。本刊特刊出此文,旨在与... 2005年11月8日,记者节,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表彰大会在京召开,来自全国各地新闻战线上的172名成绩突出的新闻工作者被授予“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荣誉称号。新华社记者张严平获此称号并作为代表之一在大会上发言。本刊特刊出此文,旨在与读者共同聆听优秀新闻工作者的心里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闻工作者 新华社 记者 张严平 理想信念 新闻采访
原文传递
那片伤痛土地上的父老乡亲
5
作者 张严平 刘大江 余晓洁 《党建》 2009年第6期34-35,共2页
5月之殇,记忆中不可碰触的痛。北川的鸽子树又该开花了,又一个5月。
关键词 《那片伤痛土地上的父老乡亲》 张严平 散文 现代文学
原文传递
中国脊梁——献给伟大的中国人民
6
作者 张严平 肖春飞 +1 位作者 张汨汨 周婷玉 《青年博览》 2009年第21期34-36,共3页
浩瀚沙漠里,他们是一颗沙砾;苍茫群山间,他们是一块山石;无边原野上,他们是一捧泥土;滔滔江河中,他们是一滴水珠。他们的生,没有光环;他们的死,没有墓志铭;无以数计者,甚至没有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一个清晰面孔。
关键词 《中国脊梁——献给伟大的中国人民》 散文 文学 张严平 肖春飞
原文传递
入殓师刘瑞安:为逝者送上温暖
7
作者 张严平 赖臻 《当代劳模》 2011年第4期52-54,共3页
浅色的地砖、浅色的窗帘、浅色的灯光,宽敞的房间弥漫着柔和宁静。一抹黑色,在这浅色中格外扎眼。那是一座棺木。缎面的白盖布下,躺着一位意外身亡的年轻人。刘瑞安用宽厚的手掌轻轻地合上年轻人的双眼,嘴里安慰着:"可以好好休息了... 浅色的地砖、浅色的窗帘、浅色的灯光,宽敞的房间弥漫着柔和宁静。一抹黑色,在这浅色中格外扎眼。那是一座棺木。缎面的白盖布下,躺着一位意外身亡的年轻人。刘瑞安用宽厚的手掌轻轻地合上年轻人的双眼,嘴里安慰着:"可以好好休息了。"他拿来毛刷、粉底、调色盘,一支烟的工夫,血色像投入石子的水面,在逝者的面颊上一层层荡漾开来。每段旅途都有终点,每个生命都有尽头。这是一个关于真情和尊严的故事。今年51岁的刘瑞安,是北京八宝山殡仪馆的入殓师。他以精湛的技术手法、特殊的素养情感,让包括已故党政军高级领导干部、社会知名人士以及普通百姓共20多万逝者,温暖而尊严地迈进另一个世界的大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殓师刘瑞安:为逝者送上温暖》 故事 文学 张严平 赖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