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21篇文章
< 1 2 9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伤寒论》《金匮要略》探析张仲景用芍药之精髓
1
作者 赵泽义 鲁盈 《浙江中医杂志》 2024年第8期739-740,共2页
芍药首载于《神农本草经》,是古往今来中医临床之常用药,若究其辨证之严谨,组方之精良,用药之灵活,则非张仲景莫属,在《伤寒论》中有33个方出现芍药,《金匮要略》的205方中34个出现芍药,占全部方剂的21%^([1]),可见芍药应用范围之广,“... 芍药首载于《神农本草经》,是古往今来中医临床之常用药,若究其辨证之严谨,组方之精良,用药之灵活,则非张仲景莫属,在《伤寒论》中有33个方出现芍药,《金匮要略》的205方中34个出现芍药,占全部方剂的21%^([1]),可见芍药应用范围之广,“去”“留”之多变。本文将基于中医历代医家古籍探求张仲景应用芍药的内在机理,为临床应用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芍药 张仲景 伤寒论 金匮要略
下载PDF
基于《伤寒论》针药联用治疗肾性水肿探讨
2
作者 田振涛 何振 +3 位作者 于明杰 金珊 郭雨昕 刘宏岳 《国医论坛》 2024年第3期3-5,共3页
文章对《伤寒论》六经辨证中关于水肿药物治疗与针灸疗法相结合的条文进行归纳分析,并结合现代研究及临床,探讨经方联合针灸辨治肾性水肿的临床路径,为临床上针药并用治疗肾性水肿提供参考。
关键词 肾性水肿 伤寒论 中药 针灸 张仲景学术学说研究
下载PDF
《伤寒论》渴之病机研究
3
作者 黄晓华 许乐思 +2 位作者 郑承红 张显林 孟亚琼 《国医论坛》 2024年第5期1-4,共4页
文章分析《伤寒论》口渴相关条文,将口渴机理概括为津液耗伤、津液输布不利以及阳虚津液不化三大类,并根据邪气盛衰、脏腑辨证不同又细分为不同病机,以症状为核心,以辨证为依托,归纳各病机下口渴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 伤寒论 口渴 津液不足 水液停滞 热盛伤津 五苓散 猪苓汤 张仲景学术学说研究
下载PDF
基于病位辨证探析《伤寒论》三阳病传变
4
作者 杜鹏飞 赵鲲鹏 +3 位作者 张秋菊 张铭 刘克成 何霞 《国医论坛》 2024年第1期1-3,共3页
从病位辨证的角度对《伤寒论》有关三阳病的传变机理予以分析,提出六经中的三阳经皆有特定病位与之对应,即皮毛、肌肤对应太阳,筋脉对应少阳,六腑对应阳明,且三阳经的传变基本符合由表及里的病位传变规律,进一步揭示六经辨证的本质内涵... 从病位辨证的角度对《伤寒论》有关三阳病的传变机理予以分析,提出六经中的三阳经皆有特定病位与之对应,即皮毛、肌肤对应太阳,筋脉对应少阳,六腑对应阳明,且三阳经的传变基本符合由表及里的病位传变规律,进一步揭示六经辨证的本质内涵以指导临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位辨证 伤寒论 三阳病 张仲景学术学说研究
下载PDF
《伤寒论》“正虚”内因观探析
5
作者 刘庚鑫 张格第 晏子友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7-40,共4页
《伤寒论》一书的病因思想不同于现代狭义的“致病因素”,而是承自《黄帝内经》“正虚邪客”的发病通则,具有内外相参,整体联系的特点。该文从“正虚”角度,探析了张仲景的内因观及其在《伤寒论》六经病理体系的体现,首从阴阳、气血、... 《伤寒论》一书的病因思想不同于现代狭义的“致病因素”,而是承自《黄帝内经》“正虚邪客”的发病通则,具有内外相参,整体联系的特点。该文从“正虚”角度,探析了张仲景的内因观及其在《伤寒论》六经病理体系的体现,首从阴阳、气血、表里三端概述六经发病正气亏虚之大体,认为“正虚”是六经病传化、预后的主要内因,并阐明了经方论治中祛邪兼以护正原则,攻邪法之治禁原则等皆源于张仲景对“正虚”内因的注重。以期通过该文之研究,更全面地彰示《伤寒论》之病因与发病规律内涵及临床应用价值,有助于伤寒学之争鸣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张仲景 正气亏虚 病因 六经病
下载PDF
从《伤寒论》“津液-胃气”配对体系探析仲景三承气汤处方思路
6
作者 雷娜 王庆国 +4 位作者 宋虹霏 曾玲 李岫滟 李乔 穆杰 《环球中医药》 CAS 2024年第8期1607-1610,共4页
《伤寒论》“津液—胃气”以燥润相和构建的配对体系是仲景论阳明病篇的主要内容,以“津液—胃气”失和导致的“胃气”相对或绝对的亢燥构建了阳明病“胃家实”的病机基础,而参合阳明腑“主通降”“传化物”的病机叠加态又是阳明腑实证... 《伤寒论》“津液—胃气”以燥润相和构建的配对体系是仲景论阳明病篇的主要内容,以“津液—胃气”失和导致的“胃气”相对或绝对的亢燥构建了阳明病“胃家实”的病机基础,而参合阳明腑“主通降”“传化物”的病机叠加态又是阳明腑实证的主要病机。张仲景的三承气汤处方思路则是以此为据,引舟无水则不行,水载舟无风亦不行之理,其中大黄、芒硝是用以制约“胃气”亢燥,使舟有水载,厚朴、枳实是“击惰归之邪”的攻下腑实之品,使风能行舟,故以此小议之,以期有资于同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仲景 伤寒论 三承气汤 津液 胃气
下载PDF
《伤寒论》心悸辨治及临证启示
7
作者 赵娟 赵峰 +2 位作者 王原 高洁 虞鹤鸣 《河南中医》 2024年第10期1480-1484,共5页
张仲景《伤寒论》对心悸病因病机、辨治的论述详尽,自成一体。阳虚兼表,心无所主者,治以温阳解表,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化裁。气血两虚,心失所养者,治以建中补虚,调养气血,方用小建中汤;心阳不足,心失所养者,治以温通心阳... 张仲景《伤寒论》对心悸病因病机、辨治的论述详尽,自成一体。阳虚兼表,心无所主者,治以温阳解表,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化裁。气血两虚,心失所养者,治以建中补虚,调养气血,方用小建中汤;心阳不足,心失所养者,治以温通心阳,方用桂枝甘草汤;阴阳两虚,心脉不畅者,治以益气通阳,滋阴养血,复脉定悸,方用炙甘草汤;肾阳不足,水气凌心者,治以温阳利水止悸,方用真武汤;肾阴亏虚,心火亢扬者,治以滋阴清火,交通心肾,方用黄连阿胶汤;肝郁气滞,阳气郁遏,心失温养者,方用四逆散加桂枝;脾阳不足,水邪凌心者,方用理中丸加茯苓;胆气虚怯,心失所养者,方用小柴胡汤加龙骨牡蛎;三焦失职,水饮内停者,方用小柴胡汤去黄芩加茯苓;胃肠失常,损及于心者,方用茯苓甘草汤;腑实浊热,扰及于心者,治以通腑泻热和胃,依据病情酌选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悸 伤寒论 张仲景
下载PDF
《伤寒论》中的小方
8
作者 穆雪平 李泉红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4年第1期53-56,共4页
《伤寒论》是汉代张仲景所写的中医经典临床著作,其组方精炼,疗效显著。前人曾比喻中医用药如用兵,兵不在多,独选其能,因此小方具有研究意义。《伤寒论》中小方的具体治法有和法、寒法、温法、汗法、吐法和下法。作者根据小方治法的不同... 《伤寒论》是汉代张仲景所写的中医经典临床著作,其组方精炼,疗效显著。前人曾比喻中医用药如用兵,兵不在多,独选其能,因此小方具有研究意义。《伤寒论》中小方的具体治法有和法、寒法、温法、汗法、吐法和下法。作者根据小方治法的不同,对比、总结《伤寒论》中的小方条文、药性、组方分析及临床应用,有助于学习仲景组方思路,使临床应用更加得心应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小方 张仲景 经方 异病同治
下载PDF
基于《伤寒论》六经欲解时理论探讨非杓型高血压的中医病机
9
作者 黄永福 黄飞翔 《国医论坛》 2024年第2期8-11,共4页
文章分析《伤寒论》六经欲解时的意义,并与现代医学研究相结合后认为六经欲解时阶段的病理改变皆可导致血压的异常波动,使其呈现夜间血压下降不足的非杓型改变。在《伤寒论》六经欲解时理论的指导下,从“太阳郁闭”“阳明失合”“少阳... 文章分析《伤寒论》六经欲解时的意义,并与现代医学研究相结合后认为六经欲解时阶段的病理改变皆可导致血压的异常波动,使其呈现夜间血压下降不足的非杓型改变。在《伤寒论》六经欲解时理论的指导下,从“太阳郁闭”“阳明失合”“少阳枢折”“太阴不运”“少阴不藏”“厥阴不收”六个方面分别阐述非杓型高血压的中医病机,进而为中医药治疗血压昼夜节律异常提供临床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杓型高血压 伤寒论 六经欲解时 血压昼夜节律 张仲景学术学说研究
下载PDF
《伤寒论》上热下寒证浅析
10
作者 张欣怡 张艳艳 +1 位作者 宋媛媛 考希良 《河南中医》 2024年第7期983-988,共6页
上热下寒证属虚实夹杂、病机复杂的临床证候,基本病机为阴阳之气升降失常,正常的气机运行规律被打破,可分为中焦脾胃升降失职及肝肺失和,在气机上存在上部相对郁阻和下部相对气血不足之象。《伤寒论》中上热下寒方证有:胃热脾寒,中土失... 上热下寒证属虚实夹杂、病机复杂的临床证候,基本病机为阴阳之气升降失常,正常的气机运行规律被打破,可分为中焦脾胃升降失职及肝肺失和,在气机上存在上部相对郁阻和下部相对气血不足之象。《伤寒论》中上热下寒方证有:胃热脾寒,中土失运—黄连汤证、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证;风寒郁遏,相火内扰——厥阴病提纲证、乌梅丸证;失治邪陷,膈热脾寒——栀子干姜汤证;正虚邪郁,肺热脾寒——麻黄升麻汤证;枢机不利,胆热脾寒——柴胡桂枝干姜汤证。张仲景治疗上热下寒证的核心思想大致分为三点:其一,上热者清之,下寒者温之,寒热调和,用药大胆精细,对药物的作用把握得极其准确。其二,注重气机的调畅,要注意的是调畅气机应在顺应各个脏腑生理功能的基础上进行,要注意顾护脏腑本身的特性,不可一味地使用行气或梳理气机之品,应以增强脏腑本身的生理功能为主。其三,根据患者的脉象、证候去分析其内在病因病机,“治病必求于本”,要寻找患者的主要致病因素,进而从阴阳的大方向上去调整,追求阴平阳秘的生理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热下寒证 清上温下 寒热兼施 经方 伤寒论 张仲景
下载PDF
康平本《伤寒论》文本结构与学术价值初探
11
作者 孙君杰 张一琳 《河南中医》 2024年第11期1621-1625,共5页
《伤寒论》众多版本中,唯独康平本中有经、论、注、例、旁注等文本类型,有满列书写者,为15字列;有降一格书写者,为14字列;有降两格书写者,为13字列。15字列和14字列均系仲景原文,13字列和夹注应同出自王叔和之手,而旁注出自六朝诸师之... 《伤寒论》众多版本中,唯独康平本中有经、论、注、例、旁注等文本类型,有满列书写者,为15字列;有降一格书写者,为14字列;有降两格书写者,为13字列。15字列和14字列均系仲景原文,13字列和夹注应同出自王叔和之手,而旁注出自六朝诸师之手。康平本中某些类型的条文所在的列,字数相同,含有问曰、答曰的条文均为13字列,三阴三阳欲解时的条文,也均是13字列,说明只有太阳中风之说出自张仲景,太阴中风、少阴中风、厥阴中风和阳明中风之说皆出自王叔和。伤寒学家对于一些条文有较大争议,康平本中的夹注、旁注或可有助于化解争议。但康平本也有瑕疵,第38条和第39条应该有讹误,可能在王叔和整理的最初版本中便已出现,后学者对此作了更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康平本 文本结构 夹注 旁注 张仲景 王叔和
下载PDF
《伤寒论》“清浆水”考辨
12
作者 唐玉尧 金丽 《河南中医》 2024年第3期325-327,共3页
“清浆水”出自张仲景《伤寒论·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第393条,为枳实栀子豉汤的煎方用水,该方主要治疗大病初愈后,正气未复,余热未尽之劳复。浆水为熟粮食在容器内发酵而成,所用液体、粮食种类、发酵时间不同,所得到的浆... “清浆水”出自张仲景《伤寒论·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第393条,为枳实栀子豉汤的煎方用水,该方主要治疗大病初愈后,正气未复,余热未尽之劳复。浆水为熟粮食在容器内发酵而成,所用液体、粮食种类、发酵时间不同,所得到的浆水味道不同,用途也不同。大多医家认为浆水味甘酸,有开胃消食、调中引气、止呕、解渴和利小便的作用。张仲景煮方用水有“清浆水”“浆水”“醋浆水”,此三种浆水制作方法类似,但发酵时间不同,越久越酸,枳实栀子豉汤方中之“清浆水”应为发酵程度较轻的浆水,发酵时间小于两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浆水 “清浆水” 枳实栀子豉汤 伤寒论 张仲景
下载PDF
《伤寒论》三阳经中风、伤寒浅探
13
作者 陆海鹏 王子琴 +5 位作者 朱颖 杨堃 涂笑微 王楠 刘琬琰 牛乾 《河南中医》 2024年第1期1-4,共4页
外邪致病,首犯三阳经,发为中风、伤寒,动者属阳为中风,静者属阴为伤寒。太阳中风证为风邪侵袭太阳经所致,病机为风寒袭表,营弱卫强,治疗应调和营卫,解肌祛风,方用桂枝汤加减。太阳伤寒证为素体较强,腠理固密,卫气充盛,风寒犯卫,治疗应... 外邪致病,首犯三阳经,发为中风、伤寒,动者属阳为中风,静者属阴为伤寒。太阳中风证为风邪侵袭太阳经所致,病机为风寒袭表,营弱卫强,治疗应调和营卫,解肌祛风,方用桂枝汤加减。太阳伤寒证为素体较强,腠理固密,卫气充盛,风寒犯卫,治疗应辛温发表,宣肺平喘,方用麻黄汤加减。阳明中风证多由太阳中风证转化而来,多表现为太阳阳明合病或两经、三经同时发病,病机复杂,症状多样,张仲景并未设专方,仅告知医者不可妄用下法。阳明伤寒证为寒邪袭表,入里伤及阳明经,阳明经多气多血,外邪本应从热化,又素体胃阳相对不足,故治疗当温中祛湿,不可妄投苦寒泻下之品。少阳中风证属少阳经自发病,少阳经本为阳气蓬勃之经,若阳被郁遏,则会向上伸展,热极火盛,邪火聚集,治疗应和解枢机,方用小柴胡汤类方。少阳伤寒证为少阳经感受寒邪所致,少阳之气郁蒸在表不得散发,治疗应因势利导,和解枢机,不可发汗。中风与伤寒可相互转化,或同时致病,不可将二者机械割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风 伤寒 太阳经病 阳明经病 少阳经病 伤寒论 张仲景
下载PDF
《伤寒论》生姜泻心汤方后注并张仲景理中法探赜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李香 史光伟 +2 位作者 张禄璐 芦文娟 梁永林 《河南中医》 2023年第5期656-659,共4页
由生姜泻心汤方后注可知,理中人参黄芩汤的药物组成为生姜、甘草、人参、干姜、黄芩、半夏、大枣、桂枝、白术,为三泻心汤底方。三泻心汤均是治疗寒热错杂心下痞之方,半夏泻心汤以半夏为君,偏于止呕降逆;生姜泻心汤以生姜为君,偏于消中... 由生姜泻心汤方后注可知,理中人参黄芩汤的药物组成为生姜、甘草、人参、干姜、黄芩、半夏、大枣、桂枝、白术,为三泻心汤底方。三泻心汤均是治疗寒热错杂心下痞之方,半夏泻心汤以半夏为君,偏于止呕降逆;生姜泻心汤以生姜为君,偏于消中焦水饮;甘草泻心汤以甘草为君,偏于补中止泻。理中人参黄芩汤方中白术健脾益气,生姜发散水气,半夏降逆止呕,集三泻心汤功用为一体。因此,三泻心汤可以看作是由理中人参黄芩汤化裁而来。《伤寒论》中,理中丸体现了仲景的温中思想;三泻心汤体现了仲景温、清并用的理中思想;小建中汤体现了仲景的补中思想;调胃承气汤体现了仲景的泻中思想;小柴胡汤体现了仲景的和中思想;竹叶石膏汤体现了仲景的清中思想。张仲景通过温中、清中、补中、泻中、和中等治疗方法使人体处于中和状态,故而理中也可理解为调和人体之阴阳。张仲景之理中当解读为和中与致中和,而理中人参黄芩汤温、补、清、和兼具,最能体现理中之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中法 理中人参黄芩汤 半夏泻心汤 甘草泻心汤 生姜泻心汤 伤寒论 张仲景
下载PDF
《伤寒论》仲景不用黄芪的思考
15
作者 张琦 邢亦谦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4年第4期95-97,共3页
黄芪是一味经典的补气药,备受历代医家推崇。然而,仲景诸方中仅有七方运用黄芪,且均出自《金匮要略》。正如岳美中先生所言“仲景治伤寒绝不用黄芪”,仲景《伤寒论》中为何不用黄芪,或蕴含深意。文章从东汉以前典籍对黄芪的认识入手,以... 黄芪是一味经典的补气药,备受历代医家推崇。然而,仲景诸方中仅有七方运用黄芪,且均出自《金匮要略》。正如岳美中先生所言“仲景治伤寒绝不用黄芪”,仲景《伤寒论》中为何不用黄芪,或蕴含深意。文章从东汉以前典籍对黄芪的认识入手,以仲景用黄芪的情境为基,剖析仲景不用黄芪的原因,以管窥仲景用药法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 伤寒论 张仲景 理论探讨
下载PDF
基于语境的中医经典诠释路径——以《伤寒论》为例
16
作者 李远 李亚雯 +1 位作者 康咸丰 高天任 《河南中医》 2024年第11期1626-1631,共6页
中医经典诠释的基本要素与路径为定格本义、诠释公度性、逻辑规约和临床实践检验。第一,定格本义是其他诠释的内核和基本要求,诠释公度性、逻辑规约和临床实践检验等均需要遵循文本本义。第二,诠释公度性原则赋予诠释主体对中医经典诠... 中医经典诠释的基本要素与路径为定格本义、诠释公度性、逻辑规约和临床实践检验。第一,定格本义是其他诠释的内核和基本要求,诠释公度性、逻辑规约和临床实践检验等均需要遵循文本本义。第二,诠释公度性原则赋予诠释主体对中医经典诠释的外延和弹性空间,在对语境理解的具体过程中,无论是定格本义原则,还是逻辑规约或临床实践检验原则,事实上都可能会出现不完全精准客观的情况,但只要是诠释能够在诠释者之间,诠释者和接受者之间得到共同的认可,就是有效的诠释。第三,各种诠释均在中医经典文本语境规定的逻辑下发生,逻辑规约既是中医经典文本与诠释内容之间一以贯之的保证,也是保证诠释有理有据的重要要求。第四,临床实践检验是其他诠释方法的落脚点,一方面,定格本义、诠释公度性、逻辑规约等均是从理论上保证对语境的理解正确而不偏离中医经典原义;另一方面,可以从临床实践检验入手对文本进行理解,在从临床实践检验角度对中医经典进行诠释过程中,同样不能背离文本本义、诠释公度性、逻辑规约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经典 语境 诠释 伤寒论 张仲景
下载PDF
论《伤寒论》“主之”“与”“宜”“属”“以”区别
17
作者 封飞 肖郁婷 王明炯 《河南中医》 2024年第9期1312-1315,共4页
《伤寒论》方剂条后“主之”“与”“宜”“以”等字词,在表达方剂使用方法及药物配伍关系上存在不同含义。“属”为后人批注,不纳入讨论;“主之”对应主证主方,主方能应对主证中所有症状,临床加减化裁不在主证主方讨论范围内;“与”则... 《伤寒论》方剂条后“主之”“与”“宜”“以”等字词,在表达方剂使用方法及药物配伍关系上存在不同含义。“属”为后人批注,不纳入讨论;“主之”对应主证主方,主方能应对主证中所有症状,临床加减化裁不在主证主方讨论范围内;“与”则提示医家注意疾病变化,示意在复杂条件下商榷使用方剂;“宜”乃“适宜”“合适”之意,所对应条文与治疗法则有关,提示相同治法下的加减用药;“以”提示病情复杂,可用试探法进一步观察病情,从而确定病性、病位或病理,试探之方宜小而精,不可误用猛法伤及人体正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之” “与” “宜” “属” “以” 伤寒论 张仲景
下载PDF
《伤寒论》误汗原因及避免方法
18
作者 郑志攀 《河南中医》 2024年第5期655-658,共4页
汗法是太阳病最重要的治疗方法,文中所载常见的误汗原因有:辨证失误,方证不符;病轻药重,耗伤气阴;病重药轻,病势难截;误治兼加,头绪繁杂;体质偏颇,变证叠出;火疗取汗,误治生变。为避免误汗,临证应注意方证相应,汗法主要适用于太阳伤寒... 汗法是太阳病最重要的治疗方法,文中所载常见的误汗原因有:辨证失误,方证不符;病轻药重,耗伤气阴;病重药轻,病势难截;误治兼加,头绪繁杂;体质偏颇,变证叠出;火疗取汗,误治生变。为避免误汗,临证应注意方证相应,汗法主要适用于太阳伤寒及中风证,伤寒为表实证、中风为表虚证,表实证多用麻黄汤,表虚证多用桂枝汤。同时还需注意兼夹病证,随证治之。注意方药轻重缓急,发汗不及可更作服或温覆及啜热稀粥,若发汗太过,则可用温粉粉之。《伤寒论》中的发汗方法多指辛温发散法,另外还有温针、火灸等方法,临证应选择合适的发汗方式。注意因人制宜,酒客、咽喉干燥者、淋家、疮家、衄家、亡血家、汗家、虚寒者慎发汗,在选择麻黄汤、大青龙汤等发汗峻剂时,还要考虑到患者体质的强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汗法 误汗 伤寒论 张仲景
下载PDF
试论《伤寒论》“分部六经”和“通体六经”辨证及其临床意义
19
作者 刘国晖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年第1期76-80,共5页
仲景以六经辨治伤寒,古今奉为圭臬。临床具体为之,尚有难明之处。为此,作者基于多年学用《伤寒论》的心得,认识到论中六经辨证,仍有精华未发。因此,在反复研习原文的基础上,参以《黄帝内经》和名家之论,分析类比,进一步将六经辨证细化... 仲景以六经辨治伤寒,古今奉为圭臬。临床具体为之,尚有难明之处。为此,作者基于多年学用《伤寒论》的心得,认识到论中六经辨证,仍有精华未发。因此,在反复研习原文的基础上,参以《黄帝内经》和名家之论,分析类比,进一步将六经辨证细化为辨“分部六经”和辨“通体六经”两大方法。于此期望能以此执简御繁,预测病势预后,举一反三,拓宽六经辨证临床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仲景 伤寒论 六经辨证 分部六经 通体六经 临床应用
下载PDF
《伤寒论》身重病因病机
20
作者 张元熙 《河南中医》 2024年第1期9-12,共4页
《伤寒论》中的身重病机有风寒外束,里热炽盛,气机郁滞,水湿不化,阳气受损,精气亏虚等,其最后转归均为经脉受邪,失于濡养。风寒外束,阳气闭塞,寒性收引,表闭不开,阳郁不伸,四肢经脉失养,则发为身重,用大青龙汤解表清热;阳明里热炽盛,伤... 《伤寒论》中的身重病机有风寒外束,里热炽盛,气机郁滞,水湿不化,阳气受损,精气亏虚等,其最后转归均为经脉受邪,失于濡养。风寒外束,阳气闭塞,寒性收引,表闭不开,阳郁不伸,四肢经脉失养,则发为身重,用大青龙汤解表清热;阳明里热炽盛,伤津耗气,周身经脉失于濡养则身重,用大承气汤破实攻满,或用白虎汤清阳明之热;少阳枢机不利,气机失于条达,运行不畅,经脉失养,发为身重,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疏通三焦气机,驱阳达表;少阴病肾阳虚损,水湿不化,浸于四肢,导致四肢沉重疼痛,用真武汤温阳利水;表邪不解误用灸法,表闭阳郁,火性炎上,上实下虚,故见下肢沉重麻木,用肉桂、附子等温通下焦阳气,龙骨、牡蛎等潜镇在上之浮阳,表邪不解误用下法,阳气受损,经脉失养,可见身体困重,治疗当以补益扶正为主,方用小建中汤或补中益气汤;伤寒后正气亏虚,行房事更耗伤精气,四肢失于濡养,形气两伤,故身重,治疗应以扶正为主,方用烧裩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重 风寒外束 里热炽盛 气机郁滞 水湿不化 阳气受损 精气亏虚 伤寒论 张仲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