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89篇文章
< 1 2 3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再析《我弥留之际》中的本德仑一家 被引量:5
1
作者 郭棲庆 潘志明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16-123,共8页
长久以来,对福克纳的小说《我弥留之际》中人物的评论,尤其是对本德仑一家的评析,呈现出一高一低两种倾向。低的倾向以居高临下的姿态蔑视他们,夸大小说人物的不足,把他们贬为"白人垃圾"并给予无情批评;高的倾向则拔高小说人... 长久以来,对福克纳的小说《我弥留之际》中人物的评论,尤其是对本德仑一家的评析,呈现出一高一低两种倾向。低的倾向以居高临下的姿态蔑视他们,夸大小说人物的不足,把他们贬为"白人垃圾"并给予无情批评;高的倾向则拔高小说人物,把超越现实可能的哲理赋予小说人物,颂扬"贫穷的白人"的普遍人性价值。然而,不管我们是否把《我弥留之际》作为一部传统的现实主义作品,对小说人物的评析都必须以人物生活的现实为基础。就此而言,把《我弥留之际》的人物评析建立在小说文本所提供的人物的现实生活基础之上,并把它置于当时城乡矛盾的历史语境中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该文本,还小说人物以真实面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克纳 《我弥留之际》 文本 白人垃圾城市化
下载PDF
论《我弥留之际》的叙述手法 被引量:15
2
作者 詹树魁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3-18,共6页
福克纳在《我弥留之际》中所运用的叙述方法是小说创作中大胆而又成功的实验。通过小说中同心内外圆式的内心叙述结构、按心理叙述次序所组合的时间的排列、重叠和中断,以及大量而深刻的象征寓意,福克纳准确而又深刻地揭示了人类在苦... 福克纳在《我弥留之际》中所运用的叙述方法是小说创作中大胆而又成功的实验。通过小说中同心内外圆式的内心叙述结构、按心理叙述次序所组合的时间的排列、重叠和中断,以及大量而深刻的象征寓意,福克纳准确而又深刻地揭示了人类在苦熬中的内心世界,使《我弥留之际》成为本世纪小说的珍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克纳 《我弥留之际》 叙述结构 先知叙述者 心理时间 象征功能
下载PDF
谁在弥留?——威廉·福克纳《我弥留之际》的主题分析 被引量:6
3
作者 张曦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4期77-80,共4页
《我弥留之际》的主题是借艾迪、达尔这两个人物的消亡 ,描写了本德伦家受杰弗生上层思想影响的家庭秩序的灭亡。它的灭亡表明美国南方旧贵族对普通群众影响力的消失。作者揭示了下层人民的忍受力和行动力 ,预示了由这些普通人重建社会... 《我弥留之际》的主题是借艾迪、达尔这两个人物的消亡 ,描写了本德伦家受杰弗生上层思想影响的家庭秩序的灭亡。它的灭亡表明美国南方旧贵族对普通群众影响力的消失。作者揭示了下层人民的忍受力和行动力 ,预示了由这些普通人重建社会新秩序的可能性。从福克纳的整个创作来看 ,这一主题体现了作者用历史的眼光对自身建造的神话体系的批判 ,是其由现代性向后现代性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一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威廉·福克纳 《我弥留之际》 家庭秩序 美国 后现代性 小说
下载PDF
《我弥留之际》中《圣经》话语的文化意蕴 被引量:1
4
作者 祖国颂 《学术交流》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36-140,共5页
福克纳是一个善于在其作品中体现《圣经》文化意蕴的作家 ,对他来说 ,《圣经》不但是一种作家自觉遵守的创作原则 ,而且也是一座庞大的文化博物馆 ,为作家的创作提供着取之不尽的精神食粮。在福克纳的小说中 ,主题的提炼、情节的展示以... 福克纳是一个善于在其作品中体现《圣经》文化意蕴的作家 ,对他来说 ,《圣经》不但是一种作家自觉遵守的创作原则 ,而且也是一座庞大的文化博物馆 ,为作家的创作提供着取之不尽的精神食粮。在福克纳的小说中 ,主题的提炼、情节的展示以及叙述话语的选择和运用 ,都清晰地表现出《圣经》的原型特征和文化意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我弥留之际》 《圣经》 叙述话语 福克纳 文化意蕴 小说 作家
下载PDF
试图在一个句子里写尽全部历史——《我弥留之际》创作主旨解读 被引量:1
5
作者 缑广飞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6期107-110,共4页
《我弥留之际》表达的是福克纳独特的人生观和历史观:生活平淡无奇,单调乏味,人生不过是一天一天又一天,大同小异,人类历史是一部充满苦难、悲壮、愚蠢和荒唐的悲喜剧,令人啼笑皆非。为此,作品必然采用寓言和象征的艺术手法。
关键词 福克纳 《我弥留之际》 人生观 历史观
下载PDF
试论《在我弥留之际》中的人物形象 被引量:2
6
作者 彭毳鑫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第5期123-124,共2页
艾迪是福克纳的小说《在我弥留之际》中的中心人物。虽然她在小说开始时便处于弥留之际,但是她对于她的几个儿子的影响却是深刻而长久的。达尔是艾迪的孩子中性格最为复杂并和艾迪一样默默承受着人生苦难的人物。他对语言的蔑视,他的性... 艾迪是福克纳的小说《在我弥留之际》中的中心人物。虽然她在小说开始时便处于弥留之际,但是她对于她的几个儿子的影响却是深刻而长久的。达尔是艾迪的孩子中性格最为复杂并和艾迪一样默默承受着人生苦难的人物。他对语言的蔑视,他的性格特点和他对人生的悲观主义倾向都深刻地体现了母子二人之间天然的契合。而这种契合恰恰体现了现代人对生活以及对爱情的悲观情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我弥留之际》 人物形象 天然契合 福克纳 母性 小说 艾迪
下载PDF
《我弥留之际》中的人物聚焦 被引量:1
7
作者 吴玲英 张彩芳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6期139-140,共2页
《我弥留之际》是福克纳叙述技巧创新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中的聚焦转换是多角度叙事的完美展现,显示了极大的自由度和创新性。小说频繁的聚焦转换不仅展示了福克纳高超的叙述技巧,同时完美地刻画了小说人物。
关键词 福克纳 《我弥留之际》 聚焦转换 多角度叙事
下载PDF
论《我弥留之际》对《奥德赛》的戏仿 被引量:1
8
作者 王钢 沈轶员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 2017年第4期78-83,95,共7页
在《我弥留之际》中,福克纳讲述了南方穷白人本德仑一家送葬的故事。小说通过对《奥德赛》的戏仿,消解了史诗中的英雄形象,造成荒诞效果,展现了现代人的复杂人性、生存困境及精神本质。福克纳也藉此反思并观照自我的精神状态及思想上的... 在《我弥留之际》中,福克纳讲述了南方穷白人本德仑一家送葬的故事。小说通过对《奥德赛》的戏仿,消解了史诗中的英雄形象,造成荒诞效果,展现了现代人的复杂人性、生存困境及精神本质。福克纳也藉此反思并观照自我的精神状态及思想上的矛盾冲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我弥留之际》 《奥德赛》 戏仿 人类精神本质 自我反思
下载PDF
福克纳小说《我弥留之际》的叙事艺术 被引量:1
9
作者 郗雪蓉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06年第8期86-87,共2页
福克纳独具一格的叙事风格引起世界各国评论界和广大读者的惊叹与关注。其主要作品之一《我弥留之际》内心独白、多叙事者多角度叙述方法展开情节、刻划人物,用多层次言、重叙事技巧深化主题、传达其对生活的体悟。
关键词 福克纳 弥留之际 叙事艺术
下载PDF
论福克纳《我弥留之际》的诗化结构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曦 《潍坊教育学院学报》 2011年第4期39-41,共3页
《我弥留之际》的多角度叙事受作者早期诗歌创作的很大影响,形成了核心、内层人物抒情咏叹,外层人物叙事的同心圆结构,这是福克纳试图在诗化的结构框架内解决社会历史性内容的表达要求的产物。
关键词 《我弥留之际》 诗化 结构
下载PDF
不同的个性 相同的命运——《林中之死》和《威塞奥尔奶奶弥留之际》女性悲剧形象比较 被引量:2
11
作者 郑秋萍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第2期59-61,共3页
试图通过对安德森《林中之死》和波特《威塞奥尔奶奶的弥留之际》中女性形象的比较,探究女性悲剧的根源,以此揭示出在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里,女性解放自己的标准,是女性自己作为“人”的主体意识的觉醒,是她们在观念上、心理上对于自身... 试图通过对安德森《林中之死》和波特《威塞奥尔奶奶的弥留之际》中女性形象的比较,探究女性悲剧的根源,以此揭示出在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里,女性解放自己的标准,是女性自己作为“人”的主体意识的觉醒,是她们在观念上、心理上对于自身的确立,唯有如此,女性们才能最终摆脱厄运,做自己命运的主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中之死》 《威塞奥尔奶奶的弥留之际》 女性形象 权利 美国 小说 凯瑟琳·安·波特
下载PDF
“夏洛特女郎之镜”——福克纳史诗性小说《我弥留之际》中的镜像叙事 被引量:1
12
作者 杨晓丽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3期62-66,共5页
史诗性小说是美国小说独特的历史与文化在文学中的反映,用以构建美国发展史中一贯宣扬的所谓民族精神。福克纳是美国史诗性小说主要代表作家之一,以其美国南方叙事确立其美国小说界"莎士比亚"的称号,但福克纳留给文学史及研... 史诗性小说是美国小说独特的历史与文化在文学中的反映,用以构建美国发展史中一贯宣扬的所谓民族精神。福克纳是美国史诗性小说主要代表作家之一,以其美国南方叙事确立其美国小说界"莎士比亚"的称号,但福克纳留给文学史及研究界的不只是庞大繁杂的多声部的南方故事,更重要的是他的美国南方史诗性小说。以《我弥留之际》为例,试图通过拉康、巴赫金等人提出的"镜像"理论来解读作品中的镜像叙事,从而解析小说包含的史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克纳 《我弥留之际》 史诗性小说 镜像叙事
下载PDF
从《荒原》与《我弥留之际》看“荒原文学”的意蕴
13
作者 牛晓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03-107,共5页
《荒原》和《我弥留之际》是美国荒原文学的划时代代表作。两部作品中"荒原"社会意识的展现、死亡和复活的主题、神话和典故旁征博引的表现手法、水意象的应用等都突出展现了"荒原文学"的意蕴和特色,从《我弥留之... 《荒原》和《我弥留之际》是美国荒原文学的划时代代表作。两部作品中"荒原"社会意识的展现、死亡和复活的主题、神话和典故旁征博引的表现手法、水意象的应用等都突出展现了"荒原文学"的意蕴和特色,从《我弥留之际》对《荒原》的呼应和共鸣之处体会,更能领略美国荒原文学的艺术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原》 《我弥留之际》 探索 共鸣
下载PDF
《我弥留之际》:隐性进程中的消费主义
14
作者 李方木 邢雪晶 《语言教育》 2019年第1期92-96,共5页
在《我弥留之际》的送葬情节背后隐藏着一个有关消费的隐性进程,小说颂扬显性情节中人物高尚行为的同时,又在隐性进程中揭露了他们丑陋的个人心态。然而,人物的消费主义理念具有一定的进步性,客观上促成了送葬之旅的顺利推进,另一方面... 在《我弥留之际》的送葬情节背后隐藏着一个有关消费的隐性进程,小说颂扬显性情节中人物高尚行为的同时,又在隐性进程中揭露了他们丑陋的个人心态。然而,人物的消费主义理念具有一定的进步性,客观上促成了送葬之旅的顺利推进,另一方面也在为自然灾害和经济危机面前的国家干预破题。由此来看,这是一部影射经济危机和国家资本主义的小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克纳 《我弥留之际》 隐性进程 消费主义
下载PDF
体验弥留者的意识流动——评安·波特的短篇小说
15
作者 陈才忆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4期56-60,共5页
安.波特的短篇小说一向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见长。以《被遗弃的老祖母》为例,她的创作手法师法沃尔芙和乔伊斯的意识流,同时又糅合进狄金森想象的弥留之际的体验和弗罗斯特的人生观。也许是巧合,也可能是有意,海明威在《乞力马扎罗的... 安.波特的短篇小说一向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见长。以《被遗弃的老祖母》为例,她的创作手法师法沃尔芙和乔伊斯的意识流,同时又糅合进狄金森想象的弥留之际的体验和弗罗斯特的人生观。也许是巧合,也可能是有意,海明威在《乞力马扎罗的雪》中将安.波特的这种融各家所长于一炉的创作手法推向了另一个高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波特 短篇小说 弥留 意识流动 体验
下载PDF
探究《我弥留之际》中的奥德赛之旅
16
作者 姚小娟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0年第1期110-112,共3页
威廉·福克纳在小说《我弥留之际》中完美地运用了多视角、意识流、象征隐喻、内心独白、时序颠倒等现代派写作技巧,深入刻画了人类精神的死亡、人类的孤立和异化、生存的虚无、南方道德的堕落和人性的沦丧等主题。导演詹姆斯·... 威廉·福克纳在小说《我弥留之际》中完美地运用了多视角、意识流、象征隐喻、内心独白、时序颠倒等现代派写作技巧,深入刻画了人类精神的死亡、人类的孤立和异化、生存的虚无、南方道德的堕落和人性的沦丧等主题。导演詹姆斯·弗兰科通过改编,采用时序交错的电影结构以及大量运用分屏、黑屏、镜头下的独白、慢镜头等现代派电影技巧来呈现福克纳的文风和叙事技巧,从而进一步深化了小说的主题,向观众生动地呈现了一场人类通向死亡、虚无、堕落和毁灭的奥德赛之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我弥留之际》 死亡 虚无 堕落 毁灭
下载PDF
《我弥留之际》中女性形象的双重建构
17
作者 董勋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Z期46-47,共2页
《我弥留之际》是威廉·福克纳的代表作,作者放弃了《喧哗与骚动》中工整对称的对位式结构,采用多视角综合的叙述方式,通过15位不同叙事者,用59节内心独白讲述了一个长途送葬的故事。小说的女主人公艾迪个性复杂,常引起读者的片面... 《我弥留之际》是威廉·福克纳的代表作,作者放弃了《喧哗与骚动》中工整对称的对位式结构,采用多视角综合的叙述方式,通过15位不同叙事者,用59节内心独白讲述了一个长途送葬的故事。小说的女主人公艾迪个性复杂,常引起读者的片面解读或误读。本文采用文本细读法,分析艾迪身上的拜伦式英雄特质,探讨其同时作为叛逆者与妥协者的双重形象,并揭示其人生悲剧的根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我弥留之际》 牧师 艾迪 女性形象
下载PDF
《慈悲》和《我弥留之际》的叙事策略和文本建构对比
18
作者 史敏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第5期22-25,共4页
莫里森和福克纳是两位在不同历史时期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著名美国作家。虽然两位作家的性别和肤色截然不同.他们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文学成就。通过对比莫里森的近作《慈悲》和福克纳的力作《我弥留之际》,研究两部名著的叙事策略和... 莫里森和福克纳是两位在不同历史时期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著名美国作家。虽然两位作家的性别和肤色截然不同.他们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文学成就。通过对比莫里森的近作《慈悲》和福克纳的力作《我弥留之际》,研究两部名著的叙事策略和文本建构,发现两者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以福克纳为代表的西方传统文学经典对莫里森创作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慈悲》 《我弥留之际》 叙事策略 文本建构
下载PDF
福克纳小说《我弥留之际》叙事的审美价值
19
作者 许会荣 《文教资料》 2011年第7期23-24,共2页
福克纳的小说《我弥留之际》采用多个叙事视角来建构故事情节,使作品在形式上具有一种破碎的美感。同时,福克纳善于在文中结合意识流手法、冗长复杂的语言来进行现实主义的描写,带给读者新颖的审美感受。叙述内容方面,福克纳则坚守对传... 福克纳的小说《我弥留之际》采用多个叙事视角来建构故事情节,使作品在形式上具有一种破碎的美感。同时,福克纳善于在文中结合意识流手法、冗长复杂的语言来进行现实主义的描写,带给读者新颖的审美感受。叙述内容方面,福克纳则坚守对传统意义的追求,关注人的价值和信仰的失落,使得小说《我弥留之际》具有传统的内容和现代的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克纳 小说《我弥留之际》 叙事 审美价值
下载PDF
苦难与救赎:《我弥留之际》中人的本质重建主题
20
作者 王钢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4期61-65,共5页
在《我弥留之际》中,福克纳通过对本德仑一家带有苦难和考验性质的送葬之旅的描写,艺术化地揭示出了苦难与救赎的辩证关系,突出苦难是人类救赎思想的重要外化表现形式之一,并由此引出死与生之间的内在转化关系及其之于人的本质重建的重... 在《我弥留之际》中,福克纳通过对本德仑一家带有苦难和考验性质的送葬之旅的描写,艺术化地揭示出了苦难与救赎的辩证关系,突出苦难是人类救赎思想的重要外化表现形式之一,并由此引出死与生之间的内在转化关系及其之于人的本质重建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我弥留之际》 苦难 救赎 人的本质重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