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再析《我弥留之际》中的本德仑一家 |
郭棲庆
潘志明
|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5
|
|
2
|
论《我弥留之际》的叙述手法 |
詹树魁
|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1999 |
15
|
|
3
|
谁在弥留?——威廉·福克纳《我弥留之际》的主题分析 |
张曦
|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3 |
6
|
|
4
|
《我弥留之际》中《圣经》话语的文化意蕴 |
祖国颂
|
《学术交流》
北大核心
|
2003 |
1
|
|
5
|
试图在一个句子里写尽全部历史——《我弥留之际》创作主旨解读 |
缑广飞
|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 |
1
|
|
6
|
试论《在我弥留之际》中的人物形象 |
彭毳鑫
|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
2004 |
2
|
|
7
|
《我弥留之际》中的人物聚焦 |
吴玲英
张彩芳
|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8 |
1
|
|
8
|
论《我弥留之际》对《奥德赛》的戏仿 |
王钢
沈轶员
|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
|
2017 |
1
|
|
9
|
福克纳小说《我弥留之际》的叙事艺术 |
郗雪蓉
|
《边疆经济与文化》
|
2006 |
1
|
|
10
|
论福克纳《我弥留之际》的诗化结构 |
张曦
|
《潍坊教育学院学报》
|
2011 |
2
|
|
11
|
不同的个性 相同的命运——《林中之死》和《威塞奥尔奶奶弥留之际》女性悲剧形象比较 |
郑秋萍
|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
2004 |
2
|
|
12
|
“夏洛特女郎之镜”——福克纳史诗性小说《我弥留之际》中的镜像叙事 |
杨晓丽
|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6 |
1
|
|
13
|
从《荒原》与《我弥留之际》看“荒原文学”的意蕴 |
牛晓
|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0 |
|
14
|
《我弥留之际》:隐性进程中的消费主义 |
李方木
邢雪晶
|
《语言教育》
|
2019 |
0 |
|
15
|
体验弥留者的意识流动——评安·波特的短篇小说 |
陈才忆
|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7 |
0 |
|
16
|
探究《我弥留之际》中的奥德赛之旅 |
姚小娟
|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
2020 |
0 |
|
17
|
《我弥留之际》中女性形象的双重建构 |
董勋
|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
2017 |
0 |
|
18
|
《慈悲》和《我弥留之际》的叙事策略和文本建构对比 |
史敏
|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
2013 |
0 |
|
19
|
福克纳小说《我弥留之际》叙事的审美价值 |
许会荣
|
《文教资料》
|
2011 |
0 |
|
20
|
苦难与救赎:《我弥留之际》中人的本质重建主题 |
王钢
|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6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