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厢记”中张珙形象异议 被引量:1
1
作者 刘怀堂 李书安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第5期11-14,共4页
自明清始人们对“西厢记”里的张珙多持肯定态度,认为他是一个知书达礼、忠厚机灵、恭俭温良的人,但笔者仔细研读该剧后发现,在元初王实甫的《西厢记》中,他是一位庸俗无行、机诈百端、心地歹毒之辈,与明清以后的张珙大相径庭。
关键词 张珙 庸俗无行 机诈百端 心地歹毒
下载PDF
志诚——张珙性格特征分析
2
作者 郭真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5期83-85,共3页
张珙是王实甫《西厢记》中的男主人公。他最重要的性格特征,就是对于爱情的志诚。这种"志诚"的精神,凌驾于功名利禄、荣华富贵、乃至于个体生命之上,是对于爱情的认真专一和无限忠诚。它集中表现为:真诚重情,执着专一,以及读... 张珙是王实甫《西厢记》中的男主人公。他最重要的性格特征,就是对于爱情的志诚。这种"志诚"的精神,凌驾于功名利禄、荣华富贵、乃至于个体生命之上,是对于爱情的认真专一和无限忠诚。它集中表现为:真诚重情,执着专一,以及读书人特有的一种"书呆子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珙 性格特征 志诚
下载PDF
张珙是谁? 被引量:1
3
作者 茅威涛 《中国戏剧》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2期14-16,共3页
重新改写古典名剧《西厢记》,对任何剧种,任何剧团来说,都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编剧、导演、音乐、舞美、灯光、服装、化妆等部门,都会碰到种种无法回避的问题。作为演员,我首先触及到的就是“张珙是谁”这个绕不过去的路障。时... 重新改写古典名剧《西厢记》,对任何剧种,任何剧团来说,都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编剧、导演、音乐、舞美、灯光、服装、化妆等部门,都会碰到种种无法回避的问题。作为演员,我首先触及到的就是“张珙是谁”这个绕不过去的路障。时至今日,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的《西厢记》获得了一些成功,我所饰演的张珙也得到了一些赞许。回首再看看那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我既有几分惶恐,又有几分欣慰。惶恐在于当时起步时的不知深浅;欣慰在于我的剧团,包括浙江的戏剧艺术界为我创造了一种文化氛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珙 《西厢记》 越剧团 流派唱腔 张琪 川剧艺术 青在 角色创造 王实甫 中国戏曲
原文传递
莺莺和张珙大团圆
4
作者 崔荣荣 《湖北招生考试》 2005年第22期54-54,共1页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守信,是君子之美。失去诚信,必定失去坚强有利的支持,失去人格和尊严。生命不可能从谎言中开出灿烂的鲜花。读王实甫的《西厢记》,我从该剧莺莺和张珙的豹尾式爱情中了解到“守信”这一精彩之笔。原来书生张...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守信,是君子之美。失去诚信,必定失去坚强有利的支持,失去人格和尊严。生命不可能从谎言中开出灿烂的鲜花。读王实甫的《西厢记》,我从该剧莺莺和张珙的豹尾式爱情中了解到“守信”这一精彩之笔。原来书生张珙在普救寺和前相国的女儿崔莺莺相遇,彼此一见倾心。为了能与莺莺亲近,张珙决定不赴京赶考,他寓居于普救寺西厢房。叛将孙飞虎率兵包围普救寺,要抢莺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珙 莺莺 普救寺 孙飞虎 《西厢记》 王实甫 凤头 人而无信 张生 张琪
原文传递
茅威涛的审美追求和张珙的美学意蕴
5
作者 曲六乙 《中国戏剧》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2期20-21,共2页
崇拜茅威涛的沪杭青年学生,自发成立了“茅不一迷”协会,在他们自制的小报上,一个“茅迷”写道:“虽然你并不知道世界上有一个我,但我知道地球上少不了你。”“你开辟了我心中的一片绿洲。”说来惭愧,迄今为止还未发现那一位评论家(包括... 崇拜茅威涛的沪杭青年学生,自发成立了“茅不一迷”协会,在他们自制的小报上,一个“茅迷”写道:“虽然你并不知道世界上有一个我,但我知道地球上少不了你。”“你开辟了我心中的一片绿洲。”说来惭愧,迄今为止还未发现那一位评论家(包括我)的笔下,能倾吐出如此动情而又令人深思的赞语。不消说,她是以自家塑造的张珙形象,启开了观众的心扉,耕耘出这片美丽绿洲的。小茅不满足过去在京、昆、越等剧种艺术舞台上经常出现的张珙形象。她在杭洲《西厢记》座谈会上发表的《张珙是谁》中说,她塑造的“这一个”张珙形象比起过去已有的张珙形象,应该有“新的理解,新的发现”。就是说,应该有她自己的审美追求。过去京、昆、越等剧团演出的《西厢记》,大都把张珙作为配角,用以陪衬名演员饰演的红娘或莺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珙 茅威涛 《西厢记》 美学意蕴 莺莺 艺术舞台 张琪 中说 青年学生 审美视角
原文传递
再见“张珙”
6
作者 茅威涛 《中国戏剧》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5,共2页
再见"张珙",实则有两层涵义。从1991年3月2日晚在杭州萧山的杭二棉剧场的舞台上,第一次以"张珙"的身份接受观众的审视,到2002年之后再没有以全剧方式演绎这位"风魔酸丁",至2012年初决定重新披上那件为越迷津津乐道称为经典的蓝色... 再见"张珙",实则有两层涵义。从1991年3月2日晚在杭州萧山的杭二棉剧场的舞台上,第一次以"张珙"的身份接受观众的审视,到2002年之后再没有以全剧方式演绎这位"风魔酸丁",至2012年初决定重新披上那件为越迷津津乐道称为经典的蓝色褶子,历时整整21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珙 戏剧表演 艺术工作者 艺术创作
原文传递
健身拜
7
作者 许敬生 《河南中医》 2009年第11期1043-1043,共1页
据南宋著名诗人陆游的《老学庵笔记·卷下》记载,有一位名叫张珙的老人,是唐安江原人。虽然已经七十多岁了,但走路灵活,行动敏捷,身体非常健康。人们向他请教健康长寿的秘诀,张老先生说:我就是每天早晨一起来,
关键词 张珙 “健身拜” 《老学庵笔记》
下载PDF
越剧《西厢记》的形式美 被引量:1
8
作者 黄在敏 《大舞台》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64-65,共2页
欣赏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演出的《西厢记》,给我一个最突出的直觉感受就是“美”。 当然,任何一出戏的成功演出都会有精美的演出形式,然而不同剧目的形式美,又会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那么《西厢记》的形式美又表现在哪里呢?或者说构成它那... 欣赏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演出的《西厢记》,给我一个最突出的直觉感受就是“美”。 当然,任何一出戏的成功演出都会有精美的演出形式,然而不同剧目的形式美,又会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那么《西厢记》的形式美又表现在哪里呢?或者说构成它那独特的形式美的因子又是些什么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厢记》 形式美 越剧 演员 张珙 景物造型 多元综合 剧目 演出形式 观众
下载PDF
焦仲卿性格再认识 被引量:1
9
作者 宋诗文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1989年第1期96-100,共5页
《孔雀东南飞》的评论存在“尊刘贬焦”的倾向,突出的是焦仲卿性格软弱论.焦仲卿形象的成功在于不雷同刘兰芝,他属于意志型性格的人,他同焦母的两次交锋中显示出他“与其在他所反对的原则底下生活,他就宁原毁灭”的个性,并从焦母及兰芝... 《孔雀东南飞》的评论存在“尊刘贬焦”的倾向,突出的是焦仲卿性格软弱论.焦仲卿形象的成功在于不雷同刘兰芝,他属于意志型性格的人,他同焦母的两次交锋中显示出他“与其在他所反对的原则底下生活,他就宁原毁灭”的个性,并从焦母及兰芝对他的看法中得到验证.评说焦仲卿性格软弱的论据不足,他应是一个“坚强得足以把苦难当作快乐来感受”的勇士.长诗之所以被誉为“古今第一”,就在于它塑造了中国文学史上一个崭新的典型——焦仲卿,后世的李隆基、张珙、贾宝玉等身上都可以看到他的遗传基因.焦仲卿形象是时代精神的产物,今天仍有借鉴意义,使我们从中看到人的价值不在于单纯地活着,而在于为什么活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仲卿 刘兰芝 《孔雀东南飞》 焦母 贾宝玉 活着 李隆基 张珙 中国文学史 汉诗说
下载PDF
以爱情和反封建礼教的名义——论《西厢记》主题的双重悖论 被引量:1
10
作者 于永森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4期28-34,共7页
学界向来认为《西厢记》是以大胆挑战封建礼教、主张婚姻自由为主要内容的爱情经典名作,但实际上这种定位并不确切。《西厢记》的主题存在着不易为人觉察的双重悖论:一方面,它是以爱情的名义反对封建礼教的,但这种爱情却并非真正的爱情... 学界向来认为《西厢记》是以大胆挑战封建礼教、主张婚姻自由为主要内容的爱情经典名作,但实际上这种定位并不确切。《西厢记》的主题存在着不易为人觉察的双重悖论:一方面,它是以爱情的名义反对封建礼教的,但这种爱情却并非真正的爱情;另一方面,它所崇尚的反封建礼教的精神,却在两个主要人物身上最终丧失——这两点,都被掩藏在大圆满结局的背后而被人实质性地忽视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厢记 崔莺莺 张珙 王实甫 悖论
下载PDF
人生似玉 艺术如兰——记第六届上海文学艺术奖终身成就奖得主徐玉兰
11
作者 王晨 《秘书》 2016年第6期44-45,共2页
"林妹妹!这真是从古到今、天上人间,是第一件称心满意的事啊……"这段唱腔几十年前一问世,就风靡大街小巷,几十年后依然被人传唱。这是越剧《红楼梦》中贾宝玉的唱段,演唱者是著名的越剧女小生徐玉兰。在越剧界,徐派被公认为最潇洒、... "林妹妹!这真是从古到今、天上人间,是第一件称心满意的事啊……"这段唱腔几十年前一问世,就风靡大街小巷,几十年后依然被人传唱。这是越剧《红楼梦》中贾宝玉的唱段,演唱者是著名的越剧女小生徐玉兰。在越剧界,徐派被公认为最潇洒、最富激情、最具阳刚气,却又不失越剧的含蓄与隽永。张珙、张珍、刘湛、贾宝玉……徐玉兰塑造的众多人物形象,为人耳熟能详。1921年,徐玉兰出生于浙江富春江畔的一座小县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玉兰 贾宝玉 称心满意 徐派 林妹妹 终身成就奖 如兰 张珙 艺术奖 天上人间
下载PDF
我看茅茅
12
作者 文刃 《文化艺术研究》 1998年第5期88-,共1页
关键词 传统戏曲 潇洒飘逸 末日管理 天会 张珙 吴越文化 令人
下载PDF
王实甫《西厢记》的爱情婚姻观
13
作者 徐炼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7年第S1期25-32,共8页
自《西厢》问世,中国的爱情文学里便不难见到张生式的情种,莺莺式的女主角,红娘式的热心肠者,老夫人式的家长,以至于郑恒式的“拨乱其间”的“小人;不难见到《西厢》式的爱惰波折和得官完娶的团圆结局。这类现象的出现,大都不是有意仿... 自《西厢》问世,中国的爱情文学里便不难见到张生式的情种,莺莺式的女主角,红娘式的热心肠者,老夫人式的家长,以至于郑恒式的“拨乱其间”的“小人;不难见到《西厢》式的爱惰波折和得官完娶的团圆结局。这类现象的出现,大都不是有意仿的结果。本文认为,《西厢记》在人物类型及组合关系、故事框架、爱情方式诸方面所以具有典范性,主要是由于它体现了一种范型的爱情婚姻观念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珙 《西厢记》 崔莺莺 爱情婚姻观 张生 红娘 王实甫 老夫人 剧作者 社会价值
下载PDF
那份特别的缘──写给茅威涛
14
作者 张榕芬 《文化艺术研究》 1996年第3期51-,共1页
关键词 茅威涛 五女拜寿 就是你 相信自己 对我说 告诉我 你那 陶都 陶瓷工艺 张珙
下载PDF
蒹葭苍苍——致越剧
15
作者 胡云云 《文化艺术研究》 2002年第3期71-71,共1页
关键词 三生石上 沈园 钢筋水泥 寻梦 在水一方 张珙 字字珠玑 长相思 疏雨 芳草鲜美
下载PDF
《西厢记》的大团圆结局歪曲了历史真实吗?
16
《文艺理论研究》 1981年第2期190-191,共2页
对《西厢记》的大团圆结局,多数评论者认为是对历史真实的歪曲。王维国在《〈西厢记〉的结尾是歪曲了历史的真实吗?》(《河北大学学报》一九八○年第三期)一文中,提出了相反的看法。首先,文章认为,《西厢记》中老夫人在张珙中试之前对... 对《西厢记》的大团圆结局,多数评论者认为是对历史真实的歪曲。王维国在《〈西厢记〉的结尾是歪曲了历史的真实吗?》(《河北大学学报》一九八○年第三期)一文中,提出了相反的看法。首先,文章认为,《西厢记》中老夫人在张珙中试之前对崔张的婚姻始终是坚决反对的,这正是自由婚姻同封建婚姻制度矛盾的不可调和性。矛盾斗争的结果,自主婚姻遭到扼杀,这是必然的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团圆结局 历史真实 西厢记 封建婚姻制度 自由婚姻 老夫人 矛盾斗争 评论者 王维 张珙
下载PDF
清代四川戏曲雕刻赏析
17
作者 河清成 《四川戏剧》 北大核心 1994年第5期78-80,共3页
清代四川戏曲雕刻赏析河清成文、图清代四川民间艺术中最广泛、最精彩的当首推"戏曲雕刻"艺术。因为地方戏曲表演艺术的繁荣昌盛。所以直接表现戏曲人物或戏曲故事的这类雕刻艺术也就格外受到人们广泛的喜爱、从清代遗留下来的家什、... 清代四川戏曲雕刻赏析河清成文、图清代四川民间艺术中最广泛、最精彩的当首推"戏曲雕刻"艺术。因为地方戏曲表演艺术的繁荣昌盛。所以直接表现戏曲人物或戏曲故事的这类雕刻艺术也就格外受到人们广泛的喜爱、从清代遗留下来的家什、墓碑、庙堂、戏楼,庭院及各类工: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蛇传》 人物造型 舞台形象 白娘子 拷红 舞台表演 《西厢记》 道陵 民间年画 张珙
下载PDF
秋景悲情意相通——析《长亭送别》中景与情的深层意蕴
18
作者 王喜 《学语文》 2014年第4期24-25,共2页
很多年前初读《西厢记》中《长亭送别》一折,心中并无悲意,反倒有几分可喜的地方。碧云高空挂,黄花满地金。步履在缤纷的落英之上,崔莺莺送张珙去赶考,而此番进京是为拿一张极易得的婚姻许可证,送走张珙不就意味着崔张二人距婚姻殿堂更... 很多年前初读《西厢记》中《长亭送别》一折,心中并无悲意,反倒有几分可喜的地方。碧云高空挂,黄花满地金。步履在缤纷的落英之上,崔莺莺送张珙去赶考,而此番进京是为拿一张极易得的婚姻许可证,送走张珙不就意味着崔张二人距婚姻殿堂更近一步!就此而言,长亭送别不应是悲苦之事,而应有喜乐之情才算合理。后来重读再读三读,才不由地悲从中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珙 崔莺莺 深层意蕴 语言层面 《西厢记》 三读 张二 云高 异族统治 此番
下载PDF
試談京剧《紅娘》
19
作者 王家熙 《上海戏剧》 1963年第10期22-24,共3页
《红娘》是近二十几年来京剧舞台上流行最广、影响頗大的一个戏。对这个戏的剧本改編与表演处理,剧团內部和評論界都存在許多分歧意见。这里談談自己的看法,希望得到指正。这个戏的最初演出本是有很多缺点的。主要缺点是低級趣味很多,... 《红娘》是近二十几年来京剧舞台上流行最广、影响頗大的一个戏。对这个戏的剧本改編与表演处理,剧团內部和評論界都存在許多分歧意见。这里談談自己的看法,希望得到指正。这个戏的最初演出本是有很多缺点的。主要缺点是低級趣味很多,以此迎合小市民观众不健康的娛乐要求防?从头到尾都有“插科打诨”的无聊穿插,琴童成了重要角色之一,他和紅娘有許多打情骂俏的场面,造成了庸俗的舞台气息。《南西厢》的《佳期》也搬了过来,这段戏唱詞表演都很黄色。戏还渗入有小姐配公子、丫环配书僮等不健康因素,并把紅娘热情帮助张珙、莺莺写成含有自己想将来能当二房的成份。这些东西模糊了戏的主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西厢 莺莺 张生 张珙 琴童 书僮 喜剧性格 改编本 爱情至上 抒情色彩
下载PDF
雪意冲开白玉梅——著名表演艺术家童庆礽和他的赣剧 被引量:3
20
作者 蒋良善 《创作评谭》 2016年第2期39-44,共6页
有人说,童庆礽是为赣剧而生的。赣剧在还没有叫"赣剧"的时候,并不缺经久不衰的好戏,但它少了一种味,古朴有余,典雅不足,因为这之前它从未唱过大"西厢",也未进驻过"牡丹亭";童庆礽出现之前,赣剧也不缺身怀绝技的名角,但是缺了一股... 有人说,童庆礽是为赣剧而生的。赣剧在还没有叫"赣剧"的时候,并不缺经久不衰的好戏,但它少了一种味,古朴有余,典雅不足,因为这之前它从未唱过大"西厢",也未进驻过"牡丹亭";童庆礽出现之前,赣剧也不缺身怀绝技的名角,但是缺了一股气,英雄气长,书生气短,因为这之前它从未结识过张珙,也未牵手过柳梦梅。1953年5月29日,这是一个永载赣剧史册的日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柳梦梅 张珙 身怀绝技 牡丹亭 珍珠记 张三借靴 杜丽娘 江西省赣剧团 梁祝 英雄气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