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儒家圣王治理传统:政教合一、官师一体——董仲舒对古代中国“弥漫性宗教”建构之贡献 被引量:6
1
作者 余治平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7-64,共8页
传统中国的本土宗教以天道信仰为核心,天子通过对全民“涵泳其德”与“鼓舞其化”而把天道信仰打造成一种具有强渗透性的“国家宗教”。汉武帝把意识形态归于一统,但至章帝钦定《白虎通义》,纲常名教、礼制规范才真正一统天下,奠定了中... 传统中国的本土宗教以天道信仰为核心,天子通过对全民“涵泳其德”与“鼓舞其化”而把天道信仰打造成一种具有强渗透性的“国家宗教”。汉武帝把意识形态归于一统,但至章帝钦定《白虎通义》,纲常名教、礼制规范才真正一统天下,奠定了中华帝国政教合一、君师一体、圣王一统的治理范型。董仲舒“立太学”“设痒序”对策的付诸实施,儒家教条开始以有组织的方式渗透到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使儒家逐步成为一种“弥漫性宗教”。董子要求郡守、县令皆成为“民之师帅”,以官为师,以君为圣,这种官师一体的设计为此后中国描绘出政教合一的图景,但也悄然有效地把道统糅合进了政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仲舒 教化 政教合一 官师一体 弥漫性宗教
下载PDF
中国“弥漫性宗教”的习得性特点——以安康龙舟竞渡为例
2
作者 徐彦峰 杨文思 《安康学院学报》 2019年第3期12-15,共4页
杨庆堃先生提出的“弥漫性宗教”理论在宗教社会学领域有着极大的意义,对于中国宗教研究的正常化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以杨先生的理论为基础,可以看出中国的“弥漫性宗教”有着习得性特点,同时习得性对于中国宗教的传承与发展有着重要的... 杨庆堃先生提出的“弥漫性宗教”理论在宗教社会学领域有着极大的意义,对于中国宗教研究的正常化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以杨先生的理论为基础,可以看出中国的“弥漫性宗教”有着习得性特点,同时习得性对于中国宗教的传承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安康龙舟竞渡作为一个文化品牌,亦是一项宗教活动,具有中国“弥漫性宗教”的一般特点,也较明显地展现了中国宗教的习得性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宗教 习得性 安康龙舟竞渡 传承
下载PDF
在跨文化的诠释中确立典范——杨庆堃关于中国弥漫性宗教概念的意义 被引量:7
3
作者 范丽珠 陈纳 《世界宗教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6-12,共7页
在充分认识不同宗教的本质与差异的前提下,相对于西方的制度性宗教,杨庆堃创造性地提出了"弥漫性"宗教的社会学概念,使中国宗教研究得以在社会学的话语体系中获得空间。本文从宗教之间彼此诠释的重要性入手,探讨杨庆堃为中国... 在充分认识不同宗教的本质与差异的前提下,相对于西方的制度性宗教,杨庆堃创造性地提出了"弥漫性"宗教的社会学概念,使中国宗教研究得以在社会学的话语体系中获得空间。本文从宗教之间彼此诠释的重要性入手,探讨杨庆堃为中国宗教研究树立的典范:在不同文化、不同宗教间相互诠释与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宗教社会学的研究,在跨文化(宗教)的诠释中来深化对中国宗教的解说与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庆堃 弥漫性宗教 跨文化阐释 中国宗教
原文传递
传统中国宗教的伦理特征及其对中国社会结构的形塑——从韦伯与杨庆堃关于中国宗教的论述谈起 被引量:1
4
作者 郑莉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67-75,254,共10页
韦伯关于《中国的宗教:儒教与道教》的论述,实际上只是他关于"世界诸宗教之经济伦理"研究的序篇,他的研究不只是为了凸显基督教文明的特色,以证明"西欧理性的资产阶级的资本主义没有出现在世界其他地方"这一论断,... 韦伯关于《中国的宗教:儒教与道教》的论述,实际上只是他关于"世界诸宗教之经济伦理"研究的序篇,他的研究不只是为了凸显基督教文明的特色,以证明"西欧理性的资产阶级的资本主义没有出现在世界其他地方"这一论断,更是为了证明以宗教力量为基础的责任伦理对个人行为,进而对社会结构所具有的至关重要的构造性影响。在不违背韦伯理论研究目标的基础上,聚焦于他关于中国宗教的论述,对比杨庆堃从制度性宗教/弥漫性宗教对中国宗教的分析,来重新思考韦伯用正统/异端划分中国宗教的理据和意义所在,或可为探讨中国宗教对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实践以及中国的政治组织结构提供了何种动力支持和形塑力量提供有益的理论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韦伯 杨庆堃 正统/异端 制度性宗教/弥漫性宗教 家产官僚制
下载PDF
人类学、社会学民间信仰研究的结构范式与视角创新 被引量:4
5
作者 刘芳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7-65,共9页
民间信仰是中国文化和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有着悠久的传承历史。本文回顾了民间信仰进入人类学和社会学学术视野的历程,对这一领域中极具影响力的"弥漫性宗教-制度性宗教"范式进行了系统解读,凸显了民间信仰的结构特性和主体... 民间信仰是中国文化和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有着悠久的传承历史。本文回顾了民间信仰进入人类学和社会学学术视野的历程,对这一领域中极具影响力的"弥漫性宗教-制度性宗教"范式进行了系统解读,凸显了民间信仰的结构特性和主体价值,探讨当代民间信仰的概念范畴、互动结构和变迁机制上面临困境和挑战。通过引入"嵌入性"等新的理论概念和分析进路,可以推动这一学术领域的视角转换与研究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学 社会学 民间信仰研究 弥漫性宗教 嵌入性
下载PDF
宋代士大夫信仰体验及其心路历程
6
作者 张培锋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5期52-63,共12页
宋代士大夫宗教信仰者可分为布衣型、士绅型和官僚型三类,其信仰呈现出儒道佛三教融合的典型形态。三教信仰在一个人一生中呈现出较为明显的阶段性。中国古代士大夫的宗教信仰亦即儒道佛三教合一的形式,是一种典型的"弥漫性宗教&qu... 宋代士大夫宗教信仰者可分为布衣型、士绅型和官僚型三类,其信仰呈现出儒道佛三教融合的典型形态。三教信仰在一个人一生中呈现出较为明显的阶段性。中国古代士大夫的宗教信仰亦即儒道佛三教合一的形式,是一种典型的"弥漫性宗教"信仰而非"制度性宗教"信仰,注重内心的体验而非外在的宗教形式,具有强大的包容性而非排斥性。儒道佛三教,绝不是三种不同的宗教,而是同一种信仰的不同阶段、不同层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士大夫 宗教信仰 儒道佛三教融合 弥漫性宗教 制度性宗教
下载PDF
《董仲舒与儒学研究》专栏特约主持人按语
7
作者 余治平 《衡水学院学报》 2019年第6期10-11,共2页
儒家是不是一种religion意义上的宗教,一直存在不小的争议。美国华裔社会学家杨庆堃(C.K.Yang)在《中国社会中的宗教》一书中区分出:作为原始宗教、从传统中诞生并发展起来而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创始人、其公众特征是基于民众对共同信仰体... 儒家是不是一种religion意义上的宗教,一直存在不小的争议。美国华裔社会学家杨庆堃(C.K.Yang)在《中国社会中的宗教》一书中区分出:作为原始宗教、从传统中诞生并发展起来而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创始人、其公众特征是基于民众对共同信仰体系的普遍接受而这种共同信仰却让民众别无选择的“弥漫性宗教”(diffused religion)与作为自愿性宗教的、具有宗教生活体系(包括独立的神学院、系统性的象征和仪式、专门的神职人员)的“制度性宗教”(institutional relig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学研究 信仰体系 制度性宗教 弥漫性宗教 特约主持人 原始宗教 杨庆堃 共同信仰
下载PDF
古代中国的国家宗教——从杨庆堃《中国社会中的宗教》看 被引量:2
8
作者 谢遐龄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16,共16页
古代中国的宗教情况原来很清楚。其存在,按传说,至晚始自颛顼“绝地天通”,尧、舜奠基;按考古,殷、周体制完备;按文献,直至清朝末年。然而自西方宗教(religion)概念传入中国,话语变更造成思想混乱,人们误以为原先仅仅居于从属地位的道... 古代中国的宗教情况原来很清楚。其存在,按传说,至晚始自颛顼“绝地天通”,尧、舜奠基;按考古,殷、周体制完备;按文献,直至清朝末年。然而自西方宗教(religion)概念传入中国,话语变更造成思想混乱,人们误以为原先仅仅居于从属地位的道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才配称宗教,而自古以来始终居于主导地位的正统国家宗教,反倒失去宗教之名,被看作有待扫除的封建迷信,或贬低为风俗性的民间宗教。古代中国社会图景全然扭曲。本文从国家的宗教性角度解读杨庆堃《中国社会中的宗教》一书,以此确认古代中国有国家宗教存在。古代的国家宗教政教一体,其组织体系就是国家机器;其首脑爵名天子。天子即天之子,是个宗教称号。帝王既是国家元首,又是国教教主。世间行政体系与神祇体系有交集,由天子及各级官员分级掌管;天子位于上天之下,对众神有一定的奖惩权力。中华民族自古及今一贯是有信仰的民族。虽然神祇体系复杂,民众各有其崇信的神祇,有的信仰“制度性宗教”道教、佛教等的神祇,但都以上天为其共同信仰;而道教、佛教等信仰的神、佛也纳入上天统领的神祇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宗教 弥漫性宗教 制度性宗教
原文传递
“功能性”中国宗教的思考与展望——基于杨庆堃《中国社会中的宗教》
9
作者 徐彦峰 《闽台缘》 2019年第2期81-85,共5页
杨庆堃先生所著《中国社会中的宗教》是一部研究中国宗教的力作,在中国宗教研究领域具有很高的地位,可以说是研究中国宗教的必读书。尤其是杨氏所提出的"弥漫性宗教"与"制度性宗教"的概念以及从功能性的角度解读中... 杨庆堃先生所著《中国社会中的宗教》是一部研究中国宗教的力作,在中国宗教研究领域具有很高的地位,可以说是研究中国宗教的必读书。尤其是杨氏所提出的"弥漫性宗教"与"制度性宗教"的概念以及从功能性的角度解读中国宗教,更是给中国的宗教研究注入了新的视角。杨氏通过对中国杂乱无章的宗教现象进行严谨的社会学解构,不仅论证了中国宗教的存在形式,更是丰富了世界的宗教定义。时至今日,其学术价值依然丰富,为研究中国宗教提供了必要的方法与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宗教 社会 儒学 弥漫性宗教
原文传递
社会学民间信仰研究的结构范式与视角创新 被引量:6
10
作者 刘芳 《世界宗教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8-25,共8页
本文回顾了民间信仰进入社会学学术视野的历程,对"弥漫性宗教一制度性宗教"范式进行了系统解读,指出其既凸显了民间信仰的结构特性和主体价值,亦在探讨当代民间信仰的概念范畴、互动结构和变迁机制上面临的困境和挑战;通过引... 本文回顾了民间信仰进入社会学学术视野的历程,对"弥漫性宗教一制度性宗教"范式进行了系统解读,指出其既凸显了民间信仰的结构特性和主体价值,亦在探讨当代民间信仰的概念范畴、互动结构和变迁机制上面临的困境和挑战;通过引入"嵌入性"等新的理论概念和分析进路,可以推动这一学术领域的视角转换与研究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信仰 弥漫性宗教 嵌入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