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正常椎间孔段颈神经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相关参数研究及纤维束重建
1
作者 李丙萱 时寅 +1 位作者 丁洪园 邹月芬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1-105,124,共6页
目的 探讨正常人颈椎间孔段颈神经根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DTI)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 FA)及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ADC)特点;运用弥散张量纤维束示踪成像(diffusion tensor tr... 目的 探讨正常人颈椎间孔段颈神经根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DTI)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 FA)及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ADC)特点;运用弥散张量纤维束示踪成像(diffusion tensor tractography, DTT)技术重建显示颈神经根神经纤维束,为临床诊断及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提供参考依据。材料与方法 收集50名健康志愿者(男25名,女25名)行颈神经DTI。测量双侧C5至C7神经根椎间孔近中远段颈神经根FA值及ADC值,C5~C7不同节段神经根FA值及ADC值采用ANOVA单因素方差分析;C5~C7相同节段神经根左右侧FA值及ADC值,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C5~C7相同节段神经根椎间孔近中远段FA值及ADC值,两两比较采用LSD法检验。同时对双侧C5~C7神经根进行神经纤维束重建。结果 C5~C7不同节段神经根椎间孔近中远段FA值及ADC值均无明显差异。C5~C7相同节段神经根椎间孔段相同层面左右两侧神经根FA值及ADC值无明显差异。C5~C7相同节段神经根三个不同层面神经根FA值及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运用DTT技术可以连续完整地重建并显示出C5~C7椎间孔段颈神经根神经纤维束。结论 运用DTI及DTT技术可以定量评估颈椎间孔段颈神经根并直观地重建显示出颈椎间孔段颈神经根神经纤维束,可以为临床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诊断提供椎间孔近中远段颈神经根定量参数及直观重建影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散成像 弥散张量示踪成像 椎间孔 颈神经根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成人视放射弥散张量纤维束示踪成像的临床应用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赵鹏来 张岩松 +3 位作者 马骏 王新法 肖朝勇 常义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11年第5期255-257,共3页
目的常规的影像手段对视放射纤维束的成像、分析缺乏特异性,为了弥补常规影像检查的不足,应用弥散张量成像(DTI)和弥散张量纤维束示踪成像(DTT)研究成人视放射的各向异性程度和视放射纤维束的构象特征。方法对20例正常视放射和24例视放... 目的常规的影像手段对视放射纤维束的成像、分析缺乏特异性,为了弥补常规影像检查的不足,应用弥散张量成像(DTI)和弥散张量纤维束示踪成像(DTT)研究成人视放射的各向异性程度和视放射纤维束的构象特征。方法对20例正常视放射和24例视放射区域病变的患者进行MR常规及DTI序列检查,分别测量双侧视放射区的部分各向异性(FA)值和平均扩散率(MD)值,采用弥散张量纤维束追踪软件进行视放射纤维束成像。结果正常视放射的FA值、MD值左右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4例肿瘤患者可见患侧视放射被破坏中断,FA值明显下降、MD值明显升高。结论 DTI和DTT可清晰显示视放射纤维束生理和病理的各向异性和构象特征,对提高视放射病变的显示和诊断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解视功能与视放射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研究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放射 弥散成像 弥散纤维束示踪成像
下载PDF
MR弥散张量成像及弥散张量纤维束示踪成像在不同级别脑胶质瘤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2
3
作者 万正国 贾雯 +2 位作者 孙源源 吕晓清 孟凯龙 《影像科学与光化学》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663-666,共4页
本文探讨不同级别脑胶质瘤诊断中应用MR弥散张量成像(DTI)及弥散张量纤维束示踪成像(DTT)的价值。选取脑胶质瘤患者84例,比较低级别和高级别脑胶质瘤DTI、DTT参数差异。实验结果显示:高级别瘤周白质纤维束破坏比例明显高于低级别(P<0... 本文探讨不同级别脑胶质瘤诊断中应用MR弥散张量成像(DTI)及弥散张量纤维束示踪成像(DTT)的价值。选取脑胶质瘤患者84例,比较低级别和高级别脑胶质瘤DTI、DTT参数差异。实验结果显示:高级别瘤周白质纤维束破坏比例明显高于低级别(P<0.05);高级别病灶实质区部分各向异性(FA)值明显高于低级别脑胶质瘤(P<0.05),而表观扩散系数(ADC)值明显低于低级别(P<0.05);高级别瘤周水肿区纤维密度指数(FDi)值明显低于低级别(P<0.05);瘤周白质纤维束破坏,病灶实质区FA值和ADC值,瘤周水肿区FDi值鉴别诊断高级别脑胶质瘤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57、0.877、0.965和0.828(P<0.05)。研究证实:同级别脑胶质瘤中,DTI及DTT参数有所差异,在鉴别诊断中有一定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R弥散成像 弥散纤维束示踪成像 脑胶质瘤 诊断价值
下载PDF
精神分裂症脑白质不对称性及完整性MR弥散张量成像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郭慧 张云亭 +3 位作者 杨桂芬 张权 张敬 李威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 2009年第1期95-98,共4页
目的:应用MR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脑白质纤维不对称性及结构完整性进行研究。方法:31名精神分裂症患者和30名性别、年龄相匹配的正常对照者行MR弥散张量成像检查。对22个不同解剖部位的白质区域进行FA值测量。通过弥散示踪... 目的:应用MR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脑白质纤维不对称性及结构完整性进行研究。方法:31名精神分裂症患者和30名性别、年龄相匹配的正常对照者行MR弥散张量成像检查。对22个不同解剖部位的白质区域进行FA值测量。通过弥散示踪技术对8名精神分裂症患者和6名正常对照者的胼胝体、下纵束、扣带和钩束进行三维重建,重建纤维束数目被计算出来用于统计分析。结果:FA值统计学分析表明精神分裂症患者颞部白质失去了存在于正常对照者中的左大于右不对称性。与正常对照者比较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双侧额叶、颞叶、枕叶白质、双侧扣带前部、扣带中间部及胼胝体体部的FA值明显减低。而在胼胝体膝部、胼胝体压部、双侧顶叶白质、双侧半卵圆中心、双侧内囊后肢及扣带后部的FA值在两组间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通过各纤维束的重建纤维束数目统计分析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失去正常左大于右的不对称性。同时各白质纤维束的重建纤维束数目明显小于正常对照组。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脑白质不对称性及结构完整性存在广泛的改变。弥散张量成像技术是在体研究精神分裂症患者脑白质改变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散成像 弥散张量示踪成像 精神分裂症
下载PDF
前交叉韧带弥散张量纤维示踪成像观测及临床应用 被引量:2
5
作者 王长青 杨荣丽 付升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05-409,414,共6页
目的为前交叉韧带损伤程度的分级诊断提供影像学数据。方法选取新乡医学院附属医院膝关节弥散张量成像扫描检查的正常者100例和单侧前交叉韧带撕裂伤患者100例,按照损伤程度分为Ⅰ~Ⅳ级,在工作站划分前交叉韧带不同部位及损伤处的感兴趣... 目的为前交叉韧带损伤程度的分级诊断提供影像学数据。方法选取新乡医学院附属医院膝关节弥散张量成像扫描检查的正常者100例和单侧前交叉韧带撕裂伤患者100例,按照损伤程度分为Ⅰ~Ⅳ级,在工作站划分前交叉韧带不同部位及损伤处的感兴趣区,生成纤维示踪图像,测量感兴趣区的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 sotropy,FA)和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比较前交叉韧带不同部位及不同程度损伤处的FA和ADC数值。结果前交叉韧带上端、上中部、中部、下中部、下端的FA值和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A随前交叉韧带部位自上而下逐渐降低呈负相关,ADC则逐渐增高呈正相关;组间比较,上端与上中部FA值和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部位之间FA值和ADC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交叉韧带Ⅰ级、Ⅱ级、Ⅲ级、Ⅳ级损伤处FA值和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A随损伤程度增高而逐渐降低,ADC则逐渐增高;组间比较,Ⅰ级与Ⅱ级FA值和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损伤分级之间FA值和ADC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交叉韧带的FA和ADC与部位、损伤程度等密切相关,弥散张量纤维示踪成像为前交叉韧带损伤的微细结构变化提供了客观影像诊断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 弥散纤维示踪成像 前交叉韧带损伤 弥散成像 MRI
下载PDF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对成人基底节脑出血内囊传导束损伤的诊治价值 被引量:6
6
作者 孔文龙 石小峰 +3 位作者 冯晓慧 尹夕龙 纠智松 黄凯雄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8年第11期1183-1189,共7页
目的研究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纤维示踪技术(MR-DTT)在成人基底节脑出血内囊传导束中的改变情况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分析2015-06—2016-10深圳市第九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高血压基底节急性脑出血患者42例,均只接受保守治疗,利用MR-DT... 目的研究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纤维示踪技术(MR-DTT)在成人基底节脑出血内囊传导束中的改变情况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分析2015-06—2016-10深圳市第九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高血压基底节急性脑出血患者42例,均只接受保守治疗,利用MR-DTT分析评估内囊皮质脊髓束损伤程度,并于发病后1个月、2个月、3个月分别进行患侧上下肢肌力评估、运动功能评分(FM量表)并分析其与CST损伤分级的关系,分析发病后1个月FA值的变化。结果 42例患者均得到完整的DTT图像,根据CST损伤程度分级,其中1级7例,2级16例,3级19例,患侧肢体肌力和FM评分均与CST损伤分级呈负相关;治疗1个月后患侧FA值得到明显提高。结论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纤维示踪技术能准确评估CST受损情况,且能预示脑出血患者肢体肌力预后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弥散成像纤维示踪技术 高血压 脑出血 基底节 各向异性 皮质脊髓束 偏瘫 成人
下载PDF
磁共振DTI及DTT技术在评估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康复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陈丽军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0年第6期1110-1112,共3页
目的分析磁共振DTI及DTT技术在评估高血压脑出血(HICH)患者术后康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17年9月至2019年6月在新郑市人民医院就诊的135例HICH患者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行CT立体定向血肿穿刺引流术和DTI扫描,根据CST损伤程度将135例HIC... 目的分析磁共振DTI及DTT技术在评估高血压脑出血(HICH)患者术后康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17年9月至2019年6月在新郑市人民医院就诊的135例HICH患者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行CT立体定向血肿穿刺引流术和DTI扫描,根据CST损伤程度将135例HICH患者分为A(Ⅰ级)、B(Ⅱ级)、C(Ⅲ)3个亚组,对比不同亚组间FA值、NIHSS评分和PG评分的差异性,统计CST损伤与患者术后4周时FA值、NIHSS评分和PG评分的相关性。结果不同CST损伤患者术前和术后4周时的FA值、NIHSS评分和PG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A组FA值最高,NIHSS评分和PG评最低;C组FA值最低,NIHSS评分和PG评最高。Spearman分析显示,CST分级与FA值呈负相关,与NIHSS评分和PG评分呈正相关(均P<0.05)。结论磁共振DTI及DTT技术可有效反映HICH患者锥体束损伤情况,在评估患者神经功能和肢体运动功能损伤状况及术后恢复情况中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脑出血 磁共振弥散成像 弥散纤维束示踪成像 相关性
下载PDF
磁共振DTI及DTT技术在高血压脑出血术后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4
8
作者 管立威 《交通医学》 2019年第2期176-178,共3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在高血压脑出血术后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行CT立体定向血肿穿刺引流术86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于发病24 h内和治疗4周后进行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和弥散张量纤维束示踪成像(DTT)检查,同时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及... 目的:探讨磁共振在高血压脑出血术后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行CT立体定向血肿穿刺引流术86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于发病24 h内和治疗4周后进行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和弥散张量纤维束示踪成像(DTT)检查,同时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及瘫痪情况,根据入院时DTT图像评估皮质脊髓束(CST)损伤级别,分析CST损伤级别与术后神经功能和瘫痪情况的相关性。结果:86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CST损伤分级Ⅰ级13例,Ⅱ级38例,Ⅲ级35例。CST损伤级别越高,患者FA值越低,NIHSS评分和PG分数越高,不同CST损伤级别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患者各项指标均较入院时有所改善,但不同CST损伤级别间FA值、NIHSS评分及PG分数的差异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ST损伤级别与FA值呈负相关,与NIHSS分数、PG分数呈正相关(P<0.05)。结论:HICH患者发病后24 h内行磁共振检查获取的DTI、DTT,对预测术后神经功能及肢体运动功能有一定价值,CST损伤程度越高,患者术后恢复越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脑出血 磁共振 弥散成像 弥散纤维束示踪成像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