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带状灰质异位的磁共振弥散张量白质束成像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张志强 卢光明 +5 位作者 谭启富 张宗军 李苏建 潘云曦 孙康健 田蕾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517-520,共4页
目的采用磁共振弥散张量白质束成像技术,观察带状灰质异位脑白质异常分布情况,探讨异位灰质的神经病理机制以及弥散张量白质束成像技术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磁共振弥散张量白质束成像技术,对1例癫痫症状的带状灰质异位患者进行白质束描... 目的采用磁共振弥散张量白质束成像技术,观察带状灰质异位脑白质异常分布情况,探讨异位灰质的神经病理机制以及弥散张量白质束成像技术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磁共振弥散张量白质束成像技术,对1例癫痫症状的带状灰质异位患者进行白质束描绘,观察其不同灰、白质的分布情况,并和1例正常人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弥散张量白质束成像技术很好地描绘了白质束结构。整体观察发现带状灰质异位患者脑白质整体结构紊乱,与正常人相比其联络弓状纤维稀疏、大部缺失,胼胝体纤维稀疏不整;局部分析发现内层灰质为主要的白质纤维发出处,而外层灰质仅发出细碎短小的纤维。结论对于带状灰质异位,异位的内层灰质不仅具有神经生理功能,并且可能起着主要作用,外层"正常"的灰质由于脑结构紊乱而丧失主要功能地位;灰质结构的紊乱导致白质纤维结构的缺失;弥散张量白质束成像技术可以很好地应用于带状灰质异位的神经机制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状灰质异位 弥散张量白质束成像 神经生理 神经影像
原文传递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2
2
作者 陈嘉豪 尤晓光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3年第8期173-175,共3页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DTI)是一项近年发展的磁共振成像技术,其利用水分子移动方向成像,具备无创性显示纤维束的能力,在临床中的应用已经越来越广泛。本文综述DTI在临床中应用并予以总结与展望。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弥散成像 弥散张量白质束成像 部分各向异性指数 平均弥散
下载PDF
基于弥散张量成像探讨醒脑开窍针法联合舍曲林治疗首发青年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研究
3
作者 景兴文 郭兰 《四川中医》 2024年第11期194-197,共4页
目的:基于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从脑白质纤雏束微观结构的改变探讨针刺联合舍曲林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60例首发青年抑郁症患者,且为首次接受舍曲林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针药组和药物组,各30例。药物组采用单纯的舍曲林... 目的:基于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从脑白质纤雏束微观结构的改变探讨针刺联合舍曲林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60例首发青年抑郁症患者,且为首次接受舍曲林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针药组和药物组,各30例。药物组采用单纯的舍曲林口服治疗,每天50mg,1天1次。针药组在药物组的基础上联合醒脑开窍针法治疗,1天1次,治疗4周。另以30例健康受试者为健康组。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周、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评估两组的效果和安全性。同时,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采用DTI技术测定患者脑区各向异性分数(FA)值。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HAMD-17评分均降低( P <0.05),针药组HAMD-17评分低于药物组( P <0.05)。与健康受试者相比,抑郁症共6个脑区FA值发生明显变化,分别为胼胝体压部、左侧扣带束、左侧皮质脊髓束、右侧丘脑辐射、双侧上纵束颞部。治疗前,两组抑郁症患者之间6个脑区的FA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治疗后,针药组胼胝体压部、左侧扣带束、左侧皮质脊髓束、右侧丘脑辐射、双侧上纵束颞部FA值均高于药物组( P <0.05)。结论:针刺能从一定程度上修复某些脑区的脑白质纤维束徽观结构,辅助舍曲林治疗抑郁症利于增强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醒脑开窍针法:舍曲林 弥散成像:脑白质纤维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