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774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雷公藤内酯醇对弥漫性大B淋巴瘤细胞株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探讨 被引量:5
1
作者 师宪平 蓝晓莹 +2 位作者 温创宇 陈鑫 刘焕亮 《山东医药》 CAS 2013年第6期1-3,共3页
目的探讨雷公藤内酯醇(TPL)对弥漫性大B淋巴瘤细胞株SU-DHL-4凋亡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分别采用0、0.031 25、0.062 5、0.125、0.25及0.5μmol/L(μM)的TPL作用于SU-DHL-4细胞,采用MTS法测定细胞增殖活性;分别采... 目的探讨雷公藤内酯醇(TPL)对弥漫性大B淋巴瘤细胞株SU-DHL-4凋亡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分别采用0、0.031 25、0.062 5、0.125、0.25及0.5μmol/L(μM)的TPL作用于SU-DHL-4细胞,采用MTS法测定细胞增殖活性;分别采用0、0.1、0.2、0.3μM的TPL作用于SU-DHL-4细胞,采用AnnexinV/PI双染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凋亡相关蛋白(PARP、Pro-caspase3、Pro-caspase8、XI-AP、Mcl-1)及细胞增殖相关蛋白(AKT、ERK、STAT5)表达。结果 0.125μM以上的TPL能明显抑制SU-DHL-4细胞的增殖活性,细胞半数致死量所需药物浓度为0.131μM;随TPL浓度升高与作用时间延长,凋亡细胞数逐渐增多;PARP活化,Pro-caspase3、Pro-caspase8、XIAP、Mcl-1表达下降,AKT、ERK、STAT5及其磷酸化形式P-AKT、P-ERK、P-STAT5的表达下降。结论 TPL能抑制弥漫性大B淋巴瘤细胞株SU-DHL-4生长,诱导其凋亡。其机制可能为抑制细胞凋亡蛋白表达、抑制增殖相关蛋白表达及激活Caspase级联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公藤内酯醇 弥漫性大b淋巴 细胞凋亡
下载PDF
藤黄酸对弥漫性大B淋巴瘤细胞株OCI-LY-1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其分子学机制 被引量:1
2
作者 师宪平 蓝晓莹 +4 位作者 陈鑫 王文文 温创宇 黄美近 刘焕亮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815-820,共6页
目的:探讨藤黄酸对弥漫性大B淋巴瘤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及其分子学机制,研究藤黄酸治疗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潜在应用价值。方法:用藤黄酸处理细胞,采用MTS法对淋巴瘤细胞进行细胞活力及增殖抑制测定;碘化丙啶(PI)单染荧光显微镜观察... 目的:探讨藤黄酸对弥漫性大B淋巴瘤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及其分子学机制,研究藤黄酸治疗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潜在应用价值。方法:用藤黄酸处理细胞,采用MTS法对淋巴瘤细胞进行细胞活力及增殖抑制测定;碘化丙啶(PI)单染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改变;采用AnnexinⅤ-FTIC/PI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利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蛋白酶体系统相关蛋白(Ubs、Bax、HSP90和IκB-α)、凋亡相关蛋白(PARP、pro-caspase-3和caspase-8)及细胞增殖信号通路相关蛋白(ERK和STAT5)的变化情况。结果:藤黄酸明显抑制OCI-LY-1细胞的增殖活性,诱导OCI-LY-1细胞呈凋亡趋势;随藤黄酸浓度升高,Ubs、Bax和HSP90表达升高;随藤黄酸浓度升高与作用时间延长,PARP切割、pro-caspase-3、pro-caspase-8、ERK、p-ERK、STAT5及p-STAT5表达下降。结论:藤黄酸抑制弥漫性大B淋巴瘤细胞株的蛋白酶体活性,抑制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大b淋巴 藤黄酸 蛋白酶体 细胞增殖 细胞凋亡
下载PDF
MDM2抑制剂RG-7388诱导弥漫性大B淋巴瘤细胞凋亡和周期阻滞 被引量:2
3
作者 庄燕 黄豪 +4 位作者 周俊邑 潘婷 丁晓蓉 袁颖 仲小敏 《肿瘤防治研究》 CAS 2023年第3期243-248,共6页
目的探讨MDM2抑制剂RG-7388对弥漫性大B淋巴瘤(DLBCL)细胞增殖、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方法用2、4和8μmol/L RG7388处理DLBCL细胞株SUDHL2和HBL1,CCK8法和EdU法检测细胞增殖,Annexin V-FITC/PI双染和Caspase 3/7-Glo^(TM)酶活法检测... 目的探讨MDM2抑制剂RG-7388对弥漫性大B淋巴瘤(DLBCL)细胞增殖、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方法用2、4和8μmol/L RG7388处理DLBCL细胞株SUDHL2和HBL1,CCK8法和EdU法检测细胞增殖,Annexin V-FITC/PI双染和Caspase 3/7-Glo^(TM)酶活法检测细胞凋亡,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细胞周期和凋亡相关蛋白表达变化。结果RG7388抑制SUDHL2和HBL1细胞的IC50分别为3.36和3.76µmol/L,且RG7388的抑制作用呈剂量依赖性。不同浓度RG7388处理SUDHL2和HBL1细胞,G_(1)期细胞和凋亡细胞比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随着RG7388浓度增高,Caspase 3/7酶活性逐渐增加,p53、p27、p21、PARP表达增加,Mcl-1和Bcl-x_(L)表达下调(均P<0.05)。结论MDM2抑制剂RG7388抑制DLBCL细胞增殖,通过p53通路引起G_(1)期细胞阻滞并诱导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 MDM2抑制剂 细胞凋亡 细胞周期
下载PDF
以皮肤肿块为首发临床表现的伴MYC和BCL2重排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4
作者 何欣 刘凤磊 +3 位作者 陈城 李振珺 吴先伟 何乐 《临床皮肤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1-35,共5页
报告1例以皮肤肿块为首发临床表现的伴细胞性骨髓细胞瘤病病毒癌(MYC)基因和B细胞淋巴瘤因子2(BCL2)基因重排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女,87岁。左侧眉弓上方皮肤结节1年。皮肤科检查:左眉上方一肤色圆形肿物,隆起于皮肤表面,肿物表面... 报告1例以皮肤肿块为首发临床表现的伴细胞性骨髓细胞瘤病病毒癌(MYC)基因和B细胞淋巴瘤因子2(BCL2)基因重排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女,87岁。左侧眉弓上方皮肤结节1年。皮肤科检查:左眉上方一肤色圆形肿物,隆起于皮肤表面,肿物表面可见浸润性红斑,伴少许渗出,并见结痂、鳞屑,边界清楚。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形态正常,真皮层内大量母细胞样淋巴细胞结节状浸润。免疫组化:母细胞样淋巴细胞CD45、CD79a、B细胞淋巴瘤因子6(BCL6)、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及MYC均(+);CD3、CD2、CD30、细胞角蛋白(CKP)、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及Epstein-Barr病毒编码RNA(EBER)均(-)。荧光原位杂交检测:MYC、BCL2及BCL6均重排。诊断:伴MYC和BCL2重排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未治疗,2个月后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性骨髓细胞病病毒癌基因 b细胞淋巴因子2基因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 皮肤肿块
下载PDF
Caspase-9和CMYC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与患者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
5
作者 卜晓红 王富强 +1 位作者 戴静 王彩玲 《海南医学》 CAS 2024年第4期457-461,共5页
目的探讨半胱氨酸蛋白酶-9(Caspase-9)和细胞性骨髓细胞瘤病病毒癌基因(CMYC)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20年2月周口市中心医院收治的60例DLBCL患者纳入研究,比较... 目的探讨半胱氨酸蛋白酶-9(Caspase-9)和细胞性骨髓细胞瘤病病毒癌基因(CMYC)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20年2月周口市中心医院收治的60例DLBCL患者纳入研究,比较DLBCL肿瘤组织及病灶旁正常组织的Caspase-9、CMYC表达水平,分析Caspase-9、CMYC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比较预后良好和预后不良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Caspase-9、CMYC表达水平,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DLBCL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结果DLBCL患者肿瘤组织中Caspase-9阳性率为43.33%,明显低于正常组织的80.56%,CMYC阳性率为36.67%,明显高于正常组织的13.8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nn Arbor分期Ⅰ~Ⅱ期、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0~2分患者DLBCL肿瘤组织Caspase-9阳性率明显高于Ⅲ~Ⅳ期和3~4分患者,CMYC阳性率低于Ⅲ~Ⅳ期、3~4分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不良患者Ann Arbor分期中Ⅲ~Ⅳ期占比、IPI评分中3~4分占比、CMYC阳性表达占比分别为73.08%、65.38%、69.23%,均高于预后良好组的35.29%、32.35%、11.76%,Caspase-9阳性表达占比为23.08%,低于预后良好组的58.8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nn Arbor分期、IPI评分、Caspase-9、CMYC均为影响DLBCL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其中Ann Arbor分期Ⅲ~Ⅳ期预后不良风险是Ⅰ~Ⅱ期的9.008倍;IPI评分3~4分预后不良风险是0~2分的10.298倍;Caspase-9表达阳性预后不良风险是阴性的0.622倍;CMYC表达阳性预后不良风险是阴性的19.922倍。结论Caspase-9、CMYC异常表达参与DLBCL的进展,与肿瘤恶性程度有关,且Caspase-9、CMYC异常表达是DLBCL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对DLBCL预后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可作为预测DLBCL患者预后的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 半胱氨酸蛋白酶-9 细胞性骨髓细胞病病毒癌基因 病理特征 预后
下载PDF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合并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1例
6
作者 张雯洁 张启科 +2 位作者 冯友繁 汪琪琪 魏小芳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538-540,共3页
患者女性,63岁。因“发现腹股沟区占位性病变”2022年2月就诊于甘肃省人民医院,无发热、乏力、盗汗、消瘦,无咳嗽、咳痰、胸闷、气短。既往有慢性乙型肝炎、肺结节病史。体格检查:双侧颈部、腋窝、腹股沟区可触及多发肿大淋巴结,约1.0 c... 患者女性,63岁。因“发现腹股沟区占位性病变”2022年2月就诊于甘肃省人民医院,无发热、乏力、盗汗、消瘦,无咳嗽、咳痰、胸闷、气短。既往有慢性乙型肝炎、肺结节病史。体格检查:双侧颈部、腋窝、腹股沟区可触及多发肿大淋巴结,约1.0 cm×1.5 cm,无压痛,心肺无异常体征,肝脾不大。实验室检查示血沉增快,乙肝DNA定量阴性,余未见异常。PET-CT(图1)示:鼻咽顶后壁、右侧口咽璧软组织增厚,SUVmax15.48;双肺多发结节状密度增高影,直径2~17 mm不等,SUV_(max)2.21;双侧颈部Ⅱ、Ⅳ、Ⅴ区及左锁骨区、双侧腋窝多发增大淋巴结,最大直径为1.4 cm×0.7 cm,SUV_(max)4.0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 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 造血干细胞移植
下载PDF
颅骨原发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3例诊治分析并文献复习
7
作者 旷仁钊 段劼 +1 位作者 冯凌 王远传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4年第4期232-235,共4页
目的探讨颅骨原发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3例颅骨原发性DLBCL的临床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分析。结果2例行颅骨肿瘤切除术,其中1例术后行化疗,另1例未行放化疗;1例活检后行放化疗... 目的探讨颅骨原发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3例颅骨原发性DLBCL的临床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分析。结果2例行颅骨肿瘤切除术,其中1例术后行化疗,另1例未行放化疗;1例活检后行放化疗。术后病理均为DLBCL。3例术后随访1~5年,1例术后化疗5年无病生存,1例活检术后放化疗2年无肿瘤复发,1例仅行手术后16个月肿瘤复发而死亡。结论颅骨原发性DLBCL主要采取手术切除或活检术联合术后放化疗的综合治疗,术后行放化疗,预后较好;术后未行放化疗者,预后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骨原发性肿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 临床特点 治疗 预后
下载PDF
肝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1例
8
作者 李丛辉 罗红缨 +1 位作者 王健 邝学军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4年第4期169-170,共2页
患者女,54岁。右上腹疼痛伴肩背部放射疼5个月。外院CT检查提示肝右叶恶性肿瘤。腹部检查未见异常。实验室检查:乳酸脱氢酶589.9 U/L,C反应蛋白123.1 mg/L,血沉53 mm/h。超声检查显示右肝体积增大,包膜完整,表面光滑,肝S5、8段可见低回... 患者女,54岁。右上腹疼痛伴肩背部放射疼5个月。外院CT检查提示肝右叶恶性肿瘤。腹部检查未见异常。实验室检查:乳酸脱氢酶589.9 U/L,C反应蛋白123.1 mg/L,血沉53 mm/h。超声检查显示右肝体积增大,包膜完整,表面光滑,肝S5、8段可见低回声占位,大小约107 mm×81 mm×89 mm,形态不规则,呈分叶状,边界清晰,边缘光滑,内部可见不规则斑片状低回声及条索状强回声,呈网格状(图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 超声检查 超声微泡造影
下载PDF
眼眶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病理学与磁共振成像特征研究
9
作者 朱红娜 曲晓瑜 +2 位作者 王昞 陆慧琴 苏安乐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24年第22期46-51,共6页
目的探讨眼眶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病理学特征与磁共振成像(MRI)特征。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取48例眼眶DLBCL患者纳入眼眶DLBCL组,另选取同期51例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DLBCL患者纳入原发性DLBCL组。分析眼眶DLBCL组... 目的探讨眼眶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病理学特征与磁共振成像(MRI)特征。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取48例眼眶DLBCL患者纳入眼眶DLBCL组,另选取同期51例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DLBCL患者纳入原发性DLBCL组。分析眼眶DLBCL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和MRI影像学特征,并比较2组患者的病理学特征和外周血中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和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比值(LMR)。结果眼眶DLBCL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包括眼局部肿块48例(100.00%)、眼球活动受限38例(79.17%)、眼球突出33例(68.75%)、视力下降25例(52.08%)、复视17例(35.42%)和鼻出血9例(18.75%);眼眶DLBCL好发于肌锥外间隙(54.17%),病变多位于眼眶上方(52.08%),T1加权像主要表现为中等信号(60.42%),T2加权像主要表现为中等信号(56.25%)和高信号(29.17%),扩散加权成像主要表现为高信号(58.33%),表观扩散系数图主要表现为低信号(60.42%)。2组患者在病理组织学分型、CD20阳性表达、CD79a阳性表达、CD45RO阳性表达、国际预后指数评分、病理学分期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眼眶DLBCL组患者外周血PLR高于原发性DLBCL组,NLR、LMR低于原发性DLBCL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眼眶DLBCL具有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和MRI特征,MRI可作为其主要诊断手段,结合病理学免疫组化分析及外周血PLR、NLR、LMR检测结果,有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眶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 磁共振成像 病理学 免疫组化 T2加权像
下载PDF
血清SIRT1、sICAM-1及PD-L1联合检测对难治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预后的评估效能
10
作者 刘帅 宋海容 段昱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4年第16期2922-2926,共5页
目的探讨血清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及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联合检测对难治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预后的评估效能。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0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治... 目的探讨血清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及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联合检测对难治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预后的评估效能。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0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治的84例难治DLBCL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后1个月的疾病状态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57例)和预后不良组(27例),收集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患者血清SIRT1、sICAM-1及PD-L1水平;分析血清SIRT1、sICAM-1及PD-L1水平与患者临床特征、治疗效果及预后的关系;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价血清SIRT1、sICAM-1及PD-L1水平对难治DLBCL患者预后的预测能力。结果预后不良组血清SIRT1、sICAM-1及PD-L1水平均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SIRT1、sICAM-1及PD-L1水平是影响难治性DLBCL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结果显示,血清SIRT1、sICAM-1及PD-L1单独及三者联合预测难治性DLBCL患者预后不良的AUC分别为0.851、0.843、0.924、0.980,且三者联合的预测价值高于单独预测(P<0.05)。结论血清SIRT1、sICAM-1及PD-L1水平可作为难治DLBCL患者预后评估的重要指标,且三者联合检测的效能优于单项检测,对指导临床治疗及监测疾病进展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 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 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 难治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 预后
下载PDF
EB病毒DNA、LDH、铁蛋白联合检测在诊断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意义
11
作者 陈景连 黄仁青 +2 位作者 王小平 林英 张茜 《智慧健康》 2024年第3期152-154,158,共4页
目的 观察分析EB病毒DNA、LDH、铁蛋白联合检测在诊断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意义。方法选取2020年12月—2022年12月本院收治的淋巴瘤患者50例和淋巴结炎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分为淋巴瘤组与对照组。对两组进行EB病毒DNA、LDH、铁蛋白... 目的 观察分析EB病毒DNA、LDH、铁蛋白联合检测在诊断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意义。方法选取2020年12月—2022年12月本院收治的淋巴瘤患者50例和淋巴结炎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分为淋巴瘤组与对照组。对两组进行EB病毒DNA、LDH、铁蛋白联合检测,测定血液中EB病毒DNA的阳性检出率、LDH水平和铁蛋白水平的区别。结果 淋巴瘤组DNA的阳性检出率要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的对比中淋巴瘤组中的LDH和铁蛋白要明显高于对照组,LDH和铁蛋白高代表确诊恶性肿瘤的概率就越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B病毒DNA、LDH、铁蛋白联合检测对诊断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具有重大意义,检测效果非常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b病毒DNA LDH 铁蛋白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
下载PDF
甲状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特征、基因突变谱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杜沚珊 王玥 +7 位作者 石子旸 施晴 易红梅 董磊 王黎 程澍 许彭鹏 赵维莅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4-71,共8页
目的·探究甲状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临床病理特征、基因突变谱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1月—2021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收治的66例初次诊断为甲状腺DL... 目的·探究甲状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临床病理特征、基因突变谱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1月—2021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收治的66例初次诊断为甲状腺DLBCL患者[原发甲状腺DLBCL 23例(34.8%),继发甲状腺DLBCL 43例(65.2%)]的临床病理资料,并进行生存和预后因素分析。其中40例甲状腺DLBCL患者进行了靶向测序(55个淋巴瘤相关基因)以评估基因突变情况。结果·继发甲状腺DLBCL患者Ann Arbor分期Ⅲ~Ⅳ期(P=0.000)、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升高(P=0.043)、结外器官受累数目≥2个(P=0.000)、非生发中心来源(non-GCB)(P=0.030)、MYC和BCL2蛋白双表达(double expression,DE)(P=0.026)、国际预后指数3~5分(P=0.000)的比例高于原发甲状腺DLBCL患者,其接受甲状腺手术切除的比例(P=0.012)低于原发甲状腺DLBCL患者。原发甲状腺DLBCL患者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率高于继发患者(P=0.039)。55例患者(83%)接受以利妥昔单克隆抗体联合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及泼尼松(R-CHOP)为基础的一线治疗方案,其中原发甲状腺DLBCL患者预期5年无进展生存(progress free survive,PFS)率95.0%,高于继发患者的49.7%(P=0.010)。单因素分析显示:Ann ArborⅢ~Ⅳ期(HR=4.411,95%CI 1.373~14.170)、LDH升高(HR=5.500,95%CI 1.519~19.911)、non-GCB(HR=5.291,95%CI 1.667~16.788)、DE(HR=6.178,95%CI 1.813~21.058)是甲状腺DLBCL患者PFS的不良预后因素;Ann ArborⅢ~Ⅳ期(HR=7.088,95%CI 0.827~60.717)、LDH升高(HR=6.982,95%CI 0.809~60.266)、DE(HR=18.079,95%CI 1.837~177.923)是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时间的不良预后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Ann ArborⅢ~Ⅳ期(HR=4.693,95%CI 1.218~18.081)和LDH升高(HR=5.058,95%CI 1.166~21.941)是甲状腺DLBCL患者PFS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靶向测序结果显示,TET2(n=14,35%)、KMT2D(n=13,32%)、TP53(n=11,28%)、GNA13(n=10,25%)、KMT2C(n=9,22%)突变频率>20%,且TP53突变是甲状腺DLBCL患者PFS的不良预后因素(P=0.000)。结论·原发甲状腺DLBCL生存情况优于继发甲状腺DLBCL。Ann ArborⅢ~Ⅳ期、LDH升高、non-GCB、DE(MYC和BCL2)是影响甲状腺DLBCL患者的不良预后因素。TET2、KMT2D、TP53、GNA13、KMT2C是甲状腺DLBCL中常见的高突变基因,TP53突变的患者预后不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 临床病理特征 基因突变谱 预后分析
下载PDF
肾脏累及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临床病理特征
13
作者 王博恩 陈思远 +7 位作者 施晴 张慕晨 易红梅 董磊 王黎 程澍 许彭鹏 赵维莅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162-1168,共7页
目的·探究肾脏累及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包括临床基本信息、病理特征、基因突变谱与预后相关因素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7月—2021年11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 目的·探究肾脏累及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包括临床基本信息、病理特征、基因突变谱与预后相关因素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7月—2021年11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收治的149例肾脏累及的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治疗方案、疗效评价及分期等,并采用靶向测序(54个淋巴瘤相关基因)评估患者的基因突变情况。基于患者资料进行生存和预后因素分析。结果·在149例DLBCL肾脏累及的患者中,有87例患者(58.4%)年龄>60岁,121例患者(81.2%)AnnArbor分期为Ⅲ~Ⅳ期,27例患者(18.1%)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评分≥2分,121例患者(81.2%)血清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高于正常上限,111例患者(74.5%)至少存在2个以上淋巴结外器官受累,131例患者(87.9%)国际预后指数≥2分。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和5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52.2%和50.4%。在病理特征中,145例患者(97.3%)诊断为非特指型DLBCL。按Hans分型,39例患者(26.2%)属生发中心亚型。在可评估疗效的144例患者中,87例(60.4%)患者取得完全缓解。此外,单因素分析显示:血清LDH升高是肾脏累及的DLBCL患者总体生存时间(P=0.048)和无进展生存时间(P=0.033)的不良预后因素;75例肾脏累及的DLBCL患者的靶向测序显示PIM1(n=23,31%)、MYD88(n=22,29%)、CD79B(n=21,28%)和KMT2D(n=18,24%)存在高频突变,其中CD79B突变与较差的总体生存时间相关(P=0.034)。结论·肾脏累及的DLBCL患者临床特征中血清LDH升高与不良预后有关,基因突变谱中CD79B突变与不良预后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 肾脏 临床特征 基因突变谱 预后分析
下载PDF
外周血血小板与淋巴细胞的比值及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的比值与老年眼眶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相关性 被引量:1
14
作者 曹佳真 郭林 夏祖光 《老年医学与保健》 CAS 2024年第2期410-417,共8页
目的探讨外周血常规检测各项指标及比值与眼眶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为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15年1月-2022年12月于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确诊为眼眶DLBCL老年患者作为疾病组(眼眶... 目的探讨外周血常规检测各项指标及比值与眼眶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为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15年1月-2022年12月于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确诊为眼眶DLBCL老年患者作为疾病组(眼眶DLBCL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DLBCL患者作为疾病对照组(PCNSL-DLBCL组),以及健康人群作为健康对照组。使用方差分析比较3组间血常规检测的各项参数的差异。Lasso回归筛选出眼眶DLBCL的关键因素,并通过Logistic回归确认。绘制ROC曲线,计算线下面积。结果3组之间年龄与性别相匹配(P>0.05)。相较于健康对照组,眼眶DLBCL组的单核细胞计数(M)、血小板与淋巴细胞的比值(PLR)、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的比值(NLR)、系统性免疫炎症指数(SII)、红细胞分布宽度(RDW)、乳酸脱氢酶(LDH)显著升高,而淋巴细胞计数(L)、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比值(LMR)显著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asso回归分析显示,PLR和LMR是眼眶DLBCL病变的重要影响因素。进一步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L降低(OR,11.1868;95%CI,4.222229.6401;P<0.0001)、M升高(OR,1.8990;95%CI,1.488929.6401;P<0.0001)、PLR升高(OR,1.0609;95%CI,1.02251.1009;P=0.0017)和NLR升高(OR,4.5157;95%CI,2.71277.5170;P<0.0001)是眼眶DLBCL的独立危险因素,而LMR升高是DLBCL的保护因素(OR,0.3923;95%CI,0.22970.6698;P=0.006)。ROC曲线分析发现,PLR与LMR联合运用对眼眶DLBCL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AUC=0.877)。结论外周血PLR和LMR与眼眶DLBCL相关。PLR升高和LMR减低可能是眼眶DLBCL病变的危险因素,为疾病探索新的生物标志物提供初步临床检验学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 眼眶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 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 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比值
下载PDF
TP53突变变异等位基因频率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预后价值研究
15
作者 张玲珑 安利 +6 位作者 漆小龙 热那古力·阿不来提 寇珍 谭巍 聂玉玲 木合拜尔·阿布都尔 李燕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719-1725,共7页
目的:探索TP53突变变异等位基因频率(VAF)对DLBCL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至2022年3月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初次诊断的155例DLBCL患者,获取完整的临床资料及石蜡包埋的肿瘤组织标本,肿瘤组织中提取DNA,利用二代... 目的:探索TP53突变变异等位基因频率(VAF)对DLBCL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至2022年3月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初次诊断的155例DLBCL患者,获取完整的临床资料及石蜡包埋的肿瘤组织标本,肿瘤组织中提取DNA,利用二代测序技术检测并分析DLBCL患者基因突变谱。Kaplan-Meier法分析TP53基因突变状态及突变VAF与OS的关系。Cox回归单因素和多因素预后分析影响OS的独立因素。建立预测DLBCL患者1、3和5年OS的列线图,通过C-指数及校准曲线预测模型的预测性能。结果:男性患者DLBCL的TP53突变VAF平均值明显高于女性患者(P<0.05)。TP53突变型患者较野生型的患者的OS缩短(P=0.030);基于OS分层的TP53突变的最佳VAF临界值为33.61%(P<0.001),且TP53突变VAF≥34%患者OS的显著短于TP53突变VAF<34%及TP53野生型患者(P<0.001)。多因素Cox分析发现TP53突变VAF≥34%(HR=4.05,P<0.001)、IPI评分≥3(HR=2.27,P=0.008)是DLBCL患者OS的独立不良预测因素。结合多因素分析得到的具有独立预后意义的因素,构建了DLBCL患者1年、3年、5年OS的诺模列线图模型,TP53突变VAF联合IPI模型的C指数为0.743,该模型预测DLBCL患者1、3和5年OS具有较高的预测准确性。校准曲线分析表明该模型在预测DLBCL患者1、3和5年OS方面与实际生存之间具有良好的一致性。结论:TP53突变VAF在DLBCL患者中具有预后预测价值,TP53突变VAF≥34%是影响DLBCL患者OS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构建的TP53突变VAF联合IPI列线图预后模型对DLBCL患者预后具有较好的预测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 基因突变 变异等位基因频率 预后
下载PDF
利妥昔单抗时代原发结外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单中心回顾分析
16
作者 杨岚 曹丽霞 +1 位作者 任慧娟 韩艳秋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21-1128,共8页
目的:探讨利妥昔单抗治疗时代下原发结外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3年11月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一线予以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表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R-C... 目的:探讨利妥昔单抗治疗时代下原发结外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3年11月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一线予以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表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R-CHOP)或R-CHOP类方案化疗且具有完整病例资料的初诊DLBCL患者的连续数据,分析结外DLBCL患者的临床特征、分子免疫学特征及预后,应用Logistics回归模型分析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237例患者,其中54.4%(129例)为原发结外来源DLBCL,常见的结外部位分别为胃(19.4%)、结肠(14.7%)、扁桃体(12.4%)、皮肤或肌肉(9.3%)、中枢(7.7%),鼻或鼻咽(6.2%)、骨髓(5.4%)、睾丸(4.7%)。其中,骨髓、中枢、肝脏、胃肠道或肺部起源的结外DLBCL患者3年PFS及OS均明显低于其余非特殊部位结外DLBCL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FS,65.2%vs 76.7%P=0.008;OS:82.6%vs 88.3%,P=0.04)。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影响结外DLBCL患者OS的预后因素包括:NCCN-IPI评分>3分(OR:0.142,95%CI:0.041-0.495,P=0.002),非生发中心来源(OR:2.675,95%CI:1.069-6.694,P=0.036)和双表达(DEL)患者(OR:0.327,95%CI:0.129-0.830,P=0.019)。NCCN-IPI评分>3分是影响PFS的唯一独立不良预后因素(OR:0.235,95%CI:0.116-0.474,P<0.001)。结论:本中心原发结外DLBCL患者最多见于胃肠道受累,所有结外DBLCL患者中骨髓、中枢、肝脏、胃肠道或肺部起源的患者预后更差。NCCN-IPI评分是预测原发结外DLBCL患者总生存和无进展生存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 利妥昔单抗 结外 生存分析
下载PDF
吴茱萸碱调节Shh/Gli1信号通路对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细胞利妥昔单抗耐药性的影响
17
作者 陈姣敏 许卫星 +2 位作者 张薇 尹凤雷 王娟 《河北医学》 CAS 2024年第4期536-543,共8页
目的:研究吴茱萸碱调节超音刺猬蛋白(Shh)/Gli家族锌指蛋白1(Gli1)信号通路对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细胞利妥昔单抗(RIT)耐药性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OCI-LY10细胞采用梯度加药法构建其RIT耐药细胞系OCI-LY10/RIT,均以0、1、5、10... 目的:研究吴茱萸碱调节超音刺猬蛋白(Shh)/Gli家族锌指蛋白1(Gli1)信号通路对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细胞利妥昔单抗(RIT)耐药性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OCI-LY10细胞采用梯度加药法构建其RIT耐药细胞系OCI-LY10/RIT,均以0、1、5、10、20、30μmoL/L的吴茱萸碱处理,采用CCK-8法测定各组OCI-LY10及OCI-LY10/RIT细胞活力并筛选出吴茱萸碱最佳作用浓度。将OCI-LY10/RIT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RIT组、RIT+吴茱萸碱组、RIT+空载组、RIT+吴茱萸碱+Shh过表达组,分组处理后以实时荧光定量PCR和免疫印迹实验检测各组细胞Shh/Gli1通路相关mRNA和蛋白表达;以CCK-8法和Edu染色检测各组细胞增殖;以流式细胞实验检测各组细胞凋亡;以免疫印迹实验检测各组细胞凋亡蛋白(Cleaved Caspase-3、Bax)与耐药蛋白{多药耐药相关蛋白5(MRP5)、P-糖蛋白(P-gp)}表达。体外培养OCI-LY10/RIT细胞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吴茱萸碱组、空载组、吴茱萸碱+Shh过表达组,分组处理后以CCK-8法检测0、16、32、64、128、256、384μg/mL的RIT处理下各组OCI-LY10/RIT细胞存活率,算出其耐药指数。结果:与对照组相比,RIT+吴茱萸碱组细胞凋亡率、Cleaved Caspase-3与Bax蛋白表达升高(P<0.05),Shh、Gli1 mRNA与蛋白表达、存活率、Edu阳性率、MRP5与P-gp蛋白表达降低(P<0.05);RIT组、RIT+空载组细胞各指标无明显变化(P>0.05)。与RIT组相比,RIT+吴茱萸碱组细胞凋亡率、Cleaved Caspase-3与Bax蛋白表达升高(P<0.05),Shh、Gli1 mR-NA与蛋白表达、存活率、Edu阳性率、MRP5与P-gp表达降低(P<0.05);RIT+空载组细胞各指标无明显变化(P>0.05)。与RIT+吴茱萸碱组相比,RIT+吴茱萸碱+Shh过表达组细胞凋亡率、Cleaved Caspase-3与Bax蛋白表达降低(P<0.05),Shh、Gli1 mRNA与蛋白表达、存活率、Edu阳性率、MRP5与P-gp表达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吴茱萸碱组细胞耐药指数降低(P<0.05),空载组细胞耐药指数无明显变化(P>0.05);与吴茱萸碱组相比,吴茱萸碱+Shh过表达组细胞耐药指数升高(P<0.05)。结论:吴茱萸碱可下调Shh/Gli1通路相关蛋白表达,从而减轻DLBCL细胞的RIT耐药性,诱导RIT处理下的RIT耐药DLBCL细胞凋亡并抑制其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 吴茱萸碱 Shh/Gli1 利妥昔单抗 耐药性
下载PDF
PI3K抑制剂idelalisib对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细胞株细胞因子及PD-L1表达的影响
18
作者 程珍 白雪 +5 位作者 饶彪锋 邵红 李春溟 严敏 潘湘涛 陆晔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4年第31期42-46,51,共6页
目的研究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抑制剂对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细胞株细胞因子及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表达的影响。方法CCK-8法检测4种DLBCL细胞株对PI3K抑制剂(idelalisib)的敏感性。每种细胞株设对照组(不加药物)与实验组(加1... 目的研究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抑制剂对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细胞株细胞因子及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表达的影响。方法CCK-8法检测4种DLBCL细胞株对PI3K抑制剂(idelalisib)的敏感性。每种细胞株设对照组(不加药物)与实验组(加15、30μmol/L idelalisib)。RT-qPCR、酶联免疫吸附试验、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磷酸化蛋白激酶(pAkt)、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10、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表达的变化。结果4种细胞株对idelalisib的敏感性由高到低依次为FARAGE、OCI-LY19、U2932、SU-DHL-8。FARAGE细胞:15、30μmol/L实验组IL-10、VEGF、TNF-α、PD-L1表达量低于对照组(P<0.05)。OCI-LY19细胞:30μmol/L实验组IL-10、TNF-α、PD-L1表达量低于对照组(P<0.05);15μmol/L实验组VEGF、TNF-α表达量低于对照组(P<0.05)。U2932细胞:30μmol/L实验组IL-10表达量高于对照组,VEGF、TNF-α表达量低于对照组(P<0.05);15μmol/L实验组VEGF、TNF-α表达量低于对照组(P<0.05)。SU-DHL-8细胞:30μmol/L实验组IL-10、TNF-α、PD-L1表达量高于对照组(P<0.05);15μmol/L实验组VEGF表达量高于对照组(P<0.05)。FARAGE、OCI-LY19细胞∶15、30μmol/L实验组IL-10、VEGF分泌量低于对照组(P<0.05)。U2932细胞∶15、30μmol/L实验组VEGF分泌量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DLBCL细胞株中,PI3K抑制剂可以通过抑制Akt的磷酸化、减少IL-10、VEGF的分泌,发挥抗肿瘤反应,PI3K/Akt通路在DLBCL中可以促进肿瘤免疫逃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3K抑制剂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 细胞因子 程序性死亡配体1
下载PDF
分割RCHOP方案在老年初治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疗效与安全性分析
19
作者 陈子琪 李文琪 +4 位作者 孙金淼 常宇 柳喜洋 张明智 张蕾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70-177,共8页
目的:探究分割利妥昔单抗(rituximab)+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CTX)+长春新碱(vincristine,VCR)+多柔比星(doxorubicin)+泼尼松(prednisone)的(RCHOP方案)治疗65~80岁初治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 目的:探究分割利妥昔单抗(rituximab)+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CTX)+长春新碱(vincristine,VCR)+多柔比星(doxorubicin)+泼尼松(prednisone)的(RCHOP方案)治疗65~80岁初治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取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3年4月至2022年9月收治的137例65~80岁初治DLBCL患者,根据化疗方案的不同分为分割RCHOP组、足量RCHOP组和减量RCHOP样组3组。所有患者均以21天为1个周期,治疗4~8个周期。比较3组近期疗效、远期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分析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m-free survival,PFS)及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的影响因素。结果:分割RCHOP组、足量RCHOP组和减量RCHOP样组的客观缓解率(overall respond rate,ORR)分别为89.7%、90.3%、86.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割RCHOP组的完全缓解率(complete respond rate,CRR)为64.1%高于减量RCHOP样组(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8),而与足量RCHOP组(66.1%)差别不大。生存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分割RCHOP组与足量RCHOP组的PFS和OS均无统计学差异。分割RCHOP组相比减量RCHOP样组改善了PFS(P=0.036),而两组的OS无统计学差异。多因素分析显示,国际预后指数(IPI)和分割RCHOP方案对DLBCL患者PFS均有显著性影响(均P<0.05),IPI评分对DLBCL患者OS具有显著性影响(P<0.001)。分割RCHOP组白细胞减少及3~4级白细胞减少的发生率低于足量RCHOP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7、P=0.012),其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年龄在65~80岁的初治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中,分割RCHOP方案近期疗效、远期疗效及安全性、耐受性均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割RCHOP 方案 初治弥漫性大b 细胞淋巴 老年 疗效 安全性
下载PDF
胃肠道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第二原发性恶性肿瘤的风险及预后分析
20
作者 王鸿彬 章忆晖 +2 位作者 王程 穆林松 吕忠船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4年第29期16-22,共7页
目的探讨胃肠道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GI-DLBCL)发生第二原发性恶性肿瘤(SPM)的危险因素及生存分析。方法该研究使用监测、流行病学和最终结果(SEER)数据库,选择2000—2020年被诊断为GI-DLBCL的患者,提取人口统计学特征,包括诊断年龄、... 目的探讨胃肠道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GI-DLBCL)发生第二原发性恶性肿瘤(SPM)的危险因素及生存分析。方法该研究使用监测、流行病学和最终结果(SEER)数据库,选择2000—2020年被诊断为GI-DLBCL的患者,提取人口统计学特征,包括诊断年龄、性别、种族、婚姻状态、序列号、原发部位、SPM部位、治疗信息、生存时间和患者结局。评估了GI-DLBCL患者在生存因素和SPM方面的风险。使用标准化发生率(SIR)估计发生SPM的相对风险。使用Kaplan-Meier法、log-rank检验、Land Mark分析和Cox回归分析评估总体生存率。结果共纳入8113例GI-DLBCL患者,其中710例(8.75%)发生SPM。单次原发性恶性肿瘤(OPM)组和SPM组在性别、种族、婚姻状态、化疗史及Ann Arbor分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M最常见于淋巴瘤、结直肠和男性生殖系统。诊断年龄是8年随访组和8年以上随访组中患者生存率低的危险因素(P<0.05)。此外,在8年随访组中,肿瘤分期是生存率低的危险因素(P<0.05)。种族、化疗史和SPM是影响患者生存率的重要因素(P<0.05)。在8年以上随访组中,男性和SPM也是患者生存率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GI-DLBCL患者的性别、诊断年龄、种族和化疗史与SPM的发生密切相关。此外,诊断年龄、性别、种族、化疗史、分期和SPM是GI-DLBCL患者在不同时期生存组生存率的独立预测因子。这项研究有助于制订更有效的策略和预防措施,以便对GI-DLBCL患者进行治疗后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 第二原发性恶性肿 预后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