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丁基苯酞对弥漫性脑创伤大鼠运动功能及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李建民 赵雅宁 +2 位作者 薛承景 陈长香 李淑杏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729-733,共5页
目的研究丁基苯酞对弥漫性脑创伤大鼠运动功能及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方法 128只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创伤组、丁基苯酞低剂量组和丁基苯酞高剂量组,每组各32只。假手术组不致伤,丁基苯酞低、高剂量组分别注射丁基... 目的研究丁基苯酞对弥漫性脑创伤大鼠运动功能及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方法 128只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创伤组、丁基苯酞低剂量组和丁基苯酞高剂量组,每组各32只。假手术组不致伤,丁基苯酞低、高剂量组分别注射丁基苯酞80 mg/kg和160 mg/kg,每24小时注射1次。采用Marmarou法建立大鼠弥漫性颅脑损伤模型。术后24 h、48 h、72 h取大脑皮层冠状缝左右0.2 cm组织,光镜和电镜下观察脑组织超微结构变化,对大鼠综合运动能力以及学习记忆功能进行评测。结果与创伤组比较,丁基苯酞低、高剂量组大鼠脑组织超微结构,包括神经元内细胞器、轴索及毛细血管等超微结构的损伤程度减轻,计数存活神经元密度明显增加(P<0.01);大鼠逃避潜伏期时间明显缩短(P<0.01),72 h亚组穿越平台次数明显增多(P<0.01);综合运动能力评分提高(P<0.05)。上述指标变化在高剂量组更为显著。结论丁基苯酞可改善弥漫性脑创伤后运动和学习记忆能力损伤,其机制与减少神经元丢失,减轻脑组织超微结构损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脑创伤 学习 运动 超微结构 大鼠
下载PDF
Edaravone对大鼠弥漫性脑创伤神经运动功能及脑组织超微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赵雅宁 张文丽 +1 位作者 田艳霞 高俊玲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610-612,共3页
目的:研究依达拉奉(3-甲基-1-苯基-2-吡唑啉-5-酮,Edaravone)对大鼠弥漫性脑创伤神经功能损伤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14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创伤组、Edaravone治疗组.采用Marmarous法建立大鼠弥漫性颅脑损伤模型,于术后6,... 目的:研究依达拉奉(3-甲基-1-苯基-2-吡唑啉-5-酮,Edaravone)对大鼠弥漫性脑创伤神经功能损伤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14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创伤组、Edaravone治疗组.采用Marmarous法建立大鼠弥漫性颅脑损伤模型,于术后6,24h取大脑皮层冠状逢左右0.2cm组织脑组织作电镜观察,术后24,48,72h对大鼠神经运动功能和综合运动能力评分.结果:Edaravone治疗组大鼠死亡率(23%)明显低于创伤组(51%,P<0.05);电镜下,伤后6,24hEdara-vone治疗组中神经元内细胞器、轴索及毛细血管等超微结构的损伤程度明显低于创伤组;神经功能与综合运动能力评分在创伤组中(8.7±1.4,63.8±27.7)明显低于对照组(24.0±0.0,278.0±28.0);Edaravone治疗组(17.4±1.6,118.0±21.0)显著回升(P<0.05).结论:Edaravone可改善脑创伤后神经功能损伤,其机制与减轻脑创伤后脑组织超微结构损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脑创伤 3-甲基-1-苯基-2-吡唑啉-5-酮 超微结构
下载PDF
SB203580对弥漫性脑创伤大鼠海马区Homer1a表达和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3
作者 赵雅宁 李建民 +4 位作者 景丽伟 张盼 陈长香 李淑杏 刘文倩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43-247,I0001,共6页
目的:探讨SB203580对弥漫性脑创伤(DBI)大鼠海马区Homer1a表达和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阐明DBI后p38MAPK和Homer1a作用机制及SB203580的脑保护作用。方法:96只雄性Sprague-Dawlley大鼠分为对照组(n=24,大鼠只进行乙醚麻醉而不致伤)、DBI组... 目的:探讨SB203580对弥漫性脑创伤(DBI)大鼠海马区Homer1a表达和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阐明DBI后p38MAPK和Homer1a作用机制及SB203580的脑保护作用。方法:96只雄性Sprague-Dawlley大鼠分为对照组(n=24,大鼠只进行乙醚麻醉而不致伤)、DBI组(n=40,Marmarou’s法建立大鼠DBI模型)和SB203580组(n=32,腹腔注射SB203580,0.01μg·kg-1)。采用电镜检测大鼠海马区神经细胞形态变化;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大鼠海马CA1区磷酸化p38MAPK和Homer1a阳性细胞率;采用TUNEL法检测各组大鼠海马区神经细胞凋亡指数(AI)。结果:与对照组比较,DBI组大鼠各时间点(伤后6、24、48和72h)磷酸化p38MAPK和Homer1a阳性细胞率增高(P<0.05),神经细胞AI升高(P<0.05),其中磷酸化p38MAPK和Homer1a阳性细胞率24h达高峰,神经细胞AI 72h达高峰;与DBI组比较,SB203580组大鼠各时间点磷酸化p38MAPK阳性细胞率下降(P<0.05),Homer1a阳性细胞率显著增加(P<0.05),神经细胞AI降低(P<0.05)。结论:SB203580可降低DBI大鼠海马区神经细胞凋亡,其机制与抑制p38MAPK激活、提高Homer1a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脑创伤 有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 Homer1a 细胞凋亡
下载PDF
弥漫性脑创伤大鼠海马区Homer1a表达与p38MAPK激活的关系
4
作者 李建民 马荣丽 +4 位作者 赵雅宁 窦娜 陈长香 李淑杏 张盼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35-239,共5页
目的探讨弥漫性脑创伤(DBI)大鼠海马区Homer1a表达与p38有丝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的关系。方法将雄性SD大鼠149只分为对照组、轻度DBI组、重度DBI组。参照Marmarou′s法制作大鼠DBI模型。应用光镜和电镜观察脑组织形态变化;免疫组化... 目的探讨弥漫性脑创伤(DBI)大鼠海马区Homer1a表达与p38有丝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的关系。方法将雄性SD大鼠149只分为对照组、轻度DBI组、重度DBI组。参照Marmarou′s法制作大鼠DBI模型。应用光镜和电镜观察脑组织形态变化;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法检测海马区Homer1a和磷酸化p38MAPK表达。结果重度DBI组大鼠死亡率(49.3%)明显高于轻度DBI组(22.2%)(P<0.05)。电镜下,重度DBI组中神经元内细胞器、轴索及毛细血管等超微结构的损伤程度明显高于轻度DBI组。与对照组比较,2组DBI组1、6、24、48、72 h Homer1a和磷酸化p38MAPK表达均增高(P<0.05),轻度DBI组中Homer1a和磷酸化p38MAPK 24 h达高峰,48 h和72 h下降,但仍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重度DBI组中Homer1a表达在6 h出现峰值,高表达持续至24 h;磷酸化p38MAPK 24 h达高峰。重度DBI组中1 h、6 h和24 h Homer1a表达高于轻度DBI组,48 h和72 h低于轻度DBI组(P<0.05);各时间点磷酸化p38MAPK表达均高于轻度DBI组(P<0.05)。相关分析显示轻度DBI组Homer1a与磷酸化p38MAPK表达相关(r=0.942,P<0.05);重度DBI组Homer1a与磷酸化p38MAPK表达相关(r=0.896,P<0.05)。结论 DBI大鼠海马区Homer1a表达与p38MAPK激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脑创伤 大鼠 Homer1a 有丝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
下载PDF
MAPK特异性抑制剂SB203580对弥漫性脑创伤大鼠海马区Homerla表达及学习记忆的影响 被引量:4
5
作者 赵雅宁 景丽伟 +3 位作者 张盼 陈长香 李淑杏 李建民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067-1069,共3页
目的探讨SK03380对弥漫性脑创伤大鼠海马区nmrmla表达及学习记忆的影响。方法 雄性Sprague-DawUey大鼠分为对照组、弥漫性脑创伤(diffuseh.ainiiy,DBI)组和DBI + SB203580干预 组(腹腔注射,0.01应用电镜观察海马区神经细胞形态变... 目的探讨SK03380对弥漫性脑创伤大鼠海马区nmrmla表达及学习记忆的影响。方法 雄性Sprague-DawUey大鼠分为对照组、弥漫性脑创伤(diffuseh.ainiiy,DBI)组和DBI + SB203580干预 组(腹腔注射,0.01应用电镜观察海马区神经细胞形态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Homerla和磷酸化P38MAPK表达水平;水迷宫测试动物学习记忆功能。结果与对照组比较,DBI组大鼠海马区神经细胞及 突触损伤明显,Hotwrla蛋白表达增加(6.2.96上12.74,1.28±0.10,P<0.05),磷酸化P38MAPK表达增加 (76.98± 16.64,2.28J:0.40. P<0.05),动物潸伏期延长[(7<1.64± 8.96) s, (2,4.96+ 4.98) s, P<0.05],穿台次数 减少(4.48±U2,12.65±2.36. P<0.05),与DBI组比较,DBI+SB203580组中大鼠海马K神经细胞及突触损 伤程度减轻,Homerla表达显著增加(79.82± 16.64,02.96土 12.74,P<0.05),磷酸化P38MAPK表达降低 (54.82±12.48,76.98±16,64, P<0.05),动物潜伏期缩短[(46.72±6.58)s, (74.64±8.96)s,p<0.05],穿越平台 次数增加(7.56±1.20,4.48:t1.12,p<0-05)结论SB203580可促进DBI大鼠学习记忆功能恢复,其机制与 抑制P38MAPK磷酸化提高Homerla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脑创伤 Homer1a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 记忆
原文传递
丁基苯酞对大鼠弥漫性脑创伤微循环障碍的改善作用 被引量:3
6
作者 赵雅宁 牛静 +3 位作者 李建民 薛承景 陈长香 李淑杏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203-207,共5页
目的:研究丁基苯酞对大鼠弥漫性脑创伤微循环障碍的作用。方法:135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21只)、模型组(38只)、丁基苯酞高(38只)、低剂量组(38只)(80,160 mg.kg-1),治疗组在致伤后采用腹腔注射,每24 h 1次,连续注射72 h。采用M... 目的:研究丁基苯酞对大鼠弥漫性脑创伤微循环障碍的作用。方法:135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21只)、模型组(38只)、丁基苯酞高(38只)、低剂量组(38只)(80,160 mg.kg-1),治疗组在致伤后采用腹腔注射,每24 h 1次,连续注射72 h。采用Marmarou's法建立大鼠弥漫性颅脑损伤模型。术后24,48,72 h应用激光多普勒血流计观察脑组织血流量变化;宁酸-氯化铁媒染标记微血管密度,电镜观察脑组织超微结构变化,并对大鼠神经运动功能和综合运动能力评分。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24,48,72 h脑血流量显著降低(P<0.05),血管密度显著降低(P<0.05),神经元内细胞器、轴索及毛细血管等超微结构的损伤明显,神经功能与综合运动能力评分明显下降;与创伤组比较,丁基苯酞组24,48,72 h脑血流血量增加(P<0.05);血管密度显著增加(P<0.05);神经元内细胞器、轴索及毛细血管等超微结构的损伤程度明显减轻;神经功能与综合运动能力评分明显显著回升(P<0.05),上述变化在高剂量组显著。结论:研究表明丁基苯酞可改善脑创伤后神经功能损伤,其机制可能与微循环障碍损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脑创伤 血流 微循环
原文传递
依达拉奉对大鼠重型弥漫性脑创伤后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信号通路的影响 被引量:6
7
作者 赵雅宁 郭霞 +3 位作者 高俊玲 陈海红 田艳霞 崔建忠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230-233,共4页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对重型弥漫性脑创伤(TBI)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273只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5只)、模型组(88只)及依达拉奉低剂量组(72只)、高剂量组(68只)。采用重物撞击致大鼠TBI模型。伤后1、6、24、48...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对重型弥漫性脑创伤(TBI)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273只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5只)、模型组(88只)及依达拉奉低剂量组(72只)、高剂量组(68只)。采用重物撞击致大鼠TBI模型。伤后1、6、24、48和72h,在光镜和电镜下观察脑组织病理变化;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检测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ERK1/2)表达;用免疫组化法和原位末端缺刻标记法(TUNEL)检测神经细胞凋亡情况。伤后7~10d应用水迷宫对大鼠学习记忆能力进行评定。结果与对照组比较,伤后6、24、48、72h海马区部分神经细胞出现变性、坏死,1、6、24、48h磷酸化ERK1/2表达水平(pg/U)显著增高(分别为:2.05±0.40、4.40±0.96、6.70±0.87、3.67±0.28比0.40±0.04、0.41±0.05、0.43±0.06、0.40±0.03),6、24、48、72h神经细胞凋亡数(个)明显增多(分别为:9.60±2.69、12.68±2.99、16.94±3.92、25.82±4.61比2.42±0.38、2.58±0.57、2.74±0.56、2.61±0.58),7~10d大鼠搜索安全岛潜伏期(s)延长(分别为:119.8±25.0、105.6±24.5、98.5±21.8、92.0±19.5比49.5±7.5、32.7±6.3、25.8±6.5、24.8±5.5,均P〈0.05)。应用依达拉奉干预后,脑组织损伤程度、磷酸化ERK1/2表达水平降低,神经细胞凋亡数回降,大鼠搜索安全岛潜伏期缩短(依达拉奉低剂量组磷酸化ERK1/2表达6、24、48h分别为:2.46±0.22、4.00±0.84、2.38±0.32,高剂量组分别为:1.67±0.15、1.86±0.38、1.27±0.28;依达拉奉低剂量组凋亡细胞数6、24、48、72h分别为:5.20土1.23、7.10±1.72、9.54±1.36、14.12±3.19,高剂量组分别为:3.40±0.49、4.39±0.73、5.02±1.12、8.78±2.16;依达拉奉低剂量组潜伏期7~10d分别为:94.8±22.8、65.2±19.0、62.0±16.7、59.5±15.6,高剂量组分别为:81.5±20.7、55.4±18.5、40.0±12.3、32.2±11.0,均P〈0.05);其中依达拉奉高剂量更为显著(均P〈0.05)。结论依达拉奉对TBI有保护作用,其机制与对伤后ERK1/2、神经细胞凋亡通路的调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 弥漫性 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 凋亡 学习 记忆
原文传递
急性创伤性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6
8
作者 陈广鑫 邹咏文 +1 位作者 杨东虹 沈光健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3期110-111,共2页
关键词 急性创伤弥漫性轴索损伤 疗效观察 治疗 预后
下载PDF
创伤性急性弥漫性脑肿胀患者TCD参数与颅内压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辛志成 吴钟华 +5 位作者 龙连圣 王开磊 李夏良 蒋超超 苏强 王伟 《海南医学》 CAS 2015年第21期3141-3143,共3页
目的探讨创伤性急性弥漫性脑肿胀(PADBS)患者经颅多普勒(TCD)参数与颅内压(ICP)的关系。方法选择40例行有创ICP监测的PADBS患者(观察组)以及10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采用TCD床旁检测双侧大脑中动脉舒张期末血流速度(Vd)、平均血流速度(... 目的探讨创伤性急性弥漫性脑肿胀(PADBS)患者经颅多普勒(TCD)参数与颅内压(ICP)的关系。方法选择40例行有创ICP监测的PADBS患者(观察组)以及10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采用TCD床旁检测双侧大脑中动脉舒张期末血流速度(Vd)、平均血流速度(Vm)、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Vs)以及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并记录即时ICP值。观察组患者按ICP进行分组,将其TCD各参数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随着ICP的升高,Vd、Vm、Vs均呈下降趋势,而PI、RI则呈逐渐升高趋势。其中Vd在ICP轻度升高时即明显下降(P<0.05),而Vs只有在ICP重度升高时才明显下降(P<0.05),PI与ICP的相关系数最大(r=0.874,P<0.01)。结论 TCD可以无创监测PADBS患者ICP的变化,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性急性弥漫性肿胀 经颅多普勒 颅内压
下载PDF
高压氧、尼莫通联合治疗创伤性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香菊 郑世钢 +5 位作者 王湘渝 晏莉娜 谭聪 杨东红 沈光建 陈广鑫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728-728,730,共2页
关键词 创伤弥漫性轴索损伤 高压氧治疗 尼莫通 联合治疗
下载PDF
创伤性脑弥漫性轴突损伤的超微结构研究
11
作者 徐蔚 曹毅 +1 位作者 许林峰 高永军 《昆明医学院学报》 2002年第3期68-70,共3页
目的 :为了探讨创伤性脑弥漫性轴突损伤的病理生理机制 .方法 :对 2 4例诊断为创伤性脑弥漫性轴突损伤患者作内减压手术时 ,取病灶脑白质标本进行了透射电子显微镜检查 .结果 :超微结构的研究显示 :早期轴膜分层、断裂 ,横向呈花环样改... 目的 :为了探讨创伤性脑弥漫性轴突损伤的病理生理机制 .方法 :对 2 4例诊断为创伤性脑弥漫性轴突损伤患者作内减压手术时 ,取病灶脑白质标本进行了透射电子显微镜检查 .结果 :超微结构的研究显示 :早期轴膜分层、断裂 ,横向呈花环样改变 ,纵向呈串珠样改变 ,中期轴突挫伤处微丝微管断裂 ,断裂处近端细胞器积聚 ,远端细胞器紊乱 ,再向后积聚的细胞器肿胀 ,而断裂处的远端轴突内的细胞器空无 ,即光镜下的回缩球形成 ;晚期轴突断裂 ,细胞器溢出 ,回缩球现象消失 .结论 :(1)回缩球现象是由于细胞器在轴突损伤部位积聚而致 ;(2 )轴突损伤与轴突的走向明显相关 ;(3)同一区域内粗大的轴突的轴膜较纤细的轴突更易受到损害 ;(4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损伤 超微结构 创伤弥漫性轴突损伤
下载PDF
创伤性急性弥漫性脑肿胀128例临床分析
12
作者 江文龙 茅觉飞 梁枫 《右江医学》 2003年第2期125-126,共2页
目的 :对创伤性急性弥漫性脑肿胀的临床表现及诊断、发病机理、CT征象、治疗作一探讨。方法 :对 2 789例颅脑损伤中发生急性弥漫性脑肿胀 12 8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手术 82例死亡 61例 ,保守治疗 46例 ,死亡 3 2例 ,总病死... 目的 :对创伤性急性弥漫性脑肿胀的临床表现及诊断、发病机理、CT征象、治疗作一探讨。方法 :对 2 789例颅脑损伤中发生急性弥漫性脑肿胀 12 8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手术 82例死亡 61例 ,保守治疗 46例 ,死亡 3 2例 ,总病死率为72 .7%。结论 :急性弥漫性脑肿胀临床表现与脑创伤及颅内高压程度有关 ;其发病机理是脑创伤后急性脑血管扩张 ,广泛脑水肿和脑缺血之间相互作用所致 ;综合治疗包括脱水疗法 ,大剂量激素疗法 ,亚低温疗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性急性弥漫性肿胀 诊断 发病机理 CT征象 治疗 创伤
下载PDF
ICP监测在创伤性急性弥漫性脑肿胀治疗中的应用体会 被引量:5
13
作者 蔡湛 范月超 +1 位作者 单学仕 王健 《徐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1年第9期672-676,共5页
目的探讨持续有创颅内压(ICP)监测在创伤性急性弥漫性脑肿胀(PADBS)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13例PADBS患者行ICP监测,根据监测结果指导治疗,并对其预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13例患者中,32例颅内压正常或轻度升高(ICP 15~22 mmHg)者予... 目的探讨持续有创颅内压(ICP)监测在创伤性急性弥漫性脑肿胀(PADBS)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13例PADBS患者行ICP监测,根据监测结果指导治疗,并对其预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13例患者中,32例颅内压正常或轻度升高(ICP 15~22 mmHg)者予以神经重症综合治疗后均恢复良好;31例颅内压中度升高(ICP 23~40 mmHg)者均予以神经重症综合治疗等措施有效控制颅内压,恢复良好17例,轻残9例,重残5例;50例颅内压重度升高(ICP>40 mmHg)者予以神经重症综合治疗后,其中24例行单侧开颅血肿清除和去骨瓣减压术,恢复良好15例,重残5例,植物状态3例,死亡1例;26例予以双侧开颅去骨瓣减压术治疗,恢复良好5例,轻残2例,重残5例,植物状态8例,死亡6例。随着颅内压升高,患者GOS预后评分逐渐下降(P<0.001)。结论ICP监测在PADBS治疗中可动态了解颅内压并进行有效监控,避免了不必要的去骨瓣减压术,降低重残率和病死率,提高治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颅损伤 颅内压监测 创伤性急性弥漫性肿胀 预后 神经重症综合治疗
下载PDF
急性创伤性弥漫性脑肿胀的法医临床分析
14
作者 宋福兴 《中国法医学杂志》 CSCD 2000年第4期227-228,共2页
关键词 创伤弥漫性肿胀 法医 CT 治疗
下载PDF
有创颅内压联合经颅多普勒监测对创伤性急性弥漫性脑肿胀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
15
作者 吴秋涛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3期0020-0023,共4页
观察有创颅内压+经颅多普勒监测在创伤性急性弥漫性脑肿胀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收集创伤性急性弥漫性脑肿胀病例60例,并分组、建立档案。于2021年2月到2022年8月实施本项研究。参照组(30例):常规治疗,未行颅内压监测。有创颅内压+经... 观察有创颅内压+经颅多普勒监测在创伤性急性弥漫性脑肿胀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收集创伤性急性弥漫性脑肿胀病例60例,并分组、建立档案。于2021年2月到2022年8月实施本项研究。参照组(30例):常规治疗,未行颅内压监测。有创颅内压+经颅多普勒监测组(30例):常规治疗基础上,实施有创颅内压+经颅多普勒监测。研究效果。结果 有创颅内压+经颅多普勒监测组的临床疗效优良率更高[96.67%(29/30),同参照组的86.67%(23/30)比较](p<0.05)。有创颅内压+经颅多普勒监测组治疗12个月后的GOS评分、BI评分均更高[(4.49±0.45)分、(75.69±8.03)分,同参照组的(3.15±0.25)分、(59.67±6.15)分比较](p<0.05)。有创颅内压+经颅多普勒监测组治疗12个月后的MMSE评分更高[(21.69±2.45)分,分别同参照组的(19.11±2.03)分比较](p<0.05)。有创颅内压+经颅多普勒监测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3.33%(1/30),同参照组的23.33%(7/30)比较](p<0.05)。结论 将有创颅内压+经颅多普勒监测方案,用于创伤性急性弥漫性脑肿胀患者,能够发挥更佳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性急性弥漫性肿胀 有创颅内压 经颅多普勒监测 疗效
下载PDF
创伤性脑肿胀重度颅内压增高的临床救治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范顺志 龙连圣 +9 位作者 辛志成 王伟 胡夷 李夏良 蒋超超 吴钟华 苏强 章元 施顺孝 王聪 《浙江创伤外科》 2019年第3期491-493,共3页
目的 探讨并发颅内压(ICP)重度增高(ICP≥40mmHg)的急性创伤性弥漫性脑肿胀(PADBS)患者初始ICP、去骨瓣减压术前ICP负荷及去骨瓣减压术后ICP与预后的关系及临床救治方法。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16年6月在有创ICP监测下救治伤后2... 目的 探讨并发颅内压(ICP)重度增高(ICP≥40mmHg)的急性创伤性弥漫性脑肿胀(PADBS)患者初始ICP、去骨瓣减压术前ICP负荷及去骨瓣减压术后ICP与预后的关系及临床救治方法。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16年6月在有创ICP监测下救治伤后2h内急诊入院的急性创伤性弥漫性脑肿胀1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初始ICP、去骨瓣减压术前ICP负荷及去骨瓣减压术后ICP与预后的关系。 结果 按伤后6个月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良好1例,中残1例,重残7例,死亡10例。将预后良好和中残归为预后较好组,将重残、植物生存和死亡归为预后不好组。初始ICP≥60mmHg组7例,均预后不好,死亡率71.4%(5/7);初始ICP<60mmHg组12例,预后较好2例,预后不好10例,死亡率41.7%(5/12)。去骨瓣减压术前ICP负荷≥90mmHg·h组11例,均预后不好,死亡率90.9%(10/11);去骨瓣减压术前ICP负荷<90mmHg·h组8例,预后较好2例,预后不好6例,无死亡病例。去骨瓣减压术后ICP≥20mmHg组8例均死亡,死亡率100%;去骨瓣减压术后ICP<20mmHg组11例,预后较好2例,预后不好9例,死亡率18.2%(2/11)。 结论 并发颅内压重度增高(ICP≥40mmHg)的PADBS患者死残率高,预后差。初始ICP≥60mmHg、去骨瓣减压术前ICP负荷≥90mmHg·h及处理后ICP≥20mmHg的PADBS患者死亡率极高。优化救治流程、尽快脑室外引流、有效去骨瓣减压,降低ICP负荷是降低此类患者死残率的可能办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 创伤弥漫性肿胀 颅内压 监测
下载PDF
Edaravone对DBI大鼠脑组织超微结构及神经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
17
作者 赵雅宁 张文丽 +2 位作者 田艳霞 崔建忠 高俊玲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5-17,共3页
目的研究弥漫性脑创伤(DBI)后依达拉奉(Edaravone)对大鼠脑组织超微结构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创伤组、Edaravone治疗组。Marmarou′s法建立大鼠DBI损伤模型。术后24、48、72 h取大脑海马组织做电镜观察... 目的研究弥漫性脑创伤(DBI)后依达拉奉(Edaravone)对大鼠脑组织超微结构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创伤组、Edaravone治疗组。Marmarou′s法建立大鼠DBI损伤模型。术后24、48、72 h取大脑海马组织做电镜观察;术后24、48、72 h对大鼠学习记忆功能(水迷宫法)和综合运动功能(转棒法)进行评定。结果电镜下Edaravone治疗组中神经元细胞核、线粒体受损程度均低于创伤组;水迷宫实验显示创伤组大鼠搜索安全岛潜伏期(230.9±20.9)s,假手术组为(50.7±4.9)s,Edaravone治疗组为(70.6±8.7)s,三组比较,P均<0.05;创伤组综合运动能力评分为(79.1±24.5)s,假手术组为(278.6±32.7)s,Edaravone治疗组为(130.0±30.8)s,三组比较,P均<0.05。结论Edaravone可改善DBI后学习记忆功能和综合运动功能,减轻海马神经元超微结构损害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脑创伤 依达拉奉 超微结构 神经功能
下载PDF
持续有创颅内压监测在创伤性急性弥漫性脑肿胀治疗中的护理观察探讨
18
作者 陈兴梅 刘荣华 方郦瑶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3年第11期74-77,共4页
探讨创伤性急性弥漫性脑肿胀患者应用持续有创颅内压监测对促进其预后改善的效果。方法 将创伤性急性弥漫性脑肿胀患者205例分成两组,起始治疗时间为2021年6月,截止治疗时间为2023年5月,在为患者提供常规护理的同时配合护理干预,两组均... 探讨创伤性急性弥漫性脑肿胀患者应用持续有创颅内压监测对促进其预后改善的效果。方法 将创伤性急性弥漫性脑肿胀患者205例分成两组,起始治疗时间为2021年6月,截止治疗时间为2023年5月,在为患者提供常规护理的同时配合护理干预,两组均应用常规护理,同时为观察组患者提供持续有创颅内压监测护理,观察指标包括重症监护室(ICU)住院时间、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巴塞尔指数(BI)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预后情况和并发症情况。结果 两组比较,观察组恢复效果更好,体现为ICU住院时间更短,MMSE评分、BI评分、GCS评分更高(P<0.05)。 相比于对照组,观察组具有更高的恢复良好率及中度残疾率(P<0.05),重度残疾率、植物状态发生率、死亡率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具有明显更低的并发症总发生率(P<0.05)。结论 创伤性急性弥漫性脑肿胀患者治疗过程中采用持续有创颅内压监测护理有助于促进其预后改善,改善患者身体素质与生活品质,还能够显著减少各种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续有创颅内压监测 创伤性急性弥漫性肿胀 预后改善 并发症
下载PDF
脑室外引流和颅内压监测在创伤性急性弥漫性脑肿胀救治中的价值 被引量:7
19
作者 秦虎 汪永新 +6 位作者 徐丹书 张丽娜 朱晓峰 刘冬 李亚宾 王增亮 更·党木仁加甫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990-993,共4页
颅内压增高是创伤性脑损伤(TBI)后造成病情急剧变化以至增加致残率和病死率的重要原因,对伴有明显脑血肿、脑挫伤的TBI,去骨瓣减压术虽有争议,但不失为一种急速降低颅内压、挽救生命的措施。临床上有部分TBI患者在影像学上未见明... 颅内压增高是创伤性脑损伤(TBI)后造成病情急剧变化以至增加致残率和病死率的重要原因,对伴有明显脑血肿、脑挫伤的TBI,去骨瓣减压术虽有争议,但不失为一种急速降低颅内压、挽救生命的措施。临床上有部分TBI患者在影像学上未见明显血肿,但存在弥漫性脑肿胀,大部分临床医师为了降低颅内压仍会选择标准去骨瓣减压或者改良去骨瓣减压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性急性弥漫性肿胀 颅内压监测 室外引流 去骨瓣减压术 降低颅内压 价值 救治 创伤损伤
原文传递
创伤性急性弥漫性脑肿胀诊断和治疗的相关问题探讨 被引量:4
20
作者 龙连圣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961-965,共5页
创伤性急性弥漫性脑肿胀(posttraumatic acute diffuse brain swelling,PADBS)是指创伤性脑损伤(TBI)后数小时内脑组织广泛肿胀,多数发生于伤后4~14h,最早可发生在伤后20~30min。
关键词 创伤性急性弥漫性肿胀 治疗 诊断 创伤损伤 BRAIN 组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