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5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时间电针刺激对大鼠脊髓损伤后磁共振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部分各向异性值均值的影响 被引量:18
1
作者 高连军 孙迎春 +2 位作者 李建军 白帆 李鹏锟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728-733,共6页
目的:探讨不同时间电针刺激对大鼠脊髓损伤后磁共振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部分各向异性值(FA)均值的影响。方法将48只清洁级Sprague-Dawley大鼠用NYU打击器制成T10-11段脊髓损伤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对照组(n=16)和实验组... 目的:探讨不同时间电针刺激对大鼠脊髓损伤后磁共振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部分各向异性值(FA)均值的影响。方法将48只清洁级Sprague-Dawley大鼠用NYU打击器制成T10-11段脊髓损伤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对照组(n=16)和实验组(n=32)。对照组不进行电针刺激。实验组采用运动区头皮表面投影区电刺激,并结合局部电刺激。实验组又分为实验1组和实验2组。实验1组3 d时开始电针刺激,实验2组2周时开始电针刺激。各组分别于造模后1周、2周和4周进行Basso-Beattie-Bresnahan (BBB)评分。于造模后2~4 h、3 d及治疗后4周进行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检测,测量脊髓损伤区域及正常区域的FA均值,分析比较电针治疗不同时间间BBB评分及FA均值的变化。并通过DTT观察不同时间电针刺激后纤维束的形态变化。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在第1周各组间BBB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第4周实验组BBB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在第2周和第4周,实验1组显著高于实验2组(P〈0.001)。实验组与对照组在2~4 h和3 d各组间FA均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造模后4周有非常高度显著性差异(P〈0.001)。实验1组优于实验2组(P〈0.05)。各组在伤后2~4 h和治疗后4周的DTT清晰显示,实验组纤维束修复程度均好于对照组。结论脊髓损伤后电针刺激介入的时间越早,治疗效果越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针灸 电针 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 大鼠
下载PDF
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在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评估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1
2
作者 吴志峰 王如密 +2 位作者 郑兆聪 李小平 叶友强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12-115,共4页
目的:应用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技术观察基底核区高血压性脑出血(HICH)皮质脊髓束(CST)的受损情况,探讨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技术在HICH预后评估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8例基底核区HICH患者进行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检查,所有患者分别... 目的:应用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技术观察基底核区高血压性脑出血(HICH)皮质脊髓束(CST)的受损情况,探讨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技术在HICH预后评估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8例基底核区HICH患者进行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检查,所有患者分别于入院时、发病后第3个月、第6个月进行肌力测定、NIHSS评分,对CST损伤程度和各个时期肌力、NIHSS评分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健侧CST解剖形态与正常人大致相吻合,患侧CST则受血肿的侵犯,表现为受压、移位、不同程度的破坏;CST完整患者的肌力、NIHSS评分恢复情况在各个时期均较CST中断的患者好,发病后3个月是恢复最快的阶段。结论:通过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可以了解基底核区HICH患者CST的损伤情况,有助于早期预测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脑出血 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 神经功能
下载PDF
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分析脑卒中偏瘫患者镜像治疗康复后大脑再塑变化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3
3
作者 张晓钰 桑德春 王丽华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727-730,共4页
目的:应用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分析脑卒中偏瘫患者镜像治疗康复后大脑再塑变化。方法:收集2011年2月—2012年1月我院收治的临床资料完整且脑梗死发生于3天内的中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60例;按年龄分为三组,第Ⅰ组20例,年龄45—54岁,第... 目的:应用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分析脑卒中偏瘫患者镜像治疗康复后大脑再塑变化。方法:收集2011年2月—2012年1月我院收治的临床资料完整且脑梗死发生于3天内的中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60例;按年龄分为三组,第Ⅰ组20例,年龄45—54岁,第Ⅱ组20例,年龄55—64岁,第Ⅲ组20例,年龄65—75岁;均采用镜像治疗,连续治疗6周;NIHSS对治疗前后神经功能评分;FMA对上肢运动功能评分。结果:第Ⅰ、Ⅱ、Ⅲ组治疗前梗死灶部分各向异性(FA)值分别为(0.43±0.09)、(0.40±0.05)、(0.33±0.07),明显低于对应侧正常脑组织FA值(P<0.05),经过6周镜像治疗后第Ⅰ、Ⅱ、Ⅲ组梗死灶FA值分别为(0.48±0.04)、(0.44±0.02)、(0.40±0.05),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随着年龄的增长,FA值降低;各组治疗后FMA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P<0.01);DTT中CST分为1级(完整)和2级(受压或移位)两级,同组同CST分级的患者,治疗6周后其NIHSS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各组CST2级的NISHH评分明显高于CST1级(P<0.05)。结论:DTT可直观地显现梗死病灶与纤维束走行之间的关系,可对神经损伤情况进行判定,结合镜像治疗利于患者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 镜像治疗 脑卒中 偏瘫 大脑再塑变化
下载PDF
正常成人大脑胼胝体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研究 被引量:9
4
作者 何光武 董德柱 +1 位作者 沈天真 陈星荣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5年第2期89-92,共4页
目的 :利用磁共振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技术 ,研究正常成人大脑胼胝体的形状和结构。方法 :分别对 1 0名正常志愿者 (男 5例 ,女 5例。年龄为 2 4~ 6 5岁 ,平均年龄 4 0 .9岁 )进行弥散张量成像 ,将所得数据输入个人计算机 ,应用日本东... 目的 :利用磁共振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技术 ,研究正常成人大脑胼胝体的形状和结构。方法 :分别对 1 0名正常志愿者 (男 5例 ,女 5例。年龄为 2 4~ 6 5岁 ,平均年龄 4 0 .9岁 )进行弥散张量成像 ,将所得数据输入个人计算机 ,应用日本东京大学附属医院放射科影像计算和分析实验室所研制的软件 :Volume one1 .5 6和diffusionTENSORVisualizer 1 .5 (dTV)进行大脑胼胝体纤维束成像。结果 :本研究成功的在活体显示大脑胼胝体的形状和结构 ,在彩色FA图矢状面上胼胝体呈半月形 ,在弥散张量纤维束图横断面上呈蜈蚣状。结论 :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可以显示正常人大脑胼胝体 ,为大脑白质纤维束的研究开辟了一新的广阔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胼胝体 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在高血压性脑出血中的初步应用 被引量:5
5
作者 吴志峰 王如密 +2 位作者 郑兆聪 李小平 叶友强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37-140,共4页
目的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技术观察基底节区高血压性脑出血内囊白质纤维束的受损情况,探讨弥散张量成像纤维束技术在高血压性脑出血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于入院时采用Brunnstrom评分法对20例基底节区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偏瘫... 目的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技术观察基底节区高血压性脑出血内囊白质纤维束的受损情况,探讨弥散张量成像纤维束技术在高血压性脑出血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于入院时采用Brunnstrom评分法对20例基底节区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偏瘫肢体运动功能进行评价,对所有患者进行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检查,应用日本东京大学的Volume-one 1.72下的Dtv.Ⅱ.R2软件进行白质纤维束成像,比较观察双侧内囊白质纤维束形态。结果健侧内囊白质纤维束解剖形态与正常人大致相吻合,患侧内囊白质纤维束则受血肿的侵犯,表现为受压、移位、不同程度的破坏;患侧皮质脊髓束受损级别和患肢肌力有明显相关性(r′s=-0.8911,P<0.05)。结论通过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可以了解基底节区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内囊白质纤维束的损伤情况,这有助于临床医生全面掌握病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脑出血 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
下载PDF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在3.0T MR及弥散张量纤维束示踪技术上的表现 被引量:3
6
作者 唐梅丽 陈鑫 +3 位作者 陈志远 汪印强 刘斯润 刘玉品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555-560,共6页
目的:探讨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在3.0T MRI及弥散张量纤维束示踪技术(DTT)上的影像表现.方法:使用GE 3.0T MR,对病例组进行T1WI,T2WI,FLAIR及DTI扫描,分析其在常规MRI上的表现;进行DTT成像,分析纤维束的形态及连续性.结果:69例病例组中... 目的:探讨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在3.0T MRI及弥散张量纤维束示踪技术(DTT)上的影像表现.方法:使用GE 3.0T MR,对病例组进行T1WI,T2WI,FLAIR及DTI扫描,分析其在常规MRI上的表现;进行DTT成像,分析纤维束的形态及连续性.结果:69例病例组中,脑萎缩患者35例,占50.7%;在FLAIR及T2WI上皮质脊髓束走行区高信号患者,27例,占39.1%;中央前回皮质下"黑线征"为21例,占30.2%;69例病例组皮质脊髓束在三维彩色编码张量图上颜色混杂,在弥散张量纤维束示踪图上呈FA值较低的绿色或蓝色;部分病例组(9例)双侧皮质脊髓束形态欠对称;部分病例组(12例)脑桥层面未见纤维束通过.结论:ALS患者的常规MRI表现阳性率低;三维彩色编码张量图通过三种颜色混杂提示纤维束走行方向紊乱;弥散张量纤维束示踪图可直观显示ALS患者纤维束的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 三维彩色编码 弥散张量纤维束示踪技术
下载PDF
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和术中视觉诱发电位监测在视放射区病灶切除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2
7
作者 赵鹏来 张岩松 +6 位作者 马骏 肖朝勇 苗伟 胡新华 刘文 刘宏毅 常义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68-270,共3页
目的探讨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技术(DTT)和术中视觉诱发电位(VEP)监测在视放射区病灶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例病灶位于视放射区域的患者,手术前进行磁共振(MRI)DTT检查,了解视放射神经传导束与病灶关系;利用神经导航设定手术入路,术中... 目的探讨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技术(DTT)和术中视觉诱发电位(VEP)监测在视放射区病灶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例病灶位于视放射区域的患者,手术前进行磁共振(MRI)DTT检查,了解视放射神经传导束与病灶关系;利用神经导航设定手术入路,术中行VEP监测指导手术操作。结果本组6例手术标本病理结果:2例星形胶质细胞瘤(WHOⅡ级),1例少枝胶质细胞瘤(WHOⅡ级),1例少枝-星形胶质细胞瘤(WHOⅡ级),1例间变型星形胶质细胞瘤(WHOⅢ~Ⅳ级),1例海绵状血管瘤;术后VEP检查均正常,无视觉功能障碍。结论术前进行DTT和神经导航规划,术中实时导航和VEP监测,可以在手术中有效地保护视放射,避免术后出现视觉功能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放射 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 视觉诱发电位 神经导航
下载PDF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结合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在脑胶质瘤分级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0
8
作者 黄和平 孙毅 郭桂兰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2年第9期19-21,共3页
目的 探讨弥散张量成像(DTI)联合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在脑胶质瘤分级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16年1月到2017年6月收治的40例经病理证实的脑胶质瘤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根据患者情况将其分为高级别组和低级别组,所有... 目的 探讨弥散张量成像(DTI)联合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在脑胶质瘤分级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16年1月到2017年6月收治的40例经病理证实的脑胶质瘤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根据患者情况将其分为高级别组和低级别组,所有患者进行DTI,并绘制各向异性分数(FA)图,得到DTI,选取肿瘤实质,瘤周水肿带及水肿边缘作为感兴趣区,对两组瘤体、瘤周水肿带的rFA值、rADC值及DTT进行比较,并观察白质纤维束在肿瘤周围发生的变化。结果 瘤体周围水肿带rFA值在高级别组与低级别组中均大于瘤体rFA值(P<0.05);高级别组和低级别组的瘤体周围水肿带及瘤体比较中,rFA值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周围水肿带与瘤体的rADC值比较中,高级别组均低于低级别组(P<0.001),且胶质瘤的级别越高,导致纤维束浸润、破坏和推移的程度越强(Z=-3.646.,P<0.001);低级别组中纤维束部分存在部分中断和偏移,多处于受压状态,但结构基本完整;高级别组中纤维束明显中断稀疏,且存在明显变形。结论 DTI+DTT能够有效地对脑胶质瘤进行较准确的分级诊断,并完整的显示出周围脑白质神经纤维与肿瘤的关系以及改变,为胶质瘤手术前、手术结果 的观察和预后提供科学有效、完整的影像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散成像 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 脑胶质瘤
下载PDF
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在涉及锥体束的胶质瘤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2
9
作者 陈岩 赵刚 +4 位作者 周宏伟 谷艳英 刘宝斌 邱吉庆 刘兴吉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74-576,共3页
目的探讨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在涉及锥体束的胶质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0例涉及锥体束的胶质瘤患者,术前行核磁检查及弥散张量纤维束示踪图,观察锥体束的结构、走形及其与肿瘤的毗邻关系,制定合理的手术方案。术后再行DTT以... 目的探讨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在涉及锥体束的胶质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0例涉及锥体束的胶质瘤患者,术前行核磁检查及弥散张量纤维束示踪图,观察锥体束的结构、走形及其与肿瘤的毗邻关系,制定合理的手术方案。术后再行DTT以评价手术对锥体束的影响,并于入院及出院时行KPS评分以评估预后。结果DTT显示出锥体束与肿瘤的位置关系,10例患者中,2例表现为锥体束单纯移位(术后移位均减轻),术前、术后KPS评分平均为80和90;2例表现为锥体束单纯破坏(术后1例部分恢复,1例未恢复),术前、术后KPS评分平均为70和85;6例表现为锥体束移位伴破坏(术后2例移位及破坏均部分恢复,3例移位恢复,1例均未恢复),术前、术后KPS评分平均为71和76。结论DTT可明确锥体束与肿瘤的空间毗邻关系,为术前制定合适的手术方案及术后评价患者神经功能状态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 锥体 胶质瘤
下载PDF
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对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功能恢复的评估价值 被引量:9
10
作者 肖胜 刘金 武永康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3年第10期586-588,共3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对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远期肢体功能恢复的评估作用。方法2011年2月至2012年9月收治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23例,均行保守治疗。出血后7-10 d,均行DTT检查评估皮质脊髓束(CST)损伤程度...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对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远期肢体功能恢复的评估作用。方法2011年2月至2012年9月收治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23例,均行保守治疗。出血后7-10 d,均行DTT检查评估皮质脊髓束(CST)损伤程度,按其损伤程度由轻到重分为4级。比较不同分级患者出血后3个月和6个月肢体肌力变化。结果本组CST损伤1级4例,2级9例,3级7例,4级3例。出血后3个月和6个月,患者肢体肌力较入院时均显著改善(P〈0.05)。CST损伤级别越低,肌力改善越显著(P〈0.05)。结论DTT能够了解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CST的损伤程度,而CST损伤程度可以预测患者功能恢复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脑出血 基底节 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
下载PDF
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在脑肿瘤累及白质纤维束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1
作者 刘强 卢光明 +1 位作者 张宗军 张龙江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10年第9期943-949,共7页
目的脑肿瘤外科手术的原则之一是最大限度地切除肿瘤,同时保留重要的白质纤维束。利用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iffusion tensor tractography,DTT)技术可在术前探讨脑肿瘤对白质纤维束的影响,术后评估纤维束的改变。文中探讨DTT在累及白质... 目的脑肿瘤外科手术的原则之一是最大限度地切除肿瘤,同时保留重要的白质纤维束。利用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iffusion tensor tractography,DTT)技术可在术前探讨脑肿瘤对白质纤维束的影响,术后评估纤维束的改变。文中探讨DTT在累及白质纤维束的脑肿瘤手术前后的应用。方法对11例脑肿瘤患者行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显示部分各向异性(fractional anisotropy,FA)图、方向编码彩色(directionally encoded color,DEC)图,分别测量锥体束及胼胝体患侧与健侧相应位置的FA值及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用配对t检验进行比较,重建锥体束与胼胝体纤维手术后再次行DTI检查。结果锥体束及胼胝体患侧与健侧相应位置的FA值及ADC值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患侧FA值降低,ADC值升高。在11例患者中累及椎体束的10例按纤维束与肿瘤的关系分为3型:Ⅰ型,纤维束仅有移位;Ⅱ型,纤维束移位伴侵润破坏;Ⅲ型,纤维束仅有侵润破坏。属Ⅰ型的1例术后移位有恢复;属Ⅱ型的6例术后移位有恢复而纤维破坏未能恢复,其中3例纤维束与术前比较有较大缺损,3例中有2例术后肌力明显降低;属Ⅲ型的3例术后纤维束与术前相比无明显变化。累及胼胝体的10例中,1例属Ⅰ型;1例属Ⅱ型;8例属Ⅲ型。结论 DTT可显示脑肿瘤与相关白质纤维束的关系,手术前后纤维束的变化与临床表现明显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 脑肿瘤 白质纤维
下载PDF
成人视放射弥散张量纤维束示踪成像的临床应用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赵鹏来 张岩松 +3 位作者 马骏 王新法 肖朝勇 常义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11年第5期255-257,共3页
目的常规的影像手段对视放射纤维束的成像、分析缺乏特异性,为了弥补常规影像检查的不足,应用弥散张量成像(DTI)和弥散张量纤维束示踪成像(DTT)研究成人视放射的各向异性程度和视放射纤维束的构象特征。方法对20例正常视放射和24例视放... 目的常规的影像手段对视放射纤维束的成像、分析缺乏特异性,为了弥补常规影像检查的不足,应用弥散张量成像(DTI)和弥散张量纤维束示踪成像(DTT)研究成人视放射的各向异性程度和视放射纤维束的构象特征。方法对20例正常视放射和24例视放射区域病变的患者进行MR常规及DTI序列检查,分别测量双侧视放射区的部分各向异性(FA)值和平均扩散率(MD)值,采用弥散张量纤维束追踪软件进行视放射纤维束成像。结果正常视放射的FA值、MD值左右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4例肿瘤患者可见患侧视放射被破坏中断,FA值明显下降、MD值明显升高。结论 DTI和DTT可清晰显示视放射纤维束生理和病理的各向异性和构象特征,对提高视放射病变的显示和诊断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解视功能与视放射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研究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放射 弥散成像 弥散张量纤维束示踪成像
下载PDF
磁共振成像与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联合神经导航在岛叶胶质瘤显微手术中的效果比较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占伟 张刚中 +1 位作者 王富喜 徐文中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21年第5期570-572,共3页
目的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联合神经导航与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iffusion tensor tractography,DTT)联合神经导航辅助手术对岛叶胶质瘤显微手术的辅助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7月至2018年12月河南省郑州市第七人民医... 目的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联合神经导航与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iffusion tensor tractography,DTT)联合神经导航辅助手术对岛叶胶质瘤显微手术的辅助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7月至2018年12月河南省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行显微手术治疗的岛叶胶质瘤患者70例。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MRI组39例和DTT组31例,MRI组为MRI与神经导航联合辅助手术,DTT组为DTT与神经导航联合辅助手术。比较两组的切除程度、病理类型及并发症。结果MRI组全切除率低于DTT组,次全切除率高于DTT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DTT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的病理类型以星形细胞瘤WHOⅠ级、少突胶质瘤WHOⅡ级为主,MRI组分别占51.28%、25.64%,DTT组分别占41.94%、35.48%。结论DTT与神经导航联合应用于岛叶胶质瘤显微手术,手术切除程度高,神经功能损伤较少,相对于MRI与神经导航联合应用于岛叶胶质瘤显微手术更为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神经导航 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 岛叶胶质瘤 显微手术
下载PDF
应用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技术重建儿童胼胝体压部纤维束 被引量:1
14
作者 邹松 沈东挥 罗晓捷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53-656,共4页
目的探讨儿童胼胝体压部纤维束发育规律。方法 120名健康儿童(年龄5d~14岁)分为5组,≤1岁为第1组(22名),>1岁~3岁为第2组(20名),>3岁~6岁为第3组(22名),>6岁~10岁为第4组(30名),>10岁~14岁为第5组(26名)。分别行脑部常... 目的探讨儿童胼胝体压部纤维束发育规律。方法 120名健康儿童(年龄5d~14岁)分为5组,≤1岁为第1组(22名),>1岁~3岁为第2组(20名),>3岁~6岁为第3组(22名),>6岁~10岁为第4组(30名),>10岁~14岁为第5组(26名)。分别行脑部常规MRI和弥散张量成像(DTI)扫描,对原始数据进行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重建,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婴幼儿、学龄期儿童和青春发育期儿童胼胝体压部纤维束的密度分别为432(256~512)、580(355~710)和754(580~900)。结论儿童白质纤维束随年龄增长而增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胼胝体 纤维 发育 磁共振成像 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 儿童
下载PDF
MR弥散张量成像及弥散张量纤维束示踪成像在不同级别脑胶质瘤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5
作者 万正国 贾雯 +2 位作者 孙源源 吕晓清 孟凯龙 《影像科学与光化学》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663-666,共4页
本文探讨不同级别脑胶质瘤诊断中应用MR弥散张量成像(DTI)及弥散张量纤维束示踪成像(DTT)的价值。选取脑胶质瘤患者84例,比较低级别和高级别脑胶质瘤DTI、DTT参数差异。实验结果显示:高级别瘤周白质纤维束破坏比例明显高于低级别(P<0... 本文探讨不同级别脑胶质瘤诊断中应用MR弥散张量成像(DTI)及弥散张量纤维束示踪成像(DTT)的价值。选取脑胶质瘤患者84例,比较低级别和高级别脑胶质瘤DTI、DTT参数差异。实验结果显示:高级别瘤周白质纤维束破坏比例明显高于低级别(P<0.05);高级别病灶实质区部分各向异性(FA)值明显高于低级别脑胶质瘤(P<0.05),而表观扩散系数(ADC)值明显低于低级别(P<0.05);高级别瘤周水肿区纤维密度指数(FDi)值明显低于低级别(P<0.05);瘤周白质纤维束破坏,病灶实质区FA值和ADC值,瘤周水肿区FDi值鉴别诊断高级别脑胶质瘤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57、0.877、0.965和0.828(P<0.05)。研究证实:同级别脑胶质瘤中,DTI及DTT参数有所差异,在鉴别诊断中有一定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R弥散成像 弥散张量纤维束示踪成像 脑胶质瘤 诊断价值
下载PDF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结合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在脑胶质瘤分级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冯俊峰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0年第6期782-785,791,共5页
目的探讨在脑胶质瘤分级诊断中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联合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iffusion tensor tractography,DTT)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6月就诊于邯郸市眼科医院并经病理证实为脑胶质... 目的探讨在脑胶质瘤分级诊断中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联合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iffusion tensor tractography,DTT)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6月就诊于邯郸市眼科医院并经病理证实为脑胶质瘤的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恶性程度将研究对象分为低级别组(n=38)和高级别组(n=42)。分别测量2组患者瘤周水肿带、瘤体的平均各向异指数(average fraction anisotropy,rFA)值、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rADC)值,并通过DTT对肿瘤周围白质纤维束发生的变化进行观察。结果同组患者中,周围水肿带、瘤体rFA值均明显低于健康对照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级别组与高级别组患者在3个部位的rFA值未见明显差异(P>0.05);同组患者中,周围水肿带、瘤体rADC值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对比,2组患者健康对照区无明显差异(P>0.05),但周围水肿带及瘤体的rADC值有明显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DTT结果显示,相较于低级别组,高级别组出现纤维束浸润、推移和破坏的程度更为严重(Z=4.278,P<0.001)。而通过与病理检查的金标准进行比较,DTI的诊断符合率93.75%(75/80)与DTI+DTT的诊断符合率96.25%(77/8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TI联合DTT尚不足以明确脑胶质瘤的分级诊断,但是却能够全面详细地显示出周围脑白质神经纤维改变、与肿瘤的关系,从而为胶质瘤术前评估、手术结果观察以及远期预后判断提供科学有效的影像学依据,仍然值得临床借鉴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散成像 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 脑胶质瘤
下载PDF
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在脑膜瘤诊断中的初步应用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何光武 张银川 +1 位作者 沈天真 陈星荣 《现代医药卫生》 2005年第18期2409-2410,共2页
目的:探讨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在脑膜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11例脑膜瘤(男2例,女9例,年龄范围25~63岁,平均为42.2岁)患者进行弥散张量成像,利用个人计算机对获得的数据进行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观察脑膜瘤所引起的白质纤维束的改变情... 目的:探讨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在脑膜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11例脑膜瘤(男2例,女9例,年龄范围25~63岁,平均为42.2岁)患者进行弥散张量成像,利用个人计算机对获得的数据进行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观察脑膜瘤所引起的白质纤维束的改变情况。结果:颅内占位病变所致白质纤维的异常有三种基本改变形式,分别是破坏、浸润和移位。11例脑膜瘤中有3例引起白质纤维移位加浸润,8例引起白质纤维移位。结论: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可以显示脑膜瘤与白质纤维束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手术方案的制定或病人预后的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 脑膜瘤
下载PDF
弥散张量成像及弥散张量纤维束在脊髓型颈椎病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
18
作者 吴广忠 陈嘉江 +4 位作者 许雪冬 吴朋 郎晓燕 崔国庆 李艳捧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年第6期71-72,74,共3页
目的探讨MRI弥散张量成像(DTI)和弥散张量纤维束(DTT)对脊髓型颈椎病的诊断价值,为临床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对30例健康人和129例临床综合诊断为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椎常规序列MRI和颈髓弥散张量成像检查,重建分析弥散张量纤维束,... 目的探讨MRI弥散张量成像(DTI)和弥散张量纤维束(DTT)对脊髓型颈椎病的诊断价值,为临床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对30例健康人和129例临床综合诊断为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椎常规序列MRI和颈髓弥散张量成像检查,重建分析弥散张量纤维束,比较正常组和颈椎病组同一水平ADC值、FA值测量结果。结果患者DTI图显示为正常蓝色的颈髓内出现小片状浅绿色异常信号(86.6%),或绿色异常信号(13.4%),测量结果显示颈椎病组的ADC值明显高于正常组,FA值明显低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TT可清晰、直观地观察到白质纤维束的异常表现,表现为受压32例(58.2%)、移位13例(23.6%),伴或不伴纤维束的中断5例(9%)。结论 DTI和DTT对评估颈椎病脊髓损伤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 弥散成像 颈椎病 弥散张量纤维束
下载PDF
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技术在胼胝体轴索损伤中的应用
19
作者 侯刚强 张小静 +2 位作者 张雪林 沈比先 高德宏 《新乡医学院学报》 CAS 2013年第8期638-640,共3页
目的探讨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技术在胼胝体轴索损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40例临床确诊为轴索损伤的患者(轴索损伤组)及与其年龄、性别及教育背景相似的志愿者40例(对照组),分别行常规序列及弥散张量序列扫描及纤维束重建技术。重建2组胼... 目的探讨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技术在胼胝体轴索损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40例临床确诊为轴索损伤的患者(轴索损伤组)及与其年龄、性别及教育背景相似的志愿者40例(对照组),分别行常规序列及弥散张量序列扫描及纤维束重建技术。重建2组胼胝体纤维束图像,比较2组胼胝体纤维束的形态、结构变化情况。结果对照组纤维束显示清晰、致密;轴索损伤组胼胝体纤维束变薄、稀疏、中断甚至缺失。结论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技术可直观显示胼胝体的损伤部位及程度,对于轴索损伤病灶的检出及病情的评价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散成像 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 轴索损伤 胼胝体
下载PDF
3.0T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对颅脑爆震伤的研究价值
20
作者 吴朋 吕国士 +1 位作者 韩峰 许克宁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34-438,444,共6页
目的利用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技术,研究颅脑爆震伤后脑白质纤维束的形态和结构改变。方法对30只实验兔执行颅脑爆震,炸后执行常规MRI及弥散张量成像(DTI)扫描,采用Functool2的Tensor软件包对DTI进行校准,在弥散各向异性分数(FA)图... 目的利用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技术,研究颅脑爆震伤后脑白质纤维束的形态和结构改变。方法对30只实验兔执行颅脑爆震,炸后执行常规MRI及弥散张量成像(DTI)扫描,采用Functool2的Tensor软件包对DTI进行校准,在弥散各向异性分数(FA)图基础上对感兴趣区(ROI)重建脑白质纤维束图,解剖实验兔颅脑,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与其DTT图像对照分析。结果 30只实验兔中17只炸后死亡,13只存活,其中2只存活72 h以上。白质纤维束异常改变类型分为4型:编码颜色改变2只;缺失/断裂+移位8只;稀少+缺失/断裂6只;编码颜色改变+缺失/断裂+移位14只。病理组织学检查示毛细血管破裂,毛细血管内皮损伤、出血;神经细胞及神经胶质细胞变性、坏死,神经髓鞘脱失;轴突球形成。结论 DTT能够清晰、直观显示脑白质纤维束损伤情况,尤其是脑白质纤维束微小结构、形态改变,脑白质纤维束形态改变越复杂,存活时间越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爆震伤 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 磁共振成像 大脑白质纤维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