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张爱玲创作“小气”局限探缘
1
作者 王濯巾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第4期46-49,共4页
独特的家庭出身、痛苦的人生经历及深刻的生命体悟,成就了张爱玲的艺术人生,也使其创作存在着极大的局限性。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张爱玲创作局限性主要源于安全需要的刻骨缺失、归属需要的冷漠荒芜和爱的需要的极度匮乏,从这个角... 独特的家庭出身、痛苦的人生经历及深刻的生命体悟,成就了张爱玲的艺术人生,也使其创作存在着极大的局限性。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张爱玲创作局限性主要源于安全需要的刻骨缺失、归属需要的冷漠荒芜和爱的需要的极度匮乏,从这个角度对张爱玲的创作心理及作品的局限性能有更深切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创作 早期体验 匮乏性需要 需要层次
下载PDF
张爱玲后期创作的生命体验与文体创新——以《浮花浪蕊》的细读为中心
2
作者 颜浩 《励耘学刊》 2014年第2期144-158,共15页
作为张爱玲后期重要的代表作之一,《浮花浪蕊》存在着多重阐释的意义空间。小说对"离乡"主题的演绎显示出张爱玲后期创作的政治意识与家国情怀。小说将作者的生命体验和家族记忆内化为叙事结构,并在继承中国传统小说叙事模式的基础上... 作为张爱玲后期重要的代表作之一,《浮花浪蕊》存在着多重阐释的意义空间。小说对"离乡"主题的演绎显示出张爱玲后期创作的政治意识与家国情怀。小说将作者的生命体验和家族记忆内化为叙事结构,并在继承中国传统小说叙事模式的基础上加以创造性改造。《浮花浪蕊》的丰富内涵与创新意识凸显出张爱玲后期创作的美学价值与文学史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花浪蕊》 张爱玲后期创作 生命体验 文体创新
下载PDF
“异数”与越界:接受视野下解读张爱玲的意义
3
作者 温雅娜 张联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10-214,共5页
张爱玲的创作生命力和经典化过程是研究者瞩目的关键问题之一,从双语创作、港台文学、翻译文学及海外文学角度立体眺望,藉助女性主义、文化消费等理论视角,以发现张爱玲文学世界的多重价值。文本内外的阅读、观看、聆听,复杂、参差、跳... 张爱玲的创作生命力和经典化过程是研究者瞩目的关键问题之一,从双语创作、港台文学、翻译文学及海外文学角度立体眺望,藉助女性主义、文化消费等理论视角,以发现张爱玲文学世界的多重价值。文本内外的阅读、观看、聆听,复杂、参差、跳跃,得失成败之间,为汉语写作的世界化道路留下了探索的印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创作 复杂多元 跨界意义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