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R弥散加权成像在鉴别子宫肌瘤和子宫肉瘤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5
1
作者 龙小武 庄伟雄 +1 位作者 黄文飞 冯渭昌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17年第24期4046-4049,共4页
目的:探讨MR弥散加权成像在鉴别子宫肌瘤和子宫肉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手术病理证实子宫肉瘤13例作为观察组,子宫肌瘤45例(富于细胞型组9例、变性型组13例、普通未变性组23例)作对照组,选择30例子宫... 目的:探讨MR弥散加权成像在鉴别子宫肌瘤和子宫肉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手术病理证实子宫肉瘤13例作为观察组,子宫肌瘤45例(富于细胞型组9例、变性型组13例、普通未变性组23例)作对照组,选择30例子宫正常者为正常组。以上患者均经盆腔常规MR序列、弥散加权序列(DWI),比较不同组别的弥散加权图像及表观弥散系数值的差异性。结果:观察组、对照组、正常组ADC值分别为(0.85±0.21)×10^(-3)mm^2/s、(1.11±0.25)×10^(-3)mm^2/s、(1.45±0.23)×10^(-3)mm^2/s,子宫肉瘤和子宫肌瘤的ADC值低于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肉瘤的ADC值低于子宫肌瘤,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肉瘤边缘不规则,侵犯子宫内膜,与子宫肌瘤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DWI高信号、ADC值低于子宫肌层的肿瘤应怀疑恶性的可能,结合病变形态学特点可以帮助鉴别子宫肉瘤和子宫肌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R 弥散加强成像 子宫肌瘤 子宫肉瘤 鉴别
下载PDF
多b值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肺部肿瘤性质鉴别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2
作者 蒋蓉 李伟 +1 位作者 陈楠楠 董学良 《贵州医药》 CAS 2023年第8期1289-1290,共2页
目的探讨多b值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MRI-DWI)在肺部肿瘤性质鉴别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2月至2022年10月通用环球中铁西安医院接受的100例肺部肿瘤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将其中50例肺部恶性肿瘤患者纳入恶性组,其余50例均为肺部... 目的探讨多b值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MRI-DWI)在肺部肿瘤性质鉴别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2月至2022年10月通用环球中铁西安医院接受的100例肺部肿瘤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将其中50例肺部恶性肿瘤患者纳入恶性组,其余50例均为肺部良性肿瘤,纳入良性组。对两组患者进行全身检查,包括MRI-DWI检查,记录并比较患者基线资料,观察不同b值MRI-DWI图像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的对肿瘤性质的诊断效能。结果对照组和研究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吸烟史、家族史以及合并基础疾病等一般资料对比均无明显差异(P>0.05),恶性组各种b值下获得的ADC值均低于良性组,差异有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不同b值MRI-DWI鉴别肺部肿瘤性质均具有一定价值,(AUC>0.70),当b值为500 s/mm 2获取的ADC曲线下面积最大,诊断效能最高。结论应用MRI-DWI能够清晰、直观的观察病变部位内部及周围组织情况,尤其是b值为500 s/mm 2在肺部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中具有显著价值,发挥一定应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b值核磁共振弥散加强成像 肺部肿瘤 性质 鉴别
下载PDF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前列腺中央腺体癌早期诊断中的价值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李方元 吴飞 郭中霞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8年第17期12-14,共3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前列腺中央腺体癌患者中的早期诊断效果及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选择4月—2018年1月入院治疗的前列腺中央腺体癌患者40例,所有患者均经过手术组织病理学检查最终确诊,手术前患者均行磁共振弥散加强成像诊...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前列腺中央腺体癌患者中的早期诊断效果及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选择4月—2018年1月入院治疗的前列腺中央腺体癌患者40例,所有患者均经过手术组织病理学检查最终确诊,手术前患者均行磁共振弥散加强成像诊断,并将磁共振弥散加强成像结果与手术组织病理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前列腺中央腺体癌患者中的早期诊断效果及价值。结果:40例前列腺中央腺体癌患者均经过手术组织病理检查最终得到确诊,所有患者均完成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最终确诊39例,与病理检查结果诊断符合率为97.50%(P>0.05)。前列腺中央腺体癌ADC值为(0.89±0.12),具有较高的诊断敏感性与特异性。结论:将磁共振弥散加强成像用于前列腺中央腺体癌患者中效果理想,能帮助患者早期确诊,为临床诊疗提供影像学依据,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弥散加强成像 前列腺中央腺体癌 手术组织病理学检查 诊断效果 价值
下载PDF
乳腺纤维瘤病的X线、磁共振影像表现及特征 被引量:3
4
作者 刘园园 夏子强 +3 位作者 邓先琴 尚晓静 李伟平 万芸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21年第13期32-35,共4页
目的分析乳腺纤维瘤病(BF)的X线、磁共振(MR)影像表现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检查证实且术前均行X线、MR检查的15例BF患者的资料,包括病灶部位、X线和MR形态特征及强化特点、血流动力学特征。分析BF的影像特征及误诊原因。... 目的分析乳腺纤维瘤病(BF)的X线、磁共振(MR)影像表现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检查证实且术前均行X线、MR检查的15例BF患者的资料,包括病灶部位、X线和MR形态特征及强化特点、血流动力学特征。分析BF的影像特征及误诊原因。结果15例患者共17个病灶,1例为双侧发病(双乳各1个病灶),1例单乳2个病灶;中位年龄31岁;9例病灶位于乳腺腺体内,5例(共7个病灶)靠近胸壁,1例病灶位于乳头-乳晕复合体。17个病灶的X线显示合并结构扭曲10例,边缘毛刺样改变8例,均未见钙化。15个病灶MR增强扫描表现为结节或肿块,14个病灶边缘不规则,8个病灶可见毛刺样强化,5个病灶可见“筋膜尾征”。病灶在T1WI上呈等或稍低信号,在T2WI上呈高或混杂信号,弥散加权成像(DWI)上呈稍高或高信号,平均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均>1.25×10^(-3) mm^(2)/s;增强后时间-信号强化曲线(TIC)为Ⅰ型(上升型)或Ⅱ型(平台型)。结论BF发生在腺体内多呈肿块样,若累及浅、深层筋膜组织,则X线上多合并结构扭曲及毛刺样改变,易误诊为恶性病变。MR上多表现为不规则肿块,可见“筋膜尾征”,ADC值及动态增强TIC多提示良性病变,对明确诊断价值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纤维瘤病 磁共振成像 病灶 弥散加强成像 表观扩散系数 筋膜尾征
下载PDF
应用磁共振DWI序列ADC值及骨髓对比率诊断脊椎转移瘤的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卿培东 曹云 +2 位作者 徐剑峰 邓海涛 李明凡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1年第10期171-173,共3页
目的分析应用磁共振弥散加强成像(DWI)序列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及骨髓对比率诊断脊椎转移瘤的可行性。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3月至2018年9月收治的42例脊椎转移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42例脊椎转移瘤作为脊椎转移瘤组,随后选取同期在本院接... 目的分析应用磁共振弥散加强成像(DWI)序列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及骨髓对比率诊断脊椎转移瘤的可行性。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3月至2018年9月收治的42例脊椎转移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42例脊椎转移瘤作为脊椎转移瘤组,随后选取同期在本院接受治疗的42例非脊椎转移瘤患者作为非脊椎转移瘤组,分析其影像学特征,测量其ADC值和骨髓对比率。结果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显示病灶在T_(1)WI上呈低信号,T_(2)WI上呈低或稍高信号,T_(1)WI(f)和DWI序列上呈明显高信号,增强扫描轻度或无明显强化;脊髓转移瘤组患者的ADC值明显高于非脊椎转移瘤组(P<0.05),另外MRI检查结果还发现邻近转移瘤正常椎体的ADC值为0.65±0.26,明显低于脊椎转移瘤组的ADC值(P<0.05)。MRI检查DWI序列扫描上病灶的骨髓对比率明显高于FSE T_(1)WI(f)序列(P<0.05)。结论MRI检查可有效显示脊椎转移瘤的影像学特点,结合DWI的ADC值与骨髓对比率可有效对椎体的弥散特征进行量化,提高脊髓转移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弥散加强成像 表观弥散系数 骨髓对比率
下载PDF
1.5T磁共振DWI序列在宫颈癌诊断及临床分期中的价值分析 被引量:8
6
作者 李刚 祝青 +1 位作者 蒲红波 李亚亭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0年第9期123-125,共3页
目的分析1.5T磁共振DWI序列在宫颈癌诊断及临床分期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7年1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100例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MRI平扫及增强扫描的影像特点;比较DWI结合常规MRI序列与单纯MRI序列对宫颈癌分期的准确率,... 目的分析1.5T磁共振DWI序列在宫颈癌诊断及临床分期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7年1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100例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MRI平扫及增强扫描的影像特点;比较DWI结合常规MRI序列与单纯MRI序列对宫颈癌分期的准确率,以及对宫颈癌盆腔肿大淋巴结检测的检出率。结果 100例宫颈癌患者,常规MRI序列检出90例,10例漏诊,准确率为90.00%;DWI结合常规MRI序列检出97例,3例漏诊,准确率为97.00%。常规MRI序列对宫颈分期准确率与DWI结合常规MRI序列对宫颈癌分期准确率比较P>0.05;DWI结合常规MRI序列对宫颈癌盆腔肿大淋巴结的检出率显著优于单纯常规MRI序列(P<0.05)。结论 MRI检查可有效显示宫颈癌的影像学特点,DWI技术应用于宫颈癌的诊断及临床分期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可为临床诊断治疗宫颈癌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5T磁共振 弥散加强成像 宫颈癌 临床分期
下载PDF
脑内血肿DWI及GRE-T2*WI信号演变规律的MRI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骈文婷 杨明铭 +1 位作者 张敬 张伯生 《中国临床研究》 CAS 2011年第9期781-783,I0001,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时期脑内血肿的DWI、GRE-T2*WI序列信号演变规律。方法回顾性分析75例经临床及CT确诊的脑内血肿患者的的MR图像,全部病例均采集MRI常规T1WI、T2WI序列及DWI序列图像,其中39例采集GRE-T2*WI序列图像,结合血肿形成时间、主要... 目的探讨不同时期脑内血肿的DWI、GRE-T2*WI序列信号演变规律。方法回顾性分析75例经临床及CT确诊的脑内血肿患者的的MR图像,全部病例均采集MRI常规T1WI、T2WI序列及DWI序列图像,其中39例采集GRE-T2*WI序列图像,结合血肿形成时间、主要成分及其在常规T1WI、T2WI的信号特征对脑内血肿进行分期,并分析不同时期脑内血肿在DWI、GRE-T2*WI序列的信号演变规律。结果超急性、亚急性晚期脑内血肿在DWI序列表现为"中高周低",其中5例超急性期、10例亚急性晚期病例行GRE-T2*WI序列检查,同样表现为"中高周低"。急性期、亚急性早期脑内血肿DWI序列表现为"中低周高",其中10例急性期、9例亚急性早期病例行GRE-T2*WI序列检查,均为低信号。慢性期脑内血肿DWI序列信号不稳定,其中5例慢性早期病例行GRE-T2*WI序列检查,表现为"中高周低"。结论不同时期脑内血肿在DWI、GRE-T2*WI序列的信号演变存在规律性,结合MRI常规序列检查可提高诊断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内血肿 磁共振成像 弥散加强成像 梯度回波T2加权成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