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杨庆堃对“民间信仰”与“弥散型宗教”的研究:贡献、问题与超越 被引量:2
1
作者 李华伟 《宗教人类学》 2015年第1期89-110,共22页
杨庆堃关于弥散型宗教的概念极具洞察力,成为中国宗教研究的新起点与新高度,但中国学界对其的理解存在颇多争论与误解。本文追问杨庆堃对民间信仰与弥散型宗教的界定与区分,校正学界常见的将杨庆堃的弥散型宗教等同于民间信仰的误区,辨... 杨庆堃关于弥散型宗教的概念极具洞察力,成为中国宗教研究的新起点与新高度,但中国学界对其的理解存在颇多争论与误解。本文追问杨庆堃对民间信仰与弥散型宗教的界定与区分,校正学界常见的将杨庆堃的弥散型宗教等同于民间信仰的误区,辨析了民间信仰与儒教的关系,反思杨庆堃以功能论方法研究中国宗教的利弊得失。文章认为不能单单关注民间信仰的功能,要兼顾功能分析与意义系统分析,兼顾主位和客位的视角,探讨民间信仰体系本身的内涵和特点。文章指出,我们应将杨庆堃的理论放在学术史中来处理,不能忽略后世对其的继承、挑战与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庆堃 弥散型宗教 民间信仰 神的标准化 帝国的隐喻
下载PDF
杨庆堃宗教社会学思想与梁启超“中国无宗教论”——兼与黄进兴先生商榷 被引量:1
2
作者 李华伟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08-117,共10页
黄进兴认为,杨庆堃对儒教(孔教)在传统中国社会、政治、教化功能的论述,不过是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相关思想的"社会学翻版"。实际上,《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是对梁启超《欧游心影录》中第一章结尾部分的发挥。通过... 黄进兴认为,杨庆堃对儒教(孔教)在传统中国社会、政治、教化功能的论述,不过是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相关思想的"社会学翻版"。实际上,《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是对梁启超《欧游心影录》中第一章结尾部分的发挥。通过追溯梁启超关于儒教的看法及中国无宗教论的论述,我们可以发现,杨庆堃受梁启超的影响颇大。梁启超关于中国无宗教论、"崇德报功"的论述,以悖谬的方式对杨庆堃的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其提供了思考问题的一种方向。梁启超有关中国宗教的论述是杨庆堃宗教社会学思想的中国源头,杨庆堃对儒教乃至整个中国宗教的论述更像是梁启超相关论述的"社会学翻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庆堃 儒教 弥散型宗教 中国无宗教 “崇德报功”
下载PDF
从西美尔的宗教性理论到贝拉的公民宗教
3
作者 邵铁峰 《宗教社会学》 2014年第1期25-40,共16页
本文尝试通过两个步骤将西美尔的宗教性理论与贝拉的公民宗教理论联系起来。第一,宗教性尚未上升为宗教的状态,也就是它与世俗机制甚至教会建制之间可能的聚合状态,作为向着弥散型宗教发展的方向之一,从而将其与贝拉对于公民宗教的... 本文尝试通过两个步骤将西美尔的宗教性理论与贝拉的公民宗教理论联系起来。第一,宗教性尚未上升为宗教的状态,也就是它与世俗机制甚至教会建制之间可能的聚合状态,作为向着弥散型宗教发展的方向之一,从而将其与贝拉对于公民宗教的形式性、边缘性的判断作一比照;第二,西美尔对于“上帝”理念的阐发涉及终极目标与共同体这两种重要因素,这一点与贝拉对公民宗教的核心符号“上帝”理念的说明也是一致的。本文并不是要鼓吹西美尔已经预示或暗含了公民宗教理论的走向,而只是试图发掘西美尔思想中固有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教 公民宗教 弥散型宗教 上帝 自由
下载PDF
论儒学的宗教形态
4
作者 曾庆国 《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3年第4期120-121,共2页
从近代以来的西方宗教观来看 ,儒学缺乏宗教组织、神职人员、圣经等制度宗教的物质外壳 ,不属于宗教的范畴。但是 ,如果从形而上的角度看 ,它保持着对神灵的崇拜、有对人的命运的终极关怀 ,这种对现世的超越又规定了它的宗教性。它是一... 从近代以来的西方宗教观来看 ,儒学缺乏宗教组织、神职人员、圣经等制度宗教的物质外壳 ,不属于宗教的范畴。但是 ,如果从形而上的角度看 ,它保持着对神灵的崇拜、有对人的命运的终极关怀 ,这种对现世的超越又规定了它的宗教性。它是一种弥散型的宗教 ,兼具哲学和宗教两种形态 ,有着自己的显著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度宗教 弥散型宗教 终极关怀 人文主义
下载PDF
论中国传统信仰的时代功能与重构策略问题——从后现代科技文明角度看 被引量:1
5
作者 刘魁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2期48-50,79,共4页
中国的传统信仰在当代高科技文明中具有怎样的时代功能,是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实现民族复兴必须认真研究的重大理论问题,因此,我们有必要从后现代科技文明角度认真探讨中国传统信仰的时代功能及其所面临的冲击,并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提出... 中国的传统信仰在当代高科技文明中具有怎样的时代功能,是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实现民族复兴必须认真研究的重大理论问题,因此,我们有必要从后现代科技文明角度认真探讨中国传统信仰的时代功能及其所面临的冲击,并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提出相应的重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现代科技文明 传统信仰 和谐社会 弥散型宗教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