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大西洋深水盆地的构造沉积演化及含油气系统 被引量:32
1
作者 袁圣强 吴时国 +1 位作者 马玉波 付彦辉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2008年第2期216-221,共6页
南大西洋两岸的被动大陆边缘盆地是当今深水油气勘探开发的热点区域,其构造沉积作用及含油气条件受控于大西洋的裂开、持续扩张漂移和气候、海平面变化的影响。大西洋边缘盆地的构造演化可以分为前裂谷期、裂谷期、过渡期和漂移期(漂移... 南大西洋两岸的被动大陆边缘盆地是当今深水油气勘探开发的热点区域,其构造沉积作用及含油气条件受控于大西洋的裂开、持续扩张漂移和气候、海平面变化的影响。大西洋边缘盆地的构造演化可以分为前裂谷期、裂谷期、过渡期和漂移期(漂移期又可分为海侵和海退2个时期);裂谷期发育陆相河流—湖泊—三角洲相沉积体系,过渡期发育阿普第期蒸发盐岩系,漂移期发育海相碳酸盐岩和深水碎屑岩沉积体系。以阿普第期蒸发盐岩系为界,南大西洋深水盆地发育盐下和盐上2套含油气系统,盐下层油气系统烃源岩为湖相泥(页)岩,储层为河流—三角洲相及滨岸相砂岩,盖层为阿普第期蒸发盐岩;盐上层油气系统的主力烃源岩主要是上白垩统海相泥(页)岩,储层以浊积砂岩储层为主,盖层为各个时期发育的泥(页)岩。南大西洋盆地张裂过程的差异性控制了层序发育、蒸发盐岩的分布和含油气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西洋 深水盆地 构造沉积演化 张裂作用 含油气系统
下载PDF
东海南海交接带重磁场特征及新生代盆地成因
2
作者 吴时国 郭军华 刘展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49-55,共7页
东海南海构造交接带及其邻近海区(简称交接带)位于中国东部大陆边缘,东邻俯冲板块边界。台湾以北是琉球海沟俯冲带,台湾以南为马尼拉海沟俯冲构造带。区域重磁资料分析结果表明,该东海陆架区存在3条重力高和2条重力低,重力高分别对应于... 东海南海构造交接带及其邻近海区(简称交接带)位于中国东部大陆边缘,东邻俯冲板块边界。台湾以北是琉球海沟俯冲带,台湾以南为马尼拉海沟俯冲构造带。区域重磁资料分析结果表明,该东海陆架区存在3条重力高和2条重力低,重力高分别对应于闽浙隆起带、渔山低凸起和陆架外缘隆起,最大值高达50×10-5m·s-2;重力低对应于沉积盆地,最低值在台西南盆地,约为-20×10-5m·s-2。重磁特征表明东海盆地外缘台湾 钓鱼岛构造带具有明显的自由空间异常,磁场为平缓负异常,由古近系、白垩系或更老的变质岩及中新世的侵入岩组成,向南延伸至澎湖隆起。因为澎湖隆起具有高重力异常,放射性年龄表明这些碱性玄武岩形成于17 8~8MaBP,其特征同现在的琉球岛弧一样,可能是残留的古琉球岛弧。台西南盆地南侧(上陆坡)的凸起具有类似的幅度异常,呈ENE—WSW向,并消失在台西南盆地南段。新生代以来,盆地张裂活动具有不同时性,并向陆架边缘变得年轻。东海大陆边缘盆地属弧后残留盆地成因,多因岛弧的迁移而新生,但珠江口盆地则是被动大陆边缘裂陷作用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 南海 重磁场 新生代 张裂作用
下载PDF
桂西晚古生代深水相地层 被引量:29
3
作者 邝国敦 吴浩若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52-164,共13页
详细描述了分别位于桂西的北、中、南部的几个晚古生代地层剖面 ,据此建立桂西晚古生代深水沉积的地层序列 ,其岩石地层单位自下而上可归入广西原有的平恩组、罗富组、榴江组、五指山组、鹿寨组、巴平组、南丹组、四大寨组和领薅组。和... 详细描述了分别位于桂西的北、中、南部的几个晚古生代地层剖面 ,据此建立桂西晚古生代深水沉积的地层序列 ,其岩石地层单位自下而上可归入广西原有的平恩组、罗富组、榴江组、五指山组、鹿寨组、巴平组、南丹组、四大寨组和领薅组。和这些单位的命名剖面比较 ,桂西腹地的同期地层具有更典型的深水相沉积 ,并含大量玄武岩 ,构成从早泥盆世晚期到晚二叠世末的连续深水沉积。桂西晚古生代为广海远洋环境 ,其中孤立碳酸盐台地上泥盆 石炭系灰岩中出现的二叠纪“化石脉” ,是古特提斯张裂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古生代 深水相 地层序列 古特提斯 广西 深水沉积 平恩组 张裂作用
下载PDF
OBS2018-H2测线反射与折射数据联合揭示南海北部陆缘洋陆转换带的深部地震结构
4
作者 赵明辉 袁野 +5 位作者 张翠梅 高金尉 苏晓康 王星月 程锦辉 张佳政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210-2225,共16页
南海北部陆缘洋陆转换带是减薄陆壳和正常洋壳之间的过渡区域,蕴藏着南海从张裂、破裂至初始海底扩张的重要信息.OBS2018-H2测线穿过了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的钻探站位U1499和U1502,是一条平行于南海北部陆缘构造走向的深地震测线.我... 南海北部陆缘洋陆转换带是减薄陆壳和正常洋壳之间的过渡区域,蕴藏着南海从张裂、破裂至初始海底扩张的重要信息.OBS2018-H2测线穿过了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的钻探站位U1499和U1502,是一条平行于南海北部陆缘构造走向的深地震测线.我们利用测线上10台海底地震仪记录的走时数据,采用RayInvr正演和Tomo2d反演相结合的方法,获得了深达上地幔的速度结构;同时结合高精度多道反射地震数据以及IODP367/368/368X航次的钻探资料,将速度模型划分为西部残存的减薄地壳区(0~63 km)、中部岩浆构造转换带(63~120 km)和东部中下地壳剥露区(120~180 km)三部分;然后综合与该测线垂直的Lw7反射地震剖面,建立了南海北部陆缘张裂-破裂地质模型.研究揭示在晚始新世至早渐新世(34~30 Ma)时期,陆壳快速伸展减薄,引发了软流圈的强烈上涌,并伴生大量岩浆侵入到减薄地壳;熔融物质在~30 Ma破坏减薄陆壳并触发岩石圈破裂,快速(~28.7 Ma)过渡到火成岩地壳增生,形成了相对狭窄的洋陆转换带.该研究揭示了南海陆缘洋陆过渡带的深达上地幔的地震速度结构,以及复杂的构造-岩浆相互作用,为全球张裂-破裂过程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洋陆转换带(COT) 高速层(HVL) 火山作用 反射/折射数据联合 南海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