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跨界的移动与表达——从张曼菱的创作谈起
1
作者 田泥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09-114,共6页
张曼菱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文学创作,存在跨界的移动与空间的切换,但在跨界中,始终固守文化的根性与人性联结上的寻找,从个人激情到中华民族文化上的精神契合点上的追索,是激情与意志,也是一种精神意义上的探寻。张曼菱独特的体验与表... 张曼菱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文学创作,存在跨界的移动与空间的切换,但在跨界中,始终固守文化的根性与人性联结上的寻找,从个人激情到中华民族文化上的精神契合点上的追索,是激情与意志,也是一种精神意义上的探寻。张曼菱独特的体验与表达,即在两种脉络或脉象上的空间移动、互文,多重文本介质、民歌等的渗入,以及多重媒介的切换与细节的求真,体现了一个知识分子介入现实的承担与干预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曼菱 女性文学 移动边界 先锋意义
下载PDF
《张曼菱评点〈红楼梦〉》
2
《出版参考》 2006年第06X期30-30,共1页
本书是张曼菱多年来潜心于红学研究的结晶,为近来“红学研究热”中之奇葩。其中充满了真知灼见,可谓字字珠玑。
关键词 张曼菱评点〈红楼梦〉》 张曼菱 红学研究 曹雪芹 古典小说 新书介绍 内容简介
下载PDF
张曼菱与任继愈的“隔亲”
3
作者 侯爱兵 《做人与处世》 2022年第14期44-45,共2页
作家张曼菱与国家图书馆前馆长任继愈,有一段珍贵而又神奇的“忘年交”。张曼菱说:“我像对父亲一样对他。”任继愈说:“我们有缘。”两人究竟有着怎样的缘分呢?张曼菱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是西南联大研究者。任继愈是北京大学1934级学... 作家张曼菱与国家图书馆前馆长任继愈,有一段珍贵而又神奇的“忘年交”。张曼菱说:“我像对父亲一样对他。”任继愈说:“我们有缘。”两人究竟有着怎样的缘分呢?张曼菱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是西南联大研究者。任继愈是北京大学1934级学生,曾就读和任教于西南联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任继愈 国家图书馆 北京大学 西南联大 忘年交 张曼菱 中文系
原文传递
《北大回忆》一书中的硬伤
4
作者 刘运峰 段煜 《中国图书评论》 CSSCI 2014年第10期47-50,共4页
张曼菱的《北大回忆》是一本好书。在这本书中,作者以饱满的热情和深厚的感情,写了不少鲜为人知的北大的人和事。但遗憾的是,这本书也存在不少的差错,有的还是硬伤,给人以很不舒服的感觉。本文就其明显的硬伤,分述于下。
关键词 北大 回忆 张曼菱
下载PDF
由《中国布衣》读一个寒不改叶、无名有品的“布衣父亲”
5
作者 张婷 《山东图书馆学刊》 2013年第5期107-108,共2页
《中国布衣》(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是北京大学1982届中文系毕业生张曼菱女士回忆其父亲张进德先生(号退耕)人生的随笔。在字里行间的笔墨中,洋溢着作为女儿对其父亲的深情思念,而作为读者,我们则能感受到其父母淡薄世事、超... 《中国布衣》(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是北京大学1982届中文系毕业生张曼菱女士回忆其父亲张进德先生(号退耕)人生的随笔。在字里行间的笔墨中,洋溢着作为女儿对其父亲的深情思念,而作为读者,我们则能感受到其父母淡薄世事、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正如张女士在书后“跋语”中所言,父亲展现了“将朴拙的天性,坎坷的人生与美焕美伦的中国文化合而一体的‘内美”’。而麻底黄色的书衣,也正烘托着本书所要抒写的为人处世须持“无位有品,无名有尊”修养的高贵主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化 父亲 无名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年 生活态度 为人处世 张曼菱
下载PDF
刚毅坚卓的联大精神
6
作者 李绍阳 《神州》 2019年第9期44-44,共1页
近段,读了张曼菱的《西南联大行思录》一书,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梅贻琦、蒋梦麟、张伯苓、李政道、华罗庚、沈从文、胡适、费孝通……这些大师、学生的身影犹在眼前,总还想去探寻一些与他们相关的事,想去昆明探访曾经的西南联大,想走进由... 近段,读了张曼菱的《西南联大行思录》一书,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梅贻琦、蒋梦麟、张伯苓、李政道、华罗庚、沈从文、胡适、费孝通……这些大师、学生的身影犹在眼前,总还想去探寻一些与他们相关的事,想去昆明探访曾经的西南联大,想走进由梁思成设计的教室,站在邓稼先坐过的桌椅旁,回忆陈寅恪上课的逸闻趣事,聆听闻一多激情的演讲,重温冯友兰撰写的纪念碑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 刚毅 西南联大 逸闻趣事 张曼菱 梅贻琦 蒋梦麟 张伯苓
下载PDF
五四精神与西南联大传奇
7
作者 李嵱 《新西部》 2019年第10期28-31,共4页
闻黎明在梳理西南联大历史的过程中,发现五四精神像一条重要的线索贯穿了联大的发展史,创造了中国教育史上一个奇迹般的存在。昆明籍作家张曼菱从小听着父母口口相授的西南联大故事长大,精神的火种从小就种在她心里了。直到中年,当她躬... 闻黎明在梳理西南联大历史的过程中,发现五四精神像一条重要的线索贯穿了联大的发展史,创造了中国教育史上一个奇迹般的存在。昆明籍作家张曼菱从小听着父母口口相授的西南联大故事长大,精神的火种从小就种在她心里了。直到中年,当她躬身重返、抢救性地挖掘和整理联大的口述史时,她和闻黎明找到了同样的精神源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精神 西南联大 传奇 中国教育史 发展史 张曼菱 口述史 历史
下载PDF
烽火读书声:抗战时期的学校与教育
8
作者 张曼菱 《今日民族》 2018年第3期42-46,共5页
电影《无问西东》,又唤起很多人对"西南联大"这所学校,以及昆明这个抗战后方的记忆。但对于西南联大的往事,云南已经做了很多钩沉。十多年前作家张曼菱在省委宣传部支持下制作的纪录片《西南联大》,就是其中极有价值的一部。... 电影《无问西东》,又唤起很多人对"西南联大"这所学校,以及昆明这个抗战后方的记忆。但对于西南联大的往事,云南已经做了很多钩沉。十多年前作家张曼菱在省委宣传部支持下制作的纪录片《西南联大》,就是其中极有价值的一部。在大量联大校友访谈基础上,张曼菱写过很多文章,发表过很多演讲,包括回到她的母校北大时做的对教育发人深省的反思。这里刊载的是其中的一篇,借此窥见那个时代的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时期 教育 学校 读书 烽火 西南联大 张曼菱 抗战后
下载PDF
说说版本
9
作者 李维鼎 《语文学习》 2016年第4期1-1,共1页
读2016年第1期《语文学习》的“开卷”栏目,知道了张曼菱女士的《西南联大行思录》,便想从网上把《西南联大启示录》和易社强先生的《战争和革命中的西南联大》一并买来一读,以补缺漏。结果买来了张的《行思录》和易的《战争和革命... 读2016年第1期《语文学习》的“开卷”栏目,知道了张曼菱女士的《西南联大行思录》,便想从网上把《西南联大启示录》和易社强先生的《战争和革命中的西南联大》一并买来一读,以补缺漏。结果买来了张的《行思录》和易的《战争和革命中的西南联大》,《启示录》没有买到。看来,《语文学习》介绍的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的《启示录》怕是脱销或绝版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联大启示录》 人民文学出版社 《语文学习》 《启示录》 版本 张曼菱 革命 战争
原文传递
白鸥·春运·民工潮
10
作者 张曼菱 《求是》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8期64-64,共1页
关键词 《白鸥·春运·民工潮》 中国 杂文 张曼菱
原文传递
隆起的民族脊梁——读史随想
11
作者 张曼菱 《求是》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2期F003-F003,共1页
关键词 《隆起的民族脊梁——读史随想》 中国 杂文 张曼菱
原文传递
平地比高山更伟大
12
作者 张曼菱 《文学自由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19-129,共11页
关键词 《平地比高山更伟大》 中国 当代 杂文 张曼菱
原文传递
“农民的常态”与“文学的常态”
13
作者 张曼菱 《文学自由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74-79,共6页
关键词 《“农民的常态”与“文学的常态”》 中国 当代 杂文 张曼菱
原文传递
百年老病独登台
14
作者 楚风 《长江文艺》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59-160,共2页
年初,我们主编在海南开会,碰到张曼菱,带回她将由“三联”出版的《北大回忆》一书的稿子,编辑部打算选用一部分,我自告奋勇当责编,最终选了六小节,也就是六个人物,发在“笔记本”栏目里。五个是北大教授,一个是原北大党委书记... 年初,我们主编在海南开会,碰到张曼菱,带回她将由“三联”出版的《北大回忆》一书的稿子,编辑部打算选用一部分,我自告奋勇当责编,最终选了六小节,也就是六个人物,发在“笔记本”栏目里。五个是北大教授,一个是原北大党委书记。这本书写了很多北大人,为什么选这些?我想说明一下,我觉得这几位,格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大教授 年老 党委书记 张曼菱 编辑部 笔记本
原文传递
为何不能鲁迅胡适我都爱
15
作者 张曼菱 《文学自由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44-47,共4页
关键词 《为何不能鲁迅胡适我都爱》 中国 杂文 张曼菱
原文传递
推倒自己的碑
16
作者 段慧群 《做人与处世》 2015年第16期53-53,共1页
1978年,张曼菱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入学之初,“美学”在全国还未恢复,学校没这门课。她就到图书馆借了一本美学书,拿到未名湖畔去看。那是一天早晨,雾气中,一位老者走过来:“你在读什么?”她露了一下封面。说:“朱光潜的书。... 1978年,张曼菱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入学之初,“美学”在全国还未恢复,学校没这门课。她就到图书馆借了一本美学书,拿到未名湖畔去看。那是一天早晨,雾气中,一位老者走过来:“你在读什么?”她露了一下封面。说:“朱光潜的书。”老人不以为然地摇摇头,说:“他的书没什么,都是从外国搬来的。你要看就看原著,不要浪费时间。”张曼菱心想,你是什么人?便不屑一答,拿着书走开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大学 张曼菱 中文系 图书馆 朱光潜 美学 原著 时间
原文传递
推倒自己的碑
17
作者 段慧群 《青年博览》 2015年第17期27-27,共1页
1978年,张曼菱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入学之初,“美学”在全国还未恢复,学校没这门课。她就到图书馆借了一本美学书,拿到未名湖畔去看。那是一天早晨,雾气中,一位老者走过来:“你在读什么?”她露了一下封面,说:“朱光潜的书。... 1978年,张曼菱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入学之初,“美学”在全国还未恢复,学校没这门课。她就到图书馆借了一本美学书,拿到未名湖畔去看。那是一天早晨,雾气中,一位老者走过来:“你在读什么?”她露了一下封面,说:“朱光潜的书。”老人不以为然地摇摇头。说:“他的书没什么,都是从外国搬来的。你要看就看原著,不要浪费时间。”张曼菱心想,你是什么人?便不屑一答,拿着书走开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大学 张曼菱 中文系 图书馆 朱光潜 美学 原著 时间
原文传递
朱光潜的自知
18
作者 凸凹 《党建文汇(上半月)》 2015年第6期37-37,共1页
钱理群先生一小文《想起朱光潜先生》,读后心情大快。 文章以读张曼菱的《北大回忆》为缘起,转述张曼菱与朱光潜的一个奇遇场面:20世纪80年代初的一个早晨,张曼菱正在未名湖畔如饥似渴地读朱光潜的著作,“晨气中过来”一位老者,... 钱理群先生一小文《想起朱光潜先生》,读后心情大快。 文章以读张曼菱的《北大回忆》为缘起,转述张曼菱与朱光潜的一个奇遇场面:20世纪80年代初的一个早晨,张曼菱正在未名湖畔如饥似渴地读朱光潜的著作,“晨气中过来”一位老者,见状,“不以为然地”摇头说:“这本书没有多少他自己的东西,你最好看英文原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光潜 20世纪80年代初 自知 张曼菱 钱理群 心情 原本
原文传递
想起朱光潜先生
19
作者 钱理群 《中外文摘》 2014年第17期31-31,共1页
近来读到张曼菱的《北大回忆》,书中一个细节让我有感而发:这是张曼菱与朱光潜先生的一次校园奇遇:八十年代初如饥似渴的张曼菱,在未名湖畔捧读前辈朱光潜的著作,这位“晨气中过来”的老者,却“不以为然地”摇头说:“这本书里没... 近来读到张曼菱的《北大回忆》,书中一个细节让我有感而发:这是张曼菱与朱光潜先生的一次校园奇遇:八十年代初如饥似渴的张曼菱,在未名湖畔捧读前辈朱光潜的著作,这位“晨气中过来”的老者,却“不以为然地”摇头说:“这本书里没有多少他自己的东西,你最好直接看英文原本。”当得知这就是朱光潜本人时,张曼菱不禁大叫:“唯我北大朱先生也!”我读到这里,也是震惊不已。以后的数日内.脑海里一直回旋着朱先生的这句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光潜 张曼菱 八十年代 北大 原本 人时
原文传递
考进北大是压抑的胜利
20
作者 张曼菱 《青年博览》 2014年第23期42-42,共1页
背景:2014年3月29日下午,独立制片人、导演、作家张曼菱在北京大学演讲。张曼菱1978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82年以“文科论文第一”的成绩毕业。
关键词 北大 北京大学 独立制片人 张曼菱 中文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