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张家口北部铅锌银多金属矿床区域剥蚀程度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李随民 焦雪红 +6 位作者 郝花金 韩腾飞 孙志伟 李宾 李紫烨 邢欢 韩玉丑 《地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38-545,共8页
张家口北部是河北省重要的铅锌银多金属矿床富集区。区内多金属矿床成矿作用和控矿因素相似,矿化形成均与燕山期酸性小岩体侵入变质结晶基底有关。区域多金属矿床化探异常具可对比性。化探异常图显示区内多金属矿床与化探异常在地表总... 张家口北部是河北省重要的铅锌银多金属矿床富集区。区内多金属矿床成矿作用和控矿因素相似,矿化形成均与燕山期酸性小岩体侵入变质结晶基底有关。区域多金属矿床化探异常具可对比性。化探异常图显示区内多金属矿床与化探异常在地表总体呈现无偏性空间分布特征,化探数据因子分析结果表明成矿元素相关性在水系沉积物中未发生改变。据此可将原生晕中依据不同元素组合识别矿体剥蚀程度的思路运用于1:20万化探数据,以此识别区域多金属矿床剥蚀程度。本文以张家口研究程度较高的蔡家营多金属矿床为例,选用可有效识别矿体剥蚀程度的(Bi+V+Ba)/(B+Sb+U)、(U/Th)元素比值,将区域化探数据用于多金属矿床剥蚀程度分析,结果显示区内多金属矿床均出露于剥蚀强度较高区域,受到不同程度的剥蚀。累加NAP值方法显示兰闫多金属矿床剥蚀程度最高,蔡家营、青羊沟矿床剥蚀程度明显降低。区内多金属矿床多分布于岩石风化程度较高的变质结晶基底出露区域及其周边。火山岩盖层下伏变质岩中多金属矿床多呈隐伏-半隐伏状态分布,应是区内下步多金属矿床找矿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体剥蚀程度 岩石风化程度 铅锌银多金属矿床 张家口北部
下载PDF
张家口北部侏罗纪煤田聚煤规律及资源预测 被引量:8
2
作者 秦金波 吴顺福 +2 位作者 王相会 袁东翔 于宏业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738-747,共10页
张家口北部侏罗纪聚煤盆地的生成主要在中生代中侏罗世早期(陈顺等,1988;范和平,1989;刘晓文等,2005;谢明忠等,1996;张建军,2006)。在中生代之前该区地壳处于长期稳定的"地盾"构造状态(袁东翔,2006)。早侏罗世晚期地盾开始活... 张家口北部侏罗纪聚煤盆地的生成主要在中生代中侏罗世早期(陈顺等,1988;范和平,1989;刘晓文等,2005;谢明忠等,1996;张建军,2006)。在中生代之前该区地壳处于长期稳定的"地盾"构造状态(袁东翔,2006)。早侏罗世晚期地盾开始活化,至中侏罗世早期聚煤盆地开始形成,在一些山间盆地内沉积形成了侏罗系下花园组含煤地层(袁东翔,2006)。笔者通过对该区已知煤炭资源赋存状态,以及已有地质勘查成果的分析研究后认为:该区中侏罗世早期聚煤盆地,主要生成在由不同方位的古陆或构造带所形成的交角构造区(童玉明,1992);下花园组含煤建造是在较强的水动力条件下、陆源碎屑物质沉积速率较快的沉积环境中形成的(陈忠惠,1988;韩德馨等,1980;李思田等,1988;刘宝?等,1980);可采煤层主要富集在盆地次边缘以及特定部位和冲积扇远端的扇前三角洲或扇面分流河道之间的相对较稳定的聚煤环境中(王定武等,2005;王洪力,2006;王思恩,1994;王相会,1998);煤系及煤层主要保存在后期改造作用较弱和相对稳定或持续缓慢沉降的构造环境中(王定武等,2005;王洪力,2006;王思恩,1994;王相会,1998)。在这些新认识的基础上提出了几个聚煤预测区,为该区下一步的预查找煤工作指明了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环境 沉积体系链 聚煤规律 交角构造 盆地次边缘 后期改造 资源预测 张家口北部
下载PDF
张家口北部聚煤古地理与地貌特征连续性分析
3
作者 于宏业 王玉才 《企业技术开发(中旬刊)》 2013年第4期27-28,共2页
通过对张家口北部地区分布的若干侏罗纪聚煤盆地的分布特征分析和地质构造研究。特别是对该区第四纪地貌特征的对比分析,认为中侏罗世早期聚煤盆地古地理与第四纪地形地貌特征具有继承性,对进一步运用地貌学找煤具有指导作用。
关键词 张家口北部 聚煤古地理 地貌特征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