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伤寒杂病论》中干姜之温阳五法探析
1
作者 李贞国 陈潇予 +3 位作者 研智 刘永秀 谷月 高蕾 《环球中医药》 CAS 2024年第4期676-681,共6页
温阳法作为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于狭义温法之祛寒温经,《伤寒杂病论》中温阳的概念则更加广泛深刻。本文以《伤寒杂病论》中干姜的配伍规律、量效及煎煮时间为线索,并结合历代医家对干姜的临床应用,从筑阳法之干姜甘草... 温阳法作为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于狭义温法之祛寒温经,《伤寒杂病论》中温阳的概念则更加广泛深刻。本文以《伤寒杂病论》中干姜的配伍规律、量效及煎煮时间为线索,并结合历代医家对干姜的临床应用,从筑阳法之干姜甘草,温中阳以筑生阳之基;干姜人参,滋液救阴以助化阳之能;通阳法之干姜半夏,温化饮邪以达阳之流通;密阳法之干姜桂枝,温通内外以资阳气之密固;潜阳法之干姜附子,破阴救逆以潜下焦之元阳;复阳法之干姜黄连,寒热并用以复阳位之乱五个方面探讨干姜之温阳五法内涵,以期为临床用药提供理论依据及拓展干姜的临床运用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病论》 张仲景 干姜 温阳五
下载PDF
从《伤寒杂病论》序看张仲景的创作方法
2
作者 赵东丽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3年第15期83-86,共4页
《伤寒杂病论》序中作者指出此书创作的方法及途径为“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平脉辨证”,并且说明“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即对古代中医理论著作进行参考,结合脉证,希望读者能够通过对疾病的观察而了解其本源。从对《伤寒论... 《伤寒杂病论》序中作者指出此书创作的方法及途径为“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平脉辨证”,并且说明“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即对古代中医理论著作进行参考,结合脉证,希望读者能够通过对疾病的观察而了解其本源。从对《伤寒论》等书籍的考察中也可看出,其与早期中医文献如《黄帝内经》《难经》的联系,对于脉象、症状的重视与详细描述及对疾病本源——病因病机的探讨。正是这些内容,将详尽的脉证与病因病机相对应,才让后人能够准确判断病情,确定治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病论》 张仲景 症状
下载PDF
《伤寒杂病论》中“阳”字含义考辨
3
作者 茆慧芳 李崇超 《河南中医》 2024年第9期1307-1311,共5页
“阳”字在《伤寒杂病论》中具有丰富的含义,或言脉象,或言脉位,或言脉法,或言津液,或言阳气,或言卫气,或言病位,或言病邪,或言病性,或言治则等。言脉象时,“阳”代指阳邪;言脉位时,“阳”表示寸脉,“阴”表示尺脉;言脉法时,以阴阳表示... “阳”字在《伤寒杂病论》中具有丰富的含义,或言脉象,或言脉位,或言脉法,或言津液,或言阳气,或言卫气,或言病位,或言病邪,或言病性,或言治则等。言脉象时,“阳”代指阳邪;言脉位时,“阳”表示寸脉,“阴”表示尺脉;言脉法时,以阴阳表示脉之浮沉,从而提示疾病之表里、内外;言津液时,“阳”代指津液,“阴”代指血;言阳气时,“阳”表示阳气异常;言卫气时,“阴”表示营气,“阳”表示卫气,以阐释营卫关系;言病位时,“阳”提示病位在太阳或少阳;言病邪时,“阳”代指表邪或阳邪;言病性时,“阳”代指虚热之证;言治则时,阳病治阴,阴病治阳,以“阴阳自和”为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 脉象 脉位 津液 阳气 卫气 治则 《伤寒病论》 张仲景
下载PDF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化瘀法”之探要 被引量:3
4
作者 江义墩 韩海啸 彭继升 《医学信息》 2010年第16期2698-2699,共2页
"瘀热"为临床常见之证,古代医家对瘀热为病的成因、病理机制、治疗原则及用药,都有了初步的认识,为研究瘀热相博证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详尽论述了其病因病机和治法方药,为后世医家研究和治疗瘀热之证奠定... "瘀热"为临床常见之证,古代医家对瘀热为病的成因、病理机制、治疗原则及用药,都有了初步的认识,为研究瘀热相博证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详尽论述了其病因病机和治法方药,为后世医家研究和治疗瘀热之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现探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病论》 张仲景 化瘀 治疗原则 古代医家 理机制 方药
下载PDF
《伤寒杂病论》成书过程及张仲景中医治学方法刍议 被引量:2
5
作者 曹柏龙 杨建宇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1年第24期85-86,共2页
目的探讨张仲景的中医治学方法及铁杆中医的成才之路。方法通过《伤寒杂病论》与《汤液经法》之间的关系研究张仲景的中医治学方法。结果《伤寒杂病论》是张仲景在《汤液经法》的基础上完成的。结论中医的成才离不开中医经典的学习研究,... 目的探讨张仲景的中医治学方法及铁杆中医的成才之路。方法通过《伤寒杂病论》与《汤液经法》之间的关系研究张仲景的中医治学方法。结果《伤寒杂病论》是张仲景在《汤液经法》的基础上完成的。结论中医的成才离不开中医经典的学习研究,"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是中医大师必经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病论 汤液经 张仲景 中医治学方
下载PDF
从兵法角度探析《伤寒杂病论》“重攻”治疾思想
6
作者 林靖欣 温易雯 +1 位作者 廖华君 文小敏 《河南中医》 2023年第10期1459-1463,共5页
兵法万变不离其宗,皆以攻击与打败敌人为目标、守护己方安全为前提,治病救人也与之相似,遣方用药意在祛除病邪,同时也要顾护正气,从而使病人恢复健康。兵法中的攻守与中医的攻法、补法有相通之处。张仲景受时代影响,较为注重“攻”法,... 兵法万变不离其宗,皆以攻击与打败敌人为目标、守护己方安全为前提,治病救人也与之相似,遣方用药意在祛除病邪,同时也要顾护正气,从而使病人恢复健康。兵法中的攻守与中医的攻法、补法有相通之处。张仲景受时代影响,较为注重“攻”法,即以祛邪为主。对于邪实之证,如阳明腑实证、痞证、结胸、水气等,有邪必攻。感受外邪,速攻速决,如治疗外感的方剂随着病邪由太阳到阳明的深入而变换,由表及里依次为麻黄汤、大青龙汤、麻杏石甘汤、白虎汤。此外,进攻重速,收兵也需及时,中病即止,张仲景多次提到“停后服”“止后服”,即体现了该思想。在治疗虚实夹杂证时,张仲景多以祛除病邪为主,扶正补虚为辅,且补虚目的并非补其不足,而是为了使机体能承受药物的攻伐之力,补虚多是在病邪祛除后进行,如十枣汤服后需“糜粥自养”。当正气犹存,可耐受药力时,更是纯攻无守,如抵当汤。纯攻非长久之计,当中病即止。兵法思想与中医学有互通之处,可借兵法理解历代中医学说的理、法、方、药,但二者也存在差异,应有所取舍地学习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攻”思想 “攻守”思想 《伤寒病论》 张仲景
下载PDF
从《伤寒杂病论》《辅行诀》探讨《汤液经法》针灸学特点 被引量:1
7
作者 梁修朗 张澎 +1 位作者 苏坤莲 范郁山 《山东中医杂志》 2017年第6期456-458,共3页
《汤液经法》是一部以道家思想为指导的中医著作,其对后世医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其中有许多关于针灸治病的经典论述,通过从《伤寒杂病论》《辅行诀》条文做对比分析试还原《汤液经法》中的内容后发现,其重视经络、未病先防、善用... 《汤液经法》是一部以道家思想为指导的中医著作,其对后世医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其中有许多关于针灸治病的经典论述,通过从《伤寒杂病论》《辅行诀》条文做对比分析试还原《汤液经法》中的内容后发现,其重视经络、未病先防、善用刺血疗法、慎用火法等特点较为鲜明突出,这些特点是古人在临床中反复实践所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可能仅仅是《汤液经法》中的冰山一角,更多内容值得临床进一步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汤液经 伤寒病论 辅行诀 针灸特点
下载PDF
《伤寒杂病论》寒热并用法及其临床运用探析 被引量:2
8
作者 杨军 《中医研究》 2018年第5期8-10,共3页
《伤寒杂病论》从多个方面给后世树立了寒热并用之典范。从源流发展、治疗功效、规律初探、作用机制、临床运用、发微启迪等方面论述《伤寒杂病论》中寒热药物并用法及其临床运用,指出寒热并用法已遍及临床各科。
关键词 《伤寒病论》 寒热并用 临床运用 中药配伍 规律
下载PDF
基于《神农本草经》探析张仲景运用麻黄的证治规律
9
作者 陈含情 李晓红 +3 位作者 陈晓伟 张双圆 林政道 毛堂友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7期96-100,共5页
麻黄为临床最常用中药之一,《神农本草经》载其“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癥坚积聚”,在临床各科中得到了广泛运用。文章基于《神农本草经》对麻黄主治病症的阐述,结合《伤寒杂病论》相关条文的记... 麻黄为临床最常用中药之一,《神农本草经》载其“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癥坚积聚”,在临床各科中得到了广泛运用。文章基于《神农本草经》对麻黄主治病症的阐述,结合《伤寒杂病论》相关条文的记载,归纳总结了张仲景对《神农本草经》的学术继承,尤其是涉及“主中风,伤寒头痛”“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等;此外,张仲景结合临证经验,将麻黄的主治功效进行了拓展创新,尤其是在“痉病”“湿病”“水气病”。同时,文章还系统整理了张仲景应用麻黄的运用时机、用量规律、炮制煎煮等,从而进一步探析张仲景运用麻黄的证治规律,以期为中医学者深入理解经方组方特色、掌握麻黄运用方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农本草经》 麻黄 张仲景 《伤寒病论》 运用规律
下载PDF
从针灸学角度试论《伤寒杂病论》与《黄帝内经》的关系 被引量:4
10
作者 刘桂荣 姚文轩 蔡群 《河南中医》 2017年第4期563-565,共3页
遍览《伤寒论》《金匮要略》,仲师用针灸时描述都非常简单,如刺某穴,灸某穴,这与其严谨的文风格格不入。《灵枢经》关于腧穴的揣定、针具的选择、体位的选择、进针法、针刺的角度、方向和深度、行针手法、得气、候气、催气、守气、行气... 遍览《伤寒论》《金匮要略》,仲师用针灸时描述都非常简单,如刺某穴,灸某穴,这与其严谨的文风格格不入。《灵枢经》关于腧穴的揣定、针具的选择、体位的选择、进针法、针刺的角度、方向和深度、行针手法、得气、候气、催气、守气、行气、治神与守神、针刺补泻等都有较完备的论述。可以肯定的是,《神农本草经》《汤液经法》这两部著作都不会有针灸的内容。《黄帝内经》《难经》《黄帝明堂经》等著作在仲师之前,仲师采撷其精华为己所用是完全可能的,正是这些著作为仲师的针灸治疗提供了理论指导,若割裂《伤寒杂病论》与《黄帝内经》等古籍的关系,则仲师的针灸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强调《伤寒杂病论》源自《神农本草经》《汤液经法》,而否认与《黄帝内经》等相关,就犯了非此即彼的错误。笔者主张借用《黄帝内经》等古籍的理论去理解《伤寒论》《金匮要略》的条文,但也反对牵强附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病论》 《黄帝内经》 针灸 张仲景
下载PDF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脉法探析 被引量:4
11
作者 丁瑞丛 杨怡然 +1 位作者 刘玲 王平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2519-2521,共3页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是近代发现的张仲景《伤寒论》传本之一,其内容完整,较好地体现了张仲景的脉学特色,文章通过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的学习,对仲景的脉法进行初步探析。
关键词 伤寒病论 平脉辨证 张仲景
下载PDF
通阳论系列之四:通阳宣痹在《伤寒杂病论》中的运用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秀琼 冯云霞 +4 位作者 朱旭 郝建军 丁舟 刘用 章茜 《中西医结合研究》 2011年第6期319-320,共2页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虽未明言通阳之法,但后代医家多认为其已行通阳之实。在现行的相关教材中也多次提到其关于通阳法则的应用,我们以现行中医专业本科教材为蓝本,探讨中医通阳宣痹治法在《伤寒杂病论》中的应用。
关键词 《伤寒病论》 通阳宣痹 本科教材 中医专业 张仲景 通阳 应用
下载PDF
《伤寒杂病论》建中法解读 被引量:6
13
作者 郭彤彤 周荻书 刘宝虎 《河南中医》 2018年第12期1783-1786,共4页
张仲景强调"有一分胃气,便有一分生机",其建中法将"保胃气"思想体现得淋漓尽致,创立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和大建中汤,分别治疗虚劳里急,虚劳里急诸不足证及虚寒腹痛。小建中汤主要治疗中焦虚寒,气血不足而兼伤寒表... 张仲景强调"有一分胃气,便有一分生机",其建中法将"保胃气"思想体现得淋漓尽致,创立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和大建中汤,分别治疗虚劳里急,虚劳里急诸不足证及虚寒腹痛。小建中汤主要治疗中焦虚寒,气血不足而兼伤寒表证;脾虚腹痛兼少阳邪郁证;虚劳病中焦虚寒,阴阳两虚证;"黄疸"病属脾虚气血不足证;房劳过度所致诸证。黄芪建中汤方较小建中汤补虚作用更强,阴阳俱虚偏于脾胃气虚者应用黄芪建中汤疗效颇佳。大建中汤适用于素体虚、病情急且重、腹痛较重的患者,即中阳虚弱而脘腹冷痛,阴寒内盛而上逆之人。三建中汤选药精准,配伍巧妙,扶正祛邪,效如桴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中 《伤寒病论》 张仲景 小建中汤 黄芪建中汤 大建中汤
下载PDF
《伤寒杂病论》针灸治疗特色
14
作者 杨凌毓 贺煜竣 +2 位作者 宋伯骐 张亚兰 刘未艾 《河南中医》 2020年第4期490-492,共3页
张仲景施针用灸,范围明确,依病性而定。三阳用针,刺其腧而泄其邪、防传变、理经气。三阴用灸,灸其穴而壮其阳、温经脉、煦百骸。阳证用针,阴证用灸是其常,针刺祛邪,艾灸扶正是其变,随其兼证的差异,选择相应的医治措施。张仲景临证脉症合... 张仲景施针用灸,范围明确,依病性而定。三阳用针,刺其腧而泄其邪、防传变、理经气。三阴用灸,灸其穴而壮其阳、温经脉、煦百骸。阳证用针,阴证用灸是其常,针刺祛邪,艾灸扶正是其变,随其兼证的差异,选择相应的医治措施。张仲景临证脉症合参,辨证之后精确把握病位,再考虑疾病寒热虚实,选用治法,病机同则治同,病机异则治异。《伤寒杂病论》论治六经病,充分发挥了针灸经络理论,主要体现在:一,病候与《灵枢》经络病候的相似性;二,病变部位的相同处;三,张仲景不仅明辨经络病变,更利用经络来解释病候。《伤寒杂病论》针刺防变的学术思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治未病,杜其萌。二,治已病,防传变。《伤寒杂病论》对危重证候的阐述包括诊断与救治两方面。危重证候的诊断主要体现在体温、脉搏、神志和呼吸频率等方面;救治上,见阳衰阴盛之危象,用汤药恐不济急,乃灸其厥阴,温阳复脉;出现厥利无脉的危重证候,急灸关元、气海。《伤寒杂病论》中涉及针灸的知识虽零散分布,但其书中的针灸特色,不仅继承、完善并发展了东汉以前的针灸学术思想,更对临床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灸 《伤寒病论》 六经 经络 张仲景
下载PDF
《辅行诀》和《伤寒杂病论》“方同名异”及其原因解玄 被引量:4
15
作者 代民涛 柴可夫 李秀月 《中医学报》 CAS 2011年第3期305-308,共4页
目的:研究《辅行诀》与《伤寒杂病论》的渊源关系及二者"方同名异"之特点。方法:通过《辅行诀》与《伤寒杂病论》中有关药方及服药方法来论证。结果:《辅行诀》与《伤寒杂病论》同出一源——《汤液经法》。结论:发现《辅行诀... 目的:研究《辅行诀》与《伤寒杂病论》的渊源关系及二者"方同名异"之特点。方法:通过《辅行诀》与《伤寒杂病论》中有关药方及服药方法来论证。结果:《辅行诀》与《伤寒杂病论》同出一源——《汤液经法》。结论:发现《辅行诀》与《伤寒杂病论》存在"方同名异"这一特点,并从仲景"避道家之称"、汉时医家方剂命名法等方面解玄"方同名异"之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仲景 陶弘景 伤寒病论 汤液经 辅行诀 食材 食疗
下载PDF
敦煌遗书《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外感天行与张仲景伤寒探讨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永文 鞠娟 李芳 《中国中医药科技》 CAS 2012年第5期480-480,F0003,共2页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以下简称《法要》)是敦煌遗书中保存较完整的著作,经医家探讨及研究认为其具有较高学术价值。《法要》卷首指出:“诸凡杂病,服药汗吐下后,邪气虽平,精气被夺,致令五脏虚疲,当即据证服补汤数剂以补之”...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以下简称《法要》)是敦煌遗书中保存较完整的著作,经医家探讨及研究认为其具有较高学术价值。《法要》卷首指出:“诸凡杂病,服药汗吐下后,邪气虽平,精气被夺,致令五脏虚疲,当即据证服补汤数剂以补之”,又云:“外感天行.经方之治,有二旦、六神大小等汤”,故《法要》中的方剂可分为治疗“诸凡杂病”和“外感天行”两部分,通过对外感天行临床症状、脉象及治疗方剂的分析,认为〈法要)中记载的外感天行就是张仲景所称之的伤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辅行诀脏腑用药要》 敦煌遗书 张仲景 伤寒 学术价值 临床症状 汗吐下
下载PDF
张仲景辨证运用温法撷菁 被引量:4
17
作者 刘煜 陈永萍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07年第3期5-6,共2页
温法是治疗寒证的基本原则,为“八法”之一,在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中也有体现,至今仍指导临床,笔者就学习所得归纳分述如下:
关键词 张仲景 辨证运用 《伤寒病论》
下载PDF
《伤寒论》针灸疗法枢要 被引量:4
18
作者 柴瑞震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05年第10期20-24,共5页
张仲景所著<伤寒论>针灸疗法的内容,散见于各篇条目之中,给后学者带来了诸多的不便和困惑,考<伤寒论>直接与针灸有关的条文达69条.仲景先师提出了用针灸治疗伤寒杂病的具体方法,并确立了"病在三阳宜针,病在三阴宜灸&qu... 张仲景所著<伤寒论>针灸疗法的内容,散见于各篇条目之中,给后学者带来了诸多的不便和困惑,考<伤寒论>直接与针灸有关的条文达69条.仲景先师提出了用针灸治疗伤寒杂病的具体方法,并确立了"病在三阳宜针,病在三阴宜灸"的治疗原则;同时倡导"阳证宜针,阴证宜灸",阳实证不宜用火治(包括艾灸、熏熨、温针、烧针等),若用灸法易出现变证、坏证,即阳盛阴虚忌用火灸法;阴虚热证,灸治亦应忌用,故针刺法多用于泻实热,灸法多用以温虚寒,方可避免一些失治、误治的变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 针灸 功能 误针 误灸 《伤寒论》 针灸 针灸治疗 阴虚热证 伤寒 治疗原则 张仲景 针刺
下载PDF
浅析张仲景对针灸的运用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增华 《光明中医》 2007年第11期2-4,共3页
关键词 张仲景针灸法/《伤寒杂病论》运用
下载PDF
张仲景针灸运用特点探析 被引量:3
20
作者 赵海宏 张立侠 《吉林中医药》 1996年第1期2-2,共1页
张仲景是汉代著名医家,他不仅晓医明药,被后世尊为医圣,而且对针灸的运用亦别具匠心,具有独到之处.仲景运用针灸的特点主要反映在《伤寒论》中,全书397条,113方,其中涉及针灸的条文有24条。
关键词 伤寒病论 张仲景 针灸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