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敦化-密山断裂带的平移距离:来自松嫩-张广才岭-佳木斯-兴凯地块古生代-中生代岩浆作用的制约 被引量:19
1
作者 王枫 许文良 +3 位作者 葛文春 杨浩 裴福萍 吴韦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129-1140,共12页
敦化-密山断裂带是郯庐断裂北段的重要分支之一,其大规模左行走滑发生的时限以及平移距离一直存在较大争议。本文系统地总结了松嫩-张广才岭地块东缘、佳木斯地块以及兴凯地块之上古生代-中生代火成岩的锆石U-Pb年代学资料,结合其空间... 敦化-密山断裂带是郯庐断裂北段的重要分支之一,其大规模左行走滑发生的时限以及平移距离一直存在较大争议。本文系统地总结了松嫩-张广才岭地块东缘、佳木斯地块以及兴凯地块之上古生代-中生代火成岩的锆石U-Pb年代学资料,结合其空间分布特征,对敦化-密山断裂带的平移时限及距离提供了制约。研究表明,松嫩-张广才岭地块东缘与兴凯地块在古生代-中生代期间具有类似的岩浆活动历史,两个地块之上该时期的岩浆作用可以划分为8个主要期次:中-晚寒武世(ca.500-516Ma)、早奥陶世(ca.480-486Ma)、晚奥陶世(ca.450-456Ma)、中志留世(ca.426-430Ma)、早二叠世(ca.285-292Ma)、晚二叠世(ca.255-260Ma)、晚三叠世(ca.202-210Ma)和早侏罗世(ca.185-186Ma)。相比之下,佳木斯地块中的古生代-中生代早期岩浆事件则集中在晚寒武世(-492Ma)、晚泥盆世(-388Ma)、早二叠世(-288Ma)、晚二叠世(-259Ma)和早侏罗世(-176Ma),而晚奥陶世-志留纪和晚三叠世的岩浆活动在佳木斯地块未见报道。早白垩世晚期(ca.105-110Ma)和晚白垩世(ca.90-94Ma)的岩浆活动在三个地块均存在。上述结果表明兴凯地块东缘与松嫩-张广才岭地块东缘在早古生代经历了共同的地质演化历史,而中生代早期,兴凯地块西缘与松嫩-张广才岭地块东缘经历了同样的岩浆作用历史。上述结果暗示,敦化-密山断裂可能经历了至少两次平移,分别发生在中-晚二叠世-早三叠世和中-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推测其总的平移距离约400km。结合研究区中生代期间的构造演化历史,敦化-密山断裂中生代的左行平移应与中-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期间古太平洋板块(Izanagi板块)的斜向俯冲相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化-密山断裂带 兴凯-佳木斯-松嫩-张广才岭地块 古生代-中生代 岩浆作用 同位素年代学 平移时间 平移距离
下载PDF
张广才岭南段阔叶红松林天牛科昆虫物种多样性与成虫出现期时间动态 被引量:12
2
作者 刘生冬 孟庆繁 +1 位作者 高文韬 李燕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74-81,共8页
【目的】通过高频次的调查采集,比较不同时间天牛科成虫物种组成的差异,在科学描述各种类天牛成虫活跃期时间动态规律的同时,对天牛成虫活跃期进行精确比较,为害虫的种群监测和生物指示种的利用提供参考。【方法】2012—2013年在张广才... 【目的】通过高频次的调查采集,比较不同时间天牛科成虫物种组成的差异,在科学描述各种类天牛成虫活跃期时间动态规律的同时,对天牛成虫活跃期进行精确比较,为害虫的种群监测和生物指示种的利用提供参考。【方法】2012—2013年在张广才岭南段蛟河林业实验区管理局阔叶红松林内,利用拦截诱捕器系统调查天牛科昆虫物种多样性的时间动态,并对11个天牛成虫标本回收时间点进行数量化系统分析。【结果】共采集到天牛科昆虫成虫标本1 252号,隶属7亚科41属64种,其中,稀有种44种,占物种总数的68.75%。该区多次普查未记录到的棍腿纹虎天牛被采集到的频度很高。不同时间天牛科昆虫物种数量和个体数量有显著差异,其成虫高峰期出现在6月下旬至7月中旬,然后逐渐下降,9月上旬物种数和个体数量最低;6月与7月天牛科昆虫的相似性最高,达到中等相似水平。锯天牛亚科(220±10)和瘦天牛亚科(220±10)成虫出现的平均顺序日期显著高于其他亚科;天牛亚科(187±25)、沟胫天牛亚科(187±24)、花天牛亚科(183±25)、锥天牛亚科(177±15)和膜花天牛亚科(175±13)成虫出现的平均顺序日期无显著差异。【结论】在顺序日期170、180和190时,天牛群落羽化或活跃达到高峰,同时,这个时间也是植物开花的盛期,部分具有访花行为的天牛成虫大量出来活动,天牛群落表现出较高物种多样性。本研究天牛科昆虫成虫活跃时间分布格局与Hanks等研究加拿大天牛科昆虫成虫的分布时间相似,但由于两地环境条件以及天牛区系等不同,本研究的高峰时间有所提前。在全部天牛种类中,不同天牛种类成虫活跃期开始时间、活跃期持续时间等均不相同,反映出天牛成虫羽化时间或活跃期的多样性。有13种天牛成虫只在一次调查中被采集到,说明这些种类成虫活跃期相对较短,对环境变化比较敏感。对优势天牛种类成虫活跃的高峰期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尤其对一些具有潜在成灾风险的种类进行种群监测具有重要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广才岭南段 阔叶红松林 天牛科昆虫 物种多样性 成虫活跃期 时间动态
下载PDF
张广才岭地块早侏罗世晚期花岗闪长岩及其闪长质包体的岩石成因及构造意义 被引量:8
3
作者 冯光英 牛晓露 +2 位作者 刘飞 刘燊 杨经绥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2598-2616,共19页
对松嫩-张广才岭地块早侏罗世晚期北长岗花岗闪长岩及其暗色包体开展了详细的岩石学,地球化学及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北长岗花岗闪长岩中含有大量闪长质暗色微粒包体,包体具有典型的岩浆结构,并发育针状磷灰石,同时斜长石斑晶从核部到... 对松嫩-张广才岭地块早侏罗世晚期北长岗花岗闪长岩及其暗色包体开展了详细的岩石学,地球化学及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北长岗花岗闪长岩中含有大量闪长质暗色微粒包体,包体具有典型的岩浆结构,并发育针状磷灰石,同时斜长石斑晶从核部到边部显示复杂的成分和结构不平衡。寄主岩与包体均为准铝质,高钾钙碱性或高钾钙碱性-钙碱性过渡岩石,两者具有基本一致的稀土元素及微量元素组成,同时都具有正的εNd(t)和锆石εHf(t)值。主微量元素-SiO2协变图中,包体成分的两端分别向寄主花岗闪长岩及该区时代略早的基性岩延伸,三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以上特征表明北长岗花岗闪长岩中暗色包体为岩浆混合成因,且其原始岩浆可能为受到俯冲沉积物熔流体交代的软流圈地幔。寄主花岗闪长岩原岩主要为中-新元古代新生基性下地壳,并有少量亏损地幔物质的加入。寄主岩和暗色微粒包体具有基本一致的锆石U-Pb年龄(分别为173±2.0Ma和173±1.5 Ma),显示岩浆混合作用发生在早侏罗世晚期。区域构造演化显示,早侏罗世(~185Ma),张广才岭地块处于古太平洋西-北西向俯冲到亚洲大陆之下形成的弧后伸展环境,北长岗花岗闪长岩及其暗色包体的形成暗示早侏罗世晚期(~173Ma)依然存在幔源岩浆活动,该区仍然处于弧后伸展环境,幔源物质的底侵诱发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研究区长英质岩浆,同时也说明该区早侏罗世晚期仍然存在地壳增生,且增生方式为垂向增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广才岭地块 花岗闪长岩 暗色微粒包体 岩浆混合作用 早侏罗世晚期 地壳增生
下载PDF
张广才岭南段不同林分天牛科昆虫物种多样性比较 被引量:6
4
作者 刘生冬 高文韬 +2 位作者 李燕 施莹 孟庆繁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10-118,共9页
2012—2013年,在张广才岭南段蛟河林业实验区管理局,采用拦截式诱捕器系统地调查了5个林分中天牛科昆虫的物种多样性,比较了各林分中天牛物种组成的差异,探讨了天牛科昆虫对森林环境变化的响应及其在森林监测中的应用潜力。共记录到天... 2012—2013年,在张广才岭南段蛟河林业实验区管理局,采用拦截式诱捕器系统地调查了5个林分中天牛科昆虫的物种多样性,比较了各林分中天牛物种组成的差异,探讨了天牛科昆虫对森林环境变化的响应及其在森林监测中的应用潜力。共记录到天牛科昆虫64种,隶属于7个亚科41属。其中,棍腿纹虎天牛和凹缘金花天牛为优势种,花天牛亚科、沟胫天牛亚科和天牛亚科为优势类群。3个优势类群的物种数量和个体数量在不同林分中具有较大的差异。在未经采伐的阔叶红松林(Ⅲ和Ⅳ)中,花天牛亚科的物种数、个体数量高于其他优势类群,同时也高于其他林分;在新采伐过的阔叶红松林Ⅴ中,沟胫天牛亚科物种数、个体数量高于其他优势类群;沟胫天牛亚科和天牛亚科物种数和个体数量高于其他林分。个体数量较多的13种天牛对林分的选择倾向不同,在新采伐的阔叶红松林Ⅴ中天牛科昆虫物种多样性最高,杨桦林和水胡林中最低。各林分中物种数量与个体数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932,P<0.001)。未经采伐过的阔叶红松林间相似性处于中等相似水平,相似性系数为0.6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广才岭南段 林分 天牛科昆虫 物种多样性
下载PDF
张广才岭南部中侏罗世似斑状二长花岗岩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8
5
作者 张国宾 陈兴凯 +4 位作者 赵越 唐佳雨 李瑞瑞 冯玥 孔金贵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907-1925,共19页
张广才岭位于黑龙江省中南部和吉林省中部,区内发育的南北向岩浆弧是微板块碰撞-拼贴的产物,能有效限定松嫩地块和佳木斯地块的碰撞-拼合时代。本文以张广才岭南部青松乡中侏罗世似斑状二长花岗岩为研究对象,开展系统的锆石U-Pb年代学... 张广才岭位于黑龙江省中南部和吉林省中部,区内发育的南北向岩浆弧是微板块碰撞-拼贴的产物,能有效限定松嫩地块和佳木斯地块的碰撞-拼合时代。本文以张广才岭南部青松乡中侏罗世似斑状二长花岗岩为研究对象,开展系统的锆石U-Pb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探讨其地质意义。锆石U-Pb年代学研究结果显示:张广才岭南部青松乡似斑状中细粒二长花岗岩成岩年龄为(172.1±1.3)Ma,似斑状中粗粒二长花岗岩成岩年龄为(172.1±1.2)、(172.4±1.2)、(172.2±1.7)Ma,为中侏罗世早期。岩石元素地球化学研究结果显示:似斑状中细粒二长花岗岩和似斑状中粗粒二长花岗岩贫硅、贫铝,高碱、富钾,高TFeO/MgO值,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图为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亏损的右倾型,相对富集Rb、K、U、Th、La元素,亏损Nb、P、Ti、Y、Yb、Lu元素,属于I型花岗岩,岩浆来源于壳幔混合源区。结合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区中侏罗世似斑状二长花岗岩形成于同碰撞构造环境,成岩构造环境与佳木斯地块和松嫩地块碰撞-拼合作用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广才岭南部 二长花岗岩 锆石U-PB年代学 地球化学 岩石成因 构造背景
下载PDF
张广才岭南部杨木岗组的厘定及物源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任永健 张成信 孟庆伟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2333-2347,共15页
本文通过岩石组合特征和区域对比,将张广才岭南部西蛤拉河子—大锅盔一带分布的浅变质地层重新厘定为杨木岗组。为了确定杨木岗组的形成时代和沉积物源,进行了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和微体古生物地层学研究。锆石大多数呈自形—半自形晶,... 本文通过岩石组合特征和区域对比,将张广才岭南部西蛤拉河子—大锅盔一带分布的浅变质地层重新厘定为杨木岗组。为了确定杨木岗组的形成时代和沉积物源,进行了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和微体古生物地层学研究。锆石大多数呈自形—半自形晶,显示典型振荡岩浆生长环带,暗示其岩浆成因。该地层中测得的两组碎屑锆石U-Pb产生多组谐和年龄,其中PM010-TW样品56个测点最小峰值(谐和)年龄为307 Ma,DB02-TW样品51个测点最小峰值(谐和)年龄为275 Ma;覆盖在杨木岗组之上的中生代二浪河组安山岩的定年结果为181.1±0.9 Ma,表明杨木岗组形成于早二叠世晚期。杨木岗组中获取疑源类化石组合出现了新元古代晚期—早寒武世和奥陶纪地层常见分子,结合碎屑锆石年龄结果,反映杨木岗组沉积时周围存在早古生代和中—新元古代地质体。碎屑沉积岩Al_(2)O_(3)/TiO_(2)平均值为24.44,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曲线具有轻稀土富集、重稀土稳定和负Eu异常特征,结合碎屑锆石的年龄频数可以看出,确定杨木岗组的沉积物主要来源于沉积盆地周围的晚古生代早期中酸性火成岩,次要物源由沉积盆地周边的早古生代地质体和近地表的中—新元古代地质体提供。佳木斯地块为松嫩-张广才岭地块上晚古生代地层的形成提供了部分物源,暗示佳木斯地块与松嫩-张广才岭地块于早二叠世之前已完成拼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广才岭南部 杨木岗组 碎屑锆石 生物地层学 沉积物源
下载PDF
黑龙江省东南部张广才岭群新兴组的形成时代及物源 被引量:7
7
作者 仲米山 王海鹏 +6 位作者 张呈彬 穆亚男 王岐 王艺龙 杨运来 谭超 赵晨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2318-2330,共13页
为确定张广才岭群新兴组的形成时代和物源,本文测定了其碎屑锆石和岩浆锆石的年龄。在新兴组中测得的两组碎屑锆石(LA-ICP-MS U-Pb)产生多组谐和年龄,BP18R15样品91个测点最小峰值(谐和)年龄为260Ma(41个点),BP18R83样品100个分析点最... 为确定张广才岭群新兴组的形成时代和物源,本文测定了其碎屑锆石和岩浆锆石的年龄。在新兴组中测得的两组碎屑锆石(LA-ICP-MS U-Pb)产生多组谐和年龄,BP18R15样品91个测点最小峰值(谐和)年龄为260Ma(41个点),BP18R83样品100个分析点最小峰值(谐和)年龄为253Ma(52个点)。锆石绝大多数呈自形—半自形晶,显示典型振荡岩浆生长环带或条痕状吸收,且Th/U值相对较高,暗示其岩浆成因。以此确定新兴组沉积下限为晚二叠世之后。结合侵入于新兴组的正长花岗岩年龄为210±1Ma,表明张广才岭群新兴组形成于晚二叠世—晚三叠世之间,而非前人所确定的新元古代。从新兴组中碎屑锆石的年龄频数可看出,新兴组的沉积物主要来源于周边晚古生代地质体以及次要的中元古代、新元古代、早古生代和早中生代地质体。前寒武纪碎屑锆石的存在暗示新兴组沉积时,区域地表或浅部曾存在一些具有类似年龄的前寒武纪残余地质体。新兴组几乎所有沉积物源来自松嫩-张广才岭地块,暗示松嫩-张广才岭地块与佳木斯-兴凯地块及华北地块的拼合应晚于晚二叠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U-PB年龄 物源属性 张广才岭群新兴组 松嫩-张广才岭地块
下载PDF
张广才岭南部杨木岗组疑源类化石特征及其意义
8
作者 任永健 吴颖慧 +6 位作者 张明明 于汪 刘星旺 赵寒 王占兵 张伟胜 王畅 《化工矿产地质》 CAS 2021年第3期201-205,共5页
本文通过实测地质剖面,在张广才岭南部杨木岗组中获得了富含疑源类在内的较多孢型化石。化石组合主要为光面球藻(未定多种)Leiosphaeridia sp.,瘤面球藻(未定种)Lophosphaeridium sp.,网面球藻(未定种)Dictyotidium sp.,丝状藻类碎片fra... 本文通过实测地质剖面,在张广才岭南部杨木岗组中获得了富含疑源类在内的较多孢型化石。化石组合主要为光面球藻(未定多种)Leiosphaeridia sp.,瘤面球藻(未定种)Lophosphaeridium sp.,网面球藻(未定种)Dictyotidium sp.,丝状藻类碎片fragment of filamentous algae,底栖藻类碎片fragment of benthonic algae,始瓣藻(未定种)Priscogalea sp.,黑色穴面膜片Brocholaminaria nigrita,连球藻(未定种)Synsphaeridium sp.。研究表明,获取的这些疑源类化石明显分为炭化、成熟度截然不同的两个孢型化石组合:早寒武世地层的常见分子,如瘤面球藻、网面球藻;奥陶纪地层的常见分子始瓣藻。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反映了杨木岗组属于再沉积地层。上述微体化石组合特征进一步表明,新元古代晚期-早寒武世随着大洋板块的俯冲作用,地层接受剥蚀,化石表现为高度成熟、炭化;早奥陶世开始再沉积了一套富含始瓣藻的地层,反映此时研究区仍处于大洋环境。保存较好的化石组合,说明搬运距离短,揭示杨木岗组沉积期间周边存在一个古老沉积物源区,该认识为松嫩-张广才岭与佳木斯地块于早古生代晚期拼合的观点提供了新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广才岭南部 杨木岗组 疑源类 化石组合特征
下载PDF
松嫩-张广才岭地块东缘晚二叠纪构造演化历史:来自德裕花岗岩地质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的证据 被引量:3
9
作者 李韶凯 刘金龙 +1 位作者 周永恒 刘二情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450-466,共17页
松嫩-张广才岭地块位于我国东北兴蒙造山带东段,受古亚洲洋构造域及濒太平洋构造域叠加转换的影响,该区构造演化十分复杂,因此,对区内花岗岩进行研究能够有效反演该区的构造演化历史。德裕花岗岩体位于松嫩-张广才岭地块东缘张广才岭岩... 松嫩-张广才岭地块位于我国东北兴蒙造山带东段,受古亚洲洋构造域及濒太平洋构造域叠加转换的影响,该区构造演化十分复杂,因此,对区内花岗岩进行研究能够有效反演该区的构造演化历史。德裕花岗岩体位于松嫩-张广才岭地块东缘张广才岭岩浆岩带北段,样品岩性为二云二长花岗岩,主要由石英、斜长石、钾长石、黑云母、白云母、角闪石等矿物组成。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其侵位时代为254±1Ma,形成于晚二叠世。岩石具有高硅(71.26%~75.34%),中铝(12.23%~14.71%),低镁(0.33%~0.52%)的特点,K2O/Na2O为0.85~1.17,铝饱和指数A/CNK为0.99~1.05,属于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岩石。样品稀土元素含量较低(∑REE=54.7×10-6~82.0×10-6),轻稀土富集而重稀土亏损(LREE/HREE=8.49~10.46),显示负Eu异常(δEu=0.69~0.80)。样品岩石学特征和地球化学特征暗示其为Ⅰ型花岗岩。德裕花岗岩样品的Nb/Ta值为10.42~15.12,Zr/Hf值为33.77~46.45,结合Sr-Nd同位素分析结果及两阶段模式年龄(TDM2(Ma)为1330~1375Ma),显示该花岗岩体起源于松嫩-张广才岭地块的中元古代物源区。微量元素特征显示高场强元素Th、U、Zr、Hf为正异常,Ta、Nb、P、Ti相对亏损,显示活动陆缘弧特征,在构造环境判别图解中位于俯冲与碰撞交汇部位,结合本区及相邻地区同时代岩浆岩及变质岩的研究,认为德裕花岗岩为东北地区古亚洲洋俯冲行将结束时岩浆活动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嫩-张广才岭地块 花岗岩 锆石U-PB测年 地球化学特征 SR-ND同位素
下载PDF
张广才岭南部早—中侏罗世花岗质岩浆作用及构造演化 被引量:14
10
作者 任永健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2813-2831,共19页
近年来对张广才岭南部中生代花岗岩成因和演化等问题的研究较少,对其进行系统的同位素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有助于加深对张广才岭南部早-中侏罗世构造岩浆演化及地球动力学背景的认识。张广才岭南部早侏罗世花岗岩主要由黑云母石英... 近年来对张广才岭南部中生代花岗岩成因和演化等问题的研究较少,对其进行系统的同位素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有助于加深对张广才岭南部早-中侏罗世构造岩浆演化及地球动力学背景的认识。张广才岭南部早侏罗世花岗岩主要由黑云母石英闪长岩、黑云母花岗闪长岩和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组成,3件样品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172.7~182.4Ma,属于早侏罗世。黑云母石英闪长岩和花岗闪长岩以含有大量暗色微粒包体为特点,具有钙碱性、A/CNK值小于1.1、Eu具弱负异常(δEu=0.55~1.03)等地球化学特征,属于I型花岗岩,具有壳幔混合成因机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为过铝质高钾钙碱性岩石,具有S型花岗岩特征;中侏罗世黑云英云闪长岩富含暗色微粒包体,其A/CNK值小于1.1(0.88~0.93),为钙碱性I型花岗岩;正长花岗岩和碱长花岗岩具有高硅(SiO2=76.89%~77.82%)、富碱(K2O+Na2O=6.36%~8.5%)、富铁贫镁(FeOT/MgO=6.2~20.6)的特征,并且稀土总量高、Eu负异常明显(δEu=0.01~0.74)、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属于A2型花岗岩。对张广才岭南部早-中侏罗世花岗岩的研究表明,早侏罗世早期(172.7~182.4Ma),由于古太平洋板块的俯冲及后续的岩石圈拆沉效应,导致地幔上隆及幔源岩浆的板底垫托造成古老地壳和新生地壳的部分熔融,由此形成具壳幔混合成因的花岗岩体;早侏罗世晚期(172.7Ma),东侧佳木斯板块与张广才岭地块碰撞造山作用形成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体;中侏罗世早期(168.1Ma),东侧大洋板块的俯冲作用持续,形成具壳幔混合成因的黑云英云闪长岩;中侏罗世晚期(166Ma),构造环境逐渐由挤压造山向造山后伸展环境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广才岭南部 早-中侏罗世 花岗质岩浆 构造演化
下载PDF
张广才岭地块早-中二叠世镁铁质侵入岩体的年代学、地球化学及岩石成因 被引量:10
11
作者 冯光英 刘燊 +1 位作者 牛晓露 杨经绥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293-1306,共14页
双凤山基性侵入岩体位于松嫩-张广才岭地块南缘,其岩石组成主要为橄榄辉长岩.锆石LA-ICP-MS U-Pb定年显示该岩体形成于279±4Ma.岩石矿物组成主要为橄榄石、单斜辉石、斜方辉石、高An值(80.1~87.9)斜长石以及以反应边形式存在的角闪... 双凤山基性侵入岩体位于松嫩-张广才岭地块南缘,其岩石组成主要为橄榄辉长岩.锆石LA-ICP-MS U-Pb定年显示该岩体形成于279±4Ma.岩石矿物组成主要为橄榄石、单斜辉石、斜方辉石、高An值(80.1~87.9)斜长石以及以反应边形式存在的角闪石,矿物学特征指示其母岩浆为经历过充分流体交代的富水岩浆.全岩主微量元素组成揭示其源区物质组成为石榴子石二辉橄榄岩,部分熔融程度约20%,岩浆演化过程中经历了斜长石堆晶作用以及斜方辉石的结晶分异作用.全岩Sr-Nd同位素及锆石Hf同位素研究显示其(87Sr/86Sr)i=0.705 2~0.706 1,并具有正的εNd(t)值(0.9~1.3)和εHf(t)值(0~10.2),表明其来源于亏损的地幔源区,并且岩浆上升过程中没有经历明显的地壳混染.微量元素和同位素特征综合反映岩浆源区经历了古亚洲洋俯冲沉积物熔体和流体交代作用的改造,但起主导作用的是流体.其地球化学特征总体显示MORB以及弧型玄武岩过渡的特征,暗示其形成于弧后伸展环境.研究区基性侵入岩地幔源区的不均一性主要受到古亚洲洋多期次俯冲作用析出熔/流体对上覆地幔楔不同程度的改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中二叠世 松嫩-张广才岭地块 镁铁质侵入岩 岩石成因 地球化学
原文传递
张广才作品
12
作者 张广才 《荣宝斋》 2019年第7期8-12,共5页
关键词 张广才
原文传递
张广才作品
13
作者 张广才 《七彩语文(习作)》 2020年第4期66-66,共1页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牵动着无数国人的心。在这个全民抗疫的特殊时期,最让人牵挂和感动的无疑是奋战在一线的医护人员。他们每天要站立十多个小时,坚守"哨口"不脱岗!累了,互相捶捶背;困了,彼此打打气!因为他们相信,坚持到底,阴...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牵动着无数国人的心。在这个全民抗疫的特殊时期,最让人牵挂和感动的无疑是奋战在一线的医护人员。他们每天要站立十多个小时,坚守"哨口"不脱岗!累了,互相捶捶背;困了,彼此打打气!因为他们相信,坚持到底,阴霾定会散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广才
原文传递
拉着马尾巴走长征
14
作者 何云峰 纳新 《福建党史月刊》 2006年第S1期19-20,共2页
我的老家在四川省巴中市平昌县张公乡。1932年12月的一天,当时10岁的我和几个小伙伴正在山上放牛,忽然从远方传来了噼噼啪啪的枪声,不一会,我们就看见三五成群的国民党兵争先恐后地从山的那边跑了过来,边跑还边喊:“快跑啊!红军来啦!... 我的老家在四川省巴中市平昌县张公乡。1932年12月的一天,当时10岁的我和几个小伙伴正在山上放牛,忽然从远方传来了噼噼啪啪的枪声,不一会,我们就看见三五成群的国民党兵争先恐后地从山的那边跑了过来,边跑还边喊:“快跑啊!红军来啦!”接着,我们又看到一队队戴着红五星八角帽的红军满脸是汗气喘吁吁地追了过来。这是我家乡的人第一次见到红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征 张广才 部队 红四方面军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 红军 苏维埃 粮食局 革命根据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