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5篇文章
< 1 2 2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师并非弥勒佛
1
作者 俞剑明 《观察与思考》 2011年第11期58-58,共1页
真正的大师,有风范,有气度,有悲悯宽容之心,有兼济天下之情。但他们不胆小怕事,不八面玲珑,他们的骨头特别坚硬,犹如竹节一样不会打弯。
关键词 大师 弥勒佛 兼济天下
下载PDF
“布袋和尚”与“弥勒佛”及博物馆藏品中的面貌
2
作者 杜恒伟 《理财(经济)》 2018年第7期24-33,共10页
布袋僧又被中国人称为弥勒佛,其形象原本是秀美的菩萨相。传说五代时僧人契此,身躯肥大,自称弥勒转世。因常背负布袋化缘于市,故名布袋和尚,中国人将其视为欢乐和福气的象征,历代不少画家创作了此类题材。
关键词 弥勒佛 和尚 馆藏品 中国人 菩萨 原本 僧人 转世
下载PDF
试论龙门石窟弥勒佛的造像特征及其信仰根源——以武则天时期弥勒造像为例 被引量:2
3
作者 宋岚 《美与时代(创意)(上)》 2009年第4期99-104,共6页
在龙门石窟造像中,弥勒的形象经常出现,特别是在武则天执政时期,龙门的弥勒造像出现空前绝后的盛况。武则天时期的弥勒造像是以《弥勒下生经》的内容为依据的,这就直白地表现出希望新主降临的思想。武则天宣扬自己是弥勒转世,为登基披... 在龙门石窟造像中,弥勒的形象经常出现,特别是在武则天执政时期,龙门的弥勒造像出现空前绝后的盛况。武则天时期的弥勒造像是以《弥勒下生经》的内容为依据的,这就直白地表现出希望新主降临的思想。武则天宣扬自己是弥勒转世,为登基披上了一层合法的宗教外衣,而此时的弥勒信仰较武氏前期出现了顿然上升的势头,不能不说是武则天绝好地利用宗教为自己的统治服务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窟造像 龙门石窟 弥勒信仰 弥勒佛 天时 武则天 执政时期 宗教
下载PDF
浅析高僧行修对弥勒佛在中国化过程中的塑造 被引量:1
4
作者 刘闯 《五台山研究》 2012年第4期20-23,共4页
中国化了的弥勒佛,以五代时期的布袋和尚契此为原型发展而来,已为今人所认同。在研读五代史料的过程中,发现高僧行修的言行事迹颇有大肚笑口弥勒佛的某些特征。固然布袋和尚契此对大肚笑口弥勒佛形象的塑造有重要影响,但尚有一定差距。... 中国化了的弥勒佛,以五代时期的布袋和尚契此为原型发展而来,已为今人所认同。在研读五代史料的过程中,发现高僧行修的言行事迹颇有大肚笑口弥勒佛的某些特征。固然布袋和尚契此对大肚笑口弥勒佛形象的塑造有重要影响,但尚有一定差距。结合史实,笔者认为在大肚笑口弥勒佛演化过程中,除以布袋和尚为原型外,也融入了高僧行修的某些体态相貌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肚笑口弥勒佛 布袋和尚 行修 中国化
下载PDF
从馆藏佛教文物看佛教的传播——以唐四面造像碑、明毗卢遮那佛、唐弥勒佛为例 被引量:2
5
作者 李莉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0年第9期43-45,共3页
文章从馆藏文物出发,分析佛教的传播发展。首先分析唐代四面造像碑的碑文及形制,表现佛经翻译事业的发展对佛教传播的意义。其次分析明代鎏金毗卢佛的造型,体现佛教教义对佛像及佛教传播的影响。最后分析比较两尊不同的弥勒佛造型,展示... 文章从馆藏文物出发,分析佛教的传播发展。首先分析唐代四面造像碑的碑文及形制,表现佛经翻译事业的发展对佛教传播的意义。其次分析明代鎏金毗卢佛的造型,体现佛教教义对佛像及佛教传播的影响。最后分析比较两尊不同的弥勒佛造型,展示佛教传播逐步走向世俗化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面造像碑 毗卢佛 弥勒佛 佛教 传播
下载PDF
弥勒佛及其造型 被引量:1
6
作者 徐华铛 《古建园林技术》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22-24,共3页
弥勒佛及其造型徐华铛弥勒,是梵文的音译,意即“慈悲为怀”,在佛经中,慈悲的含意为“去苦予乐”,无条件地使对方得到快乐谓之“慈”,无条件地为他人除去苦难谓之“悲”。弥勒是姓,其名叫“阿逸多”,意为无人能胜。弥勒出生在古... 弥勒佛及其造型徐华铛弥勒,是梵文的音译,意即“慈悲为怀”,在佛经中,慈悲的含意为“去苦予乐”,无条件地使对方得到快乐谓之“慈”,无条件地为他人除去苦难谓之“悲”。弥勒是姓,其名叫“阿逸多”,意为无人能胜。弥勒出生在古印度南天竺一个大婆罗门家庭,属第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勒佛 造型 宗教建筑 建筑史
下载PDF
福州木雕名匠柯世荣龙眼木雕弥勒佛坐像赏析 被引量:1
7
作者 朱燕英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5年第4期55-57,共3页
福州市闽侯县博物馆藏有一件清代龙眼木圆雕弥勒佛像。这件木雕作品通高60.5厘米,座高10厘米,宽55.6厘米,厚36.3厘米。底座与雕像皆为龙眼木雕成,呈现龙眼木自然的红棕色。底为荷叶形,底下有四个云头足。[1]弥勒佛右腿弯曲,左腿... 福州市闽侯县博物馆藏有一件清代龙眼木圆雕弥勒佛像。这件木雕作品通高60.5厘米,座高10厘米,宽55.6厘米,厚36.3厘米。底座与雕像皆为龙眼木雕成,呈现龙眼木自然的红棕色。底为荷叶形,底下有四个云头足。[1]弥勒佛右腿弯曲,左腿自然下垂,以洒脱不羁、自然随意的姿态,斜坐于五谷袋上。隆额广颐,笑态可掬,肥厚的双耳下垂至肩。圆润多肉的肩头随意披着一件宽大的衣衫,袒胸露腹。右手靠于弯曲的右膝上,小手指勾垂仙拂,左手安放袋上,左足后跟着地脚趾微翘。整尊雕像人物比例精确,动态逼真,脸上的笑纹、衣物的纹理都刻划得十分精细自然,体现了雕工高超的雕刻技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雕作品 弥勒佛 福州市 龙眼 赏析 雕刻技巧 自然 闽侯县
下载PDF
弥勒佛、布袋和尚与蒋摩诃 被引量:1
8
作者 杨畅 《文史杂志》 2011年第4期70-72,共3页
弥勒佛是佛教菩萨中的未来佛。在印度传入中国的佛教塑像中,弥勒佛是十分庄严肃穆、凛然不可侵犯的:头顶布满卷曲的小螺髻,丰颐慈目,大耳垂肩,身披袈裟,面无表情。不过。我们在吴承恩《西游记》里看到的弥勒佛,却总是"嘻嘻笑",
关键词 弥勒佛 和尚 《西游记》 未来佛 吴承恩 佛教 菩萨 袈裟
下载PDF
佛教雕塑艺术中弥勒佛形象的演变 被引量:1
9
作者 张平一 《文物春秋》 1996年第2期63-65,共3页
佛教雕塑艺术中弥勒佛形象的演变张平一中国佛教艺术是随着佛教的发展而兴起的。东汉明帝时佛教绘画、雕塑、寺庙建筑传入中国,标志着中国的佛像雕塑、壁画和佛寺建筑三大艺术开始。佛教是十分重视通过艺术手段来表现自己的存在和力量... 佛教雕塑艺术中弥勒佛形象的演变张平一中国佛教艺术是随着佛教的发展而兴起的。东汉明帝时佛教绘画、雕塑、寺庙建筑传入中国,标志着中国的佛像雕塑、壁画和佛寺建筑三大艺术开始。佛教是十分重视通过艺术手段来表现自己的存在和力量,扩大自己的教义和思想的。佛教艺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雕塑艺术 弥勒佛 弥勒 佛教艺术 中国佛教 十六国时期 犍陀罗 北魏 中国化 佛造像
下载PDF
弥勒佛为啥笑口常开?
10
作者 李永斌 《人民论坛》 1997年第3期45-45,共1页
弥勒佛慈眉善目,一副哈哈大笑的模样甚是可爱。 弥勒佛为啥笑口常开?一本叫《神话仙话佛话》的书似乎道出了真情,书中说佛祖有三:一为“过去佛”;二为“现在佛”;三为“未来佛”。“过去佛”已不知其名,“现在佛”是如来,再过几十劫(也... 弥勒佛慈眉善目,一副哈哈大笑的模样甚是可爱。 弥勒佛为啥笑口常开?一本叫《神话仙话佛话》的书似乎道出了真情,书中说佛祖有三:一为“过去佛”;二为“现在佛”;三为“未来佛”。“过去佛”已不知其名,“现在佛”是如来,再过几十劫(也就是几十万年),如来佛“离休”后,弥勒佛就可荣升佛祖,是内定的接班人,叫“未来佛”。要接班而未接班,这就使弥勒佛没法不笑口常开了。其一,他虽然是内定的,但究竟能不能接班,什么时候接,会不会中途变卦,还很难说。这关键要看上级如来佛的态度,所以,弥勒只有对掌握着自己前途的上司整天摆出一副笑脸,毕躬毕敬,赢得好感。其二,佛界人才济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勒佛 未来佛 如来佛 接班人 “红眼病” 掌握着 下界 解决实际问题 良好形象 关键时刻
下载PDF
弥勒佛楹联寻趣
11
《甘肃教育》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41-41,共1页
弥勒佛楹联寻趣笑古笑今,笑东笑西笑南北,笑来笑去,笑自己原来无知无识;观事观物,观天观地观日月,观上观下,观他人总是有高有低。甘肃名胜楹联嘉峪关戏楼离合悲欢演往事;愚贤忠认当场。弥勒佛楹联寻趣...
关键词 弥勒佛 名胜楹联 嘉峪关 戏楼 甘肃
下载PDF
乐山发现明代大肚弥勒佛摩崖造像
12
作者 帅秉龙 《四川文物》 1999年第1期71-71,共1页
关键词 弥勒佛 摩崖石刻造像 乐山大佛 乐山市 须弥座 石窟造像 摩崖造像 外貌特征 弥勒 穹窿顶
下载PDF
弥勒佛和韦陀
13
《领导科学》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4期I0001-I0001,共1页
去过寺庙的人都知道,一进庙门,首先是弥勒佛笑脸迎客,而在他的北面,则是黑口黑脸的韦陀。但相传在很久以前,他们并不在同一个庙里,而是分别掌管不同的庙。弥勒佛热情快乐,所以来的人非常多,但他什么都不在乎,丢三落四,没有好... 去过寺庙的人都知道,一进庙门,首先是弥勒佛笑脸迎客,而在他的北面,则是黑口黑脸的韦陀。但相传在很久以前,他们并不在同一个庙里,而是分别掌管不同的庙。弥勒佛热情快乐,所以来的人非常多,但他什么都不在乎,丢三落四,没有好好管理财务,所以寺庙人不敷出。而韦陀虽然管账是一把好手,但成天阴着个脸,太过严肃,搞得人越来越少,最后香火断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勒佛 寺庙 快乐
下载PDF
弥勒佛像楹联趣谈
14
作者 段风华 《语文知识》 1997年第1期23-24,共2页
人们游览寺院,常可在众多佛像中看到一尊袒胸露腹、笑容可掬的弥勒和尚。它究竟在笑什么、又为什么要笑呢?
关键词 弥勒佛 楹联 佛像 寺院 游览 哲理 和尚 丰富 山门 开拓思路
下载PDF
正月节令殊胜之弥勒佛 时时示时人 时人自不识
15
作者 关键 《紫禁城》 2018年第2期2-3,共2页
新年讲究个新气象,继去年的月令果实之后,今年的月令连载特向广大读者隆重推出崭新的节令殊胜主题。殊胜意为事之超绝而稀有者,在佛教经典中多有因缘殊胜之语,讲的是与诸佛菩萨超绝而稀有的因缘,人佛之间的因缘殊胜,而春秋变化和... 新年讲究个新气象,继去年的月令果实之后,今年的月令连载特向广大读者隆重推出崭新的节令殊胜主题。殊胜意为事之超绝而稀有者,在佛教经典中多有因缘殊胜之语,讲的是与诸佛菩萨超绝而稀有的因缘,人佛之间的因缘殊胜,而春秋变化和佛陀尊者问的因缘更是殊胜非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令 弥勒佛 佛教经典 因缘 月令 菩萨 佛陀
下载PDF
弥勒佛前话妙联
16
作者 孙国翔 《风景名胜》 1994年第4期40-40,共1页
我国各大弥勒佛像前,往往有寓意深刻,耐人玩味,通俗上口的楹联,读来发人深省。北京潭柘寺,殿堂依山而筑,呈阶梯形层层高耸,寺内弥勒佛龛两边的楹联遐迩闻名: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关键词 弥勒佛 楹联 寓意深刻 阶梯形 灵隐寺 上口 开口 殿堂 山门 北京
下载PDF
意味隽永的弥勒佛楹联
17
作者 王加浩 《风景名胜》 1994年第11期44-44,共1页
每当人们跨进寺庙的天王殿,迎面所见的就是袒胸凸肚笑口常开的弥勒菩萨。弥勒菩萨的喜乐形象,不仅吸引着千千万万的香客和游人,而且使众多的文人墨客泼墨挥毫,撰写出一副副精采的楹联装点在各地的古刹、寺院之中。在杭州灵隐寺天王殿大... 每当人们跨进寺庙的天王殿,迎面所见的就是袒胸凸肚笑口常开的弥勒菩萨。弥勒菩萨的喜乐形象,不仅吸引着千千万万的香客和游人,而且使众多的文人墨客泼墨挥毫,撰写出一副副精采的楹联装点在各地的古刹、寺院之中。在杭州灵隐寺天王殿大门两侧,就写着一副独具特色的弥勒菩萨楹联: 峰峦或再有飞来,坐山门老等; 泉水已渐生暖意,放笑脸相迎。这副楹联写山、写峰、写弥勒坐相,写泉、写水、写菩萨笑迎游客,文采飞扬,妙趣横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楹联 天王殿 弥勒佛 菩萨 灵隐寺 独具特色 朱元璋 寺庙 山门 形象
下载PDF
弥勒佛与韦陀
18
《中国招标》 2014年第4期43-43,共1页
寺庙里人物的布置给我们人才管理有一个很好的启示。去过佛教寺庙里的人都知道,一进寺庙大门,正面首先供奉的是弥勒佛,笑脸迎客,而在他的背面,则是满脸威仪拿着金刚杵的韦陀。但是相传在很久以前,弥勒佛和韦陀其实并不在一个庙里,而是... 寺庙里人物的布置给我们人才管理有一个很好的启示。去过佛教寺庙里的人都知道,一进寺庙大门,正面首先供奉的是弥勒佛,笑脸迎客,而在他的背面,则是满脸威仪拿着金刚杵的韦陀。但是相传在很久以前,弥勒佛和韦陀其实并不在一个庙里,而是分别掌管不同的庙宇。在弥勒佛掌管的庙里,因为弥勒佛热情快乐,大肚能容天下之事,所以来的人非常多,但弥勒佛什么都不在乎,不善于理财,虽然人很多但依然入不敷出。与此相反韦陀虽然管账是一把好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勒佛 佛教寺庙 人才管理 供奉 金刚 快乐
下载PDF
弥勒佛睡卧梵净仙山 蘑菇石陪读万卷书崖
19
作者 陈世和 《贵阳文史》 2011年第1期56-57,共2页
梵净山天空一碧如洗,放眼望去,只见对面山形酷似一巨型睡佛,在天地之间仰天长卧,形成了"山即是佛"的宏大景象……
关键词 弥勒佛 陪读 蘑菇 梵净山 天地
下载PDF
从布袋和尚到中国的弥勒佛
20
作者 王舜祁 《宁波通讯》 2004年第11期51-51,共1页
走进佛教寺院天王殿的大门,便可看到一尊外向而坐、笑口大开、袒胸露腹、手提布袋的弥勒菩萨。这尊弥勒造像,不是印度籍的弥勒菩萨原型,而是奉化籍被称为弥勒化身的后梁高僧布袋和尚。关于布袋和尚的事迹,正史所记很少,但在奉化民间传... 走进佛教寺院天王殿的大门,便可看到一尊外向而坐、笑口大开、袒胸露腹、手提布袋的弥勒菩萨。这尊弥勒造像,不是印度籍的弥勒菩萨原型,而是奉化籍被称为弥勒化身的后梁高僧布袋和尚。关于布袋和尚的事迹,正史所记很少,但在奉化民间传说颇多。现选择几则,以反映他的身世、智慧和为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袋 弥勒道场 弥勒佛 和尚 佛教寺院 民间传说 天王殿 原型 菩萨 印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